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鱼灯再放异彩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phi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回溯到清朝,某年元宵节晚上,
  广州府顺德县自然也是花灯高挂,但与别处不同的是,其他地方的花灯品种丰富,
  而这里的花灯则特征明显,以各种水族鱼类为主:火鲤、鳜鱼、鲈鱼、石斑、鲗鱼、鲮鱼、狮子鱼、红鲹……
  点燃灯烛后,鱼体通体透亮,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其中,又以金色的鲤鱼灯最为夺目,鲤鱼形态丰满,身上的金色鱼鳞又具美感和喜庆色彩,
  是中国民俗中的吉祥物,鱼与“余”谐音,鱼灯便寓意着年年有余,
  肥硕的鲤鱼灯此时更是丰收和吉祥的象征。
  鱼灯,驱邪迎春庆有余
  顺德县城以前在元宵节都会举办鱼灯会。鱼灯化鱼形为彩灯,是顺德大良最著名的民间工艺之一。
  广东顺德是珠三角的著名水乡,过去这里水道纵横,桑基鱼塘等特色农业使得这片土地成为缫丝、稻米与水产出品丰富的富庶之地。而当地的民间工艺,自然也与这些特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由于顺德水产久负盛名,是淡水鱼的主要产区,顺德能工巧匠们化鱼形为彩灯,发明了著名的大良鱼灯。
  在半个世纪以前,大良鱼灯是与佛山秋色、沙湾飘色齐名的广府三大会景之一。据传,大良鱼灯本从佛山秋色衍化而来,后来时殊地易,渐渐少行于中秋而主行于元宵,变“秋色”为“春色”。
  大良鱼灯起源于秋色,却是别出心裁,自具特色。佛山秋色讲究形肖,制之物以假乱真;大良鱼灯偏重意态,讲究扎工精巧,以神采飞动、争妍斗艳为胜。鱼灯款式很多,体型庞大,长度可达三米至六米,重量几斤到十几斤。当年鱼灯兴旺的时候,整个大良灯会宛如一座水族馆,鱼灯争奇斗胜,万人空巷,热闹非凡。除了在元宵会举办鱼灯会外,在中秋等喜庆的节日,大良的市民都喜欢在商铺前挂两盏鱼灯。当时的鱼灯主要品种是鲤鱼灯,而从清代到民国前期,珠江三角洲一带举行赛会,大良鱼灯都很受欢迎,会后争相出高价投购。
  鱼灯会不止是挂,还有巡游。巡游在元宵节的当天晚上开始,一般起步点多在罗氏大宗祠丹樨,或在花基龙家祠前。一开始先是三声炮响,鼓乐齐鸣,彩旗开路,鼓乐随后,鼓乐有八音队和十番飞钹。接着是一对武士打扮的壮汉,各挑着玲珑标致的木花篮桶,桶上有小铃铛“当啷”作响。再后面是飘色板,锣鼓柜,最后便是长长的鱼灯队,一个个、一对对,斑斓夺目的鱼灯翩然游来,飘然过去,彩色闪烁,相映争辉。
  巡游各家各户都可以参加,大家拿着灯跟在后边。鱼灯会巡游并不是单纯的游街,队伍还要经过一些认为有“污秽”的地方,当然“污秽”是指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不好的事情,比如曾经死过人等等,希望巡游队伍里的社公或者菩萨可以使那里清净下来,不再出事,这个正是鱼灯会巡游的目的之一。
  鱼灯,巧手扎出万鱼欢腾
  和所有的大型花灯一样,鱼灯的制作需要匠人们的一丝不苟,现在的顺德大良鱼灯传承人潘培森,在鱼灯制作上花费了40多年的光阴,但制作的过程始终是那样专注。制作一个鱼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单是1.2米长的鱼灯就需要4天左右,每天至少要坐定工作6至8个小时!
  要做出好的鱼灯,艺人们一定要对鱼的体态瞭如指掌,潘叔和其他鱼灯艺人一样,都是自己买鱼回来观察,拍照,并自己亲手绘制图纸。养几缸鲤鱼、金鱼在家是常事,如果对鱼的形态动作都不熟悉,扎出来的鱼灯神韵就差得远了。
  制作一个鱼灯分扎架、扪纱和绘染三道工序。但在扎架之前,还有一个步骤要做,就是先用纸把竹篾包起来,这样可以避免在灯亮后出现竹篾的黑影。纸因为有萤光作用,所以不会显黑影。扎架时将竹篾扎成鱼形骨架,这是制作的第一道难关。竹子的长短轻重都要合乎规格,增一分不能,减一分不可。扎的时候,扎工要巧,扎口要稳。所以扎架工序通常要由老师傅操作。高低、对称稍有出入,也会导致神态全失。而一个高手的扎作,仅是一个轮廓,已是跃然有生气。
  鱼架扎好后,就要扪纱。纱用的是明纱,明纱是由煮溶的紫菜胶糊到银纱上晾干后制成的。扪纱时,先用海生藻类植物石花菜所提炼出来的石花胶扪糊在鱼骨架上。不过,要注意的是,粘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首先粘鱼嘴,再粘鱼身和鱼两边的鳍,然后是上鳍和鱼鳃;先粘里边的,再粘外边的,否则,先粘了外边,里边就没有办法粘上去了。明纱要扪得贴贴服服,用力必须十分小心,不能看见接驳口,不能有绉痕,不能松动,否则会影响鱼体的美观和透明度。
  扪纱之后就是绘染,也就是着色描鳞,先用相应的颜色绘好鱼鳍和鱼尾,然后用特别的鳞模蘸上颜色逐片印在鱼身上。这个看上去简单,但实际上难度很大,鳞甲片数、鳍尾大小,色泽浓淡都有定例,稍有差池,工艺就告失败,要把明纱撕下重绘,绘好后描上眼睛,鱼灯就制作成功了。高手的制作意态逼真,点燃灯烛,通体透亮,色彩鲜艳,宛然如生。
  鱼灯巡行时主要用竹竿撑持,如果是大的鱼灯还必须在鱼嘴和尾鳍上装钩,由两人用木柄铁杈叉着首尾帮力前行。鱼灯舞动时姿容妙曼,光怪陆离,里边的灯火既不会熄灭,也不会燃着鱼体的薄纱,工艺可谓相当精巧。
  鱼灯,今非昔比盼传承
  有清一代,顺德出现过许多扎鱼灯的能工巧匠,鱼灯会年年都大操大办,争奇斗胜,万人空巷,热闹非凡。而到了清末,社会动荡,地方不宁,便逐渐趋于冷落,但这种会景确实别具魅力,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每到新春时节,观赏鱼灯仍是大良市民的赏心乐事。穗、港、澳等地举办会景,大多要到大良定造,或者雇请工匠前往扎作,因而,一批鱼灯老铺,如冯昆玉、冯炯记、冯挺生、巢义记、巢溢记、何松记、岑勤记等,虽已不能像过去那样以制灯为专业,被迫得兼营神像、纸扎等手艺,但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鱼灯可做,于是,这门手艺维持至抗日战争前夕,在1936年的香港“银禧大典”会景赛事中,一位年轻的业余工匠罗八,一举夺得金牌大奖。大良艺人罗日萱也在二十世纪初在香港举行的灯会中获得金牌奖。但抗战时期,百业凋零,鱼米之乡的顺德竟然闹起了饥荒,艺人或死或老,鱼灯工艺制作后继无人,盛极一时的鱼灯会就此没落。新中国成立后,仅于1959年、1978年和1982年春节期间举办过。
  到今天,潘培森潘叔是顺德少数掌握制作传统鱼灯手艺的人之一,在自己手上复活这个濒临失传的技艺,是他心底一直以来的梦想。
  直到现在,潘叔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每当元宵节、又或者中秋节、春节时,满街挂起的鱼灯,当时感觉很有趣。于是从20多岁开始,他就开始自学扎鱼灯。潘叔颇有天赋,善于把握不同鱼类的体态和动作,做出不同鱼类的鱼灯,扎出来的鱼灯有模有样。
  现在,每逢春节、元宵、中秋等重大的传统节日,只要有人预订鱼灯,他仍然很乐意去做。潘叔扎的鱼灯不仅受到亲戚朋友的喜欢,而且频频获奖。其中,在2012年,潘叔制作的两份作品《金龙腾飞》、《金鱼》 均获得广东省首届花灯文化节的银奖。而2013年,潘叔的作品《鱼灯》在顺德区的比赛中获得金奖。现在大良渔灯已经是顺德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潘叔也开办了各种鱼灯兴趣班,教导顺德年轻一辈认识鱼灯,好让这金光熣燦的鲤鱼,还可以继续游动下去。
  (整理/余溢光 图/施用和 梁 忆)
其他文献
前不久,我的一个老友,从高邮省亲归来,特意馈我两盒董糖。这董糖是高邮特产,堪称大名鼎鼎。老友知道我喜爱美食,酷喜甜食,投其所好,堪称知己。再者,被人记挂,真是一种幸福。  董糖亦叫酥糖,它不仅江苏有、安徽、山东、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只是各地的叫法不一而已,其形式与内容,大同小异。这也说明喜甜嗜糖者,大有人在。在我国,若论董糖的品质与名气,我以为尤以高邮为最。  董糖的外观呈长方形,状如麻将牌。揭开
期刊
“土坯草房篱笆院”是东北一大怪。在东北农村大大小小的村落里,曾经到处都是土坯房子——那是不堪回首的一个困苦时代。因房子的周围通常都有用树枝或秸秆夹成的“障子”,所以有人把这种建筑布局视为关东村屯住宅的一大特色。  土坯房子的墙体用土坯砌成,有起脊房、平房两类。靠近河套,产苫房草(苫房草,一种草的名字,多用来盖房)的村屯农家多盖起脊房;而靠近碱甸子,没有苫房草的村庄则多盖平房。起脊房是房顶侧面呈人字
期刊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茶馆起源于四川。清代顾炎武所著《日知录》曰:“自秦入取蜀而后,始有茗炊之事。”由此可知蜀人喝茶的历史有2300多年了,茶馆自然也应运而生。1935年,成都《新新新闻》报载,成都共有茶馆599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因此有“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之说。  成都老茶馆:茶俗  旧时,老成都的茶馆都有大大的蓝底白字旗帜,为茶馆招揽生意。店面内或店门前摆满小方茶桌、竹靠
期刊
东台鱼汤面是江苏东台市传统面食,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属淮扬菜系。早在1915年3月东台鱼汤面就漂洋过海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赢得各国来宾的赞赏并获奖,名扬海内外。1940年10月,时任新四军江北总指挥的陈毅在东台红兰别墅召开各界民主人士会议,会议后,大家邀请陈毅总指挥品尝了东台鱼汤面。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年在新四军参加过工作的陈丕显、彭冲、江渭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来到东台,都
期刊
“三九”或者“三伏”天,分别是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候,在这种天气,人们如无必要都不想外出,更不要说去医院了。但是,偏偏又是在这个时候,广州市内各大中医院,都是人流密集,热闹非凡。人们在医生的指导下,在身体上的各个穴位贴敷上药物进行治疗。  这些人都是患病来医院接受治疗的?  这话有对也有不对,来医院的当然都是病人,但他们患的都不是急病,而是各种慢性病。他们来接受的治疗,也不是普通的医院门诊,而是独
期刊
深圳福田下沙村,此处村民多数姓黄,传说是唐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黄峭山的后裔。南宋期间开村,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繁衍成6条自然村。下沙村在每年元宵节有吃盆菜的习惯。所谓盆菜,就是将宴席上每一桌的所有菜装进一个大盆子里,端上来,大家一起动箸,在盆中不停地翻找,呈现出情趣盎然的情景,而且越是在盆深处的菜,味道越鲜美,吃完这一盆,宴席也散了。下沙每到正月十五,吃盆菜的时候,都搭“灯棚”,点花灯,唱粤剧,
期刊
在计划今年的出行吗?  那么由国际SOS和风险控制这两家知名国际医疗安全专业机构近期发布的这一份2017年旅行风险地图,你就不能错过了。这对独自出行的旅行者可是具有相当的参考意义,值得好好研究研究。  这份2017年世界旅游风险地图主要包括2项指数:旅游安全风险评级(TRAVEL SECURITY RISK RATING)和医疗风险评级(MEDIAL RISK RATING)。  旅游安全风险评级
期刊
“小费”可以说是历史悠久的一项民俗了,在中国古代已有给店小二等服务业人员“赏钱”的习惯。至于在国外更是大行其道。现在大家熟悉的“tips”这个单词,源于18世纪的伦敦,当时餐馆的餐桌上常放着一只碗,碗上写着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将零钱放入碗中,大概为总支出的5%至25%,顾客就会得到招待人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而这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联起来就成
期刊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而“
期刊
时光犹白驹过隙,转眼已进入2017年。年前总有各种各样2017年日历、台历和挂历面市。说起日历,人们天天见,一点也不感到陌生。但是,中国的日历比起外国人的日历,有更多的内涵,有更多的话题。  这种记有年、月、日、星期、节气、纪念日等的历书,一年一本,每日一页。它在古代被称作“历日”、“历本”、“时历”,皇帝使用的历书叫“皇历”。清代乾隆时,因为乾隆皇帝名叫“弘曆”,为了避讳,历书又改名为“时宪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