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记万象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le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现地球之美
其他文献
欧洲大陆有几个角,挪威、苏格兰、希腊、葡萄牙,要去到这些角落里的国家,至少需要旅游者一张机票的诚意,因为即使是从别的国家一路进入这些国家,但要想出来,还得专门想办法。这次的行程,我们就非常有诚意的安排了这样一个国家——欧洲大陆的最西角葡萄牙。  说起葡萄牙,中国人会想到澳门,想到葡式蛋挞,想到足球……这些不相关的东西却无法组成一个立体的面貌,只有亲自踏足才能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所以当晚上11点多的飞
期刊
里斯本西去30公里有危崖临海,大西洋冷雾迷茫。这里的正式地名叫罗卡角,俗称欧洲之角,因为这是欧洲大陆的最西点。  风很大,从大西洋吹来,几乎噎得人不能呼吸。海边竖立着一座石碑,上有十字架,碑文是葡萄牙古代诗人卡蒙斯写的句子:  大地在此结束,  沧海由此开始。  我在石碑背风的一面躲了一会儿风,眯眼看着大西洋,身心立即移到500年前,全然理解了当年葡萄牙航海家们的心思。海的诱惑太大了,对“结束”和
期刊
我已经不止一次看见各地报纸说许多当地知名的书店扛不住了,要关张;其声凄凄,万般无奈中传出一声叹息。尤其是那些具有特色的小书店,全凭着创办人的一腔热血,与唯利是图的社会抗争,景象壮烈,令人唏嘘。  记得年轻时逛书店是极大享受,那时新华书店气派,店大欺客,决不开架售书,你想买哪本书就和售货员说,她高兴就甩给你一本,不高兴就不理你,自己聊天喝茶插科打浑,那时候我为了买书没少看售货员的脸子。后来改革开放,
期刊
博物馆是专门庇护思想的场所。最没有能力识破这类思想的人都知道,面对一幅接一幅排列的图画,他们凝视的却是思想,都知道那些图画珍贵,而画布、干枯的颜料和镀金的木画框并不稀罕。  凝望伦勃朗的画时,看到一个老妇给一个少妇修指甲,看到一串珍珠项链在毛皮上隐约闪烁,看到红色地毯或淡红色印花棉布,看到壁炉生的火照亮昏暗房间的尽处,而晚霞透过窗户照进窗口,看到老妇给少妇梳理柔软光滑的长发,看到船闸上一抹阳光,河
期刊
(1)  我能这么称呼你吗——倒牛奶的女人。  见到你的前10个小时,我还在巴黎的卢浮宫想念你,想你那淳朴动人的身姿。  终于又和你见面了,在辛格运河的岸边,在你今天住的阿姆斯特丹南教堂中,在这幢华丽雄伟建筑豪华的屋子里,遇到的你,还是那么丰满美丽,那么充满生活气息。这里,比起你当年的厨房要惬意许多?你能习惯那千千万万仰慕你的眼光吗?面对这些瞻仰,不知你是否舒服,还是有些别扭,但为什么我感觉你的面
期刊
湿漉漉的风景  湖南最近频频大雨,许多乡市都有淹水之虞,凤凰不例外,豪雨来了又走、走完再来,住民偶尔到了必须疏散的境地,但很快又能回到家园,在某地生了根,世再乱,亦会回来;或是,世愈乱,愈想回来。  其实想象中的凤凰本来就是湿漉漉的,雨水来袭,尽管不应幸灾乐祸地说是“应景”,却仍难禁觉得非常印合气氛。  是的,必须承认对凤凰的湿濡印象又是来自沈从文,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或散文谈的多的都是水,河边江边
期刊
这是我第三次遇见梵高。  在我的艺术经历中,梵高,是一个如同神一般的存在。10年前我还在读初中时,就曾为了一幅梵高的《麦田》第一次来到上海,那时一同展览的还有一张莫奈的《睡莲》。十几岁的我站在那张橙黄的麦田下,望着画中地平线上一抹桃红色的房顶,揣摩着什么,不记得了,但我确实是冲着梵高去的,而且在那幅画下站了半个小时。  在美院附中学习了西方绘画技法后,我从图书馆中借出了一本涵盖了几乎所有梵高作品的
期刊
姥姥说:“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  画由心生  画由心生?  那我的心在哪儿?我画画的时候常常是脑子一片空白,好多幅画落下第一笔的时候都不知道后面怎么画。  手不具体,心却知道走向。  艺术其实没有绝对的规律,它不像电脑的程序。艺术的程序是什么?是你这一生的堆积,加这一小会儿的感悟。  本性难移  原来是想通过画画把本性移了。50年了,干什么事都是急性子,一件事做不完恨不
期刊
湘西,在很多人听来是一个神秘而陌生的地方。常年的云雾缭绕,遮住了它的真实面目,幽暗的高山险壑,屏蔽了进入的道路。岁月静静的流淌,千年前的楚文化和巫术一直在这里流传。  桑植县的白族  桑植县是湘西深处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县城。县城里有一个白族乡,我就出生在这个乡镇上。  那时候,乡政府总会举行一些大型民族活动。白族乡的人会提前一个月准备,四五个人身着白衣红镶边的人,围成一圈,手里拿着根竹马鞭,上面扎了
期刊
在100年前,杨柳青镇骄傲地作为闻名天下的画乡时,这镇南36村(亦称南乡)乃是镇上大大小小的画店或版印或手绘的加工基地。所有农人几乎都画一手好画。每个家庭都是“婆领媳做”的手工作坊。人们所说“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就是指这南乡而言。当年这南乡年画的集散地炒米店村,专事营销年画的店铺竟达到100多家,可见气势之盛!然而这曾经草绿花红的“神奇的土地”因何渐变得荒芜了?  近年来我几次到南乡考察寻访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