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生议 据“体”组文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cld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标提倡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学语文老师喜欢“群文阅读”,而群文阅读中的议题和组文又是课堂及课题研究的关键内容。所谓“群文阅读的议题和组文”就是针对初中阶段学生主要接触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文体组成的群文组文,从而在议题、课堂构建上形成共识等。
  “本”即是课本,“体”就是文体,以“本”生议,据“体”组文,即是依据课本和不同文体生成议题和选取文本。进一步解释为结合课本,针对初中阶段主要学习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文言文等几类文体,生成不同的群文议题,采取不同的组文方法,从而生成群文阅读议题把组文环节做得踏实有效。下面就以记叙文为例谈谈组文方法。
  一、以单元进行组合确定议题
  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通常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教师在实施群文阅读时,可围绕单元主题进行多元开发。以教材的单元主题为基准,对教材内容进行再次重组与补充,使学生对该单元的话题产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伤仲永》《诗两首》这些文章。因为这几篇文章都关注儿童成长,我们就可以以“成长的足迹”为议题选择:龙应台的《十七岁》、张洁的《捡麦穗》、冯骥才的《书桌》、赵丽宏的《童年笨事》,进行一组文章的教学。
  二、以文章开头进行组合确定议题
  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中,很多文章的开头千变万化,精彩纷呈,我们可以抓住这个特点作为群文阅读中选择议题的角度。比如: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的《我的童年》,《世界华文小说双年选2000~2001》中的《榜样》,台北联合报社中选的《永远的蝴蝶》,2013年第5期《小小说大世界》中的《学费》,2004年第15期《讀者》中的《打往天堂的电话》这五篇文章都是记叙文。五篇文本的开头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它们或开篇点题,或开篇烘托气氛,或开篇设置悬念,为后文的叙述起到了各不相同的作用。
  我们可以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了解五篇记叙文的开头方式和作用,探索不同作用间隐藏的规律;教会学生习得比较、推测、整合等阅读策略;学会根据需要使用多种开头进行记叙文写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我的童年》,特别注意理解文章的开头,简单归纳全文记叙了哪几件事情,并思考:开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并完成阅读单。生汇报交流表格完成情况,教师帮助其进行完善,总结《我的童年》开篇点题,“灰黄”两字是文章的文眼、线索,总领全文。
  教师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有些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文章的开头较为准确推测后面的情节,有的却不一定准确,这是为什么。提醒学生对比每篇文章开头和后文信息的相关性。在学生分享观点的过程中,师生建构:这种推测的准确和偏差性与文章开头的作用相关,表现为开头和后文信息的相关性。
  当开头与后文信息相关性较高时,我们就能较准确地推测后文,如《我的童年》《榜样》;当开头与后文信息相关性较低时,我们推测的后文情节就会存在差异,如《永远的蝴蝶》;开头与后文信息无相关性甚至是负相关时,我们很难推测后文信息,如《学费》。最后,迁移到平时写作中。根据这种开头与后文的相关性,以“一件难忘的事”为题各小组选择其中一种进行练笔。
  三、以整本教材进行组合确定议题
  教材中的文章除了按照内容可以整合之外,还可以按照写作方法进行整合。比如:以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为议题的组合;结尾的作用为议题的组合;以描写内容相同或不同的文章为议题的组合等。我们还可以打破常规,以中学六册课本进行组合,确定议题。
  四、以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确定议题
  语文教材中会在不同年级安排一些名家作品,可以将这些名家作品进行组合。比如鲁迅的纪实散文和小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故乡》,可以“百变的语言,多彩的童年”为议题,还可以“不同时间鲁迅文章表达方式”为议题的组合等。
  五、品读不同体裁的同一故事确定议题
  这样的组合方式更有助于扩大阅读量。比如:小说《武松打虎》,山东快书《武松打虎》,评书《武松打虎》,京剧剧本《武松打虎》。这四篇文本,写的都是“武松打虎”的故事,但体裁不同,所以叙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小说的语言、动作描写细腻准确,诙谐幽默上口,评述语言幽默易懂、有现代感,京剧语言简洁、高雅……这组文本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再现了武松打虎的故事。
  总之,通过“群文阅读”这个专题的研究和实践,我们积累到一定的教学心得和体会,提出“以文生议,据体组文”的群文阅读选题和组文思路,从而把群文阅读议题生成和组文环节做得踏实有效,进一步保障了学生群文阅读的质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都苦恼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或者根本就没有阅读理解能力。这无疑在给语文老师敲响警钟:只有教会学生如何解读文本,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曾提出“教材是例子”的著名论断,正如他所说,“课本只能当工具看,当手段看。”通过这些工具和手段,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动、工作方面起积极的作用,这才是目的,教师要尽责任,就得努力达到这个目的。  《老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期刊
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初中生应该具有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中也明确提出议论文阅读的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思想,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对全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准确概括中心论点是衡量读懂一篇议论文的重要标准,中考也将概括中心论点作为常考题型。面对此种题
期刊
童话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气、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这是其精神本质。在教学童话时,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幻想,让他们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化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从而真切的感受人物形象,深入童话的内核,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推进。  一、研读文本,确立目标  文本解读,就是指教师通过教材的认
期刊
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文学作品,而文学即人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应该认识自己,才可能更好地教好语文。  散文诗《海燕》,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好这篇课文,是本学期语文教学的良好开端。在教学的全过程,教授这样一篇感情充沛、意蕴丰富深刻的文学作品,非常考验老师的人文底蕴。这篇散文诗已在教材中存在多年,笔者深刻地感觉到语文教师想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上有所突破,首先要了解自己,发挥
期刊
解读课文是初中生在课堂上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这项能力,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们一双“慧眼”,用“小”的点拨得到“大”的收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各自的见解,这种见解来自他们不同的阅历,并因此而产生的对事物的不同看法。  然而,每一篇课文都有不同的审美观点和艺术价值,这种观
期刊
初中语文考试分为基础知识考察、古文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理解、写作,我在这些年的课堂教学中也重视这些方面的训练,同时辅助优化家庭作业,使学生学习语文更有针对性。  一、设计缘由  初中语文考试分为基础知识考察、古文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理解、写作,除了第一项外,其余的是考察学生日常的积累,而我在这些年的课堂教学中从设计环节、提问、讨论都有意识的往这些方面靠,可是考完试却是原地踏步,没什么起色。  艾宾
期刊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这一回的后半部分主要写曹操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激战中败守斜谷,进退两难,夏侯惇入帐,稟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曹操查夜,问夏侯惇才知是杨修所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便知魏王不曰将退
期刊
人们读小说最难忘的就是故事中的人物,所以鉴赏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一般的鉴赏方法学生很难提起兴致,不如改变一下方式。教材中学习的《孔乙己》《范进中举》两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初读这两篇文章后,大家对两人的身份和命运关注最多,笔者就让学生从这两点进入文本,进行了比较阅读活动,进而把握孔乙己、范进两人的形象。  一、一样的读书人  孔乙己和范进两个人都是读书人,一个是“终于没有进学
期刊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教者需要树立“读为主线,以读为本”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在有目的、有层次、有实效、多样式的读中,达到“言”“文”和鸣,情感的共振。下面以《陋室铭》为例,谈谈我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点体验与思考。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全文区区八十一字,却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多种手法,并且文章在音律上讲求
期刊
初中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超强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对现代诗歌学习有浓郁的兴趣。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现代诗歌知识,领会现代诗歌里面所包含的文学知识。为此教师在展开日常的现代诗歌教学时,要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詩歌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更好地学习现代诗歌知识,感受现代诗歌中的魅力。  一、彰显内在魅力,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