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天”问事的“廿四节气”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re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而“二十四节气”的作用是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二十四节气”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对于现在的国人来说,“二十四节气”耳熟能详,但由于现代化生活的影响,其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意义已经淡化了不少,趁此次申遗成功的机会,我们来看看“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来历,以及其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把“二十四节气”按时间与名称的含义进行排列: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立春 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 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
  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
  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
  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
  至”,故曰“夏至”。
  小暑 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
  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
  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
  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
  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
  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
  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
  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
  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 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
  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
  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
  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如果按功能分类上来划分,“二十四节气”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以季节划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立”分别代表四个季节的开始。
  从天文角度来划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按照气温划分:“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的寒热程度。
  按降水现象来划分:“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按水汽凝结的情况来划分,则是“白露、寒露、霜降”这三个。
  按照作物成熟划分:有“小满”和“芒种”。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尤其是惊蛰,天上初雷加上地下蛰虫复苏,预
  示春天的来临。
  「 二十四节气 」的由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就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名称,但当时注重的是太阳运行情况。后来古人观测身边动植物、天气变化情况,总结出清明、雨水、惊蛰、大雪、霜降等节气。
  目前已知最早记录“二十四节气”全称的,是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由于农业生产取决于太阳与气候,所以根据太阳运行规律总结的“二十四节气”就有了指导农事的作用,很多节气成了农民耕种的日程指南。而某些反映四季天气的节气,其精确性就有可能打折扣,这个折扣建立在不影响农事的基础上,譬如,谷雨当天可能不会下雨,但谷雨后,雨水肯定是越来越多。中国农业社会靠天吃饭,这足以指导农事。
  「 二十四节气 」的现实意义
  时至今日,由于天气预报的准确,“二十四节气”已经不再有指导农事的价值,但它依旧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首先,可以通过“二十四节气”,体会古人的智慧。现在天气预报是通过精确的观测工具做出的,但“二十四节气”在古代是完全凭经验积累,建立起这样一套大致不差的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其中很多物候概念已经成为一种常识,大众可以学到一些物候学方面的知识。
  另外,部分节气已经演化成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清明与冬至。清明衍化为中国最重要的民间节日之一,象征草木复绿,大家一起踏青远游,祭拜先人。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南方更视冬至为重要节日。而立春尝春、立秋吃瓜秋游、大寒咏雪赏梅也成为一种传统的生活情趣。
  除了节日,“二十四节气”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被列入“二十四节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的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等等。还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连中医的季节用药习惯与治疗方式、日常饮食的季节调节与身体保健等等,都和“二十四节气”脱不了关系。这些,就是“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无鸡不成宴。  春节到了,咱们中国人的餐桌上,鸡定是不可少的。  关于鸡的美食,中国上下五千年来可是被国人折腾来折腾去,创造了N多传奇名菜。  沟帮子熏鸡,百年老字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鸡”之首,蜚声四方。始于清光绪十五年,创始人尹玉成因行善机缘偶遇光绪御厨,得皇家宫廷熏鸡秘方,建熏鸡坊,名“沟帮子熏鸡”。  沟帮子熏鸡号称除了四代老汤,十六道工序、三十种配料。选用一年生公鸡,经
期刊
“龙”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自古以来,人类就以浓厚的兴趣拥抱厚重的龙文化。常将龙身设计成雄健的造型,绣成龙袍、塑成龙脊、做成龙船。“龙”的形象已经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至尊至贵。最普及的活动是,百姓经常通过舞龙来祈盼腾飞好运。  江苏昆山先民对龙文化情有独钟,陆家镇与其他地方一样,一千多年之前就形成了舞龙习俗。不过,舞龙方式独具特色,在粗犷中见新奇,在豪放中见灵动,所以能脱颖而出,独领风骚,成为江浙沪地区乃
期刊
前不久,我的一个老友,从高邮省亲归来,特意馈我两盒董糖。这董糖是高邮特产,堪称大名鼎鼎。老友知道我喜爱美食,酷喜甜食,投其所好,堪称知己。再者,被人记挂,真是一种幸福。  董糖亦叫酥糖,它不仅江苏有、安徽、山东、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只是各地的叫法不一而已,其形式与内容,大同小异。这也说明喜甜嗜糖者,大有人在。在我国,若论董糖的品质与名气,我以为尤以高邮为最。  董糖的外观呈长方形,状如麻将牌。揭开
期刊
“土坯草房篱笆院”是东北一大怪。在东北农村大大小小的村落里,曾经到处都是土坯房子——那是不堪回首的一个困苦时代。因房子的周围通常都有用树枝或秸秆夹成的“障子”,所以有人把这种建筑布局视为关东村屯住宅的一大特色。  土坯房子的墙体用土坯砌成,有起脊房、平房两类。靠近河套,产苫房草(苫房草,一种草的名字,多用来盖房)的村屯农家多盖起脊房;而靠近碱甸子,没有苫房草的村庄则多盖平房。起脊房是房顶侧面呈人字
期刊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茶馆起源于四川。清代顾炎武所著《日知录》曰:“自秦入取蜀而后,始有茗炊之事。”由此可知蜀人喝茶的历史有2300多年了,茶馆自然也应运而生。1935年,成都《新新新闻》报载,成都共有茶馆599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因此有“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之说。  成都老茶馆:茶俗  旧时,老成都的茶馆都有大大的蓝底白字旗帜,为茶馆招揽生意。店面内或店门前摆满小方茶桌、竹靠
期刊
东台鱼汤面是江苏东台市传统面食,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属淮扬菜系。早在1915年3月东台鱼汤面就漂洋过海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赢得各国来宾的赞赏并获奖,名扬海内外。1940年10月,时任新四军江北总指挥的陈毅在东台红兰别墅召开各界民主人士会议,会议后,大家邀请陈毅总指挥品尝了东台鱼汤面。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年在新四军参加过工作的陈丕显、彭冲、江渭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来到东台,都
期刊
“三九”或者“三伏”天,分别是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候,在这种天气,人们如无必要都不想外出,更不要说去医院了。但是,偏偏又是在这个时候,广州市内各大中医院,都是人流密集,热闹非凡。人们在医生的指导下,在身体上的各个穴位贴敷上药物进行治疗。  这些人都是患病来医院接受治疗的?  这话有对也有不对,来医院的当然都是病人,但他们患的都不是急病,而是各种慢性病。他们来接受的治疗,也不是普通的医院门诊,而是独
期刊
深圳福田下沙村,此处村民多数姓黄,传说是唐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黄峭山的后裔。南宋期间开村,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繁衍成6条自然村。下沙村在每年元宵节有吃盆菜的习惯。所谓盆菜,就是将宴席上每一桌的所有菜装进一个大盆子里,端上来,大家一起动箸,在盆中不停地翻找,呈现出情趣盎然的情景,而且越是在盆深处的菜,味道越鲜美,吃完这一盆,宴席也散了。下沙每到正月十五,吃盆菜的时候,都搭“灯棚”,点花灯,唱粤剧,
期刊
在计划今年的出行吗?  那么由国际SOS和风险控制这两家知名国际医疗安全专业机构近期发布的这一份2017年旅行风险地图,你就不能错过了。这对独自出行的旅行者可是具有相当的参考意义,值得好好研究研究。  这份2017年世界旅游风险地图主要包括2项指数:旅游安全风险评级(TRAVEL SECURITY RISK RATING)和医疗风险评级(MEDIAL RISK RATING)。  旅游安全风险评级
期刊
“小费”可以说是历史悠久的一项民俗了,在中国古代已有给店小二等服务业人员“赏钱”的习惯。至于在国外更是大行其道。现在大家熟悉的“tips”这个单词,源于18世纪的伦敦,当时餐馆的餐桌上常放着一只碗,碗上写着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将零钱放入碗中,大概为总支出的5%至25%,顾客就会得到招待人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而这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联起来就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