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艺术界中,色彩作为大多艺术作品的最重要元素之一,不光是划分不同艺术时代、艺术风格的分界线,也是艺术家们尝试去突破常规来彰显自己的想法的承载物。它可以简单被分为暖色、冷色、中性色。在色轮中,色彩学根据观看者的心理感受,将红、黄、橙列为暖色,在艺术产物中带给人温暖、亲切的感受;青和蓝则被列为冷色,使人产生距离感,更深沉、冷漠;而中性色有紫、绿、黑、灰、白,常常给人不冷不热的感觉,并常作为背景色或大片色块出现。以起到强调艺术作品中主要物体的作用。色彩中也比较常见的还有对比色。当人类视网膜对两个色彩产生了平衡作用时,也就是在色相环上每个颜色与其180度对角的颜色为一组对比色。例如黄与蓝、红与青、紫与绿等。对比色是对比最强、产生的视觉冲击力最大的色组,它作为一个简单的概念,常常也被艺术家们利用来展现个人风格。如波普艺术之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他的作品从1960年代的美国被推崇至今,不只是因为他将日常生活用品与艺术挂起紧密的联系,将曾经传统艺术遵守的“艺术是独一无二的”想法所推翻,或是因为他引进、提高的与绘画技巧结合到一起的丝网印刷技术。我认为更是因为他在自己的众多作品中展现出的独特的色彩感,强烈的视觉效果与冲击力,尤其是对对比色的合理运用。在近代插画艺术家山崎和佳奈(Wakana Yamazaki)的插画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她对于人物塑造时的夸张大胆,甚至扭曲,再加上对于色彩选择的胆大心细,让她成为个人特点十足、辨识度极高的日本插画家。再比如美国著名街头涂鸦艺术大师凯斯哈林(Keith Haring)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也是因为运用跳跃、大胆的色彩。综上所述,可见色彩在艺术界中的举足轻重。
除了艺术界中的色彩,与艺术息息相关的优秀文学作品中也曾出现过大量色彩意象,将色彩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具象变抽象,抽象变情感的作用。
小说的意象,常常是作者艺术想象的结晶,它对于表达作品的意蕴,塑造人物的性格,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意象作为一个重要的修辭手法,不光起到了奠定作品基调、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更能彰显出作者对于作品寄托的真切情感。而除了通常使用的物体意象外,色彩意象则更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反响。在世界文学作品中,凯特肖邦(Kate Chopin)的代表作《觉醒》,出现了大量的封建时期的美国南方女性服饰上的色彩描写,它们作为意象代表着不同阶层女性的特点,点缀着这篇曾经掀起“轩然大波”的小说,展现了其时代背景,更为小说主题的涌出作铺垫。而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白先勇作《台北人》描写了台湾社会各阶层人物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人生变换,具有极强的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他通过对色彩意象的合理掌控,填补了众多小说中的细节空缺,充满涵义的意象更是让人陷入深思,陷入反思。不过最让我惊叹的还是鲁迅和张爱玲对于色彩意象的大胆运用。所以我将比较分析色彩意象在《鲁迅小说》中和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具体运用与其对作品本身的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色彩意象可以起到突出人物形象、渲染环境、彰显作者的真实情感等作用。在鲁迅的小说《药》中,他运用黑、白、灰这些中性色表现了他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绝望。在小说前文作者就运用了黑色渲染沉重、阴森的氛围,并为小说奠定了黑沉的基调。“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灰白的路”暗含指引老栓的一线希望,与四周黑暗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老栓矛盾的内心,对要买接下来要去买血馒头的举动的踌躇与怀疑。“黑沉沉”“一无所有”显示了街道的荒芜,描绘出了压抑、沉重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基调。街道的黑暗几乎笼罩住了那唯一一条灰白的路,暗示了华家注定走上的悲剧。“一个浑身是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的老栓缩小了一半,”用“浑身黑色”勾勒出刽子手初次登场的形象,烘托出刽子手的麻木不仁和冷漠。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刽子手眼光的凌厉比作两把刀,十分贴切刽子手残忍的性格。后文再次提到刽子手的时候,作者都用了“黑的人”来代替,再次突出了小说黑暗的基调,反映了现实的冷峻严酷,人民群众的愚昧麻木。作者还在进行细节描写的时候加上了黑色的点染。“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这两处外貌描写运用了“一圈黑线” “黑着眼眶”,鲜明、夸张的刻画出华老栓两口为了小栓的病异常劳累,让人感到可怜的同时也体会到其中的可悲。黑色的饱和度和亮度都为零,给人沉重感、压抑感。在《药》中作为色彩意象出现的黑,代表了冷酷的中国社会环境、群众的无知愚钝,映射了逐渐走向无边黑暗的华夏。
与黑色相对的白色,纯度高,是最干净的颜色。白色意象在不同小说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绘画艺术的角度上来说,在画作上色彩的表现除了可以表现出个人绘画风格外,更多的是情绪的流露,在文学作品中更是这样。在鲁迅的小说《药》中,出现了灰白、半白、青白、红白等不同的白色,在描写不同对象时运用同一色相中白色的变化,带给读者更丰富的视觉感受。“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作者用“半百”“惨白”突出在失去儿子后的华家母亲、夏家母亲的痛苦与藏不住的苍老,让人为之动容。作者除了运用白色意象,还将白色与其他颜色结合,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也暗示了作者隐藏在《药》背后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真正情感。“华大妈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华小栓前的“青白小花”和夏瑜坟前的“红白的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色彩上红色、青色与白色的结合,一组对比色与中性色的结合,“一圈”与“几点”的对比,給读者带来视觉冲击。坟前有颜色的花,表现出革命者的无谓牺牲、华夏两家的悲剧,更表现出作者眼里整个华夏民族面对的悲剧。
在色彩的运用上,张爱玲与鲁迅不同的是,她对色彩的敏感度更为惊人。无论描写人还是物或是景,她都运用了大量的色彩,但无论色彩多缤纷灿烂,对比多强烈,她都将自己内心的苍凉和体验到的人生的灰暗表现的淋漓尽致。就像她自己也说过,“我是喜欢悲壮,但更喜欢苍凉,悲壮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倾城之恋》就是一个例子。“那是个火辣辣的下午,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落下,在水底下厮杀得异常热闹。”这是在流苏初到香港时眼中那个色彩斑斓的大都市,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红”“橘红”“粉红”三种不同的红色,将它们与“绿油油的海水”交叠,尽显香港的繁华与混乱并存,产生了视觉上强烈的对比和冲突。这也正是主人公流苏内心矛盾的真实写照,表达了她手足无措和激动互相交织的情绪。这种饱和度极高的大红大绿的对照也代表男女情欲的纠结与涌动。“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野火花”的红与四周的植物形成颜色上的对比,突出了柳原和流苏之间那似乎要燃烧起来的蠢蠢涌动的情愫。
色彩原本只是人们对光所产生的多种不同的视觉效应,但在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艺术产物中,它变成了被作者附着了自己的个性、感情后,作为意象运用在作品中的被赋予了生命的艺术手法,变成了承载着艺术家们对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态度的载体。但不管是艺术还是文学,对色彩的选择、呈现一定也是他们对于生活、周遭环境的真实感悟。
除了艺术界中的色彩,与艺术息息相关的优秀文学作品中也曾出现过大量色彩意象,将色彩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具象变抽象,抽象变情感的作用。
小说的意象,常常是作者艺术想象的结晶,它对于表达作品的意蕴,塑造人物的性格,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意象作为一个重要的修辭手法,不光起到了奠定作品基调、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更能彰显出作者对于作品寄托的真切情感。而除了通常使用的物体意象外,色彩意象则更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反响。在世界文学作品中,凯特肖邦(Kate Chopin)的代表作《觉醒》,出现了大量的封建时期的美国南方女性服饰上的色彩描写,它们作为意象代表着不同阶层女性的特点,点缀着这篇曾经掀起“轩然大波”的小说,展现了其时代背景,更为小说主题的涌出作铺垫。而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白先勇作《台北人》描写了台湾社会各阶层人物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人生变换,具有极强的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他通过对色彩意象的合理掌控,填补了众多小说中的细节空缺,充满涵义的意象更是让人陷入深思,陷入反思。不过最让我惊叹的还是鲁迅和张爱玲对于色彩意象的大胆运用。所以我将比较分析色彩意象在《鲁迅小说》中和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具体运用与其对作品本身的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色彩意象可以起到突出人物形象、渲染环境、彰显作者的真实情感等作用。在鲁迅的小说《药》中,他运用黑、白、灰这些中性色表现了他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绝望。在小说前文作者就运用了黑色渲染沉重、阴森的氛围,并为小说奠定了黑沉的基调。“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灰白的路”暗含指引老栓的一线希望,与四周黑暗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老栓矛盾的内心,对要买接下来要去买血馒头的举动的踌躇与怀疑。“黑沉沉”“一无所有”显示了街道的荒芜,描绘出了压抑、沉重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基调。街道的黑暗几乎笼罩住了那唯一一条灰白的路,暗示了华家注定走上的悲剧。“一个浑身是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的老栓缩小了一半,”用“浑身黑色”勾勒出刽子手初次登场的形象,烘托出刽子手的麻木不仁和冷漠。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刽子手眼光的凌厉比作两把刀,十分贴切刽子手残忍的性格。后文再次提到刽子手的时候,作者都用了“黑的人”来代替,再次突出了小说黑暗的基调,反映了现实的冷峻严酷,人民群众的愚昧麻木。作者还在进行细节描写的时候加上了黑色的点染。“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这两处外貌描写运用了“一圈黑线” “黑着眼眶”,鲜明、夸张的刻画出华老栓两口为了小栓的病异常劳累,让人感到可怜的同时也体会到其中的可悲。黑色的饱和度和亮度都为零,给人沉重感、压抑感。在《药》中作为色彩意象出现的黑,代表了冷酷的中国社会环境、群众的无知愚钝,映射了逐渐走向无边黑暗的华夏。
与黑色相对的白色,纯度高,是最干净的颜色。白色意象在不同小说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绘画艺术的角度上来说,在画作上色彩的表现除了可以表现出个人绘画风格外,更多的是情绪的流露,在文学作品中更是这样。在鲁迅的小说《药》中,出现了灰白、半白、青白、红白等不同的白色,在描写不同对象时运用同一色相中白色的变化,带给读者更丰富的视觉感受。“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作者用“半百”“惨白”突出在失去儿子后的华家母亲、夏家母亲的痛苦与藏不住的苍老,让人为之动容。作者除了运用白色意象,还将白色与其他颜色结合,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也暗示了作者隐藏在《药》背后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真正情感。“华大妈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华小栓前的“青白小花”和夏瑜坟前的“红白的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色彩上红色、青色与白色的结合,一组对比色与中性色的结合,“一圈”与“几点”的对比,給读者带来视觉冲击。坟前有颜色的花,表现出革命者的无谓牺牲、华夏两家的悲剧,更表现出作者眼里整个华夏民族面对的悲剧。
在色彩的运用上,张爱玲与鲁迅不同的是,她对色彩的敏感度更为惊人。无论描写人还是物或是景,她都运用了大量的色彩,但无论色彩多缤纷灿烂,对比多强烈,她都将自己内心的苍凉和体验到的人生的灰暗表现的淋漓尽致。就像她自己也说过,“我是喜欢悲壮,但更喜欢苍凉,悲壮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倾城之恋》就是一个例子。“那是个火辣辣的下午,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落下,在水底下厮杀得异常热闹。”这是在流苏初到香港时眼中那个色彩斑斓的大都市,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红”“橘红”“粉红”三种不同的红色,将它们与“绿油油的海水”交叠,尽显香港的繁华与混乱并存,产生了视觉上强烈的对比和冲突。这也正是主人公流苏内心矛盾的真实写照,表达了她手足无措和激动互相交织的情绪。这种饱和度极高的大红大绿的对照也代表男女情欲的纠结与涌动。“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野火花”的红与四周的植物形成颜色上的对比,突出了柳原和流苏之间那似乎要燃烧起来的蠢蠢涌动的情愫。
色彩原本只是人们对光所产生的多种不同的视觉效应,但在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艺术产物中,它变成了被作者附着了自己的个性、感情后,作为意象运用在作品中的被赋予了生命的艺术手法,变成了承载着艺术家们对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态度的载体。但不管是艺术还是文学,对色彩的选择、呈现一定也是他们对于生活、周遭环境的真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