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孤残儿童由于自身缺陷与家庭情感的缺乏导致孩子的社交困难,难以顺利参与社会化进程。儿童在长期的自我压抑中寻求自身价值的彰显,内心情感的逃避需要在鼓励,赞美中得以强化。本文主要立足于对孤残儿童的情感研究,简要分析该类儿童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发展问题,并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孤残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对策研究
家庭是孩子情感孵化的来源,父母作为孩子的抚养者,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社会中还有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被称之为孤残儿童,主要是指被父母抛弃后由福利院抚养长大的孩子。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加上被父母抛弃的伤痛深入骨髓,让孩子产生了自闭心理,不愿意与外界产生情感联系。在家庭的缺失,情感的枯竭中孩子表现出普遍的社交困难,情感孤僻等状况,这些负面的心理因素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一、孤残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孤残儿童由于自身特殊的经历导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越来越复杂,纠结的心理问题,需要加以正确对待,如果处理不好会对孩子的发展埋下难以磨灭的阴影。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孤残儿童相比于普通孩子在心理上会表现出明显的敏感性,并且更加容易体会到孤独。在日常的生活中,极度的内向让孩子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遇事退缩,长期的负面因素影响不利于孩子的个人成长。孤残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心的自卑与自闭上。有特殊经历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表现出未成年人少见的成熟,但是内心也更加的自闭与脆弱,不愿意外人碰触自己的内心,更因为曾被抛弃的经历让孩子害怕与别人建立情感联系,在日常生活中遇见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不会向别人寻求帮助,在独自一人的煎熬中抵御外在世界异样的眼光.与此同时,孤残儿童相比于其他孩子也表现出明显的逆反心理与强烈的自尊心。由于内心的敏感度非常强烈导致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需要来自外界的肯定实现对自我价值的强化。倘若有与自己意见相反的观点很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在长时间负面情绪的累积之下孩子的心理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强烈的自尊心需要在自我保护中得以维系,但是孤残孩子不会将自己的意见表现出来,会压抑的心中,进而表现出明显的内向,不合群等行为特征的出现。除此之外,孩子由于担心自己被人抛弃的状况再次出现,会非常渴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一旦自己的行为出现差错就会产生强烈的自责心理,又没有将负面情绪进行适度的发泄,导致孩子过分压抑自己的情感。
二、促进孤残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在社会交流中促进孩子的社会化
孤残孩子在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敏感,自尊心强烈的心理状态,在长时间对自我情感的压抑下导致孩子不愿意参与社会活动,使得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够突出。所以,为了促进孩子即使修正自己的生活状态,需要在鼓励中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与人的交际中感受到来自朋友的关心。遇见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学会辩证的看待对方的想法,在彼此的协商之间妥善的处理问题。与此同时,在社会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深入社会生活,在社会行为的模仿教化中调整孩子的行为特征。将孩子从自我狭隘的天地中解放出来,在社交圈子的建立中促进孤残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二)在自我建立中重建孩子的自信心
孤残孩子由于非常自已别人的想法,需要在外界的肯定中确定自我的价值。这种评价体系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因素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所以需要引导孩子从外界的评价体系中逐渐过渡到自身的客观认识。在孩子的自我教育中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充分调动自身的乐观因素,能够在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中实现自我成长,只有在独立人格的建立中才能帮助孤残孩子适应社会生活,为个人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
对于孤残孩子来说,自闭心理非常强烈,所以建立定期心理辅导机构非常必要。辅导人员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只有赢得孩子的信任才能够帮助孩子疏解心理压力。孩子的科学正规的心理机构的帮助之下,合理的宣泄个人的情绪,在正确思想理念的引导下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自我,更加顺利的融入不同的生活环境。统一社会组织的志愿帮助也是让孤残孩子感受社会关爱的有效途径,可以参与注资捐款,图书衣物等多样化的形式满足孩子的需要,但是社会组织或者爱心人士在表现自己关爱的同时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让孤残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特殊性,不要给孩子产生自己属于弱势群体的错觉,采用更加自然,贴心的方式给人帮助,在注意孩子生活问题的同时更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帮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孤残孩子敏感,自闭,自尊心强烈,所以需要更多的关爱以抚慰自己受伤的内心,需要社会各界人士为孩子的成长创建温暖,没有歧视与异样眼光的环境。需要鼓励孩子正确的看待,评价自己,在正面,积极思想的引导下帮助孩子与人交际,在社会活动的参与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孤残孩子是被世界遗忘的孩子,只有更多的关爱才能焕发孩子最为本真的一面,当社会爱心人士试图表达自己的善意时,需要让孩子的内心感受到尊重,重视,不要在俯视,救助等不平等的关系下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孤残孩子能够拥有同样掌控自己人生的机会,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美芳,庞维国.学前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3(2):15- 20.
[2]崔丽娟.家庭寄养对孤儿社会成长作用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1).
[3]张峰.孤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研究[J].教育研究,2004,3(2)33- 46.
【关键词】孤残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对策研究
家庭是孩子情感孵化的来源,父母作为孩子的抚养者,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社会中还有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被称之为孤残儿童,主要是指被父母抛弃后由福利院抚养长大的孩子。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加上被父母抛弃的伤痛深入骨髓,让孩子产生了自闭心理,不愿意与外界产生情感联系。在家庭的缺失,情感的枯竭中孩子表现出普遍的社交困难,情感孤僻等状况,这些负面的心理因素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一、孤残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孤残儿童由于自身特殊的经历导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越来越复杂,纠结的心理问题,需要加以正确对待,如果处理不好会对孩子的发展埋下难以磨灭的阴影。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孤残儿童相比于普通孩子在心理上会表现出明显的敏感性,并且更加容易体会到孤独。在日常的生活中,极度的内向让孩子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遇事退缩,长期的负面因素影响不利于孩子的个人成长。孤残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心的自卑与自闭上。有特殊经历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表现出未成年人少见的成熟,但是内心也更加的自闭与脆弱,不愿意外人碰触自己的内心,更因为曾被抛弃的经历让孩子害怕与别人建立情感联系,在日常生活中遇见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不会向别人寻求帮助,在独自一人的煎熬中抵御外在世界异样的眼光.与此同时,孤残儿童相比于其他孩子也表现出明显的逆反心理与强烈的自尊心。由于内心的敏感度非常强烈导致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需要来自外界的肯定实现对自我价值的强化。倘若有与自己意见相反的观点很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在长时间负面情绪的累积之下孩子的心理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强烈的自尊心需要在自我保护中得以维系,但是孤残孩子不会将自己的意见表现出来,会压抑的心中,进而表现出明显的内向,不合群等行为特征的出现。除此之外,孩子由于担心自己被人抛弃的状况再次出现,会非常渴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一旦自己的行为出现差错就会产生强烈的自责心理,又没有将负面情绪进行适度的发泄,导致孩子过分压抑自己的情感。
二、促进孤残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在社会交流中促进孩子的社会化
孤残孩子在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敏感,自尊心强烈的心理状态,在长时间对自我情感的压抑下导致孩子不愿意参与社会活动,使得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够突出。所以,为了促进孩子即使修正自己的生活状态,需要在鼓励中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与人的交际中感受到来自朋友的关心。遇见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学会辩证的看待对方的想法,在彼此的协商之间妥善的处理问题。与此同时,在社会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深入社会生活,在社会行为的模仿教化中调整孩子的行为特征。将孩子从自我狭隘的天地中解放出来,在社交圈子的建立中促进孤残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二)在自我建立中重建孩子的自信心
孤残孩子由于非常自已别人的想法,需要在外界的肯定中确定自我的价值。这种评价体系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因素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所以需要引导孩子从外界的评价体系中逐渐过渡到自身的客观认识。在孩子的自我教育中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充分调动自身的乐观因素,能够在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中实现自我成长,只有在独立人格的建立中才能帮助孤残孩子适应社会生活,为个人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
对于孤残孩子来说,自闭心理非常强烈,所以建立定期心理辅导机构非常必要。辅导人员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只有赢得孩子的信任才能够帮助孩子疏解心理压力。孩子的科学正规的心理机构的帮助之下,合理的宣泄个人的情绪,在正确思想理念的引导下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自我,更加顺利的融入不同的生活环境。统一社会组织的志愿帮助也是让孤残孩子感受社会关爱的有效途径,可以参与注资捐款,图书衣物等多样化的形式满足孩子的需要,但是社会组织或者爱心人士在表现自己关爱的同时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让孤残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特殊性,不要给孩子产生自己属于弱势群体的错觉,采用更加自然,贴心的方式给人帮助,在注意孩子生活问题的同时更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帮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孤残孩子敏感,自闭,自尊心强烈,所以需要更多的关爱以抚慰自己受伤的内心,需要社会各界人士为孩子的成长创建温暖,没有歧视与异样眼光的环境。需要鼓励孩子正确的看待,评价自己,在正面,积极思想的引导下帮助孩子与人交际,在社会活动的参与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孤残孩子是被世界遗忘的孩子,只有更多的关爱才能焕发孩子最为本真的一面,当社会爱心人士试图表达自己的善意时,需要让孩子的内心感受到尊重,重视,不要在俯视,救助等不平等的关系下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孤残孩子能够拥有同样掌控自己人生的机会,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美芳,庞维国.学前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3(2):15- 20.
[2]崔丽娟.家庭寄养对孤儿社会成长作用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1).
[3]张峰.孤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研究[J].教育研究,2004,3(2)33-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