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那里

来源 :城色in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e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
  丽江
  不只是一座充满暧昧和艳遇的城市,
  它是一个开放式的精神病院。
  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心灵的后花园,
  是一个传说。
  还有人说
  丽江
  适合有故事的人躲避和疗伤,
  适合有梦想的人偶遇和发现,
  适合闲散的人颓废和发呆……
  而在我眼里
  丽江是闲散、自在、纯净的,
  束河是古朴、清净、柔软的,
  有人在这里艳遇,遇人、遇景、遇美食,


  有人在这里疗伤,伤怀、伤逝、伤青春,
  有人在这里思念,念人、念物、念旧情,
  而我,只是路过。
  廖一梅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我们俯身看去的时候都会禁不住头晕目眩。
  看人看得累了,就会想要出去走走。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缘着类似这样的理由来到丽江,只知道有的人来了便没有走,有的人走了又风尘仆仆地折回。一个常往返于丽江与都市之间的客栈老板这样说:丽江是座监狱,每次越狱成功后却总是还要乖乖地回来自首。
  丽江是一座慢城,它的慢流淌在骨髓之中,横亘在青砖灰瓦之上。是不用抬头不必睁眼就能感受得到的。


  对背包客来说,丽江是一座愉悦之城。客栈、酒吧、原创音乐、东巴文化、艳遇和山水纵情……当自然、历史、人文的三重帷幕层层拉开,总有一个章节让人心动。
  对长居客来说,丽江是一座改变之城。雪山、古城、纯净空气、世外桃源的节拍,让疾走的脚步不由放慢,从此找回心灵故里……
  有多少个爱风景的人,就有多少种丽江。
  客栈、马锅头酒、艳遇,那是背包客的丽江;
  淘碟、手工银器、泡吧,那是小资的丽江;
  宣科、东巴文字、丽水金沙,那是文艺青年的丽江。
  十三一早就告诉我,想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就要从忠义市场开始,当眼睛适应了随处可见的杂乱与穿越感,你就能找到想要的生活。


  早上背着筐子去市场买菜,地上、货架上铺满的番茄、青花、豆荚,缀着露水,在阳光的照射下,美得像被施了魔法。洗净的长着新鲜绿叶的大萝卜水灵灵的,引来一群姑娘和老太太。一排排油锅,土豆、臭豆腐炸得吱吱响,水边洗莲藕的唰唰声、车铃铛声、敲打铜器的当当声、讨价还价声……至少有一百种声音在周围嘈杂。不过站在市场中央,一抬头就能看见蓝天下的雪山,白得刺眼。这时候,一切俗事都被净化,不过一低头,满眼的活色生香,就像法国人常说的——"this is life",这种体验在中国其他地方很难寻到。
  有时候会遇到很多叫做“丽江人”的人,他们并不是纳西族,也不是丽江本地人,他们或许是画家、作家、诗人、导演、明星……他们自称丽江常住人口,有一点某某城市驻北京办事处的感觉。
  面对每天来来去去,来了又来走了又走的游客们,他们的职业可能是客栈老板、酒吧老板,可能是义工、歌手,可能是各种商铺的老板,可能是喜欢丽江在这边工作的青年。
  还有一种更牛逼的职业,叫做游手好闲,他们在丽江什么也不干,没有人知道他们之前是干什么的,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收入从哪里来,他们就这样呆在丽江。
  在丽江,你永远不会明白戴着爱马仕的皮带在酒吧做小弟的人是什么心态,你也永远不会明白家产几千万的人为了赚个几百块亲自去机场接不知道什么人的人是什么心态。
  你永远不会明白的太多了……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职责就是接待,接待各种老乡、朋友。每年去玉龙雪山10多次,去拉市海10多次,去香格里拉、泸沽湖10多次,每天在同一个地方反反复复地出现,连拉市海中心烤鱼的小伙子都熟悉,甚至每次去骑马都有固定的马。
  来丽江之前,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工作,有做企业的企业家,有城市中的白领金领,有事业单位的公务员等等。
  但是来了丽江之后,他们便莫名其妙地认识了,这是一个大哥遍地的地方,走在古城的石板路上碰见各种人,各种某某哥、某某姐,各种某某嫂子,各种称呼。同时他们也被别人各种哥地称呼,要不是每年都有朋友们来探望他们,他们可能会连自己的名字都忘记了,因为在丽江他们只有一个代号,也就是所谓的外号,军哥、磊哥、舅舅、牛仔哥、小弟、小马哥、秋姐、婷姐,叫一声都不知道是谁的姐,谁的舅舅。他们经常可以一个晚上有2-3场饭局,过2-3个生日,送2-3次酒。
  这个酒吧开业,去,送花篮。


  朋友餐厅开业,去,捧个场。
  朋友结个婚,去,包个红包。
  有的时候心想这谁啊,我都不认识啊,好像酒吧见过一次。结婚请我干吗啊,去不去啊,打个电话问问别人,好吧,去吧。
  过了2天,电话来了:晚上过来吃饭啊,过生日。
  心想:好的。
  反应过来了:等等,你不是前几天才过了生日吗。
  对方:哈哈,哥们你那天喝多了吧,那天是我老婆过生日,今天我过生日。
  生日,节日,结婚……
  在丽江呆久了,一年过的节日比你在城市过的10年都多。
  “丽江常住人口”的感情比较丰富,有传说中的艳遇帝,有痴情男痴情女,有总是给自己找借口的等待等。他们的感情生活就是期待—憧憬—激情—恐慌—害怕—失去—后悔—再期待,一次一次不停地重复着。
  可能莫名其妙的一天他们就和一个游客结婚了。
  可能莫名其妙的一天他们就跟一个游客走了,说找到真爱了。
  可能莫名其妙的一天他们就失恋了,不停地在艳遇中迷茫。
  后记
  2007年,那时候和一帮不认识的人窝在墙角晒太阳,在四方街的小二楼和鬼佬们唱着歌,楼下路过的人们起着哄,上面和下面说干杯。半夜在五一街吃完烧烤摸着路回狮子山的时候,偶遇几个坐在地上弹着吉他歌唱的年轻人,点着蜡烛,有人轻轻地唱,有人狠狠地和。
  2009年,那时候还没有《北京爱情故事》,丽江的街头巷尾就满是《嘀嗒》的旋律,经常见着拿着老挝黑啤的从藏区下来的姑娘摇摇晃晃地问酒吧里的男人们:如果我死在路上,你会不会把我就地埋葬。
  2012年,酒吧遍地都是,庸俗的艳丽的愉快的商业演出,匆匆忙忙来了又走的游客们,充斥着整个大研古镇。
  2013年,还是在丽江,但是多了很多说不出的东西。但是总有这么一群人,总有办法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去呼吸。他们给丽江抹上更多的色彩,吸引着外面的人不断地过来。
  附一首大冰的《丽江之歌》,如果你会唱,请在今天的丽江的阳光下跟我慢慢地和。
  如果我老了 不能做爱了 你还会爱我吗
  如果我老了 不能过马路 你还会牵我吗
  一大一小两条淫虫现在就把爱做够
  轻轻吻你 吻你的眼睛 一生一世永不分离
  如果我老了 不能谈恋爱 你还会爱我吗
  如果我老了 不能再歌唱 你还会陪我吗
  陪我到丽江去晒晒太阳 听我诉说伤心往事
  数你的皱纹 数我的白发一生一世永不分离


  如果我老了 山都不能爬 你还会搀扶我吗
  如果我老了 掉光了头发 你还会觉得我帅吗
  陪我到卡瓦格博去晒晒太阳 一起跪下磕个长头吧
  数你的皱纹 数我的白发 一生一世这样过去啦
  数你的皱纹 数我的白发 一生一世这样过去啦
其他文献
珍重一份清白,不管多久远  先人精通于技,如四大发明,又奇又妙,只是术之苦,非常人所尝。  熟悉的一位先生,前几日约我写篇文章,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他自己已知天命,仍兢兢业业行走于田野乡间。在电话里真切地焦虑着,他说,我在铅山。  总是这样,好多东西在即将逝去的时候才会唤起人们的珍惜,这次是“千年寿纸”的身世之争。老先生奔波于福建连城与江西铅山,他说,总说清白如纸,这下,纸也不清白了。  老
期刊
与《IN生活》结缘前,我在一本DM杂志做编辑。如同所有商业期刊一样,栏目设定需符合商业需求,编辑行为俨然广告公司文案做派,收效却甚微。因为不是理想的状态,所以选择了离开。  而在这之前,我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主办的城市文化类杂志做编辑,纯粹的深度和文化味儿曾让这本杂志拥有大批读者。我们称之为老师的主编是大学编辑学教授,在他的指引下我爱上这一行并有了职业兴趣。那时,初入编辑一行的我像偷东西的小人,从其他
期刊
几千年前的水泽河畔,两只水鸟欢愉地呼叫,一雌一雄,鸣声相谐。大片的荇叶浮于水面,那河流里涌动着原始的沉静和生趣。有一个女子在洗荇菜,纤纤素手下,流淌着丝丝缕缕的碧绿,或左或右,漂摇无方。  不知何时,一个男子在岸边驻足,看得呆了痴了,恍然发现了生命的广阔与美丽。胡兰成在《山河岁月》中这样写道:“他忽然爱起那在洗荇菜的女子了,这爱竟来得无因无由……”  几千年过去了,一提到荇菜,似乎人人都能念出那句
期刊
最早的《IN》,在心里,那是2011年。  当年,遇到一个开发商,出了不少钱,我离开单位,做了另一本,土豪不要《IN》。多少和理想有关,但有差距,太多的美好是用钱买不到的。  后来,和一个编辑说了这个理想。那时候,还不叫《IN》。她把她的想法写成栏目单。有一些我着实看上了,不过大部分还有点遥远。前思后量的,总是时机不成熟。后来她去了北京,给一家心灵杂志做稿子,叫朋朋。  再后来,遇到一个颇具杂志天
期刊
早先曾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去澡堂”的流行语,虽说是玩笑话,却也说明洗澡在人们心里和日常生活中占有的举足轻重的位置。  济南资格最老的浴池应属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当地人贺德顺在至德院街开办的顺德池。次年,同是当地人的张文炳在钟楼寺东街曾家桥开办了玉露春。布政司街东尚书府的德新池也属于开办较早的。那时的浴池大都是大锅烧水,大池洗澡,大条凳子更衣,设施十分简陋。  开埠以后,普利门外的瑞品香
期刊
免贵姓石  家中抽屉深处放着一本《石氏家谱》,是父亲和同宗人多年编纂而成。神秘复杂的家族谱系透露着家族的传统根系观念。如同所有人对自己的家族起源持有好奇心,翻开这本家谱追根溯源,发现不过是早年间从临淄迁居到了相邻的青州。  但石姓起源于何时又如何起源?这恐怕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叙尽。  得姓始祖  石姓,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五,是中国第六十三大姓。  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定,石氏出自姬姓,起源
期刊
事实上,我们还是不太会轻易放弃那副热爱生活的真嘴脸,比如偶尔迸发的潜存文学激情,即便是装腔作势也欣慰于与时光同行的印痕。文气,大约得摆摆架势,有几分伪装的嫌疑,同青岛这座城相似几分,又陌路几分,拿捏着身段的海边,夜璀璨如白日,而颇具油画气质的老城的那些老路还是一如既往地静默迷离。  大学路便是老城的一处,净是尝尝咖啡的去处,人来得静,风拂过来也静。路两边的树拔得挺高,叶子何止繁茂,简直是实实在在的
期刊
A.  大约是因为,出生在深秋的缘故。一直毫无疑问地觉得,秋天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碧云天,黄地叶,秋风紧,北燕南翔,晓来谁染霜林降。  皆在笔下化作一帧帧绚丽粲然的油彩。  该是怎样的去肆意挥霍,这短短数日,便时不我待稍纵即逝的霎那金秋?  若你如我一般荤素不忌海纳百川,那不如共赴一场无关风月,只爱寿喜烧的吃情盛宴。   B.  寿喜烧于我,是冗长秋冬里不可忽视的一枚恩物。在日文中,它被称作
期刊
《深夜食堂》一直是相当喜欢的动画,每当平静悠然的旁白响起,总是能感到心中浓浓的暖意——“当忙碌的人群结束一天的工作后,都会身在哪里?有家的人未必在家,无家的人盼归家而不能,有家又在家的人是否就会享受天伦,品味到美食与爱情带给人的幸福感?”  我坚信食物的力量。而随着日日夜夜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我更能确定的是,我们能对食物表达的最高敬意,就是我们对食物的依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
期刊
抵达当日:  从济南乘高铁到青岛,傍晚时在中国海洋大学散步。  “济南——青岛”高铁119.5元/公交车1元/住宿130元/晚餐 50元  第一日:  早餐后漫步大学路,找寻人文青岛,走访名人故居:康有为故居,老舍故居。在咖啡空间小憩,午餐后到著名的圣弥厄尔教堂一游后,步行去胶澳总督府。  早饭10元/公交车2元/住宿130元/午饭100元 /咖啡 30元/晚饭80元  第二日:  乘公交车到鲁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