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懂难听的音乐不能出现在我的作品中”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2月,世界华人女作曲家协会首次与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合作,举办了一场管乐音乐会,演出了华人女作曲家苏凡凌特别为市三女中管乐团“量身定制”的《桐花仙子》,这也是该作品的世界首演。
  世界華人女作曲家协会于2002年在香港注册成立,现任主席为王强,目前有遍布全球的会员共三十六位。协会每年皆计划在不同的地方举办音乐会,演出旗下会员的作品,希望可以以此凝聚全球华人女作曲家们的力量,让更多人聆听和了解女性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维也纳见到了活的利盖蒂


  现任华人女作曲家协会副主席的苏凡凌,出生于台湾新竹一个民风纯朴的客家小镇。她自小学习钢琴,后来深深地迷上了作曲,遂以此作为一生的志业。苏凡凌早年在新竹念书,后来考入奥地利市立维也纳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回台湾后,她又进入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学习作曲,之后又念了台北艺术大学作曲博士班,成为了台湾第一位获得大学艺术类博士学位者。


01苏凡凌与华人女作曲家协会主席王强合影


02台北艺术大学博士毕业照

  在维也纳留学对于苏凡凌来说是一段无比美妙的人生体验,“每天生活中的所听所闻皆在呼吸这个音乐之都的气息,在这个大环境下享受无处不在的艺术的熏陶”。她在历史悠久的圣史蒂芬大教堂内聆听礼拜日的圣歌与弥撒曲,接受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洗礼,在歌剧院和音乐厅内聆听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大师的作品,在音乐学院学习、分析了许多现代音乐风格。最让她感到幸运的是,她还与当时住在维也纳的作曲大师利盖蒂(Ligeti)有过一面之缘,当面向他请教作曲的技巧,“那次见面给了我非常多的启示与想法”。这段求学经历帮助苏凡凌打开了眼界,她大量吸收前辈们的各种创作技巧,这也成为了她日后别具一格的创意与曲风的原动力。
  苏凡凌是一个相当多产的作曲家,无论是题材还是体裁都非常多样化。她表示自己不愿墨守成规,经常会尝试运用多元风格的手法进行创作。身为客家人,她自然对客家文化情有独钟,同时也对东方与台湾本土文化青睐有加。在这样的多重文化的碰撞与交集之下,苏凡凌创作出来的每一首作品都颇具新意与想象力。“我的音乐设计手法丰富,且感性与理性兼具,甚至有着哲学层面的思考。”
  比如,苏凡凌的室内乐《窈窕淑女》采用客家民谣《摇篮歌》和《山哥仔》为素材,并从中国传统音乐思维入手,在紧拉慢唱的声部交织中,糅合了现代音乐的特殊演奏技巧与多重声部线条的铺陈,使作品在传统、民间与现代几个方面呈现出多层面的结合。2014年,她以音乐创作结合画家萧如松之画作,做了多媒体、舞者、音乐家、声光与多重意象的跨界演出形式。近年来,她还创作了为数颇丰的基于徐志摩诗词的声乐曲,包括《沪行车中》《催妆曲》《残破》《半夜深巷琵琶》等,以丰富的配器与现代音乐语境探索新文学时代的情与事。

从客家民谣发展出独特的风格



二十七岁时的苏凡凌

  苏凡凌的创作风格历经多次蜕变过程,依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在台湾求学阶段、在维也纳求学阶段、回到台湾当老师阶段、念博士班阶段以及当教授阶段。“我有相当长的时间在不断地学习作曲,因此创作了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包括有调性风格、无调性风格、现代多元的风格、支声复音风格以及后现代风格等等。”目前,她觉得自己最具特色的创作风格,是从她原乡的传统客家民谣中汲取精华,并加以运用发展而出的独特风格。
  那么,在苏凡凌的所有作品中,她个人最满意的是哪一部或哪几部作品呢?原以为她会对这个问题难以抉择,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没想到她竟然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迄今为止有四部作品我自己觉得很满意。”第一部是2012年创作的三乐章合唱交响曲《祖先的脚印》,“它需要动用一组编制庞大的管弦乐团、混声合唱以及四位独唱(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来吟咏客家人的历史”。这阕合唱交响曲融合西方古典技法、民族素材与当代跨界等多种元素,反映出当代时空形塑的新客家性格。作品曲风浩大澎湃、绵延不绝,彰显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先民迁徙的生活记忆与客家生命的延续。
  第二部是2002年创作的管弦乐曲《笑问客从何处来》。顾名思义,这首作品的灵感来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七言绝句《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乐曲开头便呈现了木管独奏童子笑问的主题,与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齐奏的颇为激动的老者主题相对峙。乐曲大量地运用了泛调性(pantonality)、无调性(atonality)、微复调(micropolyphony)和简约主义(minimalism)等现代作曲技法,在横向各声部线型思维的引导下,呈示并展开乐曲的意境。无论是童子的纯真俏皮,还是老者的沉着、固执、絮叨和惊愕的神情,都表现于乐音之中。乐曲最后在微弱延伸的老者主题和宁静的长音中结束,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


在博士指导老师潘黄龙教授(中)家中合影
  第三部是2015年为小提琴独奏与弦乐团创作的《舞狮》。“‘客家狮’是客家特有的民俗文化,舞弄客家狮的民俗技藝,经常可以在各式节庆活动中见到。”乐曲采用客家音乐元素进行创作,有如一阕单乐章的弦乐协奏曲,在小提琴的主奏与弦乐团的协奏之间,表现出追逐、跳跃、竞赛与舞蹈等韵律特征,在竞奏的曲趣中释放传统客家舞狮的旺盛活力,直到辉煌地结束全曲为止。
  第四部是2014年为西洋管弦乐团与客家八音团而创作的合奏曲《客家庆典序曲》。这首作品巧妙地结合了客家传统八音和西洋管弦乐团,展现了客家音乐的跨界新风貌,气势磅礴,极富创意。“由于客家八音使用的是传统工尺谱,不同于西洋管弦乐团的五线谱,因此不仅作曲过程煞费苦心,对于排练和演出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挑战。”乐曲分为“开场乐”与“压轴乐”两段,既可一气呵成地完整演奏,也可分开独立演出。其中“开场乐”约为两分钟,由管弦乐团演奏出庄严威武的气势,作为庆典仪式的开场。“压轴乐”约八分钟,在祭拜礼仪完成后旋即开始,表现的重点在于歌颂客家、传承客家与感恩客家。到了乐曲末尾,全团一同演奏《大团圆》,在振奋人心与圆满光明的盛大乐音中结束全曲。

“这好像是男性作曲家写出来的曲子!”


  古往今来,女性作曲家珍稀奇缺,其原因可能是女性对理性、技法、结构等因素的先天贫弱,而作曲不是仅靠灵感和想法就能完成的,“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写作音乐需要建筑般严密理性的思维和立体感。也正因为此,我们对女性作曲家更加充满敬意。
  苏凡凌在学习作曲的时候,班里一直是男生居多。不过在她看来,学习作曲理论的理解力与吸收程度因人而异,男生与女生并没有性别上的差别与压力。“男生平时喜欢和哥们儿一起参加打球、爬山等户外运动,不太容易坐下来花几个小时好好创作,倒是女生比较文静,会在琴房里练琴,也会维持较长时间的作曲,因此在创作思考方面更加细腻,反而更容易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那么,在作曲风格方面,男性与女性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些差异呢?其创作的表达方式与其题材、体裁的选择是否有所不同呢?对此,苏凡凌表示,那并不能说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的性格会产生不同的创作思考模式以及表达方式,一个作曲家创作的作品直接反映出他的内心、思想与当时的情绪,这与他的性别无关。”事实上,苏凡凌本人的性格非常直截了当、不拘小节,所以有一次,她的博士指导教授潘皇龙在看了她新创作的一首作品后,惊讶地说:“这好像是男性作曲家写出来的曲子!”


苏凡凌

  苏凡凌特别欣赏的女性作曲家是“华人女作曲家协会”的现任主席王强。“她精力充沛,热情十足,尤其是对于音乐和创作的热爱和执着,让我十分敬佩与感动。”王强不仅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一席之地,在创作时还会用计算机操作打谱软件,这在她这个年纪的人中是很少见的,“她用心学习与处事的态度令我赞叹!”
  如今,女性作曲家在当代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女性本身的努力所得到的成果。华人女作曲家协会有组织、有效率地定期在世界各地演出女性作曲家的作品,也让各界刮目相看,“这表示不仅仅是男性能够成为知名的作曲家,女性作曲家也可以在自己的专业上拥有一片天”。目前,创作依旧是苏凡凌生活的重心之一,“虽然创作有其艰辛的一面,但这是我自主追求的人生,因此我乐在其中”。她信奉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一句话,“要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这正是她现在真实的心情写照。
其他文献
孙文明是一位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二胡艺术大师,他的演奏极具鲜明的风格特点,且技术高超。他不仅创作了多首经典且令人惊叹的二胡曲,而且创新发明了许多新的二胡演奏技法。最重要的是,现存的十一首作品都有他亲自演奏的录音,那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民族音乐遗产,为我们研究他、了解那个时代的二胡艺术和演奏技术的实际状况提供了客观依据。循着孙文明的演奏录音,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孙文明的二胡演奏技术风格和特点,“看似轻松随
期刊
沃尔夫兰追忆阿巴多  2003年,从一场胃癌中大病初愈的指挥大师克劳迪奥·阿巴多回归古典音乐界,但是他的身体状态已经无法胜任如柏林爱乐这样的常备团体繁重的总监工作了。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余生都奉献在瑞士琉森的好山好水里。同年夏天,阿巴多与琉森音乐节的行政与艺术总监米歇尔·海弗利格(Michael Haefliger)共同创立了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此举亦是为了向前辈阿图罗·托斯卡尼尼致敬——1938
期刊
尼科洛·帕格尼尼(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他凭借对小提琴技术前所未有的开掘、富于传奇色彩的生平经历和具有催眠般魔力的现场演奏,成为了历史上最负盛誉的小提琴炫技大师,被誉为“魔鬼小提琴家”。  帕格尼尼的作品完美反映了这位小提琴家的演奏技术特点,1820年出版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包含了令人應接不暇的演奏技法,如双颤音、平行八度、十度、左手拨弦等。整套作品的最后一首《A小调随想曲
期刊
2018年6月4日晚,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指挥家张国勇领衔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与钢琴家宋思衡合作,为大家呈上了一场俄罗斯经典交响音乐会。这是上海歌剧院江浙地区巡演中的一站,此前已走过舟山、青田,之后他们还将马不停蹄地去绍兴、海安、镇江、丽水等地进行多场演出。而此番音乐之旅,也是为乐团2019年的美国巡演热热身。张国勇指挥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  当晚的曲目很有意思,有两套来自俄罗斯的大部头作品——柴
期刊
奥托里诺·雷斯庇基(1879-1936),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音乐学家。意大利音乐在“后普契尼时代”涌现出了一批致力于器乐创作的年轻作曲家,他们大多出生于1880年前后,被誉为“八O一代”,代表人物包括了卡塞拉、皮泽蒂、马利皮埃罗等,奥托里诺·雷斯庇基也是其中的重要一员。  1879年,雷斯庇基出生于博洛尼亚的一个音乐世家,很早就开始追随朱塞佩·马尔图契学习作曲,后者被誉为意大利器乐音乐复兴的
期刊
恬静的塞纳河映衬着埃菲尔铁塔的锐意,鲜亮明媚的街心花园与庄严肃穆的巴黎圣母院融合共生,欣欣向荣。法国,Romance的代名词,在这个神秘而遥远的国度中,弥漫着浓郁的人文风尚与艺术情怀。的确,蒙娜丽莎的笑颜、胜利女神的双翼令我们震撼动容,但是法国舒展流畅自然的音乐风情,同样给予我们美的体验,令人心向往之。法国女低音歌唱家、指挥家娜塔莉·斯图茨曼来沪的演出,仿佛让我们置身其中,在她真挚的歌声与从容的指
期刊
李斯特之前,Recital这种独奏音乐会的演出形式驳杂不一,开场也许有人演奏两首钢琴曲,换人再唱两首艺术歌曲,再来个三重奏的组合,总之,一场钢琴音樂会,没有一个人从头弹到尾的。1840年前后,李斯特开创了一个人贯穿全场的独奏会,那个年代也只有他自己做得来,少有人可以仿效。有关他现场的魅力,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无人可及。那个年代,靠着个人魅力独撑一场音乐会是相当困难的。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演奏家更多的
期刊
彼得·柴科夫斯基(1840-1893),浪漫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誉为“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  柴科夫斯基早年学习法律专业,二十一岁才进入现在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二十五岁毕业后,他一边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一边积极创作,后来得到了富孀梅克夫人的资助,才于三十七岁辞去工作专心从事音乐创作。之后,柴科夫斯基经常去欧洲各国演出,这首《A小调钢琴三重奏》就是他
期刊
旅德钢琴博士、青年女钢琴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解静娴是我比较熟悉的音乐家。2011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闭幕盛典上,她与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和钢琴兼指挥大师普列特涅夫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以及她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贝多芬《合唱幻想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静娴的音乐会选曲,有其个性。记得多年前在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的一次聚会上,她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二十二纲琴奏鸣
期刊
2018国民音乐教育大会7月在京举行  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乐器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全国音乐教育服务合作联盟共同主办,中国乐器协会、上海国展展览中心有限公司承办的“2018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于2018年7月6日至8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  大会的主题为“音乐让生活更美好”,以创建“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为宗旨,倡导“每个国民一生学会一件乐器,每个家庭一年听一场音乐会”,旨在服务全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