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发挥学生想象的沃土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lonbal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感知客观事实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的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看出,想象力在学生智力因素中具有重要作用,极具创造性。因此,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发挥他们潜在的创造能力,就必须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利用好我们手中的语文教材去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教材这一沃土上,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的翱翔。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想象的特点进行想象训练呢?
  一、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想象,它使眼前的形象得到延伸、充实、丰富,它是一种生动的审美再创造,它主要来源于现实。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给人们留下丰富的联想空间,而这些空间的未确定性有着丰富的信息,促使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对文学作品的探究,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去探究那些文学作品中某些看不到的,听不到的东西,通过这种想象力的启发,从而真正感受语文之美,真正体味语文教材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的情感内涵。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作者以简洁的、如诉家常的笔触为我们回忆了他与妻子的一段温馨、浪漫的生活往事,读来令人为之动容,尤其最后“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教到此时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去想象,去品味作者对亡妻的浓浓的思念以及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
  二、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可以说语文教材为学生理解力的提高,知识的增加,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在默读、精读、反复读课文中某些重要的字、词、句、段时,通过想象去领会作品的意境和表达的主旨。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某些关键的文字去揣摩作者创作这篇作品的历史背景,了解到《荷塘月色》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怨的色调,然后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发音、语感、情思,在默读、背诵大段优美文段后,闭上眼睛去想象那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色,在想象中随作者一起感受那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最终通过想象把朱自清当时“心里颇不宁静”的主色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更有效地引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三、精讲诱导,拓展想象
  教师在课堂上精讲重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思考点去诱导学生想象。思考点,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是一堂课的最关键所在,是教师实力的展示,是对学生主体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激活,它能开启学生内在的想象思维创造的潜能,在宝贵的四十五分钟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授高中语文教材中被誉为“祭文中千古绝调”的韩愈的文言名篇《祭十二郎文》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这一人间至悲至痛的真情。与学生共同分析作者叙述自己身世中所蕴含的对十二郎的愧疚、思念以及宦海沉浮的悲叹,并通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一诱因引发学生去想象,勾起沉淀的往事,讲讲“我的故事”。通过诱导想象,学生的想象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四、借助辅助手段,进行再造想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如图片展示,缘景绘画、引入影视、角色表演、现场参观、音乐配置等),进行再造想象,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语文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如我在教授《祝福》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故事情境后,通过让学生熟读课文,观看CAI演示,激发学生想象:假如祥林嫂生活在现在的社会会怎样?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当时的社会状况,在心灵中便产生一种情感再造。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善于有意识地运用教材、激活文字、精讲诱导、借助辅助手段等,引导学生养成思维想象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指导学生“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新课标特别强调要“敢于领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在写作中运用逆向思维就是从与传统观点相反的角度探索问题,往往能出奇制胜,确立新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新时代需要创造型人才,创新作文渴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决定了中考作文命题要围绕学生生活。当然,学生生活的外延要不断扩大,不仅要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生活,还要围绕社会生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学生对焦点、热点问题的认识,以促使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中考作文题型和选材范围更灵活富于变化,着眼于综合能力和
创新,简言之,就是在传统的桎梏中寻找新的突破口。换句话说,创新就是以非习惯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能力。李可染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一语道破了创新的价值所在。人类生活是这样,作文亦然,创新是文章的生命。一篇文章只有在立意、选材、结构、文体、语言等方面做到了创新,文章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受到读者的青睐,让读者得到启迪和美感。    一、占据立意的制高点    立意的独
师生与文本间电光火石般的碰撞、喜怒哀乐的交流、睿智深刻的思想对话的课堂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可是,课堂教学中“霍布森选择效应”的泥潭却一个接着一个,让人防不胜防。“霍布森选择效应”的背后是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伪生成的成功。目前,虚假预设和伪生成的教学状态在课堂上似乎并不少见。如何辩证地看待预设和生成呢?下面展示三个教学片段,探索怎样做到关注真正的生成。  一、匠心独具的“设境”  “不愤不启,不悱
德国文学大师歌德曾说过:“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选材角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因此为文者只有独具慧眼,作文才能独辟蹊径。  打个比方,选材探寻角度,好比选择道路。一般来说,大路顺畅,直道快捷,当然走的人多。人一多,在通天的大路上,你往往会被淹没在人海之中。想要与众不同,显示自己的个性风采,就必须开拓出别人不走或少走的道路。作文选材角度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从逆向
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有关先知的故事。某一天,先知在山谷里对着他的门徒们讲道。先知说:“只要有信心,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门徒们不相信,其中一位门徒问道:“你有信心,你能让山过来,让我们站在山顶上吗?”先知充满信心地对着山那边大声叫道:“山,过来。”结果可想而知,但先知接下来说:“既然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吧!”于是他们开始爬山,并且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站到山顶上。这个故事中先知说的“山不过来,我们就过
每年语文高考一过,全国各地的作文题立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继而就会有名师、“大家”出来进行评点,分析利弊,指出写作的思路和技巧,其中很多考生最为关注的不是作文能得多少分,而是有没有写“偏题”,因为一旦“偏题”,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何审题也成为我们作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我们在探讨此问题之前,先明确何谓审题?  一、何谓“审题”  清人崔学古在《学海津梁》一书中讲过:“作文须先闭目静坐,理会题旨。”这
批注式阅读是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阅读模式,在课前,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形成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批注,形成教师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学中师生对话,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课后反思阶段则是学生对自我阅读过程的一个反思,形成的是自我对话。正是在这个对话中,学生从拿到文本到初步感受文本,再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最终生发出自我的感悟。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批
作文自古以来有“天下第一题”的“美誉”。在八股取士的封建社会,作文自然是关系士人的仕途存亡的头等大事,就是在新教改实践已久的今日,作文也很大程度上辖制着考生们的命运,如此说来,作文的阅卷教师也就有了生杀大权。对于教师来说,阅卷是业余的,教书育人才是主业,于是,阅卷归来,得自省,得总结,但每每总是经验寥寥,教训不少。接下来更有意义的事情便是指导后来者们写作。然而,写作指导,是我们语文教师最为难的事情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使学生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具有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主动参与式教学模式。  主动参与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唤起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核心,以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积极、主动、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