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def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话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气、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这是其精神本质。在教学童话时,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幻想,让他们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化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从而真切的感受人物形象,深入童话的内核,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推进。
  一、研读文本,确立目标
  文本解读,就是指教师通过教材的认真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教材准确、透辟的理解和把握。文本解读的过程恰似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只有经历了这种过程,把文本读到“玲珑剔透,形神兼备”,才能确立目标,才能有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教学中采用以读为本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抓明暗线,突出目标
  线索就是贯穿整篇课文中的一样东西,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经常被提到的。明线一般是一个物体或人,暗线一般是作者的感情,想要抒发的中心思想。这样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有的可以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使情感表达更完整。而暗线就是穿插其中,类似于插叙,明暗两线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中心、深化文章中心,引出下文、照应文题,等等。明暗两线的穿插使得目标更为突出。
  《七颗钻石》一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是水罐一系列神奇的变化,这是本文的明线,二是爱心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文中爱的情感的逐渐升华是本文的暗线,两条线一明一暗,相辅相成。第一课时围绕“神奇”做板块研读:这个水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神奇)从哪些地方发现它的神奇?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水罐发生神奇变化的句子。归纳:竟装满、水端端正正、银水罐、金水罐、跳出钻石,涌出水流、星星。第二课时围绕“爱心”做板块研读,为什么水罐会产生这些神奇的变化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故事,去了解水罐变化的真正原因。这样给了学生英雄用武之地,他们充分自学、交流、切磋,课堂气氛活跃,他们的情感也被激发。
  三、抓重点词,品读感悟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
  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既立足现实,又跨越时空,在大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抓重点词,理解课文,这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一种讲读方法。为使学生容易接受,提升學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我指导学生找出相关的重点词语,并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通过查阅字典的方式,先了解这些词所表达的含义,再引导他们把这些词放在具体的课文中去理解,体会这些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从而体会文章传递的思想。准备很多的图片资料,不仅生动有说服力,而且孩子们因为有了直观的视觉效果,对于理解“干涸、干枯、焦渴而死”这些词语有很大的帮助,也为有感情朗读和理解下文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四、拓展延伸,爱心传播
  思维的深层推进是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关键之处,它能够帮助学生去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从而进行情感的升华。
  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感悟爱心的伟大,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要从课文中走出来,走向学生的生活。在课文学习之后,把课堂学习的内涵拓展延伸。如总结: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父母,爱家人,也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或动物,让爱满天下,让爱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这样,学生体会到了爱心对别人及对社会的意义,懂得了自己也应该以童话中小女孩为榜样,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这样,既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又使语文真正从课堂走向生活。
  童话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活动的理念,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因此,在童话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快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会随之增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仲院初级中学(225500)
其他文献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需要青少年继承和发扬的。语文学科是一门传承经典文化的基础学科,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使得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提升自我的精神认知能力,完善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教育阶段,应研究诗词中的用词含义、今昔对比、思想水平以及意境探究,在课堂讲解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古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从字、词以及句的角度
期刊
【设计说明】  《咏雪》是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的第一篇,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中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寥寥 71 字,却鲜活地描绘出了谢安、谢朗、谢道韫三个人物,展示了魏晋名士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家庭生活情景。  根据学情和文本特质(《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期刊
学习古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石之一,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它向我们展示世界,表达心灵,并启示真理。许多美妙的古诗词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唤醒深藏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然而,如今的古诗词教学现状令人堪忧。由于时代久远,古诗词的内容和形式都和初中生有着天然的“代沟”;教师“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更令学生对古诗词避之远之,重视文学常识介绍、时代背景的解读、诗词句意的串讲、主题思想的理解
期刊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具有再认识和再指导的意义,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采取何种方式讲评,怎样在讲评中使学生有所得,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這是语文老师不懈的追求。本文按照“用写作教写作”的理念,以“呈现、甄别、总结、修改、再写”五个步骤,以“半命题作文如何填好题目”为例,试图寻找解决学生作文低效的问题。  “用写作教写作”是四川巴蜀中学杨宇鹏老师提出的作文教
期刊
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陷入这样一种困境:教学没有真正着眼于真正的教学内容。很多时候,作文课就是教师出题,学生写,教师打分数。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这需要我们去探索学生的写作心理、写作过程,设计出真正意义上属于作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解释个人的情感  写作的本质是传达情感。个人情感的表达往往跟个人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由于个人经历,写作者有着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故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大序
期刊
如果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那么,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古典诗歌大多言简义丰,短短几十个字,却意蕴悠长。或写景,或抒情,或感物,或言志。正是充满神奇的想象力为古典诗歌创造了魔幻无穷的艺术形象,使得诗歌成为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我们阅读古典诗歌,必须借助想象的翅膀,才能思接四海、视通八荒。 诗歌阅读过程中的想象属于审美想象,也叫艺术想象,是对诗歌艺术的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是诗歌阅读与欣赏的
期刊
作文的细节描写教学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一线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究摸索出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四步感知教学;三步模仿教学;关键节点神韵训练;常态化写作训练。  初中语文试卷150分中,作文60分以上,占总分的1/3。可见作文教学为语文教学的重点。而作文教学中,细节描写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一篇作文是否能突出主题,能否打动评卷老师的心。结合我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探索了几种可行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细
期刊
在中学阶段,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常常心有忌惮。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不过,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方面却又有一个十分怪异的现象:明知有“难”,却少有针对性的“救援举措”。一个最为明显的例证就是每年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得分率,一直在低位徘徊,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对此,我们不得不说,这里是否存在着教学的低效运作或者不作为现象?  在一切教学难题面前,教师自然是首当其冲,不能有任何畏惧、退缩的想法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都苦恼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或者根本就没有阅读理解能力。这无疑在给语文老师敲响警钟:只有教会学生如何解读文本,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曾提出“教材是例子”的著名论断,正如他所说,“课本只能当工具看,当手段看。”通过这些工具和手段,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动、工作方面起积极的作用,这才是目的,教师要尽责任,就得努力达到这个目的。  《老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期刊
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初中生应该具有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中也明确提出议论文阅读的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思想,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对全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准确概括中心论点是衡量读懂一篇议论文的重要标准,中考也将概括中心论点作为常考题型。面对此种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