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bill_c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四十二年前的那个少年,走在崇山峻岭中。
  他由父亲领着,在蜿蜒起伏的石板路上,从日出走到日落,为了购买一双解放鞋。明天少年就要出山去上中学,父亲决定给他添置双解放鞋。对于赤脚少年来说,能穿上解放鞋,是他想都不敢想的奢望,就像上中学这件事一样。那时上中学,不凭成绩凭推荐,生产队就一个名额,队长理所当然推荐自家小孩。父亲却不罢休,天天跑大队部,终于磨来一个名额。父子两个人,跑遍了周边分属两个公社的供销社,终于找到仅剩的一双解放鞋,却比少年的脚长出几个码子。“长好,可以多穿些时光。”父亲笑着说。
  封闭隔绝的大山生活,反倒令少年内心草木葳蕤。无电灯、电视、电话的纯自然时代,为打发寂寂长夜,山民习惯聚合聊天,夏秋拢在星光下,冬春围在火炉旁,有人讲奇闻轶事,有人说书,《薛仁贵征东》,他是最小的一名听众。紧靠父亲坐着,头侧在父亲腿上,耳朵张得像兔。内心随着故事而飞翔。想象的翅膀,远比身子发育快和健壮,以致回家上床后,奇梦连连,只要一睡着,各种稀奇古怪的梦接踵而至。
  也许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父亲打定主意将少年送出大山,送上漫漫求学路。
  二
  高考,老师把成绩好的同学划归理科班,他因数理化成绩差而落败,沮丧地回家打算务农,父亲却执意送他复读。
  他去了临近的公社中学,学理科,报到时他却偷偷去了文科班。那年预考,全校理科上线三十余人,文科上线只三人,他是三个之一,总分仅比录取线高一分。高考完毕,理科全军覆没,文科三人上了两人,他成绩最好。还真是险,要不是擅作主张改学文科,这回上大学依旧没他的份。
  大学读的中文专业,毕业后分到老家的县中学教语文。这个时候的他,外表已然不羁,披长发,留胡子,着喇叭裤。内心则更为不羁。上课敢让学生看课外书,课本上的好文章,两个课时可以讲成四个课时,不好的文章不但不讲,反倒公开批判,竟然在新华社社长挂第一作者的一个名篇中,找出三十多处的语病来,一一批驳形成文字,向河北廊坊某家语文杂志投寄,不久即收到采用通知,文章最后并未刊出——这样的文章也敢刊出不逆天了?上公开课,空行里坐满学校大大小小的领导,整堂课他只说一句话,“同学们,这节课自习。”下课铃响后,校长提着凳子黑着脸,气冲冲地率先出了教室。高考前的最后一堂语文辅导课,他跟学生讲“渔夫的故事”(渔夫打完够一天吃的鱼,躺在河边晒太阳,记者动员他去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然后买上打鱼船,创办鱼品加工厂之类的,“最后呢”,渔夫问,记者答,最后你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躺在河边晒太阳,渔夫说,我现在不是已经做到了嘛?就这个),故事讲完,七名学生放弃高考。如此离经叛道、误人子弟的老师,不被开除,算是便宜了他。他被发配到全县最偏远的一所乡中学。该学校却拒收他——乡镇的教育经费包干,多一个人多一份开支。他只好与学校签订停薪留职协议,回到先前教书的镇上,开办婚姻介绍所,在汽车站摆书摊,在水库打鱼(真成了渔夫),借此维持生计。
  他反思当年的行为,的确有点出格,对听课的领导缺乏应有的尊重,临考时跟学生讲渔夫的故事,也极不合時宜,因此落在底层谋生,对他也是种历练。后来县文化馆的馆长,看他在全国各地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过一些小说,在调任县文联主席前,向他伸出援手,使他由一个混迹底层的无业游民,变身为县文化馆的文学专干。
  文化馆倒是适合他这种性情的人。但后来,因为他写的一篇小说,无意中又冒犯了文化馆的新馆长。这篇小说写县文化馆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生存窘境。小说尚未发表,手稿便被同事偷偷拿去给新馆长看了。新馆长很生气,认为他在影射自己工作的不力。新馆长和县中学的那位老校长,都长着一脸络腮胡,生起气来仿佛全身长满胡子,令人心惊胆战。看来文化馆他是待不下去了。
  又有人出手搭救:省刊编辑——一位内心仁慈,外表豪放的女侠,将他力荐到团省委她老公所管辖的部门,做团刊编辑。他是在文化馆工作期间结识女侠的。他向女侠所在的文学刊物投稿,女侠邀他参加刊物改稿会,要求他将自己的作品磨了再磨,直到完全磨掉模仿痕迹,开始形成自己的叙述风格,这篇小说获得刊物奖,之后又在女侠的悉心指导下,发表多篇小说,其中一篇再度获刊物奖。女侠当上刊物主编后,又将他从团省委调到她门下做文字编辑。恰逢文学刊物生存最为艰难,刊物终是停办,女侠挥泪去北京,而他无端地惹上官司,并演变成一场灾难,家庭离拆,事业倒塌,人生陷入泥淖。案子澄清后,恢复工作,他调到某家省级研究机构主编一本经济类刊物,重新逃回文字堆里。
  他像一匹被文字驯服的野马,也像一尾在岸上呼吸困难的鱼,只有潜游文字的水中,才舒畅自在。
  三
  看过那么多外国文学,他最喜欢的是美国当代作家雷蒙德·钱德勒。钱不过是个侦探小说家,但他是村上春树等文学大师们崇拜的大师,除了他讲的故事引人入胜,语言也出奇的好。他写浓妆女人:“从三十英尺以外看,这女人显得很高雅。从十英尺外看,可以看出她的化妆、打扮是有意叫人从三十英尺以外观看的。”写开电梯的老人:“老头儿吁吁地喘着气,倒好像他在往上搬运这台电梯似的。”写一个人的脸:“上一半似乎觉得有正经事要说,但下一半像是在打发你走。”写一个人的耳朵:“他的两只耳朵里都长着毛茸茸细毛,足能捕捉住一只飞蛾。”写脸上的雀斑:“看上去像作战地图上的一块布雷区。”写一个人清嗓子的声音:“像是一列火车正驶过隧道。”写酒鬼:“当一个人想酒想得要命的时候,你递给他一杯酒,他只要喝上一口,就会像看到一个阳光灿烂、无比幸福的世界一样。”“他眼睛里有着酒的气息。”“喝到最后,还是酒赢了。”写酒精对一个人的损害:“不管他多高的档次,酒精一泡就没了。”
  国内的当代作家中,也有把语言写得很漂亮的。比如毕飞宇写冷:“一斤风里有三斤冷。”比如学群的《牛粪本纪》:“不再需要牛来耕田、拉车、推磨的时代,牛粪成了牛的唯一。牛皮、牛骨、牛肉都不属于牛,属于牛的只有牛粪。湖水退去,在那场网与电的浩劫之后,湖草长起来。这是牛的季节……”这样舒缓优美的文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动物世界》里的经典台词。   最近几年,他有意无意地在收集老家攸县的方言,统之为《攸县野生汉语词典》,这些一直生存在《现代汉语词典》之外的野生词汇,有着更为顽强的生命力。咒骂和责怪一个人跑得太快,叫“赶刀”,好像他匆匆赶去的是一座刀山火海;果实挂满枝头叫“累些”,走路太慢叫“踩米虫”,非常形象;风很大叫“风逃逃”,仿佛风不是刮着,而是在拼命逃跑,形态感很强;人生病叫“大活”,表示一个人活得过量,只有活得适度才会健康;拉稀叫“走肚子”,肚子里的东西在不断地走掉,也可以理解为肚子在不断地往厕所走,表述既委婉文雅,又生动贴切;他(她)叫“己”,把他人当作自己,展示出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去叫“及”,是文言文的沿用,准确表达从甲地去往乙地的含义;幸災乐祸叫“看火光”,画面感强烈;讲客气讲斯文叫“装文”,简洁而具内涵;棺材叫“寿记”,是一个人最后寿年的刻记;坟叫“地”,人死之后葬在地里,跟土地完全相融合,有着更为广阔深厚的含义;蛋叫“子”,“鸡子”,鸡的孩子,像是蛋也有了生命;瘦肉叫“张肉”,有张力,有嚼劲;吐叫“悔”,把吃下去的东西“悔出来”,不但表动作,还表情绪;水果过期吃起来不爽口,叫“聋个”,仿佛它已经聋掉听不见了;络腮胡子叫“连面胡子”,明明白白;汤叫“盐水”,简简单单;喝叫“说”,“快点把盐水说完”,一个“说”字,既带有张嘴的动作,又带有喝下去时发出的声音;棉衣叫“滚心”,穿着它,一颗心都是滚烫的;蜻蜓叫“塘削”,在水塘上面削来削去……
  你看这支野战游击队,是不是比正规军更具杀伤力?
  四
  四十二年之后,少年已成大叔,华发丛生,脸上纵横,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他将自己固定在主卧的窗前。
  他住单位院子,宿舍楼五楼,主卧的窗户正对着公园,满眼翠绿。窗户边摆着一张长条桌,桌子两端各摆放一台电脑,一台大一台小,小的上午用来写小说,大的晚上用来看电影。下午就半躺在窗台上,看书。窗是飘窗,如同一块飘浮在空中的飞毯,给他一种今夕何年的奇妙与梦幻感。将时光握在手中,让文字从指间行走,是他现在状态的真实写照。
  三年前他卸下刊物工作,两年前他辞掉文学所副所长,挂靠到另一个名义上归单位管,实则不归它管的部门,将自己变成个“隐形人”。多年来他也一直在做个“局外人”。除了搞好本职工作,从不刻意去巴结谁讨好谁。始终不站队,不入圈子。在每个单位,跟门卫的关系好过跟一把手的关系。他是所在的研究机构里,唯一不申报职称的专业人员。这家研究机构掌管全省研究员系列职称的评定,他想弄个副研究员和研究员,不是一件难事,但他了无兴趣。甚至,他不参加任何作品研讨会,也不参加毕业二十年三十年之类的同学聚会,不愿看到得势者一副舍我其谁的老大扮相。不炒股,不赌钱打牌,也很少网聊,微信好友控制在一百个以内。他要过一种他想要的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就像父亲当年躲开繁忙的农事,一个人坐在屋里编织篾货。一根根楠竹从山上砍下,拖到屋门口,在父亲手中重获新生,变成一只只活蹦乱跳的筛子、焙笼、箩筐、粪箕、背篓。父亲成天与楠竹为伍,吮吸着山野的气息,心灵与大自然相融,忘却尘世间的喧嚣与吵闹。红尘就此淡去,山风如约飘来。父亲以身体羸弱为借口,让生命步入另外的航程。而如今,他用文字重复着父亲。他们父子,一个用篾片,一个用文字,分别编织出一堵与世阻隔的墙。
  每两周或一周,他带老婆孩子回一趟老家,看望父亲母亲。因为有直达高速,从省城到老家,开车只需两个半小时。每回到了老家,他内心清明,仿佛穿越到了少年的蓝天之下,星空之下。二十年前父母跟他进了省城,全家住在湘江边。父亲遗传了祖母的哮喘,年岁越大病情越重,逐渐演变为肺气肿,肺心病,离不开医院。前年六月父亲回了老家,一年后母亲也回去了。他陪母亲一块挖土种菜,上山摘金银花、藤茶,挖笋子。母亲住在城里像个瞎子,四门不出,一旦回到老家,活力四射,成天忙个不停。有时候他也去陪陪父亲,父亲躺在屋后山坡,站在父亲的位置,能将老家一览无余。他给父亲敬上一炷香,一杯酒,一包烟,一叠纸钱,偶尔也会将自己的文字,烧给父亲看。他的文字至今只有一个主题,残酷的生活与温暖的人性。他今生所有的文字都是献给父亲的,就为那双解放鞋,那双父亲领他走了一天山路才买到的解放鞋。
  坐在父亲身边,他想起多年前的那个下雪天。父亲扛着一袋米,走进他复读的学校,走过一间又一间教室,透过窗玻璃在寻找他。父亲头上,身上,落满雪花。那个冬天出奇的寒冷,大雪持续下了一个礼拜,还没有停下。操场上的积雪已经齐着膝盖,马路上不通车,连鸟儿也缩在窝里不出门。父亲算到他的饭票已经用完,担心他饿着,从家里扛着米,一大早出发,步行四十多里路,在下午上最后一节课的时候,赶到了学校。父亲嘴里喷着热气,一张脸冻成紫黑色,裤脚和鞋子湿漉漉的。
  那天很冷,但很暖。
其他文献
第一次给舅公上坟,走过那丘长长的弯弯的阴冷的荒田,我免不了忆起当年劳动的场景。栽秧薅秧打谷,集体中醒目的与不露声色的勤快、躲懒,开玩笑,一幕幕从眼前走过。  眼下比较平整的田还没有犁开,杂草一团一团的,涂抹着初春的痕迹。几个深深的牛脚印,注满了浑水,好像一些漫长等待过后迷茫的眼睛。  好多年了,我已经对这样一丘普普通通的冷浸田非常麻木,就像对舅公当年远在千里的病逝,没有更多的表示一样。叶落归根,舅
期刊
“税务不能报啊,那活不好干!”“交通监理也不咋的,可能就是监管交通什么的,也不好。”“还是选个会计吧,整天坐办公室,风刮不着雨淋不着的。” 昏暗、飘忽的煤油灯光下,半辈子没走出过县城的父母在争论填啥志愿好。我知道,此时的凉风,是从窗棂和差不多五厘米宽的墙裂缝里钻进来调和气氛的。  放学回家时,每每经过庄西头,总会看到几个老人在那儿坐着玩。见有人过来,那高个子老人,就用长烟袋锅指着东面:“看看啊,离
期刊
表姐是大姨的女儿,比我大三岁。  人的出身是不能选择的。奶奶以前常常这样说,人的命天注定。爸爸就在饭桌上还像当年我这个年龄时候的调皮回应,对,公子小姐各有命。随着全家人的哄堂大笑,奶奶会心急火燎地转身去找鸡毛掸子。当然,谁都知道这是奶奶对付爸爸“大不敬”的障眼法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对奶奶的那句曾经不屑一顾的口头禅有了新的认识。  正月初三,是闺女住娘家的日子。不管地处天南地北,相隔千里,即
期刊
半吊子,老家的方言,意思是说这人不成熟,或者说这人做的某件事缺乏考虑。用老家的这句方言,比喻我的高考,似乎风马牛,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块儿,但就是这样的高考,让我跳出了农门。而之所以说是个“半吊子”,緣于我的两次半“高考”:一次是高中毕业时高考预选,一次是考项委培的选拔。还有半次,是考农技中学。  我是1981年高中毕业的。那个年代,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高考之前要预选,类似现在高考前的“一模”、“二模”
期刊
老中医高龄耳背,低着头认真地把脉,探询的眼睛从黑色镜框上面向我投来,浑浊中带着一种饱经风霜的智慧。他眼睛里的白色眼球体远远多过黑色,据说这样的人诚信坦荡。他已经很老了,眼前这双干枯的手,替无数人抓掉过身上的病。  他按脉象问询我的症状,我点头或是摇头,花了很大力气才让他明了我身上的问题。他低头认真开处方,一本叫《杏林集》的药书也认真地躺在他的桌上,外面是络绎来问诊的人。  老中医的家在巷子深处,要
期刊
我,生在农村。一次偶然的机会,才使我走出了农村,这一出来竟是30多年。  那是1984年9月的一天,刚刚读完高中的我正在犹豫着是继续复习参加高考还是从事父辈们的职业——在家务农时,大队的民兵排长从我们身边走过,顺便问我们:“你们当中有没有想去当兵的?”听到这话,我急忙说:“我想去。”民兵排长说:“可以,我给你先登记上,你回家再给大人商量商量。”我说:“行。”报完名后,我回家后也没敢给家里的大人说,
期刊
在我家乡,走人家的意思就是走亲戚。  “走亲走亲,不走不亲。”大人们常常这样说。因而,逢年过节走人家就成了亲戚互动的必修课,也是我们小孩子翘首以盼的大好事——意味着新衣服加身、几大碗上桌、糖果包到手,可以不上山砍柴、下地干活,可以不做那本也不多的作业,还有干不完的家务事,想起来心里那个美啊!  记忆中,我们家里走亲戚似乎是父亲和我的专利。母亲和姐姐就像毫无疑问要待在家里一样;哥哥是劳动力,农活绑住
期刊
“王卉去世了,昨天。” 2016年10月9日晚,我得到消息,心头,为之一震。这个可爱的老顽童,走了。  我当即从书架上取下他的画集,九十四岁刘海粟题签的《王卉书画诗词选集》。扉页,有他用自来水笔挥写的字迹:二零一零初夏兒童節王卉藤翁八十八歲贈於杭州。“節”字的末笔,毫不客气,一竖直下,占了大半篇幅。“州”字连环草书,最后一点,顺势一拖,干脆利落,戛然而止,他啪地放下笔……他题字的那种情形,历历在目
期刊
在网上看到对当红男星孙红雷的一段采访,说他是个“眼镜控”,拥有几百个形态各异、颜色纷呈、价格不等的眼镜,用在各个不同的影剧情景、陪他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又一次听到“控”字,一问女儿,才明白“控”就是对一件事、一个东西或一类物品非常喜爱、特别专注、达到极致的人。真佩服现在的网络语言,什么“囧”、什么“控”,还有什么“萌”……总是言简意赅,一两个字就能说清事情根本。  感慨之余我又联想,我们这几个人是
期刊
大学毕业的那年冬天,寒风刺骨,冰冻三尺,天冷得出不了门。  老查也冷得死去活来。我和老查皆来自安徽农村,又机缘巧合成了同事,三言两语间,情投意合,旋即成了死党。只是公司宿舍的被子太过单薄,每晚睡到夜半,突然就冻醒了,只好各自睁着眼睛,蜷成一团,哆哆嗦嗦地等待天明。  囊中羞涩的窘迫,让我和老查摸遍了港下镇的每个旮旯角落,以期搜寻到最经济实惠的餐馆。约莫一周后,老查满脸通红地向我宣布,经他地毯式的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