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点子图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can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老师问我:“点子图要教吗?”其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点子图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利用点子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易于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增进数学思考,促进深度学习。下面以《笔算乘法》(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46)教学为例,谈谈点子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利用点子图助力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点子图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帮手。利用点子图,可以将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如实展示的教学内容“还原”,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小学生消除学习障碍,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教学《笔算乘法》例题1的“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时,因为本例题教学的重点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上,因此在学生列出算式14×12后,教师直接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那么学生计算的结果(168或其他)正确吗?这就需要验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画出点子图(P46点子图),把王老师所买的书(点子)搬(画)到教室来了。因为一个点子表示一本书,所以点子图的点子数就是王老师买书的本数,学生只要数数点子图的点子,就知道自己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了。这个教学环节,利用点子图,实现了把王老师所买的书“搬”到課堂上的想法,让学习内容变得直观,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利用点子图增进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挖掘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思考元素,增进学生数学思考,发展学生思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1.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形式,用连乘或乘加的方法计算
  第一,转化成连乘的形式进行计算,即先把点子图平均分成若干部分,再列成连乘的算式计算。例如:有的学生把点子图平均分成三部分(如P46点子图左),先计算出每部分的点子数,再求出三部分(整个点子图,下同)一共的点子数,列出的算式为:14×4=56,56×3=168,计算结果是168,写成综合算式记为14×4×3;有的学生把点子图平均分成四部分,先计算出每部分的点子数,再求出四部分一共的点子数,列出的算式为:14×3=42,42×4=168,计算结果也是168,写成综合算式记为14×3×4;有的学生把点子图平均分成六部分,先计算出每部分的点子数,再求出六部分一共的点子数,列出的算式为:14×2=28,28×6=168,计算结果也是168,写成综合算式记为14×2×6;有的学生把点子图平均分成两部分,先计算出每部分的点子数,再求出两部分一共的点子数,列出的算式为:14×6=84,84×2=168,计算结果是168,写成综合算式记为14×6×2等。
  第二,转化成乘加的形式进行计算,即先把点子图分成不相等的两部分(每部分小于10行,即每部分行数为一位数),再列成乘加的算式计算。例如:有的学生把点子图分成“9行”和“3行”两部分,分别计算出各部分的点子数,再求出两部分(整个点子图,下同)一共的点子数,列出的算式分别为:14×9=126,14×3=42,126 42=168,计算结果是168,写成综合算式记为14×9 14×3;有的学生把点子图分成“8行”和“4行”两部分,分别计算出各部分的点子数,再求出两部分一共的点子数,列出的算式分别为:14×8=112,14×4=56,112 56=168,计算结果也是168,写成综合算式记为14×8 14×4;有的学生把点子图分成“7行”和“5行”两部分,分别计算出各部分的点子数,再求出两部分一共的点子数,列出的算式分别为:14×7=98,14×5=70,98 70=168,计算结果也是168,写成综合算式记为14×7 14×5等。
  把上面这些综合算式与原列式(14×12)联系对比,可得出:14×12=14×4×3=14×3×4=14×6×2=14×2×6或14×12=14×9 14×3=14×8 14×4=14×7 14×5。即把14×12中的一个乘数转化成两个一位数的积(如12=4×3=3×4=6×2=2×6)或和(如12=9 3=8 4=7 5),把14×12转化成连乘或乘加算式来计算,就是将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2.转化成两位数乘整十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和形式,用乘加的方法口算
  先把点子图分成整十行和不足十行(一位数)两部分,再用乘加的方法口算。例如:有的学生把点子图分成“10行”和“2行”两部分,分别算出各部分的点子数,再求出两部分(整个点子图)一共的点子数,列出的算式(口算)分别为:14×10=140、14×2=28、140 28=168(如P46点子图右),计算结果是168,写成综合算式记为14×10 14×2。联系比较原列式得出14×12=14×10 14×2。即把14×12中的一个乘数转化成一个整十数与一位数的和(12=10 2),变成前面一节课刚学过的口算形式(这种方法是上一节课口算方法的应用,是理解竖式计算算法算理的基础,解决本课重难点的关键)。
  点子图点子求得方法的优化探究,挖掘了点子图中蕴含的数学思考元素,增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思维活跃又个性十足,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利用点子图理解算法算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算理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前面教学中利用点子图,解决了验证问题,促进数学思考,还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它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本课教学难点,理解好笔算(竖式)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如在“探究计算14×12”时,有学生用竖式计算得到168的,但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到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还无法确认自己计算结果是否正确,需要加以验证;二是学生虽然用竖式计算出来了,但不知其所以然,还没有弄清算理。在“用已学过的计算方法求出点子数”的探究活动中,收获了14×10=140、14×2=28、140 28=168的口算方法(称为横式)。因此,教师用课中生成的竖式和横式,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照点子图(P46中右),说说橫式和竖式的关系,并作出关联图,帮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算法。学生汇报交流的关联图整理如下图。
  板书:
  第一,弄清算理。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上图左右两部分:一是结果一致,说明竖式算法正确可行(横式的已由点子图验证过)。二是竖式中每一步算法的选择及其意义,可利用点子图(P46中右)、横式和竖式的对照比较讲清楚,让学生能够理解算理,最后把点子“还原”为书,学生可以顺利完成课本的竖式图填空(P46下)。
  第二,弄清算法。引导学生观察整个竖式结构模型:第一步计算(14×2)和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方法相同。第二步计算(14×10),观察“1”(10)×4=“4”(40)的对位,理解用“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得到的积就跟那一位对齐”;再根据“0加任何数得任何数”,理解竖式中的0可以不写……从而引导学生建构竖式模型,归纳计算法则。
  综上可知,利用点子图教学,数形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丰富了教学思考的元素,增进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让学生在数学探究中智慧生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堂出版社,2012.
  [2]马云鹏.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科教学指南小学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其他文献
【摘要】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的提出,适应了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的需要。“学生就是学习主人”的角色定位,给基于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注入无限的活力,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回到本原。现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强调教师的角色转换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进行探究。  【关键词】数学;体验式学
6月7日,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正式开考。上午,广东省副省长王曦带领省政府办公厅、教育厅、网信办、工信厅、公安厅、卫健委、气象局、保密局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到省国家教育统一考试考务指挥中心,在向教育部汇报全省组考情况后,网上巡察全省高考考务组织情况,并通过国家教育考试视频指挥系统与各地市分别视频连线,询问和指导考试组织工作,向辛勤工作的考务人员和为高考平安实施作出积极贡献的各地各部门、社
【摘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要是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都能精心设计一套有效的激趣方法,而学生又容易接受,笔者相信学生一定会喜欢上他的课。当然,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秘诀,是求之欲望的基础。一旦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也就形成了学习内动力。当一个学生对一节认为有趣的课时,那他就会很快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实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试题的设计也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在核心素养架构下如何设计合理的试题这一问题,提出了标准性、情境性、覆盖学科知识等三个设计原则,从以核心素养为框架的设计、情境的设计、难度的把握及表述的设计四个方面介绍具体的设计方法,并给出试题的审核方法,以期为试题设计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评价;试题设计  2017年新的《普通高中信息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强化学生知识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知识储备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语文老师需要强化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朗读中深入感悟情感内容,提升语文教学的实际效能。基于此,笔者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分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情感培养的意义,提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情感培养的实际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情感培养  朗读是将文章有情感的输出且能
【摘要】学校是培养德育人才的主阵地,是为国家输送德才兼备未来接班人的主渠道。班主任既是教育工作的协调者,又是开展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该如何把立德树人的思想融入到班级管理当中?笔者就“微班规”的制定和实施为突破口,开展了三年的研究,特此阐述“微班规”在育人中的作用。  【关键词】微班规;育人;管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摘要】本文围绕《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书法教育总目标,阐述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中小学书法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一节课要从四个环节的组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美学涵养,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关键词】习惯;审美能力;文化品位;优秀传统文化  适逢《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课改时期,如何探索适合学生学与教师教的有效方法,寻找书法教学实施的模式与方法,结合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发小学生多元语言潜能并引导其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英语写作是语言技能之一。写作,是书面表达和多元传递信息的一种交际能力的表现,是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之一。然而,许多小学生却觉得英语写作是难事,缺乏联想、枯燥无味。作为教师,有时也会觉得大量的个体词句批改使自己累得喘不过气,可学生的写作水平依然未能提高。所以,素材写作也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可见,教师的巧
【摘要】自主性、实践性、合作性、个性化的作业是学生真正学习语文的体现,是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有效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也能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本文以小学六年级语文作业为例,谈谈在作业设计时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进取性、创造性地进行作业,真正发挥作业巩固、强化和拓展知识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性;实践性;合作性;个性化;灵活评价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
【摘要】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心理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性格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对身边的成人具有依赖性。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适时进行家访,通过用心倾听心声、细心发现心结、真心赢得信任、家校同心达成共识四个策略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家访;家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