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两年制文科硕士生的专业研究能力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eora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科硕士研究生两年制培养试点遭遇挫折的重要原因是在改革中仅仅着眼于“学制”而忽视了“学质”,最主要的表现是对如何保证提升两年制文科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能力的关注和研究不足。实际上,课程与导师是提升两年制文科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能力的两个最关键因素。其中课程设置的进一步科学化是基础,导师的心态与“传道”方式调整是核心。[关键词] 两年制;文科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能力[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0)06-0100-05
  
  硕士研究生两年制是中国研究生培养方式改革的尝试与探索,其试点主要是在一部分文科领域中。应该说其试行并不是毫无基础和依据的,在学制改革的酝酿期,学者专家提出的理由也并不是站不住脚的,而且,从国际范围来讲,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都采取短学制,一般不会超过两年,这种学制适合国外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比较适应其国情,因此,短学制在国外的实行比较成功。[1]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两年制研究生培养方式改革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不少学校又重新改回了三年制,其中的原因当然非常多,本文主要就文科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中被忽视的“专业研究能力的提升”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专业研究能力的提升是文科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中被忽视的重要方面
  
  在改革中,人们往往关注那些必须调整和改动的方面,而有意无意地忽视那些在改革中仍然需要坚持和巩固的方面,这种忽视常常是改革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原因。专业研究能力的提升就是文科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中被忽视的重要方面。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推动教育改革,包括研究生学制改革的动因不断增加。一般来说,文科硕士研究生学制缩短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降低培养成本,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更快地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自从高校扩招以来,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就越来越明显。硕士研究生学制从三年变为两年,提高培养效率,能够有效缓解研究生教育与研究生培养资源之间的矛盾。二是改变研究生培养结构。虽然对高校扩招诟病之声不绝于耳,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的表现。当中国本科阶段的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研究生教育的使命必然发生变化,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阶段教育目标本身将需要更细的划分。[2]过去,在整个教育资源绝对缺乏的情况下,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承担了本应由博士研究生教育承担的培养学术型人才这一目标的任务,但是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有较大的区分。虽然具体的区分还要视具体的学科差异而定,但一般而言,目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为博士研究生提供生源,为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个方向是为社会建设提供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即相对本科生而言更专业的人才。所以,学制改革一方面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研究生培养机制转型的需要。但是,转型阶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有效合理的新机制的构建和如何使新旧机制有效接合,所以,目前学制改革的困境实际上并不是改革理由不充分,而是改革机制还未配套的结果。那么,在体制理顺的过渡阶段,除了与时俱进地进行结构性调整外,还应当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呢?
  如果在看到研究生培养的两个方向——学术型和专业型的差别的同时,还能看到二者实际上存在着培养目标的共同点的话,就能在新旧体制的过渡阶段找到转化并有序稳定展开的支点。“专业研究能力”应该就是这两个方向上的交点。没有研究能力的硕士研究生既无法成为学术型人才,即博士研究生的后备军,也难以真正掌握某个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从而成为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只有具有研究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向两个方向上发展,或者因为对学术的热爱而成为学术型人才,或者更愿意从事实践性工作而在某个专业领域不断探索。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生,可以顺利地往任何一个方向过渡。无论是学术型人才还是实用型人才,他的能力结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应当是研究能力。没有做研究的习惯,没有学到有效的研究方法,无论是搞学术研究还是做具体工作都难以有所作为。因此,尽管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是由社会发展形势、教育环境发展变化来确定的,但其核心目标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专业研究能力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和要求,最基本的表现是具有了解和把握该领域前沿并能进一步展开探索的能力。它应当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建立在对本专业知识较为全面了解基础上的,对本领域前沿问题的认知能力、把握能力和探索能力;另一方面是对本领域问题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的热情、创新的精神与行动。前者是“术”的层面,后者是“道”的境界。在文科专业中,“学术型”与“专用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术”的层面,即一般来说学术型的人才对本领域的知识掌握得更细致、更深入,更多地在基础研究层面挖掘;专业型人才则向应用方向过渡,但是,在“道”的层面,“学术型”与“专业型”没有本质区别。以往学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是只着眼于“学制”而忽视了“学质”,即在缩短学制的同时,没有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培养“质量”,保证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在两年中仍然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很多人说,两年制导致学生无心学习,疲于应付,心思分散。但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三年制的学生就一定能专心于做论文吗?这涉及到一个问题:两年制有没有可能保证学生质量?
  就文科而言,这个问题基本能做肯定性回答。第一,硕士研究生是经过比较严格的考试、面试录取的,一般而言,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和比较好的思维能力。第二,研究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正确的方法路径加不断操练的过程,经过两年还是三年的专门训练很难说能有根本性的区别。第三,研究能力的基本要件应当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项能力对于文科硕士生而言,必须以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敏感的现实感知能力为前提。这两项前提完全可以通过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加以系统性整理和针对性训练而获得,就这一点而言,只要方法正确、时间利用充分,两年时间应当是足够的;但是真正具备这些前提和能力又绝非三年能够实现的,也不是学校教育所能承担的,它是终身学习、终身积累的结果。
  那么,在两年制的条件下,提升专业研究能力、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又有哪些呢?
  
  二、课程与导师是提升两年制文科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能力的最关键因素
  
  (一)课程设置的科学化是提升两年制文科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能力的基础
  所谓课程设置的科学化的标准和目标,是专业研究能力的提高。在这一点上,首先需要防止步入两个误区:一个是通识教育,一个是因人设课。通识教育能够使人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对于进一步的专业教育的深入无疑具有前提性意义,但是通识教育应当在本科阶段完成或者至少在考入研究生之前完成。这是招收研究生的一个基本素质要求。但是,现实中,因为种种原因,招收的研究生往往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知识面比较窄;甚至一些院校专业招生中完全侧重的是专业基础而不是知识基础、知识结构。这些实际上都是对硕士研究生阶段培养目标认识模糊的表现。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围绕的是专业能力的提高,它必须是“博”的基础上的“专”——这一点对于文科研究生尤其重要。没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知识结构,两年的专业研究能力的培养就是建大厦于沙漠之上,没有落脚之基。同样,既然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专”,在招收前就不应当片面强调专业基础,因为这是培养的目标而非前提。
  既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专”,那么课程设置就没有必要泛化,和专业无关的课程完全可以压缩或干脆取消,从而适应培养期缩短的要求。课程设置的科学化还要真正使课程设置与专业研究能力培养的规律相符合。在这一点上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因人设课的课程设置方式。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导师各种事务、任务繁忙,因人设课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从教育的职责、教育者的责任出发,这一现象必须加以克服,因为它是课程设置科学化最大的拦路虎或者说主观障碍。课程设置科学化的出发点是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人设课方式的出发点是教师个人的需要、方便,二者难以统一。
  压缩和取消无关课程、克服了因人设课的不当,不等于就能使课程设置科学化。课程设置的“科学”,建立在对学生认识、思维能力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那么如何按照认识发展规律来设置课程呢?不同的专业当然存在差异,但是大体还是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原则。这就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程安排的过程中,按照本专业、本学科发展的脉络进行专业领域知识的导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专业研究能力的一种提升。专业研究能力首先就是把握本专业发展路径的能力。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科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一刻也不能脱离社会实践。不管是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它们的真正问题都来自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同样,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从来都不能完全抽象为理论上的解决。醉心于理论体系的建构,满足于理论逻辑的自洽,很容易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把这种风气带到将来的工作中,很可能出现迂腐的“书呆子”气。同样,只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逻辑训练的重要性也会导致学生一味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层面,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分析能力。课程设置要使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使学生的思维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替作用下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第三,价值原则与功利原则相统一。严格说起来,专业研究能力的提高过程应当是一个尽量避免功利化色彩的过程。功利主义往往会导致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后果。但是,纯粹理想的状态并不存在,毕竟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制的缩短、培养目标的变化都与市场要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一部分研究生毕业即面临就业的问题,因此,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能完全与市场相脱节,应当具有一定的跟踪社会、服务社会的市场意识。然而,如果一味迎合市场,不仅可能使学生丧失研究能力的基本素质即批判精神,从而弱化剖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会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敢为人先的勇气的丧失,不利于他们的长期发展。所以,如何在课程设置中把价值原则与功利原则有机统一起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导师心态与授业传道方式的调整是提升两年制文科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能力的核心
  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的责任心、指导能力、指导方法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的环节。高水平的导师往往能弥补研究生原有素质和课程设置方面的不足,所以导师要知道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学制发生变化后,自己必然要面对一系列挑战。
  第一,导师可能会面对原有的知识体系或者说科研生长点与研究生的兴趣、市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文科相对于理工科而言,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这也造成导师知识体系甚至方法论等都容易与时代发展产生某种距离。一些导师感受现实的能力也存在着不断弱化的倾向。而另一方面,年轻的研究生则容易受到时尚热点、市场趋势的影响,容易不加深究地把导师的一些观点视为迂阔,这无疑会构成师生之间潜在的矛盾,尽管大多数时候这些矛盾并不至于演变成现实的对抗,但是它无疑很容易影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效。
  第二,导师可能会面对研究生的研究热情、研究精力大为下降的现实。研究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硕士研究生两年制无疑使学生更早地感受到就业危机,这种情况下,许多研究生从入校之日起就已经开始着手落实工作问题,这会牵涉大量的精力。即使在硕士研究生三年制的情况下,许多导师就已经抱怨大量研究生在最后一个学期频繁请假参加各种面试、各种招工考试,在两年制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第三,导师可能会面对原有教学手段难以调动研究生的兴趣的问题。理论学习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没有对理论探索的真正兴趣,难以持之以恒并有所成果。理论探索的需要与兴趣往往来自对现实问题的困惑和思考。目前的硕士研究生年龄普遍趋小,很多人是从本科直接考上研究生的,没有切实接触社会,对理论学习往往缺乏真正的热情,不少人只是为了暂时逃避就业的难关,或者为了提高学历为将来找工作增加筹码。
  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的考量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导师而言,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功利主义的急功近利而将其转化为某种强烈的提高理论修养的内在驱动力,这是一个有意义而又难解的课题。
  本文从导师的角度,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些尚且粗浅的思考:
  第一,转变心态。尽管从心态角度谈问题似乎过于具体,但是如果看到它实际是教育理念转变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反映,它就具有了宏观意义。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无可否认的,知识传播与获取的渠道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往,教师常常可以凭借知识占有量而获得尊重和信任,但是随着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的这一优势逐渐处于丧失之中,尤其是一些对现代技术反应较为迟钝或者排斥的教师,其知识的更新速度往往落后于学生。另外,由于社会大环境日益复杂化,学生个体心理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是无视现代研究生的特殊性而沿袭以往的教育经验,还是积极寻求新的解决之道呢?这首先是心态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也就是教师到底能不能打开心胸改变一些固有的心态: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惟此才能放下布道者的架子,真正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精神需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承认学生在很多方面可能强于自己,惟此才能消除教师由于年龄增长加上相对封闭于象牙塔中而造成的对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某些迟钝感;承认学生们在交流中收获的可能确实多于自己事先预备的内容,惟此才能真正明白教师在课堂上消极一些,让学生积极一些,也许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说到底就是教师能不能摒弃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念,恢复教育本来的宽泛的意义。教师唯有跳出知识本位的束缚,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尤其是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交流的管理能力,总揽全局、直指问题核心的分析能力,才能真正使教学从知识输出的过程变为能力增强的过程。
  第二,细化教育过程。心态调整后,如何处理导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最核心的问题了,本文主要探讨教师的指导职责。前面指出硕士研究生学制改为两年后,教师的指导时间就大为缩短,如何有效地利用两年时间呢?从大的方面讲要始终围绕提高文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研究能力的目标进行指导;从具体的方面讲是要将这一目标细化到指导的各个环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细化的目的是提高教育针对性、提高指导工作的效率、增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事无巨细,导师处处插手。
  细化的前提是要有针对性。导师要充分“备课”,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性格特点、兴趣乃至志向所在,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在该细之处能够抓紧,该粗之处能够放手。
  细化的方式是要善于做到几个方面的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导师提出课题,激活思考兴奋点,课外学生对导师提纲挈领的“草图”进行填充并探索新方案;课堂与市场相结合——课堂上不妨把问题设在市场的热点问题或衍生问题上,在理论层面打通严肃的理论探索与时代的敏感神经的隔阂;教师研究方向与学生兴趣方向相结合——把学生引入自己的研究领域,直接面对问题,可能胜过教师讲千遍,学生的兴趣也可能带给教师灵感与启迪,教学相长是这一结合双赢的规律所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不与实践结合就难以深刻,两年制研究生的实践可以不是具体的社会活动,但一定要是与社会生活发展的某种形式的触摸,如针对某一现象的深入追踪和分析;开放与封闭相结合——这是对教师与学生对话形式的要求,开放的是心态、话题、方案,封闭的是对理论严肃性、学术纯粹性的尊重。
  细化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两年中研究生本人能否有效地利用时间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能否成才。从教师的角度说,能否让研究生自觉地、有效率地利用时间也是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将教育过程细化,一方面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为自己的学生制定两年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选题;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发展进行指导,让他们少走弯路,尽快进入专业研究状态。
  第三,激发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清华大学教授鹿晓阳在谈到衡量学生的标准时曾经说:“在各种素质中,勤奋刻苦是最基本的素质。”勤奋刻苦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乖”,而更重要的因素是热爱。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在枯燥的理论梳理过程中,在无直接效益产出的消耗中,没有热爱,很难想象学生能够真心地投入。没有投入,就很难有理论和实践上的进步。因而,能尽快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关键环节,为此,两年制文科硕士研究生应该尽快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并且尽快进入导师课题,并尽可能早地着手论文选题和资料搜集。
  相对于理工科专业之间差距巨大,没有大量的前期准备基本难寻入口而言,文科之间的专业差距相对较小,而且一般研究生考入前都已经做了不少的准备,因此从一开始专业学习就进入导师课题的障碍不会太大。这样做固然会有不少弊端,比如可能会造成研究生专业基础不牢靠、不扎实;研究生成了导师的“打工仔”,影响师生关系;导师课题质量受影响;无形中造成研究生的浮躁心态等等,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大,研究生尽早进入导师课题和论文阶段利大于弊。首先,主动性、能动性往往来自于问题意识,即在追寻问题的答案中产生探索的热情。前面分析过,现在很多研究生没有工作经历,头脑中的问题意识尚不强烈,所以让他们入校后在按部就班的学习中自己寻找问题,常常要懵懵懂懂地晃荡很长时间。而进入导师课题,他们就有了“问题”,迫于压力他们也必须探索。文科问题的解答从来就不是单点突破的,而是需要多维推进,所以这个过程往往有助于学生发现属于自己的“问题”。而由于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有课题联系,就可以避免导师忙于各种事务,对研究生基本不“导”的情况;而且,由于“问题”是共同的,还能使指导工作因为有最直接的“案例”而更具体、更生动。其次,导师的选题、破题方式都会无形中给学生以示范和启迪,这些都是学生仅仅通过自学难以获得,或者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悟到的。再次,一个“问题”总是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而要解决问题常常不得不回到最基本、最基础的问题上来,所以较早进入课题、进入论文选题及写作应当有助于学生打好基础。而就负面作用而言,关键看导师的品格以及如何进行恰当的把关及教育。总之,激发学生能动性的具体方法其实很多,最关键的是首先给他们一个舞台,并把他们推上去,让他们不能不演,而且不能不演好。就这点而言,导师的心有多大,学生的舞台就有多大,他们的成就就有多大。
  当然,以上的意见都是在一种相对理想状态下的探讨,即它是假定录取的研究生是本科教育中的精英,力图开设的课程也有相应的师资,导师有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等等。但是,显然在目前阶段这些前提还不能完全达到,也正因如此,学制改革的困境更多的是机制不配套的结果,而不能简单归因于学制的缩短。学制改革的尝试还应当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廖晓玲,董维春.美、日、德研究生院制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0):37\|39.
  [2] 吴晓求,宋东霞,安志伟.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7\|10.
  [责任编辑:赵 玲]
  Enhancing the Professional Research Capacity of the Two\|year 
  Liberal Arts Master Students
  ZHANG Rong\|hua,YUAN Li\|h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Dongying, Shandong 257061, China)
  Abstract: It is a main reason why the reform of two\|year master of liberal arts met setback to care about only the length of schooling not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The main performance is the overlooked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capacity of the two\|year liberal arts Master students. In fact, the hardcore is the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s. It is fundamental to make further curriculum scientific.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he core that MA student advisers adjust their mentality and teaching methods to enhancing the two\|year professional Master of liberal arts research capacity.
  Key words: two\|year; master of liberal arts; professional research capacity
其他文献
[摘要]国防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国防人才、增强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措施,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防实力的重要条件,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高校在维护国家安全问题上实施国防教育意义重大,在当前的形势下进行高校国防教育改革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要丰富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强化高校国防教育的措施,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进行高校
期刊
[摘要] 自2007年底开始,中石油在地区公司推行ERP,华北天然气销售公司从2008年5月开始组织ERP项目建设,2008年11月开始实施。华北天然气销售公司在实施ERP过程中对传统会计务实理念产生了冲击,对公司的会计基础工作也产生了影响。从长期看,实施ERP与FMIS融合系统能整合中石油的技术平台,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中石油在ERP的实施中,应改变传统会计观念,加强基础数据的维护,保证
期刊
[摘要] 如何看待“五四”,是审视胡风思想内质及其与左翼主流分歧的一个关键角度。两者在“五四”总主题的认识上并无差异,而在“五四”领导者的认定及历史意义的阐发上却有不同。胡风认为:经过真切实践的鲁迅在“五四”时期已经成为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理当居于“五四”领导者之列,这与权威的“鲁迅转变论”产生龃龉;“五四”的历史意义主要在于文学/文化层面,而非政治范畴,“五四”的反封建传统较之其反帝传统更为根本和
期刊
[摘要] 基于BDS法和替代数据法,对布伦特原油现货价、大庆原油现货价以及NYMEX天然气期货价和亨利中心天然气现货价的日数据进行了非线性特征检验。研究表明,上述能源价格收益率不服从正态分布,存在长相关特征并具有一定的非线性结构。在替代数据法检验时发现,嵌入维数小于6时,上述能源价格的原始数据和替代数据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在维数低于6时,可以用少于6个经济变量进行线性模拟,以对相关能源价格进行短期
期刊
[摘 要] 废名提出“重事实”的散文观念,发展了周作人的小品文观,产生以“隔”为特色的散文风格。辨析废名和周作人师生之间“隔”的异同,可窥其“重事实”散文观内质是重灵感、崇自然。废名从六朝文总结出“乱写”的技法,推崇无意为文,重内在灵感之线索。二者共同形成废名散文独特的“隔”之美学风格。  [关键词] 废名散文;重事实;“乱写”  [中图分类号]I20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 余秋雨批评现象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坛引人注目的事件,影响之大是因为它凸显了当时知识分子通过文学创作或批评重塑群体文化形象的努力,这一形象内涵主要包括道德理想主义、思考独立性及对现实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弊端也显现了出来:“酷评”背后的批评学理性缺失,道德拔高造成“反求诸己”的缺失。余秋雨事件中的种种得失应引起文坛足够的重视,在吸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好地践行批评的功能,承担起社会思想与
期刊
[摘要]福柯是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把社会权力运作和人的命运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全景敞视主义虽然从微观上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人的各种复杂的关系,但是无法像马克思一样真正为人们勾勒出社会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而人的自我救赎也无法指导人们实现真正的自由与解放。  [关键词]福柯;全景敞视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
期刊
于喜廷  [摘要]企业在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利益相关者、社会、国家等的社会责任。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比较严重的主要表现在劳工权益、消费者权益、环境保护、慈善公益事业、企业创新力不足等方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首先应从观念上明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大势所趋,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要完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外部环境,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
期刊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初独立伊始,俄罗斯开始了全面快速的经济政治制度转轨,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连续7年经济下滑,其激进式的改革方式受到较多的批评。从1999年开始俄罗斯经济步入复苏和快速回升阶段,成为世人刮目相看的一个经济增长新“亮点”。影响俄罗斯“起死回生”的固然有近年石油价格行情看涨这一积极因素,但新制度的到位发力和内生增长机制的形成才是其经济变化与增长
期刊
[摘要]晚清时期,列强各国为行使领事裁判权在中国诸多通商口岸设立各色领事法庭和法院,它们依据西方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审理以本国侨民为被告的华洋讼案。该理案模式在压抑华人正当的权利诉求,侵蚀中国司法主权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的司法审判制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西方诉讼制度和审判原则在中国的移植与散播。  [关键词]领事裁判权;领事法庭;高等法院;华洋诉讼  [中图分类号]K254.3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