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朗读者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ll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阅读,才应该是真正的“天保九如”: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天保:《诗经·小雅》中的篇名;九如:该诗中连用了九个“如”字,有祝贺福寿延绵不绝之意。)
  2017年2月18日晚,央视节目《朗读者》首播,让电视的“文化之火”又火上一把。这是主持人董卿首次担任节目制作人的文化综艺节目,得到了观众、网友的大赞。曾几何时,电视普遍被认为是“缺少文化”的、忙于“娱乐至死”的,收视率最高的似乎都是那些明星跑来跑去、唱来唱去、游来玩去的节目。然而,一段时间来,像《中国诗词大会》、读信的《见字如面》这类文化节目开始受到注目。前者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后者“用书信打开历史”。而做了22年电视的董卿,因其喜爱,又下决心做了这档“真正自己喜爱的节目”——《朗读者》。
  《朗读者》这个节目名称好。让人立刻想起德国作家哈德·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以及后来改编的电影《生死朗读》——女主凯特·温丝莱特演得不错。《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董卿由衷感慨:“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从电视节目的表现形态看,“朗读者”形象更丰富,观众遇见“朗读者”显然比遇见“阅读者”来得带劲。单一的读书节目,在电视上生存的几率似乎是越来越小了,非常好的凤凰卫视《开卷8分钟》——8分钟都难以为继。所以,董卿和她的班子把《朗读者》制作得“高大上”,突出朗讀者本身的故事性,一下子就把节目变得不再曲高和寡,变得好看了,变得雅俗共赏了。
  朗读本身就是艺术,如果朗读的内容是真正好的艺术作品,那么,观众听众就沐浴在双重艺术的熏陶中了。此前,网络上的“为你读诗”公众号大受网友欢迎,今年正月初一我就聆听汤唯为我们读了顾城的短诗,那真是美好的新年礼物。诗文是《朗读者》节目中所读的主要内容,正如董卿自己所说的,她期待通过节目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一种认知、一种最温柔的记忆。当然,朗读本身的时间占比偏少,这在我看来是一个缺点,今后可以调整、增加。
  在《朗读者》中,我们遇见了濮存昕、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他们的朗读,普通话标准不标准、专业不专业、有没有口音,此刻显得不十分重要了;遇见了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许老先生讲话中气十足,他可是真正的“大咖”,曾获国际译联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诗译英法唯一人”;也遇见了普通人、四川成都“鲜花山谷”的浪漫夫妇周小林殷洁。这就是“星素结合”的方式。更让我惊喜的是遇见我的浙江丽水老乡——无国界医生蒋励,这位当年的“美女学霸”,从丽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大医学部本硕博连读,后入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2013年奔赴阿富汗,成为战火中的天使——援外的无国界医生,后来又去了巴基斯坦;曾经“聆听真炮声”的她,在央视偌大的演播厅里,朗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反战歌词《答案在风中飘扬》。
  在朗读对象中,我们遇见了汤显祖、莎士比亚,遇见了翻译家朱生豪,遇见了作家老舍、刘瑜,内容侧重情感类,所以董卿给节目定位为“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从情感、人生、体验,走向文学,这应该是电视节目适合的切入口。濮存昕现场朗读老舍的《宗月大师》,这是感恩之文、情怀之文,选得好。曾经患有小儿麻痹症而被手术治好的濮存昕,是结合自己的感恩情愫所选的。《宗月大师》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没有宗月大师也就没有后来的大师作家老舍。“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教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有一天,还不是宗月大师的刘大叔来了,“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第二天,我象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
  与老舍的穷出身不一样,来自上海的董卿,属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那种,父母曾经都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1994年,她从浙江电视台开启主持生涯。学生时代,董卿原本就是个爱阅读的学霸;现如今,她通常每天都保证一个小时阅读时间。“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她深有感触地说:“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朗读也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如今《朗读者》节目组制作了“朗读亭”,比普通电话亭稍大,里面有专业的摄像、录音设备,让普通百姓参与朗读,镜头可能会被节目采用。朗读亭之前到过北京和广州,分别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广州的省立中山图书馆前。近日朗读亭来到了杭州街头,参与者踊跃,进进出出人头涌动——杭州毕竟是一个学习型的城市。朗读亭把杭州好几个有意思的地方串了起来:塘栖古镇、天子岭环保图书馆、杭州图书馆、钱江新城的城市阳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浙江图书馆。
  汤唯在大年初一所读的顾城的短诗,最能描绘《朗读者》节目的艺文之光了:“光知道我们的生命里/排列着细小的鱼籽/光让鱼籽苏醒而有呼吸/呼吸编织成新鲜的红草/红草一委婉就有了全部章节/这时柔软的天空下/不用眼睛就能看见一切”。
  看见,是阅读;听见,是朗读——都是美好的事物。文教、文化、文明,一点一滴地做,一点一滴地滴灌根部。
  林玉君/图
其他文献
没想刻意去听海,只是睡了半夜忽然被窗外的风声雨声惊醒,听到此声彼声背后更大的响动,攸乎想到所住的地方是靠着海边的。于是,就倾听,听那惊涛裂岸的轰鸣声。  海上有十级风,天气预报这样说,那晚,所有的船只都停在岸边,被铁锚拴得牢牢的,将开往沿海各地的大客轮全部延期,因为他们知道,谁都惹不起海。  海确实厉害。过去,曾在影片中看见过浪涛翻卷、舟倾楫摧的场面,那样的情景中,多半劈波斩浪的英雄出没其间,未定
期刊
有句话叫“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本意是说富贵之家的公子闲来不要坐在房檐下,为何?万一房上掉块瓦,掉在头上,伤及生命。这种机遇虽然很小,但房檐之下不是安全的地方。这叫保身。修身也就是保身,不妨“谨小慎微”。这就告诉人们,修身不仅要注重大节,还要注重细节。古人讲“君子防未然,不去嫌疑间,瓜下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这话看起来过于小心,实际可以防患于未然,可以避免误会误解甚至是非,益于修身。现在强调公职人员
期刊
说到教养,陈丹青先生举了一个自己缺失教养的例子。陈先生喜欢逛古董店,到罗马旅游,找到专卖古董的大街,一家一家看过去。在一家,陈先生进去后,就埋头看小雕塑、小文物,然后向一位很有风度的老先生问价钱。问了几件,老先生都说不卖。陈先生很奇怪:“为什么都不卖呢?”老先生说:“这是我的店,你进来了,不跟我打招呼,就在那里看,然后问我卖不卖,我不卖。”陈先生当即脸红到脖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缺乏礼貌和教养,立即
期刊
谀辞,或曰谀词,阿谀奉承之词也。此乃官场痼疾,古已有之,于今亦然。  当年,武则天这老太太喜祥瑞,怕说老,于是乎,奉承巴结之人居然充市盈门。史料记载,襄人胡庆还从河里抓了个龟,用红漆在龟肚子上写下“天子万万年”几个吉祥字,说是“神龟”,献给了常年待在东都洛阳的武则天。胡庆献龟那天,正好一位叫李昭德的直性汉子当朝值班,他偏不信龟肚子上能长出字来这等事,拿了小刀就在龟腹上刮,几下子就把字刮掉了。李昭德
期刊
对我们这代人而言,既有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之说,又是满脑子五四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东西,再来谈旧是很不易的。老实说,我们脑子里没有多少称得上旧的东西,正如新的东西也并不多。  我得知北大东门有万圣书园这家书肆,是在1993年深秋,一位寓居北大的诗人告知我的。一天,我按照友人指点,骑车前去索购书籍,路上风沙迷眼,一瞬之间,仿佛是回到了二三十年代的老北平。万圣书园在一条极普通的胡同里,租的是民居,正式
期刊
儿子,你以国内一流名校优秀毕业生的成绩出国留学,留学期间不仅取得优异的专业成绩,而且得到数家国际大公司的实习机会;在硕士研究生即将毕业之际,就已经得到跨国公司的工作机会,这一切都在继续证明你的优秀。然而,与此同时,你说你明显感觉到来自白人对华人的歧视;通过对与你处于同一环境中的爸爸的同学的咨询,证实你的感觉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就来谈谈这种歧视。  简单地说,歧视是一种不平等的看法和视角。从人际关系
期刊
读陈寅恪先生的著作,常有一事似不可解。就是无论他的研究对象是“殊族之文,塞外之史”,还是隋唐政治制度文化渊源的考证,抑或是对钱柳因缘诗的释证,即不管研讨之具体领域如何陌生偏僻,都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吸引你不知不觉地进入他的文本之中,而与之共振共鸣,不敢稍有懈怠。所以如是,原因很多,比如考证的详博、文笔的婉妙,并因而产生知识的魅力等等;但最主要的,我以为还在于他的“古典”和“今典”并用的治学特点,释证“
期刊
何谓自拍?家喻户晓。看那厢,那个小女孩尚属一年级“小豆包”吧,却娴熟地拿起手机,45度角(乃自拍靓照绝招),“咔嚓——”,完成。时下遍地“低头族”,手机都有拍照功能且相素大多已超百萬,也不乏千万,自拍变得更方便、更大众,随时随地都能拍张美美的照片,不美也不要紧,修图嘛。模样彼此相似?可以拍宠物,拍餐点,拍各种变形贴出来。  景致不错、天气也不错固然要拍一张,心情好了拍一张,换个发型拍一张,不高兴时
期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师范毕业分配在粤北山区两省交界的一所小学任教。小学在大庾岭腹地,翻过几座大山即是江西的一个墟镇,当地村民赶集常常是去该镇,而不去山下的本省墟市,盖因近也。  从我家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第一条全是小路,大约走十多里地一个多钟头村间小路便开始上山,再走二三个钟头山路可到学校;第二条也要走一个多钟头村间土路,到了一个小镇,有一条简易土公路顺着山势盘旋而上,直达学校,也要走二三个钟头
期刊
宋朝著名散文家苏辙在《祖逖》中云:“以恩信接人,不尚诈力。”意思是恩德信义,人们以此相互对待,就不会专用欺诈手段。《韩非子·说林上》云:“巧诈不如拙诚。”意即:“智巧而诈伪,不如笨拙而诚实。”  日前从媒体上看到两篇异曲同工“恩信接人”、笃行“拙誠”的报道,颇有感触。  其一,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塘头村六旬老人徐兰芳,怀揣15年前发黄的账本,在春节的鞭炮声中挨家挨户敲开村民的大门还钱,以此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