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让学生在语文自主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语文学科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欣赏和品味。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学为导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学生主体 能力培养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灌输式和绝对化的课堂教学阻碍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使学习过程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并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立语文教学的自主教育观,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因此,“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要接受教育,同时还要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语文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指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确立自主学习的地位。因为,这才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二、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以此教给他们一生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教师加以指导,让学生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比如:揣摩关键词语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学习的方法,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中心,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总之,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
三、要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激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语文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课堂硬环境,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语文教师还要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要摒弃传统教育观所一贯主张的“师道尊严”,应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进行角色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四、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语文教学的难易度应处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都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而且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建立恰当的目标。教学生学会学习,切不可脱离具体的教学过程,单纯地、教条式地讲授思维方法,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自己领悟,逐步体会其中的乐趣。
五、要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但是让学生带着什么问题学,问题由谁提出来,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教学中较多的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的,如果老师提出的思考题只是让学生从课文找出答案来,那么,学生的思路就只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老师设计的框框里转,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就受到束缚。因此,要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不清楚的,然后让大家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学。问题来自于学生,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就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中学生往往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的。有的是表面的、肤浅的;有的是比较有深度、有广度的。教师要加以梳理、组织,分别对待,逐个解决。因此,问题无论是老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教师都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打破学生学习上的被动局面,才能为自主学习开拓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当然,在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自主,脱离教学任务。有些语文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可以脱离教学任务异想天开,只要是主动探究,不管是否有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好的,只要与众不同,学生不管怎样理解都是对的。其结果导致课堂活跃异常,但教学任务被架空,自主学习失去了灵魂,那学生学什么呢?
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素养,更应该有广博的社会文化科学素养,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坚持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善思、会思,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学生主体 能力培养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灌输式和绝对化的课堂教学阻碍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使学习过程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并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立语文教学的自主教育观,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因此,“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要接受教育,同时还要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语文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指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确立自主学习的地位。因为,这才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二、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以此教给他们一生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教师加以指导,让学生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比如:揣摩关键词语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学习的方法,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中心,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总之,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
三、要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激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语文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课堂硬环境,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语文教师还要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要摒弃传统教育观所一贯主张的“师道尊严”,应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进行角色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四、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语文教学的难易度应处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都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而且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建立恰当的目标。教学生学会学习,切不可脱离具体的教学过程,单纯地、教条式地讲授思维方法,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自己领悟,逐步体会其中的乐趣。
五、要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但是让学生带着什么问题学,问题由谁提出来,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教学中较多的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的,如果老师提出的思考题只是让学生从课文找出答案来,那么,学生的思路就只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老师设计的框框里转,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就受到束缚。因此,要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不清楚的,然后让大家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学。问题来自于学生,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就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中学生往往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的。有的是表面的、肤浅的;有的是比较有深度、有广度的。教师要加以梳理、组织,分别对待,逐个解决。因此,问题无论是老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教师都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打破学生学习上的被动局面,才能为自主学习开拓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当然,在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自主,脱离教学任务。有些语文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可以脱离教学任务异想天开,只要是主动探究,不管是否有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好的,只要与众不同,学生不管怎样理解都是对的。其结果导致课堂活跃异常,但教学任务被架空,自主学习失去了灵魂,那学生学什么呢?
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素养,更应该有广博的社会文化科学素养,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坚持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善思、会思,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