从高考试题谈现代文学作品中表达艺术的赏析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lc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达艺术赏析主要见于文学作品阅读中,从各地高考试题题干表达与答案看,“表达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很不一致,确实是目前比较“杂乱”的一个知识点。因此有必要从知识内涵出发,进行梳理和探究,使其赏析的思路清晰起来。
  要讲清“表达艺术”,比较有价值的依据应当是“江苏高考考试说明”。《江苏2016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根据文体有两种提法:古诗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现代文阅读,“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然而提法比较原则和笼统,具体内涵是什么,该如何学习与复习这些考点?我们从江苏2013年“考试说明”中找到一点参考材料:
  “2013考试说明·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艺术重在表现力。
  “典型题示例·简要说明(文学类文本)”:关于艺术表现要考虑观察、感受的角度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语言表达。
  上面材料虽然简洁,但给我们很大启发。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几年来的具体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归纳,结合教材知识点进行整理,我们便可以明确现代文学作品“表达艺术”的外延和内涵、知识与方法,并可以用此审视、正确分析我们手边常用的资料中对这一知识点的设题与理解。
  1.理解赏析表达艺术一般从哪些方面考虑?
  赏析表达艺术,一般涉及的语句属于叙写或描写,这就涉及叙写或描写的对象。对象不同,表达艺术也就不同。我们不妨从阅读考查的题目分析中做些总结归纳。
  例1:(2011年江苏卷《溜索》选段)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问:这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解析】描写的对象是景。问题明确了句子描写的对象与要点:写的是“峡谷的险峻气势”;接着需要分析如何写的,这就要从角度、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语句比较明显的是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观察点在壁顶;“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俯望”等词句表明有“远近俯看”等不同方位和视角,可以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又是内心感受。这样多角度描写的效果,让峡谷气势形象显现眼前。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例2:(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选段)
  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倒在地,嚎啕大哭。
  问:指出小说中这部分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解析】描写的对象是人。首先明白描写的对象和内容。对象是彼贝,内容是恐惧的神态。其次是怎样描写。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情节作用,指这段描写与前后情节的关系。
  【答案】①这段话详细描写了财主的儿子彼贝因受到财主的威吓而神情失常的恐惧之态。在此作者采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②这段对彼贝恐惧之态的细致描写,激起了巴尔塔萨的恻隐怜悯之心,为下文他赠送鸟笼给彼贝做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例3:(2007年江苏卷《麦天》语段)
  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镰》。树荫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问:“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解析】描写对象是情景。题目告诉我们,这句话描写的是关中麦收情景,这情景是什么?一是收割机吼个不停,二是一地的麦茬、散发的麦秸香,这并不是整个的麦收情景,而是最能体现麦收特征的两种事物。“表达特色”就是如何描写这种情景。一是描写角度的变化:视觉、听觉、嗅觉;二是语言表达上运用比拟修辞手法,以收割机为描写对象,“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描写的情景形象鲜明,描写中饱含对麦收、对丰收的深情,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表达特色。
  【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2.上面各例分析告诉我们哪些知识?
  (1)写什么。一要明确叙写或描写对象。描写对象,一般有点与面:“点”指具体的景象,事物,人事;“面”指画面式景象(或场景式景象,具有时空域的情景、场景、场面)。如果对象是“画面式景象”,则需要选择叙写或描写的“点”,即能够体现画面特征的典型的具体的景、物、人;如果描写的对象是具体明确的景、物、人,则分析从描写角度开始。二要明白写对象的什么,以体现是怎样的对象。
  (2)如何写。叙写或描写的方法即语言,具体说:①(画面式景象)选取典型景物,体现对象特征;②从哪些角度写,体现叙写或描写层次或变化;③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写,突出对象的形象性,即怎样的对象;④运用怎样的语言写(包括修辞手法与语言特色),体现语言韵味(感染力)与情感倾向、主题。其中:主要描写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与典型画面描绘;富有远近上下俯仰内外层次的观察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感受等感觉角度;静态、动态、不断变化等状态角度;你、我、他等人称角度。主要表现手法(包括抒情方式)有:想象与联想、虚实结合(化虚为实)、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象征、衬托或渲染、铺陈,铺垫与照应、伏笔与呼应、以小见大、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要修辞手法有:“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以及常见的通感、设问、对比、引用。主要语言特色有:风格(典雅,朴实,自然明快,含蓄深沉,幽默,辛辣,愤激);句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独词句,疑问句或反问句;文言色彩的句子)。   一般赏析表达艺术,如不是特地要求赏析语言表达艺术,前面两点比较鲜明,可以只考虑前两点,不考虑修辞手法与语言特色;如果前两点不够明显,可以考虑后两点。
  (3)为什么写。一般来说,选择典型景物人事,体现画面式景象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写,体现叙写或描写的层次或变化,给人全面而立体的感受;运用恰当表现手法,让叙写或描写的内容更形象生动,对象的特点更鲜明清晰,蕴含的人物(作者或文中人物)情感更明显真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突出内容、情感、语言韵味,增强感染力。
  3.赏析表达艺术的基本思路与注意点是什么?
  (1)赏析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阅读相关语句并理解其含意,明白所写的对象和要点。第二步,分析其表达艺术:先想想描写角度,再想想表现手法,然后想想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都要想想表达效果。如果是画面式景象,则首先要看有没有选择典型景物写,还要想想有无细节描写和典型画面描绘。第三步,比较体会其表达效果。
  例:(阅读《壁画》选段)
  看呀,看那《九宫女》呀,为首的梳高髻,手挽披巾,相随八位,分执盘、盒、烛台、团扇、高足杯、拂尘、包裹、如意,顾盼呼应,步履轻盈。天呐,那第六位,简直是千古第一美人呀,她头梳螺髻,肩披纱巾,长裙曳地,高足杯托得多好,不高不低,恰与婉转的身姿配合,长目略低,似笑非笑,风韵卓绝,我该轻呼一声“六妹”了!这样纯真高雅的女子,我坚信当年的画师不是凭空虚构的,一定是照生前真人摹绘,她深锁宫中,连唐时也不可见的,但她终于让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已经千年的美人。
  问:这一段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是什么呢?
  【解析】首先要明白画线句子写了什么,很明显,描写的是《九宫女》画中宫女的生活情景,主要是人物形象,含有明显的抒情意味。其次分析表达特色,描写对象虽是具体的画面或生活情节,但画面内容都得到了描写,所以不存在“选点”的特点,可以从描写角度、表现手法或语言特色去考虑。从描写角度看,先描写众宫女,再描写第六位,分别从“面”与“点”的角度加以描写,从表现手法看,可以说“点面结合”。从表现手法看,还有化静为动,写出了画中人物的生命和生气。从描写人物看,综合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描写。从抒情艺术看,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欣喜、企慕、亲切的情感(上下文已有提示“我却视她们是仙人,万般企慕”“我看到了已经千年的美人”“我怎么不感到一丝恐怖,只是亲切,似乎相识”)。从语言特色看,整散结合,长短相应,典雅灵动,描写抒情结合(情景交融),真切表达了作者欣喜、企慕、倍感亲切的心情。
  整合结论:点面结合,化静为动,综合运用外貌、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再现“九宫女”宫中生活的情景,语言整散结合,长句短句相应,描写抒情结合(情景交融),真切表达了作者欣喜、企慕、倍感亲切的心情。(从画线句的表达艺术看,回答时,语言特点可以不考虑)
  (2)审清设题的角度和答题要求
  一般题干会表明或提示命题角度:考什么知识,答什么内容,有什么要求。针对设问要求答题是一条基本原则。
  例:(阅读《雁阵高飞》选段)
  我的家离河底有二里路,我们放羊的时候时常走到那里,把羊放在水边啃草,然后去游泳或摸鱼虾。水宽的地方,芦苇丛深达里许,没有好的水性和胆量不敢深入。到了秋末,水寒,人不能再游入。芦花白了头,风一吹,像无边无际动荡的白雪,时而大雁栖息其中。但栖息中的大雁很难被看到,偶尔能听到它们咕咕的叫声,那里变得幽深而神秘。
  问:画线句描写了大雁的栖息环境,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解析】画线句写了什么?题干提示这句话描写的是大雁栖息的环境,从上文可知,这“环境”是黄河故道特有的环境,写了一望无边的芦花,大雁的叫声。写环境,只写了两种景物,显然有一个选“点”的艺术,这两种景物最能体现黄河故道的环境特点。然后分析表达特色及其表达效果:从写景角度看,写芦花是视觉,写雁声是听觉(也有感受),视听结合,富于变化,突出了环境特点;从抒情看,这是作者对童年所见优美环境的回忆,写景中充满着抒情意味,抒发自己对故乡美好环境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从修辞看,运用了比拟(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及模拟声音,增强了描写的生动形象性,增强了趣味性。
  【答案】①选取昔日黄河故道代表性的景物,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富于变化;②融情入景,借景色表达作者对昔日黄河故道美景的热爱和怀念;③运用比拟(如“芦花白了头”)、比喻(如“像无边无际动荡的白雪”)等修辞手法及拟声词(“咕咕的叫声”),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趣味。
  (3)注意语言材料的性质或表达对象,有针对性地分析思考表现艺术
  描写事物或生活情景、生活场面的语言材料,分为实与虚两类,实写的内容指所见所闻所经历的,虚写的内容指想象、抒情。运用想象,化虚为实,是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抒情类的语言材料,则一般从抒情艺术(抒情方式)考虑。描写对象不同,一方面要针对描写对象可能运用的表达艺术进行分析,一方面要根据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人、景、物同时出现,一般景、物为人服务,常常起衬托作用。
  例:(阅读林贤治《故乡》选段)
  ③我思念月亮。月亮是城里所没有的。它无声地泻落在乌黑的屋瓦、霉墙、石子路,清凉如水,池塘是别一风味,粼光如荧光,而荧光又是别一种风味。月夜的笛声是好的,难怪帕斯卡尔因吹笛而赞美了人的脆弱。还有潇潇春夜雨,满枕蛙声,客人不来不也很好吗?我思念我的小屋子,以及那棕色的小木门。傍晚,父亲常常走出大屋巷口,高高叫唤着乳名催我吃饭,见我迟迟不归,就会径直过来,手扶木门,静静地看我读书和写字……
  问:文章第③段描写了故乡的风物,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解析】第③段写了什么?题干提示描写的是记忆中的故乡风物;而语段中“我思念月亮”“我思念我的小屋”表明,这一段文字其实是抒情文字,两个“我思念”标志两层:月夜及其月光下的景物,夜间的各种声音;小屋及有关生活故事。这些“景物”和故事是故乡风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和故事,又是作者经常“思念”的,具有极强的抒情性,这就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同时,描写景物和叙写生活故事具体而细腻,运用了细节描写;描写月夜和声音,反衬出故乡夜晚的宁静;由笛声想到帕斯卡尔因吹笛儿而赞美了人的脆弱,这是联想。在明确这些表达特点后,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渗透其中的作者的情感。
  【答案】①融情于景(借典型风物如月亮、屋瓦、霉墙等抒发对家乡的思念)、融情于事(借对父亲的回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等表达方式,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细节描写。选取故乡最具代表性的风景、人情(父亲唤我回家吃饭)等细节,表现家乡的美丽和纯朴的亲情。③化静为动(如:它无声地泻落在乌黑的屋瓦……)、以动衬静(如:月夜的笛声是好的……,还有潇潇春夜雨,满枕蛙声……),表现家乡的宁静。④展开联想(如:由笛声想到帕斯卡尔因吹笛儿而赞美了人的脆弱),丰富了景物内容。
  (4)赏析表达艺术有时要注意分析思考的完整性
  例:(阅读《吃喝之外》选段)
  我从一架吱嘎作响的木扶梯上了楼。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有青山隐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鱼还没吃呐,那情调和味道已经来了。
  问:画线句描写了窗外的景色,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解析】这句话写了什么?描写了“窗外的景色”,这景色是湖面上的景色,是吃酒时的环境。窗外的景色很多,但选取湖面上比较鲜明的青山、碧水、白帆,典型而有特点,富有闲情与诗意。从哪些角度描写?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语言有什么特点?视听结合、俯仰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比较明显,运用整句、短句句式也十分明显。
  【答案】选取湖面上代表性事物,突出环境的闲情与诗意;运用视听结合、俯仰视角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多种描写手法;句式对称、工整,运用短句,语言表达富有表现力和节奏感。
  (5)赏析现代文学作品表达艺术,记住三个关键
  ①理解知识内涵:写(叙写、描写、想象)了什么,怎么写(选哪些点,从哪些角度,运用怎样的手法,运用怎样的表达语言写),为什么写(表达什么思想、什么道理,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其中,怎么写,要明白作用与效果。②区分几个概念:思路、角度与表现手法。例如:先写面,再写点,或者先写实,再写虚,这叫“思路”;分别从面与点的角度写,或分析从实与虚两个方面写,这叫“角度”;点面结合,或虚实结合,这叫“表现手法”。③防止思维顺序混乱:不要一见“表达艺术”之类的题就往修辞手法上想,应当遵循思维顺序分析。
其他文献
“战士们慷慨激昂的歌声如同那狂风在怒吼,如同那骏马在嘶啼,如同那黄河流水在咆哮。一字一句如巨雷般滚滚涌入我的心田,是那么有力,那么雄壮,那么激昂,那么震撼人心!”  这是我班安鹏宇同学在《老山界》读写结合小练笔后关于《黄河大合唱》歌声的描写。虽然只是两句话的点染,但慷慨激昂的歌声被小作者表现得淋漓尽致。  笔者深知作文教学质量提高不易,可是作文的重要地位却又让它成为不可绕行的堡垒。迎难而上,潜心研
期刊
“学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自由、言论自由。教师对待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师对学生应该满怀爱、信任和赞许,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元评价,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最终能让孩子想学习和会学习。  下面就笔者上的一节《凡尔赛宫》,谈谈笔者对“学的课堂”的认识和领悟。  《凡尔赛宫》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阅读要明确说明的对象,弄清说明对象的特点,掌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以及说明
期刊
我校诗歌教育课程基地不仅从物态层面改变着我们诗歌教学的整体面貌,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悄悄完善着我们的教育理念。笔者熟悉的一个课例题为“三千年前的爱情——《诗经·氓》赏读”,以“诗歌长河”情景教室为教学现场开展教学活动。任课教师先从叙事诗的角度让学生梳理了情节发展以了解诗中之“事”,然后带领学生认识诗中之“人”,最后着眼于情景教室中的“诗歌时间长轴”,将一头(《诗经》)一尾(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派)关
期刊
“读完《孔乙己》,关于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你最能记得的是什么?”  2016年4月6日,富阳富春三中,细雨迷离中我给初二学生上《孔乙己》,我这样波澜不惊地入题,课堂也在慢慢地平平淡淡地推进。“孔乙己满口的之乎者也”“孔乙己的善良”“孔乙己的懒惰”……孩子们很真实又很谨慎地说着他们的阅读感受,气氛有点凉薄。初二孩子对鲁迅小说多少有些隔阂。“或者说,你对孔乙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随即改换了一种提问
期刊
杨朔有很多散文如《石油城》《香山红叶》《泰山极顶》《荔枝蜜》《茶花赋》《海市》《雪浪花》等,曾经在十七年间和“文革”之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一阵很反常的“批判热”,于是杨朔的作品像五十年代初因批评朱自清而封杀其作品那样,在语文教材中销声匿迹。而《画山绣水》见之于苏教版九年级的课本上,可以视为课本编写者的“反正”之举,很令笔者感到快慰。八十年代中期我写过《杨朔散文的艺术》一书,在“
期刊
俞平伯是近代红学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在他去世前九个月,由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以下称“辞典”)“红学人物”一条“主要收列红学史上各个时期的研究家”,“也收录当代中青年红学研究者的简况”。[1]俞平伯名列其中,当属前一类。《辞典》出版在二十世纪末期,近代红学发展到此时已经经过了七八十年的历史,其中收录的近代早期红学家多已过世,可以说《辞典》中的描述,在揭示他们学术观点的同时,一些评
期刊
近日,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教授,大数据领域公认的权威,也是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迈尔·舍恩伯格在北京访问,中国教育新闻网就“大数据时代的学习和教育”专访了迈尔·舍恩伯格教授。  针对学校和教师的未来形态,他预测道:学校和教师是不会被取代的,但其职能将会发生改变。学校将转变成学生进行社会化交往的场所,而教师则是重要的组织者。学校将面临的挑战,则是要挑选那些具备作为一个未来教师
期刊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我先不说标题,请一位同学上来把它写出来。(请了一个学生,学生写不出)  师:现在请翻开书,把标题补充完整,再把标题念一遍。  师:这里的“歌”是古代的一种体裁。它又称“歌行体”。对这种诗歌体裁,你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么?  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对嘛,我们刚刚学过的。多用七言句子,多含吟咏之意。现在对照注释,自由诵读一遍全诗,把有疑问的地方圈出来。  师
期刊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8日19时,瑞典文学院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作为一个曾经的新闻人、一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是如何用文字将宏大而残酷的灾难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非虚构文学”这个舶来的词汇在大众面前又一次的现身有着什么样的意义?让我们跟着她的获奖作品去了解体会。非虚构文学作品是不是文学?这一体裁常常在采访、实录与随笔、小说的夹缝中徘徊,难以寻找容身之
期刊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我”的形象,如《春夜洛城闻笛》中李白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中刻画的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如《题李凝幽居》中隐者李凝的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虽不像小说中的形象那么丰满、完整,也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但仍然是通过人物的神态、笑容、动作、语言片段,心理的一个微妙变化,表现出的一个典型的细节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的。因此,鉴赏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同样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