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特权阶层——触目惊心的奢华

来源 :经典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m_72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联时期曾任州委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莫斯科市委书记,后来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在其自传中,根据亲身经历对苏联的种种特权加以揭示:特权阶层有“专门的医院、专门的疗养院、漂亮的餐厅和那赛似‘皇宫盛宴’的特制佳肴,还有舒服的交通工具。你在职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享受的东西就越丰富”。“如果你爬到了党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以享受一切——你进入了共产主义!那时就会觉得什么世界革命、什么最高劳动生产率,还有全国人民的和睦,就都不需要啦”,“就连我这个政治局候补委员,这样的级别,都配有3个厨师、3个服务员、1个清洁女工,还有1个花匠。”
  特权阶层享受着现代化的医疗设施,“所有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最先进的设备。医院的病房像是一个庞大的机构,也同样很豪华气派:有精美的茶具,精制的玻璃器皿,漂亮的地毯,还有枝形吊灯……”一切都取决于官阶高低。“每个党中央书记、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都配有一个卫士长。这个卫士长是受上级委派办理重要公务的职员,是一个组织者……他的一个主要职责是立刻去完成自己的主人及其亲属请求办理的任何事情,甚至包括还没有吩咐要办的事情。譬如要做一套新西服,只要说一声,不一会儿裁缝就来轻轻敲你办公室的门,给你量尺寸。第二天,你便能看到新衣服,请试试吧!非常漂亮的一套新西装就这样给你做好了。”
  对高官们的家庭向来是优待的:“送夫人上班,接她们下班;送子女去别墅,再从别墅接回来。”“每当政府的‘吉尔’车队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沙沙地飞驶而过时,莫斯科人通常停下脚步。他们停下来不是因为此刻需用敬重的目光瞧一瞧坐在小车里的人,而是由于这确实是个令人有强烈印象的场面。‘吉尔’车尚未开出大门,沿途的各个岗亭就已得到通知。于是,一路绿灯,‘吉尔’车不停地、痛痛快快地向前飞驰。”
  叶利钦谈到自己的别墅时叙述道:“我头一次到别墅时,在入口处,别墅的卫士长迎接我,先向我介绍此处的服务人员——厨师、女清洁工、卫士、花匠等等一些人。然后,领我转了一圈。单从外面看这个别墅,你就会被它巨大的面积所惊呆。走进屋内,只见一个50多平方米的前厅,厅里有壁炉、大理石雕塑、橡木地板、地毯、枝形吊灯、豪华的家具。再向里走,一个房间、两个房间、三个房间、四个房间。每个房间都配有彩色电视机。这是一层楼的情况,这儿有一个相当大的带顶棚的玻璃凉台,还有一间放有台球桌的电影厅。我都弄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个洗脸间和浴室。餐厅里放着一张长达10米的巨大桌子,桌子那一头便是厨房,像是一个庞大的食品加工厂,里面有一个地下冰柜。我们沿着宽敞的楼梯上了别墅的二楼。这儿也有一间带壁炉的大厅,穿过大厅可以到日光浴室去,那儿有躺椅和摇椅。再往里走便是办公室、卧室,还有两个房间不知是干什么用的。这儿同样也有几个洗脸间和浴室,而且到处都放有精制的玻璃器皿、古典风格和现代风格的吊灯、地毯、橡木地板等其他东西”。
  特权阶层的形成,“这是斯大林故意采用的政策,目的在于收买党和苏维埃机关上层,使其落入某种连环套之中,这是一种路线,旨在借助于直接收买,借助于灌输丢掉职位就丢掉特权、失掉自由甚至生命的恐惧思想,从而保证官员们绝对听话,并积极地为个人迷信服务。”
  苏联解体后,特权阶层中的很多成员,在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中,又大量侵吞国家财产。据一项调查,俄罗斯有61%的新企业主曾被列为党、政府、企业的精英成员。就是说,私有化为原苏共领导人大量侵吞国有资产大开方便之门。他们从事投机,大发横财。
  主要集中在苏共党内的特权阶层,不顾广大民众长期受商品匮乏之苦,不顾人民为弄到一块面包和最起码的住房处于艰苦奋斗的境地,如此丧失道德地享受特权,这样的党,怎么能不脱离群众,怎么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怎么能不垮台呢!
  摘自《同舟共进》
其他文献
我们主任比较刻薄,这天到办公室查岗,发现小江正盯着电脑屏幕上一组照片出神,主任咳嗽一声,问:“这是谁的照片啊?”小江想关闭相册已经来不及了,只好实话实说:“主任,这是我儿子的生日照。”  主任立即沉下脸道:“现在你已经违反了两项纪律:第一,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偷看儿子的相片;第二,你用的电脑是单位的财产,而你却用来存放儿子的照片,这是严重的公物私用行为,需要深刻检讨!”  晚上,主任挨个给我
期刊
中国历朝历代官员的“提案”,有的是向帝王提出的书面建议,有的是口头报告,总的来说是良莠不齐。有益国计民生、治国安邦的固然不少,但相当一部分官员出于保身、固位的目的,常常向皇帝提出一些平庸琐屑、无关宏旨、不着边际、没有任何风险的意见,无补于朝政的改进、国家的治理,其中甚至不乏“八卦提案”。“直言难求”是普遍现象。可以说,提案质量不高,曾使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困扰。尤其是明朝,雷人提案纷纷涌现,可谓“神马
期刊
一周前,总部派我去德国分公司出差,那天中午休息时,我看到公司德国籍员工罗尔坐在电脑前专心致志地写着什么东西,就走过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说:“午休了还工作啊!”罗尔说:“不是,我在写一份道歉信。”“道歉信?你要向谁道歉?你做错什么事了吗?”我问。罗尔说:“我要向我的女儿道歉。”“向你女儿道歉?为什么呀?”我不解地问。罗尔便给我讲了事情的缘起。  罗尔的女儿今年八岁,已经上小学了,几天前,孩子向罗尔要
期刊
如果您偶尔穿越到北宋后期的衙门办事儿,会发现不少政府机关坐落在一片绿色之中。走进去看看,墙角屋后,阶旁门边,也都绿油油。乍一看,宋代官老爷的意识还真超前,绿化搞得有声有色,其实不然。  只要您凑近了仔细看,就能发现衙门内外的绿地并不是草皮,而是一畦一畦的蔬菜。  当时衙门种菜的规模,可以说要多大有多大。公元1064年,英宗皇帝甚至为这事儿大发雷霆。本来么,衙门是什么地方?每一寸土地都是有编制有身份
期刊
在中文里,“我们”是使用频率最高、最久的词汇。许多人,譬如说我,说“我们”比说“我”更自如。在长期的熏陶下,“我”这个词显得自我甚至粗暴,而“我们”更广大包容,随波逐流、谦逊不得而得。  说“我们”可以给自己壮胆,但每一个人在吃饭、睡觉、走路、点辛苦赚来的钞票时,都只有一个“我”,“们”不知在何处。在悲伤、沮丧、恐惧的时候,更是“我”自担当,别人不问,“我们”更不会替“我”担代分毫。“我”割掉了阑
期刊
从伦敦市中心繁忙的维多利亚车站出发,往南乘坐约半小时的火车,可以抵达一个名叫贝丁顿的小镇。  这里不像伦敦市区那样繁华,但也吸引了大量目光,因为这里建成了一个在全球低碳建筑领域具有标杆式地位的“零碳社区”。  这个社区由世界著名低碳建筑设计师比尔·邓斯特设计,2002年完工并吸引了约百户居民入住。它常被称作“零碳社区”,但在社区入口处的一块标牌上可以看到,实际上其全称为“贝丁顿零化石能源发展生态社
期刊
住加利福尼亚州阿罕布拉市的舅舅从宠物市场上买回了两只琴鸟。这一对琴鸟在舅舅的调教下,能歌善舞,偶尔还能聊上几句简短的汉语,给老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那天上午,舅舅带着我到院子里观看它们的表演,两只小精灵正翩翩起舞时,旁边假山上的一块石头忽然坠落下来,砸在了雌性琴鸟的右脚上,它顿时栽倒在地。舅舅大惊失色,将遭受骨折的雌琴鸟抱在怀里,要我赶快招一辆的士。  10分钟后,的士来到一栋湖绿色的公寓门前,大门
期刊
食物丰富不怕人 数量太多常惹祸  夜幕降临,柏林的大街变得空空荡荡。这时,一群头戴狩猎帽,身穿墨绿猎装的“都市猎人”端起枪严阵以待。他们的目标就是柏林人的“新邻居”——野猪。柏林被称为“绿色首都”,其公园都保持着原生态。近年来,野猪不请自来。柏林有近1万只野猪。野猪也渐渐进入汉堡、法兰克福等其他城市。野猪的到来,为城市增添了很多生趣,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影响交通,破坏花园等。为此,柏林市政府招
期刊
5年前,爱尔兰8岁小女孩贝齐打电话到爆破公司,要求将学校夷为平地,并希望老师一起被“炸掉”。惊悚的念头对比小女孩甜美的声音,引人发怵。5年来,这段录音不断被转载,可谓“爆红”网络。  贝齐在电话中不急不慢地向爆破公司表示,老师总爱在周末出一堆作业,所以想知道炸掉一所棒球场大小的学校要多少钱?如果写上老师的名字,能否连老师一起“炸掉”?  爆破公司员工从接到电话开始就忍不住大笑,但贝齐却并不在意,她
期刊
周一下班后接到哥哥的电话,邀我去他家为小侄儿彬彬过生日,我急忙去超市买了一大盒酒心巧克力,赶去哥哥家。  进了门,见大家都忙着准备生日晚餐呢,只有彬彬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坐在沙发上。我把酒心巧克力递给他,抱歉地说:“对不起,小姑实在太忙了,没时间准备别的!”可彬彬接过了巧克力却面露喜色,他感激地说:“谢谢小姑,这是我今天收到的第一份礼物!”“第一份礼物?”我很纳闷儿:“不对呀,你爸爸妈妈,还有小姨,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