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人” 的营销困局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ter1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告人”是泛指,说的是媒介、广告、媒体、咨询相关行业的从业者。他们为企业提供不同类型的营销服务。每年的第四季度,是他们为企业提案的高峰期。最近一段时间,在与相关从业者密集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他们从事的是与营销相关的工作,但他们的自我营销往往做得不好,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几个方面,都有一些不当之处。
  
  产品之伤
  这两个月听了近十家媒介公司的提案,他们有的自说自话,只顾着推介自己的资源,有关企业的需求却只字不提;有的把自己能够做的事生拉硬扯成甲方的需求,明显缺乏对太阳能行业的了解;极少数能从宏观经济环境讲到太阳能行业的发展,再以我们企业的需求为主线,讲出对我们明年电视广告投放的建议。最后这种公司的提案,能为我们来年的战略提供依据和启发,听起来不但不累,反而意犹未尽。
  方案就是媒介公司的产品,提案就是一场产品推介会。那些自说自话的公司,显然是略过了市场调查这一步,于甲方的状况一概不知,就将产品设计出来交付给甲方,怎么可能卖得出去呢?
  
  价格之痛
  前一阵子有家咨询公司组织了一场行业论坛,邀请我当演讲嘉宾。论坛是对外售票的,因为门票定价过高,加上推广时间不足,上座情况很不理想。我一上台,就对台下的听众说:“这个论坛本身的营销就没做好,我还站在这里跟大家探讨营销,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
  我常常觉得疑惑,很多为企业提供品牌营销咨询的公司,可以为别人做咨询,自己公司的品牌建设却乏善可陈。拿4P中的价格来说,如果自己产品的定价都无法与市场状况相匹配,怎么能指望品牌营销咨询公司为企业产品线的定价提供参考依据呢?
  
  渠道之陌
  有家行业媒体想出一本行业发展的蓝皮书,来和我们洽谈合作。同样是因为无法洞悉企业的需求,他们提的合作建议丝毫没有吸引力。我于是“反推销”了一下,告诉他们如果换个位置,我会怎么谈,去把握哪些需求点。对方让我说得特别不好意思。
  按说像这种行业媒体,应该和行业主流企业的操盘者保持非常好的关系,让这些人成为他们产品出售的渠道。但是他们平时疏于建立这样的渠道,待到推销业务时,因为不甚了解企业的现状及操盘者的观点,便无法捕捉到企业的需求,合作的机会从何而来?
  
  促销之弱
  上个月,有家电视台以大手笔,借行业庆典搭好的台子,邀请媒介公司和广告主一起,举办了一场大规模的推介活动。除了播放电视台的简介视频,整场活动再无其他与电视台资源相关的内容。吃完肉,喝完酒,看完戏,除了觉得这家电视台“够意思”之外,我对它的资源到底有什么优势,一点印象也没有留下,心里暗自为这家电视台支出的一大笔营销费用觉得不值。
  电视广告是为企业做促销的,有的电视台却不会为自己的资源做促销。今年央视的资源推介会,就让人耳目一新。从开场到嘉宾再到各个环节的设置,都有很大的突破。往年最容易让人昏昏欲睡的招标介绍环节,采用了3D动画演示的全新方式,很有新鲜感,让人大吃一惊。促销活动就要这样,有创新的形式,有精密的环节设置,才能引起广告主的兴趣。单单让人觉得你“够意思”,够意思就选择你吗?
  
  广告主的“痒痒肉”
  以上种种,让我觉得广义的“广告人”在自我营销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困局:为别人提供营销服务,却不懂如何自我营销。之所以会陷入这种困局,主要原因是对广告主的需求洞察不足。那么,广告主的“痒痒肉”到底在哪里呢?
  广告主的第一种需求是企业品牌建设,包括渠道品牌、消费者品牌、雇主品牌三个层面。渠道品牌针对的是渠道客户,即经销商,需要通过行业媒体和行业活动去打造。消费者品牌针对的是终端客户,即消费者,需要通过电视广告、公关活动、网络新媒体、促销活动等去打造。雇主品牌针对的是内部客户,即企业员工,需要通过内部活动和校园招聘去打造。对于媒介、广告、媒体、咨询机构,以上每一个环节都有商机,只要广告人挖掘出企业在任意一方面的具体需求,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专业能力加以满足,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层面都充分融入甲方的需求,不愁没有生意做。第二种需求是企业操盘者个人品牌建设。企业操盘者个人品牌建设往往与企业品牌建设密切相关。有些言论,品牌自己说出来是广告,企业操盘者说出来就是观点,同时起到广告的作用。满足这种需求,广义的“广告人”要利用自己的平台为企业操盘者提供一个意见阵地。这是一种隐性需求,一般不会被言说。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只是一味给企业操盘者做个人宣传,是另一种“不解风情”。
其他文献
近些年星巴克(Starbucks)面临的挑战异常艰巨。它不得不对抗当初恰恰是其自己掀起的潮流,重新评估、定向。从某种意义上讲,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所做的就是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及其他伟大创新者所做的—没有需求,创造需求。但星巴克致力的事业相比其他人要大得多,而且从根本上有所不同,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空间,而非一种产品。  星巴克对这一角色的扮演是如此成
期刊
当越来越多的Made in China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却鲜少有中国品牌能被外国消费者津津乐道。在“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先生看来,西方很多企业都是大而精,品牌竞争力强,掌握着市场话语权,如苹果、微软、宝洁、谷歌等;而中国现在大多数企业却多是小而全,利润“像刀片一样薄”,品牌虚弱,极少能与国际巨头相抗衡。中国缺少世界级品牌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正处于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制造廉价产品已使中
期刊
传统的销售模式,卖家要找到潜在客户,并培育、教育和审核这些客户。  现在一种新的销售模式正在诞生。它由四部分组成,第一是Push(推),第二则是Pull(拉)。Push的方式,主要是传统的互联网营销,比如邮件营销。Pull则是利用社会化媒体。Push和Pull是吸引潜在客户,而作为第三步的互动型企业网站,则是培育客户,客户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你能替他做什么。三个部分完成后,就是第四个部分的营销自动化
期刊
和两个师弟师妹聊天,突然一个师弟问我,采访过的企业家和经理人中最佩服的是谁。我一下子愣住了。财经记者做了五年多,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就在这一刻,那些个身影、头像突然没了阵势。想起刚做记者时,总是容易被一些新鲜的商业模式、冷静的商业头脑打动。  而此刻,从业五年多后,一个“别人记忆中的人”浮现了出来。那是采访吴晓波讲过的一个人。记得是个叫做“廖厂长”的人。  那时候吴晓波还在复旦新闻系读书,系里的一
期刊
电子商务环境不断成熟,消费者消费习惯逐渐养成,使得便利、快捷、透明的电子商务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环。然而,仔细观察,看似无所不包的电子商务,却在衣食住行的“住”上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缺口。  中国人传统的观念讲求“住有所居”,住房被认为是最能给中国人以安全感、归属感的物质承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人对于住房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迫切。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乐居互联网集
期刊
“爱心衣橱”基金的发起非常偶然。2011年5月9日,王凯在家里发了一条微博,当时是这么写的:“每个主持人都有一大堆淘汰下来的出镜装,也有很多朋友问我能不能买到一模一样的,我突然有一个想法开一个网店,每件衣服配一个原主持人的出镜照,然后把钱捐给民间公益组织,希望大家转发。”  那时王凯正在搬家,他太太也是主持人,两个人搬家时发现太多的衣服没什么用,扔了可惜,当时只是想开个淘宝网店,把这些衣服卖了捐出
期刊
一些品牌就是比别的品牌酷!你很难确切解释为什么,但唯一能确定的是,那些更具有反叛性的品牌会赢得人们更多的关注。譬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帆布鞋品牌匡威(Converse)—它代表永恒不灭的创造力,20世纪90年代英国时尚服装零售商French Connection旗下的FCUK品牌—推出风格简约、充满青春气息的都市便服,还有致力于生产高品质产品的品牌Superdry。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以及这些
期刊
《中欧商业评论》 普罗大众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革新面前变得越来越适应,然而总有一小群创意人—可能是发明家、设计师、开发者、艺术家—不安分起来。他们努力思考当下的不足,展望更多的可能,酝酿下一场风暴。创意人习惯了“常识”被不断超越,习惯了“没有不可能”。当技术发展变得如此之快时,我们终于意识到要发现的不仅是“问题”,而更多的是“需求”。  从手机外延的无限延伸这一点来看,仿佛一切需求,无论是多年来的愿望
期刊
《商界评论》今年3月巴黎时装周期间,香奈儿和Colette共同租用了一家旧工厂改造的简单店铺10天,共同销售新品和现场个性化定做,吸引了大批潮流人士。   过去,临时店铺是过季、打折促销的代名词,而现在临时店铺与时尚联系在了一起。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认为,“时尚的本质是朝生暮死,要尽早赶在‘死’之前卖出产品”,而临时店铺可以让时尚“最大程度地传播”。   对企业而言,打游击不仅有助于低成本地提高新产
期刊
《第一财经日报》在渠道众多的媒介世界里,夹杂着众多的背景噪音,使得企业在进行品牌宣传时难以保持消费者对它的注意力。  当今的消费者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依赖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介,营销人大量“广播”的策略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营销投入的浪费。在美国,每年有1120亿美元的广告投入被荒废。互联网统计公司ComScore2009年3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80%所谓的“精准”在线广告都难以触及企业期望的潜在客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