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关注度的不断提高,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也开始逐渐兴起开来,它能保证人们的食品安全,也能为地方畜牧养殖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目前已然成为我国各地畜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一技术的兴起逐渐的改变着传统的养殖模式,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推广
畜牧养殖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肉类产品。因此,我国高度重视畜牧养殖业的良好发展。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在畜牧养殖业中具有良好的实践应用效果,能促进畜牧养殖业的良好发展。所以我们十分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首先分析绿色养殖技术的现实意义,并对如何推广绿色养殖技术提出了一些策略。
1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现实意义
1.1 保证食品安全
推行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确保食品安全,这是我国近年来所一直在研究解决的问题。传统畜牧养殖中农户会为牲畜动物注射激素与兽药,因为大量运用这些药剂可加速动物的生长速度,短期内实现高产。但激素兽药催生成年的畜牧动物食品也会为人类食用带来一定隐患,长期食用诱发各种疾病。所以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就必须要保证畜牧动物健康成长,有效保证食品安全。
1.2 收获经济效益
由绿色畜牧养殖所衍生的绿色食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为主流的食品类型之一,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消费和食用绿色食品,这为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发展提供了较大发挥空间。在有效使用各种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过程中,虽然养殖成本有所升高,但升高幅度更大的则是绿色畜牧产品价格。面对市场中丰厚的产品营销利润,地方农村大力发展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就变得极有必要。
1.3 有效保护环境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不同于传统养殖技术,它对于环境的保护具有一定的间接促进作用。因为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中对于养殖废物的二次处理与再利用技术已经非常纯熟,它有效提高了对畜牧资源的利用率,也减少了畜牧养殖垃圾的肆意排放。所以從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角度来讲,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也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的。
2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策略
2.1强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行政管理
近年来,随着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保证畜牧产品质量,规范养殖生产过程,成为畜牧养殖过程中主要經管理内容。但从目前来看,国内畜牧产品安全形势严峻,应用禁忌药物行为泛滥,且由于缺乏全面、完善的养殖技术,使得生产管理质量不达标。针对这一现状,应从管理角度入手,极大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管理禄蠹,并通过专业管理部门的建立,实现对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同时,政府作为整个行业的监督者,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展,完成对现代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大力推广。此外,围绕绿色畜牧养殖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在环保设施建设以及无公害化处理等方面提供支持。
2.2明确推广市场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应具有针对性,首先,需明确其在市场中的地位,确保在满足市场条件的前提下,开展推广工作。作为企业,畜牧养殖场激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将市场需求量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在符合市场行情的基础上,对产品质量进行不断完善,而為进一步社对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积极效应进行验证,可采用试点养殖形式进行有效开展,并通过实际问卷调查,明确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在应用生产中的优势,提高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在养殖户心中的地位,从而有效推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在各地全面覆盖。大范围、大规模的试点建设以及市场问卷调查的结果,不仅可以使养殖户明确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优势,还能使养殖户清楚的看到绿色畜牧业养殖技术与传统养殖技术间的差别,从而促进绿色畜牧业养殖技术的推广。
2.3积极推进绿色饲料发展机制
对于畜牧行业而言,绿色饲料管理及发展机制的建立,需应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且在对兽药管理控制机制转型升级时,应做好相应的配置方案,以确保用药效果及治疗。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绿色畜牧养殖饲料在绿色畜牧管理机制和养殖框架建立过程中,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参数,部分地区为提高营养饲料的配置效果,采用剩余青草激秸秆的形式进行喂养,这种饲养形式不仅在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建立以一道保护屏障,且降低了养殖对饲料成本的过度消耗。因此,只有从根本上建立健全环境绿色饲料控制模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综合质量,一定程度上实现畜牧养殖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居具备较强的适应性与环保性,有着良好的市场价值与市场优势。因此,在未来推广过程中,应适时增加其在市场中的占有量,提高广大养殖户对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认知程度,并通过相互帮持吗,推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区域化发展,推动畜禽养殖转型升级,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卫香.张楚莹.郑小兰.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研究[J].中国畜禽种业,2016,12(01):317-318.
[2]牟旭芳.王鹏程.韩俊书.浅谈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的有效发挥[J].速读旬刊,2016,03(12):127-128.
[3]刘永生.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及推广方式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6,11(14):254-256.
关键词: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推广
畜牧养殖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肉类产品。因此,我国高度重视畜牧养殖业的良好发展。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在畜牧养殖业中具有良好的实践应用效果,能促进畜牧养殖业的良好发展。所以我们十分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首先分析绿色养殖技术的现实意义,并对如何推广绿色养殖技术提出了一些策略。
1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现实意义
1.1 保证食品安全
推行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确保食品安全,这是我国近年来所一直在研究解决的问题。传统畜牧养殖中农户会为牲畜动物注射激素与兽药,因为大量运用这些药剂可加速动物的生长速度,短期内实现高产。但激素兽药催生成年的畜牧动物食品也会为人类食用带来一定隐患,长期食用诱发各种疾病。所以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就必须要保证畜牧动物健康成长,有效保证食品安全。
1.2 收获经济效益
由绿色畜牧养殖所衍生的绿色食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为主流的食品类型之一,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消费和食用绿色食品,这为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发展提供了较大发挥空间。在有效使用各种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过程中,虽然养殖成本有所升高,但升高幅度更大的则是绿色畜牧产品价格。面对市场中丰厚的产品营销利润,地方农村大力发展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就变得极有必要。
1.3 有效保护环境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不同于传统养殖技术,它对于环境的保护具有一定的间接促进作用。因为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中对于养殖废物的二次处理与再利用技术已经非常纯熟,它有效提高了对畜牧资源的利用率,也减少了畜牧养殖垃圾的肆意排放。所以從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角度来讲,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也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的。
2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策略
2.1强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行政管理
近年来,随着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保证畜牧产品质量,规范养殖生产过程,成为畜牧养殖过程中主要經管理内容。但从目前来看,国内畜牧产品安全形势严峻,应用禁忌药物行为泛滥,且由于缺乏全面、完善的养殖技术,使得生产管理质量不达标。针对这一现状,应从管理角度入手,极大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管理禄蠹,并通过专业管理部门的建立,实现对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同时,政府作为整个行业的监督者,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展,完成对现代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大力推广。此外,围绕绿色畜牧养殖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在环保设施建设以及无公害化处理等方面提供支持。
2.2明确推广市场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应具有针对性,首先,需明确其在市场中的地位,确保在满足市场条件的前提下,开展推广工作。作为企业,畜牧养殖场激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将市场需求量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在符合市场行情的基础上,对产品质量进行不断完善,而為进一步社对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积极效应进行验证,可采用试点养殖形式进行有效开展,并通过实际问卷调查,明确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在应用生产中的优势,提高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在养殖户心中的地位,从而有效推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在各地全面覆盖。大范围、大规模的试点建设以及市场问卷调查的结果,不仅可以使养殖户明确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优势,还能使养殖户清楚的看到绿色畜牧业养殖技术与传统养殖技术间的差别,从而促进绿色畜牧业养殖技术的推广。
2.3积极推进绿色饲料发展机制
对于畜牧行业而言,绿色饲料管理及发展机制的建立,需应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且在对兽药管理控制机制转型升级时,应做好相应的配置方案,以确保用药效果及治疗。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绿色畜牧养殖饲料在绿色畜牧管理机制和养殖框架建立过程中,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参数,部分地区为提高营养饲料的配置效果,采用剩余青草激秸秆的形式进行喂养,这种饲养形式不仅在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建立以一道保护屏障,且降低了养殖对饲料成本的过度消耗。因此,只有从根本上建立健全环境绿色饲料控制模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综合质量,一定程度上实现畜牧养殖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居具备较强的适应性与环保性,有着良好的市场价值与市场优势。因此,在未来推广过程中,应适时增加其在市场中的占有量,提高广大养殖户对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认知程度,并通过相互帮持吗,推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区域化发展,推动畜禽养殖转型升级,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卫香.张楚莹.郑小兰.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研究[J].中国畜禽种业,2016,12(01):317-318.
[2]牟旭芳.王鹏程.韩俊书.浅谈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的有效发挥[J].速读旬刊,2016,03(12):127-128.
[3]刘永生.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及推广方式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6,11(14):25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