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当道,60岁林青霞养生有秘诀

来源 :知音海外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uto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1月初,一代女神林青霞迎来60岁生日,这也意味着她步入了花甲之年。然而看起来风轻云淡的林青霞依旧光彩夺目,一点未生出老态。众所周知,林青霞是个标准的素食主义者,近年来学佛、写作,修炼得更是超凡脱俗。这位经典大美女,固守着自己的一套美丽法则。

爱上那一桌子绿色


  林青霞第一次出现在银幕,是17岁时的一部电影《窗外》,从而让观众记住了这张像天仙似的面孔。之后,她又拍了百部戏,《笑傲江湖》、《滚滚红尘》、《新龙门客栈》等,成就了一代女神。1992年,38岁的林青霞与徐克合作,再次出演了华语武侠片的巅峰之作《东方不败》,之后便淡出影坛,与香港商人邢李源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婚礼,暂时为她的电影生涯画上休止符。
  1996年,林青霞生下了长女。女儿顺利来世,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可她却比过去胖了两圈,身上全是赘肉。对于爱美的女星来说,这是无比悲催的,减肥大计被正式列上了议程。
  先从食物上下手。在此之前,林青霞虽然不是肉食主义者,可也是枚吃货,难挡美食之诱惑。现在既然开始减肥,就得在嘴巴上把好关。将肉食抛开,素食就成了主角。她先研究了一下食谱,看哪些蔬菜和水果有减肥功效。等她把西芹、菠菜、韭菜、西红柿、草莓、柑桔,各类菜品和水果排列下来,供她选择的还真不少。这其中,她最喜欢的蔬菜要属芹菜。芹菜不但可以甘凉清胃,涤热祛风,还能降压镇静,防治各种妇科病,有美容功效。
  林青霞像是找到了宝贝,把芹菜切成条做成点心,或者榨汁加上蜂蜜制成饮品,要不就是把芹菜和芦荟汁混在一起做面膜。坚持了一段时间,她发现自己瘦了有两三斤,效果显著。这下林青霞高兴坏了,食物减肥可比吃减肥药要科学得多啊。
  可每天看到家里餐桌上一片绿色,老公提出抗议了。林青霞给邢李源做思想工作,灌输吃素的各种好处。偶尔清一下肠道,对身体有益无害。为了让老公信服,林青霞想办法将这些素食做得色香味俱佳,搭配得营养科学。有一次,林青霞将几道做好的素菜端上桌,邢李源压根没看出来。等放进嘴里一品尝,才发现原来竟然没有一点肉。特别是那道素鸡,吃得他意犹未尽,直竖大拇指。
  林青霞发现,吃素不仅起到减肥的作用,对健康绝对是好事。在她的影响下,邢李源也尝试着与素食为伍,隔一段时间就给肠胃做个大扫除。久而久之,美食养生这方面,林青霞俨然成了家里的专家。
  有一次,林青霞和邢李源去做体检,老公被查出来肝有点问题,这和他经常出去应酬喝酒有关系。医生给开了一堆药回来,邢李源看了一眼,就把药全都丢进了垃圾桶。然后,他信心十足地对老婆说,“我就相信你,你看着帮我调理吧。”
  得到这样的信任,林青霞岂敢怠慢。她仔细研究,香菇、蘑菇、刀豆、蓟菜、桑葚子,都进入了家庭菜单。为营养均衡,她偶尔也要给老公煮点海鲜汤。两个月调理下来,他们再去医院做检查时,老公的身体状态大有改观。听说他一颗药丸没吃,全是靠饮食治疗,医生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令林青霞信心大增,到过她家里做客的朋友,都要听她讲述这素食的益处。“听众们”不仅受益匪浅,还有口福吃到她主刀的美味佳肴。一传十,十传百,只要到了聚会的时间,大家都蜂拥而来,见识一下大美人的手艺。好在林青霞夫妇比较好客,家里总是搞得热热闹闹。
  林青霞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素食减肥和保养之法后,2001年,47岁的她生下了第二个女儿。身上不离不弃的肥肉们,她有对付的杀手锏。既然如此,她定要做个完美的女神。

欢喜是最好的养分


  从吃素之后,林青霞感到身子轻便了许多,心境和思维也比过去清晰,这是件快乐的事情。可在此之前,林青霞可没这么“大度”。她自我感觉爱较真,总以为别人应该理所当然地对她好。如果人家哪点做得不好,她会不开心,还影响对方的情绪。她决定改变这种状态,想要有一颗包容心,也希望让自己“肚子能撑船”。
  有一次回台湾,林青霞遇到了特技专家柯受良的太太宋丽华。宋丽华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她送了林青霞一本小册子。那是一本谈论“禅”的册子,林青霞读后大为感动,这不正是她苦苦寻找的境界吗?
  在宋丽华的引荐之后,2000年10月,林青霞参加法鼓山菁英禅修营,皈依圣严法师,法号“常恒”。从法师那里,她学到了一些简单的咒语,只要心绪不定时,便借打坐让心静下来。这让她的心胸开阔了不少,就算遇到事情,她也能坦然面对了。
  自从林青霞和邢李源结婚之后,关于他们离婚的传闻屡屡曝出。还有些狗仔队传出邢李源有年轻新欢,为他生下一子,说得有鼻子有眼。如果是以前,林青霞一定生闷气,不理老公,而这样做的后果只会影响两人夫妻关系。可现在她总能微笑以对,对世事纷扰了然于心。这样淡泊的姿态,反让夫妻二人的感情更加浓烈似火。
  朋友们看林青霞修行不错,遇事都来找她倾诉,她成了大伙的知心大姐。2003年,张国荣自杀后,许多圈内朋友把这个悲痛的消息告诉给林青霞,林青霞劝慰大家:“这是他的选择,他只是想到另一个世界享受平静的生活,我们应该为他感到快乐。”经过她的一番劝导,朋友们也都释怀了。
  接连的几年时间,林青霞参加了包括父亲在内,不下十场葬礼,看着身边的亲朋好友一个个离去,她总能找到抚慰自己的办法。俗话说,气大伤身,心情好了身体自然也好了。她的这套理论,也时刻影响着她身边的家人和朋友。
  2007年8月,著名影星钟楚红的老公朱家鼎因病去世,红姑悲痛欲绝,深居简出,情绪也处于抑郁状态。有天,林青霞特意跑到红姑家里探望。看好友一袭黑衣,脸色苍白,双目无神,她看不下去了,强势地换下红姑的衣服,给她化妆,拉着她出门。她告诉红姑,许多事情我们无法掌控,但不能逃避,最好的办法就是面对它,然后你必须接受那已成的事实,好好地处理它。处理完后,不要让它占据你的心,必须放下。在林青霞不断地开导下,红姑渐渐地明朗起来。   几年的禅道下来,林青霞总结出,乐是养生术里面最上乘者。“禅悦为食”,禅悦就是定慧,定慧能养人,那是真正的养分,不需从外来,从你内心里发出来。喜悦就是养分,能养你的身体。她始终相信一些东西:相信善良,相信勇敢,相信爱情,相信人世间最初最本质的那些东西。

在文字王国里新生


  息影之后,林青霞突然爱上了画画和书法。说起来还是和女儿们有关。她家客厅的大理石吧台上一张麻将纸,原是要给两个女儿涂鸦的,女儿没画,她倒是自己临摹了一张马蒂斯的裸女画。得意地拿去给老公看,老公幽默地说:“你画得这么好,不如画钞票。”
  林青霞大受鼓舞,对临摹画上了瘾。她是个很执著的人,一旦爱上绝不罢手,还得来个雅号“夜猫子”。有一晚,她睡不着,连夜临摹了几米的绘画,拿口红涂袜子,用眼影画绿色的部分。看着自己的杰作她喜不自禁,这才发现窗外有了阳光。孩子们吃早点的时候,她喜滋滋地把画拿给她们看,女儿们高兴得贴在房门好多年。林青霞从此找到了画画的乐趣,每天不画几笔就像生活有所缺失。书画是相通的,林青霞对书法的兴趣也是从绘画中找到的。也没拜师学艺,她就买来笔墨自己琢磨着练习。她渐渐地发现,画画和写字是能让人静下来的工作。以前她心绪烦乱时要打坐,现在她会练字绘画。每天在家里看书、绘画、写书法,哪里还有精力为外面的八卦动气,这让她的心境更舒畅,也让她增添了几分沉静之美。
  有一次,林青霞和徐克吃饭,有位才子马家辉在座。马家辉盛情邀请林青霞在他负责的《明报》写专栏。林青霞笑问他:“是不是因为我是明星,你才让我写?”马家辉立即否认:“我不是看你是明星,而是听你讲话就觉得你会写文章,而且一定写得不错。”林青霞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她写的纪念黄霑的文章交给了马家辉。她原以为马家辉一定会帮她好好修改,没想到是一字未改就给发表了。林青霞诧异,自己说不定真有点写作的天赋,而且这些年看书沉淀,让她也有了动笔的冲动。
  之后,林青霞接下了明报“梦书房”的专栏,一周一篇,一发而不可收。台湾的《讲义》想邀请她写稿,内地的《万象》也转载了她的文章。只对古董专心的老公也开了金口:“你写吧,蛮好看的。”
  听闻林青霞要写作,好友们纷纷来贺。香港导演杨凡送来一大沓稿纸,徐克致电鼓励,施南生则赠送了一套限量版四大名著。翻译家金圣华,给林青霞传了一篇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散文《老猫》。看到这些朋友们如此热情洋溢,再不好好写,就太对不起大伙了。
  写作之后,林青霞才知道当作家并不容易。彻夜不眠是常有的事,那时候她感到世界最宁静,以前文章多数写在她特别设计、紫色的稿纸上,还盖上了林青霞的图章,后来杨凡教她在备忘录写稿,现在她用手指头在iPad中运用自如,无论任何时候,灵感到了就可以写。
  大女儿在她出版的第一本书《窗里窗外》中作序时写道:“妈妈是个夜猫子,晚上不爱睡觉,有无数个夜晚到她房里找她聊天,她总是伏在梳妆台上写东西。一见我进门就眼睛发亮,仿佛找到了唯一的读者。她拿着稿纸像小学生一样,要求我读她写的文章。我见她那一地揉成纸团的稿纸和她手上的水印,只好勉为其难地听一听。”
  2009年6月,《南方周末》邀请林青霞开设专栏“青霞窗口”。媒体争相报道,多时传闻要复出的林青霞这回真的“复出”了。不过她不是演员林青霞,而是专栏作家林青霞。她用文字修行,为她的传奇人生锦上添花。
  2011年,林青霞的散文集《窗里窗外》问世,2014年《云去云来》也出版。她曾悄悄地到过国内的书店,看到墙上贴了一张纸,她的书销路排第六,前四名都是朱镕基出的四本书,这傲人的成绩让她特有成就感。
  素食,参禅,读书,绘画,写作,让林青霞成功地变成内外兼修的大美人。2014年11月,林青霞60岁生日,各路老友前来祝贺。网友更是惊呼,已迈入花甲之年,为何林美人还能如此璀璨夺目?待查她这些年来的生活轨迹,不得不感慨,林青霞的养生之道,原来与修行是分不开的。
其他文献
2014年3月27日晚上8点,福州市鼓楼区龙林花园小区发生了一起血案:一名年轻女子被人杀死在房间里。警方调查,行凶男子是福州荔峰机械公司老总刚刚辞退不久的司机许文泽,被刺女子是老总包养多年的情妇。司机为何行刺老总的情妇?随着嫌犯自首归案,此中缘由令人叹息——一盒降压药成借口  2014年2月16下午3点多,福州荔峰机械公司老总陈发坤的专职司机许文泽,接到了老总的电话,叫他去公司。  当天是周末休息
期刊
2014年11月2日,象征清華最高荣誉的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现场座无虚席。一名年仅20岁的大四学生展示了他的成绩单,震惊四座:20门基础学科,除了1门98分、4门99分外,其余学科都是满分!这张成绩单被传到网上之后引起巨大轰动,成绩单的所有者韩衍隽被网友们膜拜为“学神”,“学霸”们也自叹弗如:“再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基础过硬了。”日前,韩衍隽的父亲向笔者道出了儿子的成才秘诀。破坏之王  1994年7
期刊
2014年10月,已经35岁的韩国“甜姐”蔡琳再披婚纱,嫁给了小其两岁的高梓淇,成就了一段中韩联姻的佳话。很多人在祝福一对新人的同时,也不由心生一丝疑问:既然韩国的大龄女青年已经把择偶阵地延伸到了异国他乡,那是不是韩国“剩女”在自己国家已经无法自行消化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西安女孩顾璇2012年定居韩国首尔后的最大发现是:韩国大龄未婚女性的结婚焦虑并不像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甚至她们中的很多人
期刊
“晒工资”是一件让大部分职场人士讳莫如深的事情,不过近日有一款软件让职场人可以匿名将自己的工资条进行上传,上传后的工资条,所有人都可以看见,并能够将自己的工资和其他同行业职员的工资进行对比,这种曝工资的软件一经上线便获得了很多用户的追捧。   2014年8月,一直在职场上混得很不如意的河北白领曹一飞,获悉这款软件后,为了帮助自己的直管上级升任副总,不择手段达到目的。在这场职场的暗战中,曹一飞能获
期刊
作为80后青年作家中的领军人物,韩寒和郭敬明总会被人们习惯性地相提并论、反复比较。可是内情人都知道,韩寒和郭敬明其实向来不和。从出道以来,两人便成了互不相让的竞争对手,恩怨已超过了十年。暗自较劲间时不时地互吐口水,博客上笔锋相对,图书销量不分伯仲,富豪榜上你来我往,拼文笔、拼外貌、拼身高、拼身家……因此导致两人的粉丝之间狼烟频发。  可细心的读者发现:随着寒来暑往,两人竟从笔战场斗到了影视圈,吵来
期刊
提到迪拜,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黄金满地。那儿有世界上最奢华的酒店,最炫酷的跑车和最优厚的福利。特别是到那儿去的女人,都梦想嫁个有钱人,出门牵着宠物狮子,每天开着游艇出海。为了这些梦想,世界各地“淘金”的人都拥向这个奢华之都,人们称他们为“迪漂”。中国女孩徐晓萍在迪拜“漂”了一圈后发现,与其嫁给有钱人,不如想方设法去赚迪拜有钱人的钱。经历了各种坎坷后,徐晓萍竟靠不起眼的“羊屎球”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期刊
婚姻是一种学习与操练“爱”的机会。  中国女人在婚姻里常常爱耍“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小性子,男人若是不配合,通常会被冠以“你不爱我”“你自私”“你不心疼我”等等大帽子。本文的主人公张静(化名)原本是个普通的中国女生,身上有些中国女人常有的小脾气,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她嫁了个荷兰老公之后,每当她想把这种中国特色的“作”在荷兰发扬光大时,竟然最终都是惨烈收场。荷兰男人真是不解风情的“死理性派”!远嫁
期刊
人的一生总是少不了遗憾,比如没有一副健康的身体,没有和爱人厮守到老,没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今年已经71岁高龄的杜雪琪对前两种遗憾体味颇深:丈夫在中年患癌,确诊后四个月就憾然离世,自己65岁的时候,也被查出了胃癌,遗憾占齐了两样,杜雪琪决定至少要在有生之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她的旅伴,却是已经90岁高龄的母亲。一对年龄加起来超过150岁的母女,在暮年当起了“背包客”,原因很简单:只为跑赢时间
期刊
2014年10月,浙江在线一则新闻引起人们关注:一个曾经担任卫生局一把手的局长,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服刑期间,该局长刻苦钻研,发明了11项国家专利,因此减刑获释,倍受人们赞赏。   无独有偶,同一时间,从中国海外抓捕小组传来消息,曾潜逃俄罗斯多年的、曾经在国内担任环保局长的郝伟波,被抓捕归案。郝伟波在俄罗斯曾发明多项科研成果,并以儿子的名义申请了俄罗斯国家专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人物
期刊
“乖孩子,认真做作业,妈妈给你买冰激凌。”  “那,冰激凌加一块巧克力?”  “哎,好吧,冰激凌加两块巧克力,赶快把今天的作业做完!”  ……  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熟悉,甚至成了许多父母的口头禅?可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先生会告诉你,你这是在“贿赂”你的孩子!  罗伯特·希勒夫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小时候生性好动不愿学习,小儿子读写困难。可是十几年后,夫妇两人却把两个孩子都培养进了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