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话题设计是对话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话教学的话题设计中应坚持的主要原则是:问题要有意义;问题具有开放性;问题具有情感性。话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引导性话题、统领性话题、探究性话题。在此前提下,对话教学的话题设计应注意一些策略:以难点为话题;以切开为话题;以矛盾点为话题。
【关键词】
话题 对话 原则
一、开放性情感性原则,体现话题设置的意义
开放性话题淡化“答案意识”,旨在向学生提供更广大的思维空间。《对话教学研究》中引用了观点,将问题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掌声》这篇文本从形式看,语言非常朴实。为什么文字如此朴实的文章会有这么震撼人心的力量呢?设计提问:“小英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在对内心世界的揣摩中,自然就体会到了“默默”“一角”“总是”的表达效果了。因此,开放性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真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情感性话题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只有关乎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人的心灵需要,人才能迸发出无穷无尽的潜能或力量。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对于“饱经风霜”的理解,教师的做法通过“举象”触发了学生的情感: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人?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车夫的这张脸?从这张脸的背后,你还看到了什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好的话题同样需要情感性。
好的话题必须有意义,也即必须产生新的理解。都需基于“前理解”,即学生对知识的已有理解。总是携带着一大堆熟悉的信仰和期望。前理解构成了理解的视野,一个人能理解什么,理解到什么程度,恰恰取决于前理解。
二、以难点切口矛盾为话题,课堂设置异曲同工
一堂课一场对话,总要有一定的难度。《田园诗情》这篇文章给人的感觉特别恬静。骏马奔腾是何其喧闹,牧民挤奶又是何其嘈杂。为何这一切都如此安静呢?仿佛骏马奔腾舞动的只有鬃毛,奶牛与挤奶人心有灵犀一般。我们了解写作背景后,便能对荷兰真正的魅力有更深的理解:一战后,捷克作家雷卡尔恰佩克去荷兰游历,而当时他的家乡正在遭受战争的侵扰。“言为心声,作者在吐露自己怎样的心声呢?他渴望什么?”通过这一话题,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宁静的向往。从而也能更深入地体会到“宁静自由幸福”,这才是真正的荷兰。
以切口为话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解读。《木兰从军》中要理解木兰巾帼英雄的伟大,必须还原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关注她的性别。从“男”字入手,出示“男”的古文字,会发现“男”是会意字,在田里干力气活。在古代体力活一般都由男性承担。他们可以出去打猎捕鱼,还可以去打仗。而女性基本都是呆在家里织布做家务。这位女性居然披上战袍去打仗了,她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呢?切口虽小,但里面的奥秘却吸引着学生迫不及待去探索,从而打开一条通往理解的大道。
以矛盾点为话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寻找文本中的矛盾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金钥匙。这就需要利用矛盾巧设话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天鹅的故事》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天鹅破冰的奋不顾身呢?在此,可抓住比喻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即把天鹅比作石头。一般來说,我们总是把平凡的比喻成美好的,可这里竟然将这么美丽的、高贵的天鹅比作没有生命的、冰冷的石头,恰当吗?通过问题,学生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天鹅破冰的意志像石头一样硬,尽管很疼,但它像石头那样一声不吭;石头是无情的,而老天鹅选择了对自己的生命无情,像飞蛾扑火那样扑向厚厚的冰。
三、引导性统领性探究性,话题设置彰显优势
引导性话题注意力引入文本而提出的铺垫性话题。它相当于抛锚式教学中的“锚”,搭建支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放飞蜻蜓》中,“如果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请你来填一填:( 捉 )蜻蜓( 谈 )蜻蜓( 放 )蜻蜓。是呀,小朋友们本来是捉蜻蜓玩的,后来怎么就心甘情愿地把它放了呢?陶先生怎么有这么大的本领呢?”通过这“一捉一放”这一矛盾,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
统领性话题从整体上涵盖了文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对课堂对话具有统领作用。如:《第一次抱母亲》,为了体会母爱的伟大,设计“从哪些字里行间读出了感动”的主问题。又设计了“母亲挑担的画面在小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眼里有何不同?”和“如果你是护士,听到我的这番话会怎么想?”两个追问题。前一问题抓住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即对往事的回忆,后一问题抓住了文本的另一重要人物,即旁观者护士。感情的表达不仅可借助于当事人,还可通过旁观者进行深化。因此,通过统领问题和若干追问题,可以层层推进,深入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探究性话题:这类话题主要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将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的理解融入文本解读中。从而引导学生发展出新的思维空间。如:《三袋麦子》,学生对三位小动物的做法都有各自的理解。“你觉得土地爷爷更喜欢谁的做法?那么其他动物的做法是不是就没有可取之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看待人物。
话题设置可以说是对话教学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智慧的一环。在对话教学中,话题的设置还需老师不断去深入研究,设置出真正有效的话题,从而使师生“步入正轨,渐入佳境”。 以“话题”为链接的教学,强调了师生共同参与,话题因围绕一个中心而展开,因而可向四面辐射,丰富性显而易见。有效的话题设计,可以说是对话教学的核心以及成败之关键。
【参考文献】
【1】孙建锋.唤醒生命的对话【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孙建锋.享受对话教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孙双金.孙双金与情智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李如密.课堂教学艺术新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7】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
话题设计是对话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话教学的话题设计中应坚持的主要原则是:问题要有意义;问题具有开放性;问题具有情感性。话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引导性话题、统领性话题、探究性话题。在此前提下,对话教学的话题设计应注意一些策略:以难点为话题;以切开为话题;以矛盾点为话题。
【关键词】
话题 对话 原则
一、开放性情感性原则,体现话题设置的意义
开放性话题淡化“答案意识”,旨在向学生提供更广大的思维空间。《对话教学研究》中引用了观点,将问题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掌声》这篇文本从形式看,语言非常朴实。为什么文字如此朴实的文章会有这么震撼人心的力量呢?设计提问:“小英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在对内心世界的揣摩中,自然就体会到了“默默”“一角”“总是”的表达效果了。因此,开放性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真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情感性话题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只有关乎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人的心灵需要,人才能迸发出无穷无尽的潜能或力量。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对于“饱经风霜”的理解,教师的做法通过“举象”触发了学生的情感: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人?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车夫的这张脸?从这张脸的背后,你还看到了什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好的话题同样需要情感性。
好的话题必须有意义,也即必须产生新的理解。都需基于“前理解”,即学生对知识的已有理解。总是携带着一大堆熟悉的信仰和期望。前理解构成了理解的视野,一个人能理解什么,理解到什么程度,恰恰取决于前理解。
二、以难点切口矛盾为话题,课堂设置异曲同工
一堂课一场对话,总要有一定的难度。《田园诗情》这篇文章给人的感觉特别恬静。骏马奔腾是何其喧闹,牧民挤奶又是何其嘈杂。为何这一切都如此安静呢?仿佛骏马奔腾舞动的只有鬃毛,奶牛与挤奶人心有灵犀一般。我们了解写作背景后,便能对荷兰真正的魅力有更深的理解:一战后,捷克作家雷卡尔恰佩克去荷兰游历,而当时他的家乡正在遭受战争的侵扰。“言为心声,作者在吐露自己怎样的心声呢?他渴望什么?”通过这一话题,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宁静的向往。从而也能更深入地体会到“宁静自由幸福”,这才是真正的荷兰。
以切口为话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解读。《木兰从军》中要理解木兰巾帼英雄的伟大,必须还原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关注她的性别。从“男”字入手,出示“男”的古文字,会发现“男”是会意字,在田里干力气活。在古代体力活一般都由男性承担。他们可以出去打猎捕鱼,还可以去打仗。而女性基本都是呆在家里织布做家务。这位女性居然披上战袍去打仗了,她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呢?切口虽小,但里面的奥秘却吸引着学生迫不及待去探索,从而打开一条通往理解的大道。
以矛盾点为话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寻找文本中的矛盾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金钥匙。这就需要利用矛盾巧设话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天鹅的故事》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天鹅破冰的奋不顾身呢?在此,可抓住比喻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即把天鹅比作石头。一般來说,我们总是把平凡的比喻成美好的,可这里竟然将这么美丽的、高贵的天鹅比作没有生命的、冰冷的石头,恰当吗?通过问题,学生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天鹅破冰的意志像石头一样硬,尽管很疼,但它像石头那样一声不吭;石头是无情的,而老天鹅选择了对自己的生命无情,像飞蛾扑火那样扑向厚厚的冰。
三、引导性统领性探究性,话题设置彰显优势
引导性话题注意力引入文本而提出的铺垫性话题。它相当于抛锚式教学中的“锚”,搭建支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放飞蜻蜓》中,“如果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请你来填一填:( 捉 )蜻蜓( 谈 )蜻蜓( 放 )蜻蜓。是呀,小朋友们本来是捉蜻蜓玩的,后来怎么就心甘情愿地把它放了呢?陶先生怎么有这么大的本领呢?”通过这“一捉一放”这一矛盾,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
统领性话题从整体上涵盖了文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对课堂对话具有统领作用。如:《第一次抱母亲》,为了体会母爱的伟大,设计“从哪些字里行间读出了感动”的主问题。又设计了“母亲挑担的画面在小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眼里有何不同?”和“如果你是护士,听到我的这番话会怎么想?”两个追问题。前一问题抓住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即对往事的回忆,后一问题抓住了文本的另一重要人物,即旁观者护士。感情的表达不仅可借助于当事人,还可通过旁观者进行深化。因此,通过统领问题和若干追问题,可以层层推进,深入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探究性话题:这类话题主要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将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的理解融入文本解读中。从而引导学生发展出新的思维空间。如:《三袋麦子》,学生对三位小动物的做法都有各自的理解。“你觉得土地爷爷更喜欢谁的做法?那么其他动物的做法是不是就没有可取之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看待人物。
话题设置可以说是对话教学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智慧的一环。在对话教学中,话题的设置还需老师不断去深入研究,设置出真正有效的话题,从而使师生“步入正轨,渐入佳境”。 以“话题”为链接的教学,强调了师生共同参与,话题因围绕一个中心而展开,因而可向四面辐射,丰富性显而易见。有效的话题设计,可以说是对话教学的核心以及成败之关键。
【参考文献】
【1】孙建锋.唤醒生命的对话【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孙建锋.享受对话教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孙双金.孙双金与情智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李如密.课堂教学艺术新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7】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