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气氛的作用是无论如何都不可低估的。它一方面直接影响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行为,直接制约着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陶冶师生。积极的课堂气氛的特征是生动、活泼、主动,师生全身心投入,双方都主动参与和充分合作,兴趣受到激发,智慧遇到挑战,需要得到满足。教学有张有弛,既严肃而又生动活泼。本文就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从四方面展开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课堂气氛;积极健康;生动活泼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旨在引起学习的师生间互感互助的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是其中两个最基本的动态因素。学生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者、参与者。”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同时,教师也清晰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的课堂。很多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能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孩子在课堂上受益匪浅。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良好的课堂气氛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种情感上的“预热”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为有利的条件。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受到“社会助长作用”的影响,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综合、分析、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如何调动课堂气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表一点浅见:
一、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运用,我们的课堂越来越需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准备是基础
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提前预习,如语文课文的阅读预习。提出问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准备充分,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充足的底气,而且有丰富的谈资。相反,学生就会因为没有充足的准备而胆战心惊、逃避课堂,不仅无心思考老师的问题,就连老师的讲解,同学的讨论他都无暇顾及,久而久之,这种学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落后生”。还会造成心理及性格方面的缺陷。
另外,老师的充分准备更重要。上课之前老师要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作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做到深入浅出,还要利用好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力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老师,无疑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信是关键
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教师在备课时的预设并不能把学生的想法、回答都设想到,在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些不完全正确的猜想,或者是一种应急性回答,或者设想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构思以前出现的一些新奇现象等。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一些教师不愿意活跃课堂气氛,不敢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道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不可收拾,于是课堂老是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偶尔有学生对某个问题举手发表一些个人看法,他不能接受,把学生这种直觉思维视为“异端”,大声呵斥,要么说学生是“胡思乱想”,要么给其扣上一个“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的大帽子,好端端的一个直觉思维就这样被一棒子打死,长此以往这种“千篇一律,万生一面”的“同化”教育模式,不知扼杀了多少学生的思维天才。通常情况下,学生们的提问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只做个牵线人,让他们唇枪舌战去,这样课堂气氛会更活跃些。
自信是成功的关键,学生只有拥有自信,才会敢于发言。为此,我在教学中正努力培养着学生的自信。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以保证有效的课堂教学。
1、要通过耐心的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这里我说的耐心引导是指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看、想、说、练,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千万不能认为学生观察浪费时间,表达啰嗦不到位……而将学生的身心禁锢起来,从而自己大讲特讲:讲方法、讲规律、讲通性,让学生机械地受命于知识。只有学生有了充分的活动时间,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学生才能乐于学习。
2、多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讨论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记忆最牢固,而独立探索知识的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思考。每一堂课,我都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而后小组讨论,特别是有口语交际练习的时候,讨论的时间更加充裕,最后请小组汇报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讨论的问题答案则已水到渠成。
3、多给学生提供练习表现的机会。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小学生的表现尤其明显。他们在获取了知识后,都有希望成功运用知识的心理,并希望体验成功后的喜悦。这时形式多样的练习就迎合了学生的心理。在课上练习中,我常适时的找一些学生表演,通过做题后评议使学生感受到在大家面前展示的乐趣;同时也注重不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练习中常同桌互相比赛,比速度,比质量,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保持在昂扬向上的状态中。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促进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也受班级集体人际关系状况的制约。班级集体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学生间关系。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这往往导致积极、健康、活跃的课堂气氛;不和谐、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容易酿成消极、沉闷以至一触即发的课堂气氛。从学生间关系看,也有类似的情况。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容易使课堂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风气;同学之间如果不和睦、矛盾重重,四分五裂,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嘲讽、攻击、紧张等不健康气氛。所以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首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要经常注意发扬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使全班的人际关系十分健康和谐,同学们在欢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生活成长。
在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还是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更多的学生还是扮演着“群众演员”,任凭教师摆布。事实上,处于不同状态的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能力,师生的共同活动能使机械、沉闷的课堂呈现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同时也会改变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现象。这就得要我们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把这一过程灵活的组织成全班性的活动,并且能让自己也参与其中,我相信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黄果树瀑布》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先自己读,然后指名学生找伙伴朗读对话,这时我走到一位平时不爱举手的男同学旁边,请他和我一起朗读。之后我对他说:“其实你读得很好,我们俩合作真愉快!”经我这么一说学生纷纷举手要和我一起合作朗读,使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总之,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师生心理相容的体现,也是师生智力活动处于高峰状态的标志。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介,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2]滕景云《小学教学小百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
[3]崔相录《素质教育指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关键词】课堂气氛;积极健康;生动活泼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旨在引起学习的师生间互感互助的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是其中两个最基本的动态因素。学生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者、参与者。”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同时,教师也清晰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的课堂。很多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能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孩子在课堂上受益匪浅。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良好的课堂气氛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种情感上的“预热”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为有利的条件。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受到“社会助长作用”的影响,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综合、分析、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如何调动课堂气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表一点浅见:
一、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运用,我们的课堂越来越需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准备是基础
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提前预习,如语文课文的阅读预习。提出问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准备充分,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充足的底气,而且有丰富的谈资。相反,学生就会因为没有充足的准备而胆战心惊、逃避课堂,不仅无心思考老师的问题,就连老师的讲解,同学的讨论他都无暇顾及,久而久之,这种学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落后生”。还会造成心理及性格方面的缺陷。
另外,老师的充分准备更重要。上课之前老师要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作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做到深入浅出,还要利用好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力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老师,无疑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信是关键
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教师在备课时的预设并不能把学生的想法、回答都设想到,在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些不完全正确的猜想,或者是一种应急性回答,或者设想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构思以前出现的一些新奇现象等。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一些教师不愿意活跃课堂气氛,不敢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道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不可收拾,于是课堂老是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偶尔有学生对某个问题举手发表一些个人看法,他不能接受,把学生这种直觉思维视为“异端”,大声呵斥,要么说学生是“胡思乱想”,要么给其扣上一个“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的大帽子,好端端的一个直觉思维就这样被一棒子打死,长此以往这种“千篇一律,万生一面”的“同化”教育模式,不知扼杀了多少学生的思维天才。通常情况下,学生们的提问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只做个牵线人,让他们唇枪舌战去,这样课堂气氛会更活跃些。
自信是成功的关键,学生只有拥有自信,才会敢于发言。为此,我在教学中正努力培养着学生的自信。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以保证有效的课堂教学。
1、要通过耐心的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这里我说的耐心引导是指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看、想、说、练,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千万不能认为学生观察浪费时间,表达啰嗦不到位……而将学生的身心禁锢起来,从而自己大讲特讲:讲方法、讲规律、讲通性,让学生机械地受命于知识。只有学生有了充分的活动时间,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学生才能乐于学习。
2、多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讨论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记忆最牢固,而独立探索知识的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思考。每一堂课,我都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而后小组讨论,特别是有口语交际练习的时候,讨论的时间更加充裕,最后请小组汇报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讨论的问题答案则已水到渠成。
3、多给学生提供练习表现的机会。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小学生的表现尤其明显。他们在获取了知识后,都有希望成功运用知识的心理,并希望体验成功后的喜悦。这时形式多样的练习就迎合了学生的心理。在课上练习中,我常适时的找一些学生表演,通过做题后评议使学生感受到在大家面前展示的乐趣;同时也注重不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练习中常同桌互相比赛,比速度,比质量,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保持在昂扬向上的状态中。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促进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也受班级集体人际关系状况的制约。班级集体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学生间关系。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这往往导致积极、健康、活跃的课堂气氛;不和谐、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容易酿成消极、沉闷以至一触即发的课堂气氛。从学生间关系看,也有类似的情况。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容易使课堂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风气;同学之间如果不和睦、矛盾重重,四分五裂,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嘲讽、攻击、紧张等不健康气氛。所以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首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要经常注意发扬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使全班的人际关系十分健康和谐,同学们在欢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生活成长。
在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还是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更多的学生还是扮演着“群众演员”,任凭教师摆布。事实上,处于不同状态的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能力,师生的共同活动能使机械、沉闷的课堂呈现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同时也会改变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现象。这就得要我们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把这一过程灵活的组织成全班性的活动,并且能让自己也参与其中,我相信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黄果树瀑布》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先自己读,然后指名学生找伙伴朗读对话,这时我走到一位平时不爱举手的男同学旁边,请他和我一起朗读。之后我对他说:“其实你读得很好,我们俩合作真愉快!”经我这么一说学生纷纷举手要和我一起合作朗读,使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总之,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师生心理相容的体现,也是师生智力活动处于高峰状态的标志。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介,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2]滕景云《小学教学小百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
[3]崔相录《素质教育指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