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122名运动员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北京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了北京市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招生来源及入校方式、训练动机及原始项目、训练时间、入校后的训练成果等基本情况,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推进竞技健美操持续健康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健美操;高水平运动员
运动员是健美操训练工作中的主体,健美操体育系统中的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集中地表现在运动员的参赛成绩中,因此对北京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的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运动员的招生来源及入校方式
(一)运动员的招生来源
招生是北京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建设的重要环节,关系到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的水平高低和发展方向。通过调查得出,有75.41%的运动员原本都是普通高中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运动员是各省市专业队退役运动员。由于健美操项目的非奥性(非奥运会项目),各高校的运动员主要来自于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其运动水平要大大低于省市专业队的运动员,由于在高中期间缺少专业、系统的训练,竞技基础不扎实,导致大学期间成绩提高缓慢。
(二)运动员的入校方式
北京市现有的7支高校健美操高水平运动队。在招收运动员时,主要有三种途径,通过高考,体育专项特招及免试入学。在对北京市7所高校122名在校的运动员调查的问卷中,54.35%的运动员是适当减分的方式入校的,21.74%是通过优异的运动成绩免试入校的,而23.91%的学生通过高考入校的。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水平运动员在文化课方面与普通大学生存在差距,高校在对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的培养方面仍是任重而道远。
二、运动员的训练动机及原始项目
(一)运动员的训练动机
通过调查,有超过一半的运动员是因为兴趣爱好才练习健美操的,这足以看出健美操这项运动具有足够的艺术吸引力,为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注入着新的活力。同时,有28.26%的运动员是为了进入到名校而选择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大部分是在高考前两、三年才开始进行训练的,造成他们的训练年限与竞技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些运动员在进入高校后运动热情明显降低。运动热情的缺失和运动水平的下降成为阻碍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二)运动员的原始项目
健美操运动到21世纪初才被民众所普遍接受和认知,近10年才是健美操这项运动的黄金发展时期。因此,在健美操尚未发展成熟之前,各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在招生时都会选择或多或少从事过其他项目的运动员。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大约有70%的运动员从事过舞蹈、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这三项运动。也有大约30%的运动员以健美操作为初始项目的,这表明我国健美操正值蓬勃发展时期,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以健美操运动为主体的运动训练体系,为各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提供更专业的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
三、运动员的训练时间
通过对7所高校的调查,每周训练时间最多的高校为北京化工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整体上来看,被调查的大多数高校健美操运动队并不能保证每周保持15小时最后的训练时间。这样的训练时间安排类似于业余训练的安排,很难在高水平上有所突破。这种状况的形成虽有多种原因,但主要是运动队运动员的双重身份,肩负着学习和训练的任务,这也就决定了训练只能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特别是在临近考试和假期的训练,时间上更加无法保证。“学习与训练的矛盾”是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的一大难题。
四、运动员入校后的训练成果
入校后运动员的技术等级有所提高是运动员技能提高的必然结果。在调查的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中,有65.57%的运动员认为入校后运动技能水平保持原状或有所提高。从侧面表明,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的训练成效还是很客观的,超过一半的运动员都在训练中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方向,并有所提高。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仍有34.43%的运动员认为自身的技能在入校后有所下将。这也警示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的教练员们,在努力提升自身运动条件较好、运动能力较高的运动员水平的同时,也要对能力一般或者较差的运动员有所关注,力争让每一个加入到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的运动员都能够在学校训练期间有所收获。
五、结论
我国当前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招生政策、招生办法不够规范,制约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选拔渠道和培养水平,造成教育系统内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大量流失和浪费。各高校运动队训练时间不合理,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各高校运动队主力运动员结构不合理,后备力量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建议:(1)改革招生办法,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制度,处理好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之间一直存在的矛盾,增加高水平高级别的比赛机会,通过比赛来检阅办队水平,在比赛中互相学习,提高训练的质量。(2)由传统的竞训体制向“一条龙”训练体制转轨,促进高校科学化训练体系的建立。(3)调整运动员的学习时间和运动队的训练时间需要体育部和各院系共同协商调整,制定出相应的措施,灵活调整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对于比赛前的训练时间安排,上课时间稍让步,赛后院系组织统一补课辅导等。各运动队也应制定具体的训练时间表以达到督促和保持运动队训练时间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参考文献
[1]尤晓旭.北京市高校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运动队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2]张舒扬.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以山西省为例[D].山西:山西大学,2007.
作者简介
1马翔(1989-),男(汉族),山东淄博人,首都体育学院教师。
2张琪,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教师,北京。
【关键词】健美操;高水平运动员
运动员是健美操训练工作中的主体,健美操体育系统中的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集中地表现在运动员的参赛成绩中,因此对北京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的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运动员的招生来源及入校方式
(一)运动员的招生来源
招生是北京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建设的重要环节,关系到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的水平高低和发展方向。通过调查得出,有75.41%的运动员原本都是普通高中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运动员是各省市专业队退役运动员。由于健美操项目的非奥性(非奥运会项目),各高校的运动员主要来自于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其运动水平要大大低于省市专业队的运动员,由于在高中期间缺少专业、系统的训练,竞技基础不扎实,导致大学期间成绩提高缓慢。
(二)运动员的入校方式
北京市现有的7支高校健美操高水平运动队。在招收运动员时,主要有三种途径,通过高考,体育专项特招及免试入学。在对北京市7所高校122名在校的运动员调查的问卷中,54.35%的运动员是适当减分的方式入校的,21.74%是通过优异的运动成绩免试入校的,而23.91%的学生通过高考入校的。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水平运动员在文化课方面与普通大学生存在差距,高校在对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的培养方面仍是任重而道远。
二、运动员的训练动机及原始项目
(一)运动员的训练动机
通过调查,有超过一半的运动员是因为兴趣爱好才练习健美操的,这足以看出健美操这项运动具有足够的艺术吸引力,为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注入着新的活力。同时,有28.26%的运动员是为了进入到名校而选择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大部分是在高考前两、三年才开始进行训练的,造成他们的训练年限与竞技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些运动员在进入高校后运动热情明显降低。运动热情的缺失和运动水平的下降成为阻碍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二)运动员的原始项目
健美操运动到21世纪初才被民众所普遍接受和认知,近10年才是健美操这项运动的黄金发展时期。因此,在健美操尚未发展成熟之前,各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在招生时都会选择或多或少从事过其他项目的运动员。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大约有70%的运动员从事过舞蹈、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这三项运动。也有大约30%的运动员以健美操作为初始项目的,这表明我国健美操正值蓬勃发展时期,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以健美操运动为主体的运动训练体系,为各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提供更专业的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
三、运动员的训练时间
通过对7所高校的调查,每周训练时间最多的高校为北京化工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整体上来看,被调查的大多数高校健美操运动队并不能保证每周保持15小时最后的训练时间。这样的训练时间安排类似于业余训练的安排,很难在高水平上有所突破。这种状况的形成虽有多种原因,但主要是运动队运动员的双重身份,肩负着学习和训练的任务,这也就决定了训练只能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特别是在临近考试和假期的训练,时间上更加无法保证。“学习与训练的矛盾”是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的一大难题。
四、运动员入校后的训练成果
入校后运动员的技术等级有所提高是运动员技能提高的必然结果。在调查的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中,有65.57%的运动员认为入校后运动技能水平保持原状或有所提高。从侧面表明,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的训练成效还是很客观的,超过一半的运动员都在训练中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方向,并有所提高。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仍有34.43%的运动员认为自身的技能在入校后有所下将。这也警示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的教练员们,在努力提升自身运动条件较好、运动能力较高的运动员水平的同时,也要对能力一般或者较差的运动员有所关注,力争让每一个加入到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的运动员都能够在学校训练期间有所收获。
五、结论
我国当前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招生政策、招生办法不够规范,制约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选拔渠道和培养水平,造成教育系统内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大量流失和浪费。各高校运动队训练时间不合理,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各高校运动队主力运动员结构不合理,后备力量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建议:(1)改革招生办法,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制度,处理好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之间一直存在的矛盾,增加高水平高级别的比赛机会,通过比赛来检阅办队水平,在比赛中互相学习,提高训练的质量。(2)由传统的竞训体制向“一条龙”训练体制转轨,促进高校科学化训练体系的建立。(3)调整运动员的学习时间和运动队的训练时间需要体育部和各院系共同协商调整,制定出相应的措施,灵活调整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对于比赛前的训练时间安排,上课时间稍让步,赛后院系组织统一补课辅导等。各运动队也应制定具体的训练时间表以达到督促和保持运动队训练时间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参考文献
[1]尤晓旭.北京市高校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运动队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2]张舒扬.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以山西省为例[D].山西:山西大学,2007.
作者简介
1马翔(1989-),男(汉族),山东淄博人,首都体育学院教师。
2张琪,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教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