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环境指的是一个家庭所处的情况和条件,包括生活条件、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等行为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构建和健康行为的养成,能促进其健康发展。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会使青少年内向、孤僻、脆弱,或固执、逆反、易焦虑等,使青少年容易沉迷网络。本文将从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三方面论述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1.青少年网络成瘾概念界定及表现
互联网起源于美国,因此对网络使用的研究最先是从美国开始的。1994年美国著名精神病研究专家伊凡·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最早提出了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lAD)。1995年,戈登伯格又进一步将其定义为: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 IAD)是指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
2.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指的是一个家庭所处的情况和条件,包括生活条件、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等行为因素。
2.1从父母教养方式看,不良的教养方式容易使青少年网络成瘾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Schreiner, 1994)。西蒙兹(P.M.symods)在多种研究基础上,根据母亲对儿童的态度,分为接受的与拒绝的、支配的服从的两个因子,不同教养方式在孩子身上打上了不同的烙印。
a.支配型(专制型)教养方式:父母只从他们的主观意志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很少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愿望。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往往以说谎自卫,性格压抑、心理自卑、缺乏独立和自我判断的能力。当孩子心理上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可能会在网络中倾诉自己的情绪,,长期下去极易导致心理抑郁、网络成瘾。
b.溺爱型(放纵的):现代家庭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对孩子百般侍候,围着孩子团团转。孩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都不做,父母把孩子摆在高于一切的不恰当地位。这样使孩子逐渐形成好吃懒做、 蛮横胡闹、自私自利的个性,他们往往缺乏独立性,无责任感。他们不喜欢与父母沟通和交流,而网络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发泄和交流的机会。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他们的个性却使得他们极易依赖甚 至沉迷于网络世界,难以自拔。
c.保护型(限制型):保护型就是父母过分的限制孩子的言行,孩子必须要按照父母的认识和意志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其结果往往会导致 孩子缺乏主见,变得脆弱,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社会适应能力也差,缺乏责任,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极力逃避父母的安排和保护。所以当孩子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社会时,当他们遇到未曾料到的挫折和打击时,当他们碰到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时,便显得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和应付能力。不少孩子在现实社会中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只有通过网络来满足自己心理的各种需要。
d.忽视型(不关心型):隨着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家长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致使他们无暇顾及甚至忽视对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和指导。而网络成为他们与人进行交流的最重要的平台。这种教养方式培养的孩子性格内向、孤僻、情绪消沉、兴趣狭隘、缺乏理想和追求。他们极易沉迷于网上聊天或受到不良人群影响而误入歧途。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走向社会的港口,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心理品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家庭环境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上。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构建和健康行为的养成,能促进其健康发展。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会使青少年内向、孤僻、脆弱,或固执、逆反、易焦虑等。有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和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密切相关(Schreiner,1994)。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的交互作用可能造成孩子的网络心理问题,说明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如关爱、理解孩子是青少年共同的需要;而过于严厉、过度溺爱、缺乏尊重尤其是否认等消极的家教方式使孩子自信心、自控力减低,容易沉迷于网络。
2.2从家庭结构看,家庭结构不完整诱发了青少年陷入网络而痴迷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尚不发达,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并且长期生活在外地,而这些务工人员的子女大都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他们年龄大、文化低,不仅不能辅导青少年学习,同时也无力管教孩子。这些孩子从小就缺少父爱母爱,缺少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管教,因此他们喜欢我行我素。网络的新鲜感、网络游戏的刺激性能暂时的满足他们内心强烈的好奇心,弥补他们内心的空虚,于是他们渐渐依赖于网络,沉醉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成绩一落千丈。另外,在单亲家庭成长起来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失去父母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缺少家庭的温暖,这些孩子内心深处会有种不安全感,往往会借助网络来寻求心灵上的慰藉(罗辉萍,彭阳,2008)。
2.3从家庭关系看,家庭关系不和谐容易驱使青少年躲进网络而沉溺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承担着在学校之外对学生的主要监督和教育职能,家庭关系不和谐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庭关系不和谐包括:父母之间关系不和睦;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不和谐这两种(Shek,2002)。网络成瘾组与正常组被试在家庭矛盾性方面有显著差异,成瘾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说明成瘾组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更高,这种矛盾性可能致使网络成瘾青少年更感到人情冷漠、孤独、抑郁等,从而增加了网络成瘾的危险。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孤独感对网络成瘾倾向有预测作用。上网成瘾的学生比非成瘾的学生明显表现出孤独、抑郁和焦虑的人格特质(江楠楠,2005)。Wartberg等的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的沟通、融洽的亲子关系和支持性的教养方式可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Wartberg,2015)。家庭是青少年人格塑造和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中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融洽可避免家庭矛盾的产生,进一步降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在家庭中缺少爱与归属感的青少年更易到网络中发泄情绪、寻找精神依靠,从而导致网络成瘾(罗辉萍,彭阳,2008)。经常生活在这样缺乏温暖、缺乏关爱和理解的家庭里,子女往往没有归属感,经常情绪低落,很少感到快乐。然而当他们接触网络后,可以通过网络倾诉自己的情绪,在网络中寻求他们对爱的需求。
作者简介
琚婷婷,1997年3月18日,女,汉族,山西省长治市人,研究生,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中小学英语教学
1.青少年网络成瘾概念界定及表现
互联网起源于美国,因此对网络使用的研究最先是从美国开始的。1994年美国著名精神病研究专家伊凡·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最早提出了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lAD)。1995年,戈登伯格又进一步将其定义为: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 IAD)是指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
2.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指的是一个家庭所处的情况和条件,包括生活条件、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等行为因素。
2.1从父母教养方式看,不良的教养方式容易使青少年网络成瘾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Schreiner, 1994)。西蒙兹(P.M.symods)在多种研究基础上,根据母亲对儿童的态度,分为接受的与拒绝的、支配的服从的两个因子,不同教养方式在孩子身上打上了不同的烙印。
a.支配型(专制型)教养方式:父母只从他们的主观意志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很少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愿望。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往往以说谎自卫,性格压抑、心理自卑、缺乏独立和自我判断的能力。当孩子心理上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可能会在网络中倾诉自己的情绪,,长期下去极易导致心理抑郁、网络成瘾。
b.溺爱型(放纵的):现代家庭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对孩子百般侍候,围着孩子团团转。孩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都不做,父母把孩子摆在高于一切的不恰当地位。这样使孩子逐渐形成好吃懒做、 蛮横胡闹、自私自利的个性,他们往往缺乏独立性,无责任感。他们不喜欢与父母沟通和交流,而网络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发泄和交流的机会。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他们的个性却使得他们极易依赖甚 至沉迷于网络世界,难以自拔。
c.保护型(限制型):保护型就是父母过分的限制孩子的言行,孩子必须要按照父母的认识和意志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其结果往往会导致 孩子缺乏主见,变得脆弱,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社会适应能力也差,缺乏责任,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极力逃避父母的安排和保护。所以当孩子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社会时,当他们遇到未曾料到的挫折和打击时,当他们碰到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时,便显得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和应付能力。不少孩子在现实社会中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只有通过网络来满足自己心理的各种需要。
d.忽视型(不关心型):隨着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家长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致使他们无暇顾及甚至忽视对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和指导。而网络成为他们与人进行交流的最重要的平台。这种教养方式培养的孩子性格内向、孤僻、情绪消沉、兴趣狭隘、缺乏理想和追求。他们极易沉迷于网上聊天或受到不良人群影响而误入歧途。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走向社会的港口,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心理品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家庭环境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上。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构建和健康行为的养成,能促进其健康发展。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会使青少年内向、孤僻、脆弱,或固执、逆反、易焦虑等。有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和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密切相关(Schreiner,1994)。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的交互作用可能造成孩子的网络心理问题,说明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如关爱、理解孩子是青少年共同的需要;而过于严厉、过度溺爱、缺乏尊重尤其是否认等消极的家教方式使孩子自信心、自控力减低,容易沉迷于网络。
2.2从家庭结构看,家庭结构不完整诱发了青少年陷入网络而痴迷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尚不发达,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并且长期生活在外地,而这些务工人员的子女大都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他们年龄大、文化低,不仅不能辅导青少年学习,同时也无力管教孩子。这些孩子从小就缺少父爱母爱,缺少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管教,因此他们喜欢我行我素。网络的新鲜感、网络游戏的刺激性能暂时的满足他们内心强烈的好奇心,弥补他们内心的空虚,于是他们渐渐依赖于网络,沉醉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成绩一落千丈。另外,在单亲家庭成长起来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失去父母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缺少家庭的温暖,这些孩子内心深处会有种不安全感,往往会借助网络来寻求心灵上的慰藉(罗辉萍,彭阳,2008)。
2.3从家庭关系看,家庭关系不和谐容易驱使青少年躲进网络而沉溺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承担着在学校之外对学生的主要监督和教育职能,家庭关系不和谐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庭关系不和谐包括:父母之间关系不和睦;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不和谐这两种(Shek,2002)。网络成瘾组与正常组被试在家庭矛盾性方面有显著差异,成瘾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说明成瘾组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更高,这种矛盾性可能致使网络成瘾青少年更感到人情冷漠、孤独、抑郁等,从而增加了网络成瘾的危险。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孤独感对网络成瘾倾向有预测作用。上网成瘾的学生比非成瘾的学生明显表现出孤独、抑郁和焦虑的人格特质(江楠楠,2005)。Wartberg等的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的沟通、融洽的亲子关系和支持性的教养方式可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Wartberg,2015)。家庭是青少年人格塑造和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中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融洽可避免家庭矛盾的产生,进一步降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在家庭中缺少爱与归属感的青少年更易到网络中发泄情绪、寻找精神依靠,从而导致网络成瘾(罗辉萍,彭阳,2008)。经常生活在这样缺乏温暖、缺乏关爱和理解的家庭里,子女往往没有归属感,经常情绪低落,很少感到快乐。然而当他们接触网络后,可以通过网络倾诉自己的情绪,在网络中寻求他们对爱的需求。
作者简介
琚婷婷,1997年3月18日,女,汉族,山西省长治市人,研究生,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中小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