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童话语体特征的比较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ldl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中国童话百篇》和《安徒生童话》为例,对中西童话的语体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二者均较多使用拟声词和感叹词,语气轻快活泼;词性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形容词中颜色词较为突出;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格;第三人称叙事模式较为常见。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童话百篇》拟声词、感叹词、基本颜色词的使用频率均高于《安徒生童话》,具体名词的比例相对较低;前者多拟人手法,后者善用夸张;语篇模式上的差异使得二者语体功能各异,前者娱乐教化功能明显,后者多寄寓美好愿望。
  关键字:童话  语体特征  比较分析
  一、引言
  童话是一种非写实的文体,它以幻想精神作为主要审美创作手段,用语言给儿童创造一种象征性的游戏世界。[1](P77)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儿童文学体裁,童话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者大多从文学、美学、教育学等方面对童话进行研究,从语体学角度研究童话的文章相对较少。本文以《中国童话百篇》(以下简称“百”)和《安徒生童话》(以下简称“安”)为例,拟对中西方童话的语体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为语体学研究提供一些可参考的资料,同时为我国当代童话创作的变革和创新提供相关理论借鉴。
  二、中西童话语体特征的比较分析
  本文主要从音韵、词语、修辞和语篇模式等四个方面对《百》和《安》两部童话的语体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一)童话的音韵
  童话的读者群体主要是少年儿童,他们喜欢通过声音来辨别事物,发挥想象,表达情感。为唤起孩子阅读的愿望,寻求心灵上的感应,作家在创作时会有针对性地采用某些语音手段来组织语言,以求得与儿童语言较高的“象似性”。比较《百》和《安》,笔者发现二者均较多使用拟声词和感叹词。
  拟声词是对自然界中各类声音的模拟,具有较强的修辞效果,容易唤起儿童的注意。如《百》中的“咕咚咕咚”“轰隆隆”“吭哧吭哧”“哗哗哗”和《安》中的“Piep! piep!”“Ho!Ho!Ho!”“Croak! croak!”“Brek-kek-kex!”等。这些拟声词韵律和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以及动作的状态。感叹词则是一种独立于句法之外,以模拟人类自己的声音、表达自身情感为主的特殊词类。它表达了人们的某种情绪,符合儿童认知世界、表达情感的特殊需要。《百》中的感叹词多为“啊”“唉”“咦”“嘿”等;《安》中的感叹词多为“Oh”“Ah”“God”“Hurrah”“Well”等。
  表1:拟声词和感叹词分布频率
  拟声词 感叹词
  《中国童话百篇》 0.93% 0.51%
  《安徒生童话》 0.10% 0.17%
  如表1所示,《百》中拟声词和感叹词的频率均高于《安》,这表明前者更注重情感表达,讲求语言生动、音律和谐。语言的各种词类中,拟声词最大限度地模仿了现实世界的客观实际,感叹词则最直接地描摹了人类情感的表达,在理解其意义时人们所付出的认知努力较小。二者均符合儿童的叙事口吻,是现实生活中儿童情感表达的再现,因而更容易被接受。
  (二)童话的词语
  崔俊媛在《英语童话的文学文体学研究》一文中指出,英语童话中的词性主要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前者以具体名词为主,所占比例高达93.3%,远远超过抽象名词;后者多使用状态动词使故事呈现出流畅的画面感。[2] (P28-29)基于此,笔者对《百》中109篇童话故事进行统计分析,列出了词频最高的前三类词性,如表2所示。
  表2:《中国童话百篇》词性频率分布表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词频 13708 12307 4888
  占总次数的比例 27.06% 24.30% 9.60%
  《百》的词类以名词和动词为主,所占比例较高。名词中以具体名词居多,比例达68.84%,且多涉及日常生活用词,如“妈妈”“孩子”“猫”“苹果”等;动词中使用频率排在前十位的均为单音节词,从高到低依次为“说”“是”“看”“来”“有”“去”“想”“要”“吃”“走”等;形容词则多为“颜色”“大小”“美丑”等表现事物明显特征的词语。
  此外,笔者还分别对两部童话中的颜色形容词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百》中颜色词共计291个,基本颜色词241个,占82.82%;《安》中颜色词共318个,基本颜色词217个,占68.24%。
  总的来看,中外两部童话作品的词性均以名词和动词为主,但《百》中具体名词的频率要低于《安》,基本颜色词的比例则相对较高。但无论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中外童话均较多使用基本范畴类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特征显著、表义直观,有利于儿童感知和理解。
  (三)童话的修辞
  《百》和《安》在修辞方面的共同点是综合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反复等多种修辞格,这与童话浓厚的幻想色彩和丰富的语体风格不无关系。不过二者的侧重点存在较大差异:《百》多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智慧,讲述动物世界里发生的各种故事,如《笨狼上学》《海鸥姑娘》《荡秋千的小猴》《癞蛤蟆船长》等。这些故事折射了人类的现实生活,与儿童所处的真实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作者追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安》则善用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缤纷多彩的奇异世界,包括动物、植物、食物、玩具、精灵、魔法等,如《癞蛤蟆》《雏菊》《香肠栓熬的汤》《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白雪公主》等。安徒生笔下经常出现的仙女、精灵是具有超能力的,他善用夸张的手法启发读者的想象力,描写的是一种超自然的生活状态。
  童话是属于儿童世界的,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设置和情节发展离不开多重修辞的运用,这使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得以增强,同时也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
  (四)童话的语篇模式
  两部童话的叙事都遵循“开头——发展——结尾”的典型模式,且大多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模式,但二者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1.《中国童话百篇》的语篇模式
  《百》中的故事在时间交代上特点鲜明,大多是像“春天”“冬天”“一天”等这样容易理解的概念,且多以动态的画面开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突。如:
  (1)金色的小鲤鱼和他的同伴们,正头碰头地围在-起哭:“呜呜呜!”(《小鲤鱼哭哭笑笑》)
  (2)拉紧绳子,他们在拔河——大象后面是白马;白马后面是黄牛;黄牛后面是黑驴。(《要你赔》)
  (3)春天来了,动物王国家家户户都在装修新房。 (《小鼹鼠请客》)
  突显观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主要表征方法,其核心观点是语言结构信息的选择和安排由信息的突出程度所决定。所以,一个动态的图形比一个相对稳定的背景更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力。[3](P125)儿童的认知是从动觉开始的,他们容易被动态的东西吸引,也容易理解描述动作的语言。因而,多数童话的开头和情节的发展动态感强,画面跟随意识流动迅速转换,使整个故事衔接连贯。故事的结尾则大多是通过努力完成了某件事、或因为犯错得到了某些教训,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和良好的教化功能。
  2.《安徒生童话》的语篇模式
  《安》中的故事多以“There was once…”“Many years ago…”“Far away…”等开头,接着交代故事背景,并沿着情节发展的线索铺开。笔者从中抽取了100篇故事进行统计,发现27篇是以“很久以前……”开头的。从儿童的思维发展来看,时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认知域。儿童很少会回忆过去或展望未来,因此,他们对时间概念的把握比较模糊。以“很久很久以前……”这样的模式开篇,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而故事的结局以“幸福、美满”的形式居多,共有69篇,超过了总篇数的2/3。这传达了儿童求真求智的愿望和对现实世界的美好期待。
  三、结语
  通过比较发现,《百》和《安》两部童话的语体特征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
  音韵层面,二者均较多使用拟声词和感叹词,语气轻快活泼。相较之下,《百》的拟声词和感叹词频率均高于《安》,在语气音调的表达上更显音律和谐。
  词性方面,均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形容词中颜色词较为突出。《百》中具体名词的频率低于《安》,但基本颜色词的比例相对较高。
  修辞方面,《百》和《安》均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格,语言生动形象。前者多采用拟人手法描写动物世界的生活状态,追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后者善用夸张手法描写缤纷多彩的奇异世界,讲述超自然的生活状态。
  语篇模式上,均较多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模式。《百》多以动态画面开场,给人强烈的视觉冲突,结尾多是通过努力完成了某件事、或因为犯错得到了某些教训,具有明显的娱乐教化功能;《安》的开头常用抽象的时间表达,如“很久很久以前……”,结尾多幸福、圆满的结局,寄寓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通过对比《百》和《安》两部童话,我们不难发现中西童话语体特征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即使同一种语体,由于中西方社会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地理位置等的差异,也使其各自的具体表现形式存在较大差异。值得肯定的是,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碰撞、融合,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将会越来越多,这些变化和特征使我们能够把它们看作一个相对的整体,来尝试研究当代童话语体方面发生的一些独特变化。
  注释:
  [1]尚育林.当代童话的创新性突破[J].读与写杂志,2007,(7).
  [2]崔俊媛.英语童话的文学文体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0.
  [3]吕海峰,吕芳慧.英语童话语体特征的认知分析[J].郑州航空工
  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1).
  (王小帆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10002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嘉兴方言中的谚语为例,从认知视角解读谚语生成与发展的特点。对不同的自然文化环境,人们会有不同的体验;这些不同的生活体验在谚语生成中就会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体验性是谚语生成的基础,而隐喻则丰富了谚语的内涵与外延。  关键词:谚语 体验性 认知 隐喻  一、引言  谚语是一种民间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它源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反思和总结,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因此,谚语的研究视角
期刊
摘 要: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的本科生关于网络类成语的调查问卷,我们对网络类成语在北京学生中的认知和使用做了调查统计。从问卷反馈信息中对网络类成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做进一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类成语和传统成语的区别。  关键词:网络类成语 问卷调查 传统成语 语言学  一、引言  网络词语已经不是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了。从21世纪初互联网开始普及,各种网络词语就层出不穷地
期刊
摘 要: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为译者的取向或译者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以《道德经》的英译为例,探讨了中国典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转换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影响因素。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道德经》 文化意象 道 自然  一、引言  老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其五千言的《道德经》一书共81章,前37章为卷上,后44章为卷下。《道德经》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化词语和
期刊
摘 要:在大陆城市居住的外籍人士是城市形象传播的意见领袖,提高这部分人群对所居住城市的好感,通过自然的人际传播可以提高外籍人士对该城市的印象。大陆城市可以通过开通当地电视台外文节目或者为中文节目配备英外文字幕对本市外籍人士进行定向传播。字幕编译应该从翻译目的论角度进行跨文化传播。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 电视新闻英译 城市形象对外传播  一、研究背景  根据《宁波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宁波
期刊
摘 要:自2004年起,截至2014年12月7日,全球126个国家(地区)已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2007年,秘鲁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以来,已经有四所孔子学院相继成立。然而,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汉语教学也有所不同。我们要分析孔子学院各自的特点,因地制宜,使其获得更好地发展。本文将以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为例,分析秘鲁目前汉语教学的现状、孔子学院的相关情况,并指出目前孔子学院发展中存
期刊
摘 要:翻译作为双语交际的媒介,是实现不同语言之间信息交流不可或缺的桥梁。长句作为日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在汉译过程中往往不能直译,需要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做变通。本文通过例句分析,总结了日语长句形成的原因、包含的种类和实用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日语 长句 翻译  一、引言  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自隋唐起就交流不断,其中语言的交流最为频繁。特别是近年来,日本文学受到读者的广泛青睐,大量的日本文学
期刊
摘 要:在国别化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中,实践性原则是最重要的编写原则。本文以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汉语教材《会话华语1》为例,通过教材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手段,考察了马来西亚汉语口语教材实践性的表现,并为今后的教材编写和修订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马来西亚 玛拉工艺大学 《会话华语1》 华语教材 实践性  一、引言  教材在课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地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内容。
期刊
摘 要:句中词语重叠现象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留学生们在学习汉语中的一个难点。本文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错句,对汉语中级水平、证书等级为C的韩国留学生进行偏误分析,从语言研究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等“三个平面”的角度出发,找出偏误出现的主要规律,继而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关键词:词语重叠 偏误 语法 语义 语用  一、引言  词类重叠现象是现代汉语中词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留
期刊
摘 要:转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不仅表现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反映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在转喻认知的模式下,以奥巴马的政治演说中出现的转喻为例探讨政治转喻的认知过程,概括出人本、文化和自然三种政治转喻范畴,并对其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政治转喻 认知 奥巴马政治演说  一、引言  英文转喻①通常出现在简单句或复合句中,用来阐释政治宣言或决策。然而这些政治转喻繁冗复杂,难以
期刊
摘 要:政论文是一种以政治问题为中心的特殊文体,其翻译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形象,进而影响国际关系。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选取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文作为语料,揭示政论文翻译过程的实质,分析其英译过程中最佳关联实现的途径。研究发现,在关联理论框架下,政论文英译过程中,为了实现译文的最佳关联,译者应遵循以下原则:合理处理中国政治特色词,达到交际双方互明;采用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使译文读者以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