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疑”是积极思维的开端,是有效学习的需要,是创造创新的基础。有疑问,才要去学习,去思维,去创造。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习积极思维,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存疑、生疑,学会质疑。教学实践中,我常采用以下这些方法,引发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设问引疑。就是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或需要加深认识的地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后的练习课中,我做出横截的手势设问:把一个长(正)方体横截一刀后,它的面与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吗?如果截两刀呢?这里有没有规德可找?引导学生从满足再次产生疑问。然后使学生得出每截一刀,增加两个截面的规律。设问式引疑,能激发学生观察思索,寻求新的发现。
2、自学引疑。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例题,找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想不出的原因,激发学生形成渴求新知识的欲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学习求商韵近似值的时候,学生通过看书上例8后,看不懂的是例7与原来求积的近似值都求出原题的商或积,再根据“四舍五入法”来取舍,而例8却做到题目的一半,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学后有存疑、生疑,就会迫切需要释疑,从而就会积极投入到下阶段的进一步学习中去了。
3、悬念引疑。就是教师在知识的重点处设置悬念,让学生存疑、生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如在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复习引入时学生已发现看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是不能光看个位上的数字的,因为个位上是0~9的都有可能被3整除的,那么该怎么看呢?这时学生已经存疑。然后我就设置悬念,让学生任意出一个数,不管是几位数,老师都能一下子看出能否被3整除。于是学生出数,我答,并再验证,这时学生的悬念更加深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呢?迫切需要勰疑。于是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得扎实,又学得活泼。
4、图表引疑。就是通过直观示意图、线段图或列表等形式来引出学生的疑惑、疑异,从而形成多觉感知开展思维,深刻理解概念,正确解答题目。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我先出示了一个长方体和4幅长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找出哪些是能围成这个长方体的。这样既复习了长方体面的特征,又进一步认识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展开图的面积与长方体表面各有什么关系及怎样运用长宽高的关系来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一般公式。图解式引疑还能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如在上例中就有的学生根据图解,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求表面积的公式:底面周长×高 2个底面积。
5、操作引疑。就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或老师用实物演示引导学生产生疑惑与疑异,从而来理解概念,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首先让学生从多个三角形中,选出两个动手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让学生发现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然后再通过演示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一个三角形与拼成后图形的关系,产生疑惑,引发积极思维,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h,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S=ah÷2。继而,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用一个三角形能不能通过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来推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s=ah÷2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动起手来,有的把一个三角形沿两腰中点的连线剪开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三角形的底,高是原三角形的一半,所以这个三角形的面积s=a×(h÷2)也和前面推导的公式一样:有的从沿两腰中点向下作高,沿高剪开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长就是原三角形的高,宽是三角形底的一半,所以这个三角形的面积s=h×(a÷2)也和前面推导的公式一样。
引疑在导学式教学中应用广泛,老师还可以根据课堂中不同时段出现的生成,抓住时机,引发疑问。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存疑生疑,还要引导学生勤于质疑。在学习中形成“疑”后,通过自学、思考,自己不能解决,就要敢于质疑。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学。只要培养了勤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好习惯,就能不断的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题能力。
1、设问引疑。就是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或需要加深认识的地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后的练习课中,我做出横截的手势设问:把一个长(正)方体横截一刀后,它的面与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吗?如果截两刀呢?这里有没有规德可找?引导学生从满足再次产生疑问。然后使学生得出每截一刀,增加两个截面的规律。设问式引疑,能激发学生观察思索,寻求新的发现。
2、自学引疑。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例题,找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想不出的原因,激发学生形成渴求新知识的欲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学习求商韵近似值的时候,学生通过看书上例8后,看不懂的是例7与原来求积的近似值都求出原题的商或积,再根据“四舍五入法”来取舍,而例8却做到题目的一半,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学后有存疑、生疑,就会迫切需要释疑,从而就会积极投入到下阶段的进一步学习中去了。
3、悬念引疑。就是教师在知识的重点处设置悬念,让学生存疑、生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如在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复习引入时学生已发现看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是不能光看个位上的数字的,因为个位上是0~9的都有可能被3整除的,那么该怎么看呢?这时学生已经存疑。然后我就设置悬念,让学生任意出一个数,不管是几位数,老师都能一下子看出能否被3整除。于是学生出数,我答,并再验证,这时学生的悬念更加深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呢?迫切需要勰疑。于是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得扎实,又学得活泼。
4、图表引疑。就是通过直观示意图、线段图或列表等形式来引出学生的疑惑、疑异,从而形成多觉感知开展思维,深刻理解概念,正确解答题目。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我先出示了一个长方体和4幅长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找出哪些是能围成这个长方体的。这样既复习了长方体面的特征,又进一步认识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展开图的面积与长方体表面各有什么关系及怎样运用长宽高的关系来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一般公式。图解式引疑还能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如在上例中就有的学生根据图解,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求表面积的公式:底面周长×高 2个底面积。
5、操作引疑。就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或老师用实物演示引导学生产生疑惑与疑异,从而来理解概念,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首先让学生从多个三角形中,选出两个动手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让学生发现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然后再通过演示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一个三角形与拼成后图形的关系,产生疑惑,引发积极思维,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h,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S=ah÷2。继而,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用一个三角形能不能通过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来推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s=ah÷2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动起手来,有的把一个三角形沿两腰中点的连线剪开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三角形的底,高是原三角形的一半,所以这个三角形的面积s=a×(h÷2)也和前面推导的公式一样:有的从沿两腰中点向下作高,沿高剪开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长就是原三角形的高,宽是三角形底的一半,所以这个三角形的面积s=h×(a÷2)也和前面推导的公式一样。
引疑在导学式教学中应用广泛,老师还可以根据课堂中不同时段出现的生成,抓住时机,引发疑问。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存疑生疑,还要引导学生勤于质疑。在学习中形成“疑”后,通过自学、思考,自己不能解决,就要敢于质疑。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学。只要培养了勤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好习惯,就能不断的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