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馨香,四溢远洋

来源 :城色in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8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店里来了洋客人,好客的池总不敢怠慢,拿出店里的招牌茶——条索紧细、匀齐的坦洋工夫来招待。只是一闻,原本还是绅士气度的客人神情便有了异样,端起茶杯嗅了又嗅,终于送到嘴边闭目细品。再一睁眼,那浑浊的双眸里竟已满是晶莹。
  老人双手颤抖地从随身包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泛黄的信封。当时,池总还不明白眼前这个发已斑白的外国老人为何如此激动。但当他的目光触及信封上赫然在列的五个大字“中国坦洋收”时,他似乎又明白了什么……
  来自大不列颠的一封信
  池总来自坦洋工夫之乡——福建福安,谈及“中国坦洋收”时的那份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而在他与老人的交流中,坦洋工夫远销海外的繁荣盛景似乎就在昨天……
  “坦洋”只是中国福建省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而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境内,有近70万个村庄,写上“中国坦洋收”,收信人竟能收到,这真是个奇迹。由此可见,坦洋工夫当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遥想当年,每逢春季,村中街市“工兮商兮,攘攘熙熙”,茶香浮动,弥月不散,俨然一幅清明茶乡图。民谣唱道:“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茶季到,千家好,茶袋铺路做床倒”。仅仅1公里长的坦洋街,茶行就设有36家,产量2万余担,远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
  坦洋茶商当年与外国人做生意是采取贷款的形式,每年农历二月二,茶商便到福州向各国商家领取“茶银”。茶银用桶装,一桶是一千元。春初,从外国人手里运起一船船白银,春末、秋后把一船船的茶叶运给他们。当时坦洋村村边的清溪还可通航载重一吨多的小船,小船来回穿梭,也增进了与国外的接触。


  当年清朝深受鸦片毒害,华夏财富源源不断被掠往英伦三岛,但令人骄傲的坦洋工夫,却能从大不列颠帝国虎口夺食,“坦洋工夫”以其高贵品质征服英伦三岛,在英国流行,成为英国皇室的专用茶叶,为中国争回无数真金白银。
  公元1915年,其声誉更达到一个历史巅峰:与国酒茅台一起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实乃工夫不负有心人,坦洋工夫亦醉迷天下爱茶人!由此,“中国坦洋收”也成了福安人的骄傲,中国制茶业的骄傲。
  氤氲坦洋工夫的三两故事
  一片没有文化内涵的茶叶,与一片普通树叶没啥区别。客人买茶,往往冲着茶文化而来,靠茶吃饭的人,首先要做好茶文化,才能做好企业。而坦洋工夫,除了其繁盛时期远走重洋的光环,还有其富有传奇色彩的来源故事。
  相传在清咸丰元年间的春天,来自太平洋的温湿季风带来了福安白云山东南麓的又一阵春雨。有一位坦洋茶商外出做生意途中,遇见一位建宁的茶客痢疾发作,见状便将坦洋所生产的茶叶加入红糖及生姜当作药饮之。茶客病情很快得以好转并且逐渐康复,为了谢恩与之结拜,并传给他祖传的红茶制作方法。茶商回乡后便以坦洋茶叶为原料,按照其制法,果然制作出的茶叶有一种不曾有过的独特茶香,他手持茶壶,把盏临风,但见茶盏里的汤色,如玛瑙,似琥珀,香气氤氲可喜,喝多的人也都赞不绝口。茶商将其命名为坦洋工夫。从此,坦洋村有了属于自己的红茶。
  也许正是那阵来自太平洋的温湿季风,也将这外形紧细匀齐,色泽乌褐油润,花香浓郁,滋味浓醇的坦洋工夫茶飘到了英伦贵族口中。而坦洋工夫能够获得世界赞誉,绝非因它来源的动人传说,最主要的当数受其天然的地理环境和后天精细的加工工艺所成就。
  坦洋工夫生长于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这里位于闽东最高的峰峦——白云山麓。这里常年烟云缈缈,雨雾蒙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茶树生长。而白云山麓(海拔860-12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冬季冰雪覆盖,气温低下,使茶叶少受虫害影响,基地茶园由荒山野岭开辟而来,没有种植历史,没有农药化肥残留,所以品质出众。
  坦洋工夫又以其制作工艺考究著称。历史上坦洋工夫在初制过程中,要着重掌握好萎凋工艺,在高山茶区则十分重视加温发酵的技术处理。坦洋工夫的精制一般采用多级付制,主产品回收的办法,由于其产区辽阔,科学地拼配高山、平地,春夏秋季原料,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使坦洋工夫红茶保持稳定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乃是精制的关键。
  天时、地利、人和共同成就了享誉世界的优质坦洋工夫红茶。


  重振坦洋茶香的数载历程
  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工夫”红茶在坦洋村试制成功,大批商贾慕名而来,入山求市,云集坦洋,开设茶行,一时声名远扬,驰名中外。深入坦洋,观旧街市、看古茶坊,访老茶人,当时车水马龙、客商云集仿佛跃然眼前。
  作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坦洋工夫闻名于国内外茶叶市场已久。其外形条索紧细匀直,叶色润泽,净度良好,毫尖金黄,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浓醇鲜爽,醇甜、有桂圆香气,汤色红亮,叶亮红明。只是这些优良品质并不能与国际大形势抗衡。


  随着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坦洋工夫出口贸易受挫;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原因,“坦洋工夫”也只能出口到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中苏出现分歧后,坦洋工夫红茶出口完全中断。几番风雨,几度沉浮。改革开放为“坦洋工夫”的复兴吹响了前奏,传承“坦洋工夫”百年荣耀指日可待。
  如今再次走入坦洋村,沿街两侧基本是混凝土建筑,而且建得相当高,几乎都是三层以上,往昔风采无限的古宅则隐身其后,回想起那些“以茶易黄金”的时光,不得不令人怅惋。但是坦洋犹在,茶山犹在,盛名犹在,坦洋茶香依旧可以重现当年精彩。
  正如远涉重洋,寻到坦洋的外国老人手里的信封,那泛黄的封皮与苍劲的字体就是坦洋工夫品质的时代印证;而老人不辞辛苦地找寻,则更加坚定了坦洋人复兴坦洋工夫的信心,以及坦洋人保证坦洋工夫品质的恒心。
其他文献
早先曾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去澡堂”的流行语,虽说是玩笑话,却也说明洗澡在人们心里和日常生活中占有的举足轻重的位置。  济南资格最老的浴池应属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当地人贺德顺在至德院街开办的顺德池。次年,同是当地人的张文炳在钟楼寺东街曾家桥开办了玉露春。布政司街东尚书府的德新池也属于开办较早的。那时的浴池大都是大锅烧水,大池洗澡,大条凳子更衣,设施十分简陋。  开埠以后,普利门外的瑞品香
期刊
免贵姓石  家中抽屉深处放着一本《石氏家谱》,是父亲和同宗人多年编纂而成。神秘复杂的家族谱系透露着家族的传统根系观念。如同所有人对自己的家族起源持有好奇心,翻开这本家谱追根溯源,发现不过是早年间从临淄迁居到了相邻的青州。  但石姓起源于何时又如何起源?这恐怕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叙尽。  得姓始祖  石姓,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五,是中国第六十三大姓。  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定,石氏出自姬姓,起源
期刊
事实上,我们还是不太会轻易放弃那副热爱生活的真嘴脸,比如偶尔迸发的潜存文学激情,即便是装腔作势也欣慰于与时光同行的印痕。文气,大约得摆摆架势,有几分伪装的嫌疑,同青岛这座城相似几分,又陌路几分,拿捏着身段的海边,夜璀璨如白日,而颇具油画气质的老城的那些老路还是一如既往地静默迷离。  大学路便是老城的一处,净是尝尝咖啡的去处,人来得静,风拂过来也静。路两边的树拔得挺高,叶子何止繁茂,简直是实实在在的
期刊
A.  大约是因为,出生在深秋的缘故。一直毫无疑问地觉得,秋天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碧云天,黄地叶,秋风紧,北燕南翔,晓来谁染霜林降。  皆在笔下化作一帧帧绚丽粲然的油彩。  该是怎样的去肆意挥霍,这短短数日,便时不我待稍纵即逝的霎那金秋?  若你如我一般荤素不忌海纳百川,那不如共赴一场无关风月,只爱寿喜烧的吃情盛宴。   B.  寿喜烧于我,是冗长秋冬里不可忽视的一枚恩物。在日文中,它被称作
期刊
《深夜食堂》一直是相当喜欢的动画,每当平静悠然的旁白响起,总是能感到心中浓浓的暖意——“当忙碌的人群结束一天的工作后,都会身在哪里?有家的人未必在家,无家的人盼归家而不能,有家又在家的人是否就会享受天伦,品味到美食与爱情带给人的幸福感?”  我坚信食物的力量。而随着日日夜夜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我更能确定的是,我们能对食物表达的最高敬意,就是我们对食物的依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
期刊
抵达当日:  从济南乘高铁到青岛,傍晚时在中国海洋大学散步。  “济南——青岛”高铁119.5元/公交车1元/住宿130元/晚餐 50元  第一日:  早餐后漫步大学路,找寻人文青岛,走访名人故居:康有为故居,老舍故居。在咖啡空间小憩,午餐后到著名的圣弥厄尔教堂一游后,步行去胶澳总督府。  早饭10元/公交车2元/住宿130元/午饭100元 /咖啡 30元/晚饭80元  第二日:  乘公交车到鲁迅
期刊
有人说  丽江  不只是一座充满暧昧和艳遇的城市,  它是一个开放式的精神病院。  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心灵的后花园,  是一个传说。  还有人说  丽江  适合有故事的人躲避和疗伤,  适合有梦想的人偶遇和发现,  适合闲散的人颓废和发呆……  而在我眼里  丽江是闲散、自在、纯净的,  束河是古朴、清净、柔软的,  有人在这里艳遇,遇人、遇景、遇美食,  有人在这里疗伤,伤怀、伤逝、伤青春,
期刊
摩羯座:12-22~01-19  摩羯座,诞生于一年四季最为酷寒的季节,故展现出其独立的精神和阴柔的个性。摩羯座通常有过人的耐力,有时间观念,有责任感,重视权威和名声。和其他土象星座一样,是属于较内向,略带忧郁的星座。通常摩羯绝少是天才型,但却心怀大志,经过重重历练,到中年期才会渐渐拥有声名和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持续的上进心和坚强的毅力,加上擅长知识和经验的累积,如此才一点一滴达成目标。  许
期刊
A.  “我想如果我可以把不睡觉的时间攒起来,一定可以吃好多好吃的甜点。”  这个稍显稚气却又带着几分偏执的想法“嘭——”的一声出现在某年冬天一个洒满阳光的闲散午后。是微风拂面,之后时光如流水,岁月似苍狗,因着机缘际遇走过的城市,流连几处餐厅,尝过的甜点。随手将它们的口感与轮廓任意地描绘在贴身的笔记本中,就像是捕捉到了晨间六七点钟的曦光就会油然而生的小确幸——是这样简单的初衷。   B.  人生不
期刊
阿噜者,布偶猫也。  布偶猫,顾名思义,软绵绵的似布偶一样温顺的猫咪。  话说这布偶猫跟我是怎样认识的。二零一零年秋,表姐即将离开这下雨即变冬天的成都,便把她两个月大的爱猫给了我。这猫,便是阿噜了。  阿噜是蓝山猫双色。蓝山双,山猫纹,蓝双色。人家都说,初见时美好,它可是对我爱搭不理,对着它旧主远去的背影恋恋不舍。我把它的头挪过来,微笑看着它:“以后跟我混吧。我叫小起,请多关照。”是的,动画片《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