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备考攻略(十七)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i8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点击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高考大纲规定的重要考点,也是“现代文阅读”部分必设题的考点(多数是直接设题,少数是间接设题)。其命题的主要表述形式有三:
  1.“……”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何作用?(或:“……”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或:解释某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或:联系某某段,谈谈你对“……”一句的理解。)
  3.请赏析“……”这句话。(或:联系全文,就“……”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备考攻略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以上第1种形式设问很明确、很具体,它告诉了考生思维的起点和方向,考生比较容易把握;第2、3两种形式较“模糊”,可称为“笼统设问”,考生较难把握,本文主要针对这两种形式,以近几年高考题为例,谈一谈解题技巧和方法。
  一、自问自答法
  由于试题“笼统”提问,没有具体指明思维的起点和终点,致使有些考生不知从何下手去理解。其实这种情况,只要针对句子自己提出若干个问题,然后一一解答,就能得出答案来。提问的常见形式是:“‘……’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等等。
  例1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2005年高考广东卷第20题。《壶口的黄河》)
  【解题提示】
  答本题时,考生可设计如下三个问题,分别作答:①为什么说“该有人为黄河作传”?②“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什么?③给黄河作的传为什么说是“中国人的自传”?
  【参考答案】
  ①说“该有人为黄河作传”,是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体现了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
  ②“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
  ③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
  二、向“心”凝聚法
  这里的“心”指的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高考的现代文“大阅读”命题往往坚持“中心辐射”的原则,其让考生理解的文句多为“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等与对文章中心的理解有密切关系的句子。因而要解答好这类试题,就必须整体把握全文的中心。
  例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①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②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5题 。《总想为你唱支歌》)
  【解题提示】
  ①《总想为你唱支歌》一文的主题是通过对大西北人、事、物、景的描述和联想,表达了人应该能够经得起艰苦环境的磨炼并在历练中成长的思想和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解题时要从全文角度综合考虑,扣准主旨作答。②这两句话构成对比,作者的情感倾向是“扬”北“抑”南。此手法郁达夫《故都的秋》可资借鉴(郁文见人教“大纲版”高中语文课本第3册)。
  【参考答案】
  ①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人和植物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
  ②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不如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和磨炼意志。
  三、瞻前顾后法
  “瞻前顾后”就是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这是理解文中词句应共同遵守的原则,正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例3“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6题。《春天的梦》)
  【解题提示】
  ①该句在全文第8段中间,本段开头交代了该句所叙事件的时间是“三十多年前”,即段尾的“1949年”,文末注明本文写作时间是“1981年”,再结合“吹开故都(北京)城门”,可知是北京解放。②再看此句的上文有“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此句的下文有“我真的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等语,可以知道作者度过了人生的“迷茫期”。
  【参考答案】
  故都(北京)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
  四、语体转换法
  有些文句是“修辞句”,使用的是形象的、感性的文学语言。理解这种文句的含意需把它转化为抽象的、理性的、平实的科学语言。
  例4怎样理解“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这句话的含意?
  (据2005年高考天津卷第18题改编。原题是“请赏析‘……’这句话。”《看树》)
  【解题提示】
  ①该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无思想意识的“风”人格化了,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②结合语境可知“褶皱的情感”指往日一些解不开的烦恼。
  【参考答案】
  风能使人抛却往日的烦恼,使人心情平和。
  五、深层透析法
  有些语句必须结合语境,联系作者真实意图,作深层剖析,才能把握住语句的精神实质。
  例5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2007年高考湖南卷第20题。鲁迅《忆刘半农君》)
  【解题提示】
  “憎恶”前加“朋友”二字,这比较容易理解,鲁迅先生对刘的“憎恶”是站在友情的立场上的批评,如同我们今天发生在亲情间、师生间的常见的“恨铁不成钢”式的行为,是一种关爱。理解到这里是较浅的。如果我们联系文段中“于中国有益”则可发现此句有深层的含意:作为为社会进步而不懈奋斗的鲁迅,同样希望老朋友刘半农做个始终如一的战士。再联系文末“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深渊”一句,又可知已经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鲁迅“憎恶”近几年的刘半农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老朋友的“战绩”,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全盘否定老朋友刘半农。(与鲁迅《拿来主义》中对待文化遗产的观点相融通。)
  【参考答案】
  ①“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的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②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他应始终做一个战士。
  ③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六、置换代入法
  有些文句中只有某些个词语是另有含义的,只要破解这些个词语的意义,将之代入原句中,那么整个句意就清楚了。
  例6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
  (2006年高考重庆卷第15题。《说村落》)
  【解题提示】
  “村落……符号”是《说村落》中首段的段首句,且打了一个比方,所以搞清“符号”的含义是关键。村落成为一个符号,什么符号呢?联系后文可知,“村落”指的是农民们聚居的地方。
  【参考答案】
  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七、注释参考法
  提供注释是命题者用来帮助考生解题的,因此,考生要学会利用它。下面仍以“例1”为例说明。
  例1的那句话是全文的末段,全段文字是:“(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括号中的话有两个作用:一是引出黄河也应该有传记,二是通过对比突出“黄河传”应是“中国人自传”。高三学生应该知道,尼罗河在非洲东北部,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全长6670公里,流经埃及等十来个国家,流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那么路德维希是什么人呢?这与解题有何关系呢?这样,阅读后面的“注”就很必要:“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这个注释告诉我们,作为德国(属欧洲)人的路德维希为非洲的尼罗河作了传记,换言之,非洲的尼罗河不是由非洲人自己作传,而是由“外人”作的“他传”。考生只有理解了命题者提供这个注释的意图,才可能更准确解答这道题。
  八、两相比较法
  比较要有可比性,用来比较的两种事物(人物等)必须具有共同点。比较是一种思维方式,有求同思维——用来寻找共性;有求异思维——用来辨别事物(人物等)各自的区别点。高考试卷中比较性阅读试题在古诗鉴赏中较常见,现代文阅读“理解句意”题虽然少见但也不是没有。
  例7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
  (2004年高考全国卷Ⅳ第20题。石评梅《痛哭和珍》)
  【解题提示】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学生很熟悉,该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颂扬之情和对军阀段琪瑞执政府杀害爱国学生的卑劣行径的愤怒之情,就文中“沉默”一段话而言,主导感情是“愤怒”。而《痛哭和珍》一文虽亦有颂扬、愤怒之情,但就“沉默”一句来说,其主导感情是悲哀:一则悲哀刘和珍这样的优秀青年惨遭杀害,二则悲哀社会仍然豺狼当道,自己的命运无从把握,对前途有浓烈的担忧和悲哀之情。
  【参考答案】
  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石评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了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
  九、摘词组合法
  是摘出文中符合答案要求的重要词语组合成答案的方法。
  例8“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2007年高考重庆卷第15题。《告别三峡》)
  【解题提示】
  解本题要结合全文主旨和游人、移民的心态作答。本文主旨是赞颂在伟大的三峡工程建设中,百万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的崇高精神,作者写游人就是为了突出这种精神。写游人和移民心态的关键词句,原文中几乎都能找到,我们只要根据题意,摘取其中的关键词语,组合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即可。
  【参考答案】
  ①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
  ②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点为笔者所加,加点词语均为原文中所有;“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是对原文“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场面描写的概括。)
  十、赏析法
  赏析语句类的主观题,在现代文阅读中,是近几年新出现的题型。2005、2006两年仅天津卷有此题型,2007年除天津卷外还有四川卷、浙江卷、上海卷,估计今后有“燎原”的可能。因为这种题型与一般的单纯理解句子含意的题目相比,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文学素养),能力层级由B(理解),扩展为B、C(分析综合)、E(鉴赏)。设置这类题目所选的句子往往都是运用某种(或多种)表达技巧的文学性较强的句子,如例9。这种题的设问方法除直接要求“赏析”外,还可有其他变式,如例10。解答“赏析”类题目,一般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考虑,既要“赏”又要“析”,既要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又要说明这句话的含意(思想、情感、道理等)。
  例9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2007年高考四川卷第17题。《焰火的变奏》)
  【解题提示】
  ①理解此句首先要注意它所处的位置,它处在文末,一般起概括全文、揭示主旨即“卒章显志”的作用。②这是一个反问句,其语气更坚定、更强烈,且能引起人们的深思。③注意“这样的烟花”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式、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例10第(5)段“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哪里?
  (2007年高考上海卷第8题。《“重西湖”》)
  【参考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手法,给树赋予人的情感,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杭州树之多,又委婉表达了对杭州的无比热爱之情。
  上述10种方法不是从一个角度划分的,因而解题时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解例1就需要运用“自问自答法”“瞻前顾后法”“注释参考法”等。“理解文句含意”的解题方法也不只上述10种,但了解并正确运用这些方法,此类试题大多可以解决。
其他文献
片段选读一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译】  孔子说:“表面严厉,心中怯懦,用老百姓的譬喻,也许就像挖墙洞的小偷吧?”  【注】  盗:这种小偷表面凶狠而内心虚浮。  【读】   很好的比喻。外表写皇皇大文,煞有介事地批判别人,内心却惊惶恐惧如小偷者,今日不大有人在吗?    片段选读二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  孔子说:“禾苗
期刊
作家简介  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1846~1908),意大利著名小说家。他自幼酷爱学习和写作,是一位多产作家,也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16岁进入莫德纳军事学院学习,1865年毕业后成为军官,1866年积极参加了意大利第三次独立战争。22岁那年,他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就是那段难忘的生活的结晶,并因此而成名。1870年罗马解放后,他放弃军事生涯,定居都灵,成为意大利主要报纸的记者
期刊
【老汤档案】  小说家、教育家、学者,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汤吉夫先生是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共生的作家,三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汤吉夫短篇小说集》《汤吉夫中篇小说选》《汤吉夫小说选》《朝云暮雨》(长篇小说),报告文学《郭书俭印象》,以及随笔集《津门乱弹》《湖边记忆》等。近期出版了中篇小说《遥远的祖父》、长篇小说《大学纪事》以及随笔集《书斋内外》。应该说汤吉夫先生
期刊
片段选读一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译】  孔子说:“如果发财可以追求到的话,就是做个市场的看门人,那我也干。如果并非如此,那还是干我愿意干的事情吧。”  【注】  执鞭之士:根据《周礼》,有两种人拿着皮鞭,一种是古代天子以及诸侯出入之时,有二至八人拿着皮鞭使行路的人让道。一种是市场的守门人,手执皮鞭来维持秩序。意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读】  这
期刊
【美的品味】  感恩乐助  云南一考生  助人为乐,乐善好施。  ——题 记  至仁孔子  孔子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主,他乐善好施,以爱人之心爱人,帮助别人。他广收弟子三千,孰不知,他从不收取弟子学费,只叫他们平日交些米粮而已。他游历各国,帮助平民百姓,亦帮助各国提谏良言治国,而不取回报。  他的思想源远流长,他的壮举世人瞩
期刊
我们介绍了猜谜和制谜的四种基本“格”——秋千、卷帘、徐妃、求凰。我们以后还要陆续谈一些其他的谜格。一条构思精巧的灯谜就是一件玲珑的艺术品,虽然有人认为是“雕虫小技”,技艺虽小,但是文化蕴含很博,智慧闪光很亮,文字学问很深,小小灯谜给人以极丰富的想象。有时我们从谜面上看到似是而非、时隐时现的句子,往往苦思莫解,但是一旦顿悟,妙趣无穷,寥寥数言,形象深刻,简直就是一首诗,一幅画。  比如有这样一条谜:
期刊
今年2月11日,是《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两千多年前,中国第一个封建集权国家推行“书同文”,将中国的文字统一。两千多年后,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的出现,让中文走向世界。已为汉语拼音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的、今年102岁的语言文字专家周有光说,50年来,汉语拼音的应用扩大,快速惊人。原来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现在显著地应用于工商业领域;原来主要是小学生的识字工具,现在广泛地发展为信息传
期刊
(一)  提到“材料丰富,论据充实”。 这,大概是许多学生写作文时最底气不足的了。“写作文没材料,没论据,无米下炊呀”。其实,在学习、生活中大有资源可用。只是我们没能很好地挖潜,没能找到与作文的转接点,为我所用。 那如何使得材料为我所用呢?  (二)  第一,挖潜“专长领地”,释放“文化积存”——专长、爱好中的文化积存。  请看下面以“旅行”为话题的作文片段。  【示例】  殷墟甲骨,周代鼎彝,嬴
期刊
《插图中的世界名著》(余凤高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书名已提示了书的重点;封面上“叩开插图门扉,尽享名作魅力”两行文字,使作者的用意更为显豁。这是一本有关文学作品插图的书。  何谓插图?插图的作用是什么?书前范景中的《序言》作出了回答:    插图是将图画和文本联系起来的一种形式,就印刷本的书籍而言,最早的实例大概产生于9世纪的中国。在西方尽管要到15世纪才出现这种形式,且常为几乎是整块木板刻
期刊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者,出其所必趋也。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①;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②。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