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自然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g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文设计评论中,“自然现象”(natural phenomena)起初多用于描述设计师们从大自然现象中采撷灵感,突出表现在作品的形态方面。可是现在“自然现象”也常被用以表达设计师对制作过程的“自然性”追求,一方面意在这些最终成品是自然形成的,其结果往往不可逆转且独一无二。好比将水直接洒出后定格在空间中,水滴的形状、位置及大小都是随机的结果。更确切地说,设计师们剔除了作品的“人为”制作部分。另一层涵义则在于设计师们将对自然的尊重付诸实践,“遵循自然规律”不仅仅是出发点,同时也成为设计的一种手段。
  光之猎手
  设计师Gionata Gatto和Mike Thompson的合作项目“诱捕光线(Trap Light)”是一组灯具,它们散发出的光芒炫美动人,用“荧荧”形容着实贴切。可是它们并不需要电源。这两位设计师结合“光致发光”(Photoluminesence)——特定材料在吸收了不同类型的能量之后发光的原理,在玻璃中嵌入可以“光致发光”的颜料,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荧光粉”。但与常在娱乐场合使用的荧光棒不同,这些颜料属于光致储能夜光粉,可将来自周遭的自然光、日灯光等射出的部分光能储存起来。最终再将混有荧光材料的玻璃放置在木质的模具中吹制成型。这些灯具只需依附在传统灯源或LED灯旁30分钟,便可持续放光长达8个小时。虽然它们并不十分明亮,却如同暗夜里的精灵或成群的萤火虫般温暖、静谧。“曾经消失的光亮,又重新绽放”,在设计师的技巧中,人文情怀暗涌。
  物理学诗人
  荷兰设计师Jólan van der Wiel的“重力板凳(Gravity Stool)”在今年的各大设计展览中大放异彩,不仅一举摘得科隆家居展(IMM Cologne)室内创新奖的最高奖项,同时还被提名DMY Berlin的设计奖。它们结构分明,如同在巨大之力作用下“拔地而起”的一种物体,充满力道。这与它们的诞生有关。
  在被称为设计师之前,Wiel首先是一位发明家。他曾发明一台制作板凳的机器。机器的重点部分是几块大型磁铁,将溶有染剂的液态塑料与铁料在容器内混合,随后置于磁铁下部。磁铁下端连接着模具,实为一个圆盘,其上包括三个向上凸起的圆槽——这是为了把控最终凳脚的完成。拉动连接磁铁的绳索,磁铁徐徐上升。成泥状的材料因铁质受磁力吸引,如同苏醒的幼芽自由向上,其形成过程如同一株新生植物在春天破土而出。5分钟后,材质硬化。“生长出”的部分即是凳脚,余留在容器中的部分材料成为凳面。“把不可见的、但真实存在的事物具象化”,Wiel为“磁力”——这一肉眼无法看见的力量描绘形态,并最终完成一件兼备艺术感与功能的物品。他似乎也是将“磁力”运用在设计制作过程的第一人。
  复制大地的痕迹
  在上述设计师将自然定律与新技术语言结合的同时,也有一些未脱离常规工艺手法的设计师,选择“复刻”某个环境中的自然痕迹。来自德国的设计团队“工厂”(die Fabrik),多以周遭生活及环境中的“无存在感”之物作为设计的土壤,让它们重新生根出芽。由设计师Stefan H?lldobler设计的“窟窿灯(Schlaglochlampe)”是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设计之一。这件灯具的特殊之处是它坑坑洼洼的外形,它的模具并非人工,而是天然所致——那正是马路上常年月累的斑驳印记。H?lldobler先将液态的热塑性塑料注入一个窟窿里,当其硬化后取出,灯罩由此制成。“几乎很少会有人对这些‘坑槽’抱有好感,但其实它们都是走过这段路途的人、车辆留下的印记,是一座城市的‘副产品’。”设计师的话语间流露出最真诚的态度。H?lldobler之所以选择可百分百降解的热塑性塑料,还有一个动机——若人们有天对这盏灯厌烦并最终决定丢弃它,可以找到最初成型的那个窟窿把它“塞”回去。之后点上一串火苗或遇到高温天气,它便能“回归”大地。
  “看”见涛声
  荷兰名声鹊起的设计二人组Maarten Kolk和Guus Kosters在今年米兰家居展上带来一组以“瓦登海(Waddenzee)”命名的系列,向我们呈现了这片海的潮起潮落。整组瓷器包括餐碟和杯子,以及可用做挂饰的艺术品。其中名为“低潮(low tide)”的餐碟共有5件,他们首先通过视频记录了瓦登海从早至晚的潮汐过程,随后将其变化一一反映在餐碟之间的渐变中。5个餐碟的色泽依次由深至浅,由浓浊的深蓝、暧昧不清的明蓝逐渐过渡到泛白的浅蓝色——大多明暗交织,仿若起伏的海浪。Kolk和Kosters坦言陶瓷制作如同海水涨落般,都是水和泥土相融交汇的过程。此系列中还有名为“瓦登海标本(Waddenzee Herbaria)”的挂饰。设计师们将从瓦登海中寻获的海藻置入聚酯中,最后凝固成一件件精美剔透的标本。那些海藻隐匿在略微透明的白色聚酯中,如同在海浪中若隐若现。这组系列还有后续,最近这对搭档推出“须德海色系(Zuiderzeekleuren)”(须德海即英文中的南海,位于荷兰西北部,13世纪时海水冲入内地与原有湖沼汇合而成,现分为瓦登海和艾瑟尔湖),共计52种色彩。通过参考早期的相关绘画和影像,Kolk和Kosters归结了这片古老海域的颜色,每种颜色都有名字和来历。
  这些设计师们怀揣着对自然的感激与尊重,也使作品本身更加深刻。
其他文献
“将身体穿在身上”( BODY ON BODY)是“目录content” 2012春夏作品的概念系列。大面积的裸色和黑色交织着支离破碎的身体细节,犹如身体影像在经历叠加、错位、颠倒之后的似是而非,就像看到杜尚早期作品《下楼的裸女》,虽充斥着杂乱无章的线条,但明亮的油黄色在光线的照射中却道出说不清的暧昧与性感。  设计师廖晓玲从“影像的可能性”出发,选用身体的影像作为作品主题,直白与隐晦并存,把身体
期刊
国际高端家电品牌Casarte卡萨帝“真实触·动 格调家宴”年度系列活动第五站“聆听——共谱生活乐章”新年空中音乐会在北京CBD乐成中心30层隆重举行。卡萨帝继以“味觉”、“嗅觉”、“触觉”、“视觉”为主题的格调家宴之后,带领受众进入“听觉”的音乐艺术殿堂,以音乐为载体,为“真实触动”的感官体验再续篇章。  劳力士荣誉呈献“马友友和丝绸之路乐团音乐会”  近日,作为独家合作伙伴,瑞士顶级腕表品牌劳
期刊
乌克兰艺术家娜塔莉·埃德蒙顿的童年伴随着与蝴蝶的追逐奔跑,她把蝴蝶的翅膀拼贴在镜头下的人造自然中。  在臭氧层的防护下,地球上的植物与动物生活在复杂的共生关系中。自然——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界,提供了变化无穷的丰富物种。其中一个经过漫长进化过程的出色物种就是蝴蝶。在艺术与文学世界中,蝴蝶一直是兼具装饰性与象征含义的意象。最吸引人们注意的通常是它们的翅膀,蝴蝶翅膀的惊人美丽甚至令人们感到不足为奇。艺术
期刊
圣保罗设计师罗德里格·阿尔梅达为我们带来的作品,如同巴西那浓郁的多民族风光。  近年广受关注的圣保罗设计师罗德里格·阿尔梅达(Rodrigo Almeida)自学成才,也许正因为如此,在他的设计中难见严谨与平庸,对他而言,将不同工艺、材料巧妙混合便是设计的乐趣所在。如同他出生在融合非洲、葡萄牙和土著巴伊亚等民族文化的国家,阿尔梅达借助设计赋予“混搭”一词全新的定义。而使他真正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他使
期刊
当这个世界变得拥挤,多种族、多文化在同一区域里共存,“公共家具”也映照着我们共有的理性、情感与习惯。  波兹南:科技新泉  政府与企业对公共设计的重视,在世界各地同时上演。波兰波兹南(Boznan)市在今年初推出“Design for Poznan”公共设计大赛,旨在促进本土设计发展趋势,发掘当地设计潜力。其中,designlab工作室设计的“电子座椅(eletricity bench)”于今年米
期刊
在2012年开年之际,上海当代艺术馆有幸与韩国国际交流财团联手主办“怀念——东亚当代艺术展”。本次展览由亚洲著名策展人金善姬女士精心策划,邀请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韩国、日本总共14位艺术家参展,旨在通过当代艺术层面的沟通来促进东亚三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共同繁荣。三国艺术家都将时代发展中本国所形成的独特思想和表现方式体现在了作品中。  跨界艺术第四季——任哲艺术展  由矢量文化鼎力推动、跨界中心与著
期刊
并非只有奇珠异石才可以成为无价饰品,在某一类设计师眼里,连石油、棉绳都可以是颈上奇观,真正无价的正是这独特眼光。  古董宝石的二次生命  现已定居安特卫普的珠宝设计师Heaven Tanudiredja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在他的童年时代,巴厘岛还没有成为今天的度假胜地,在物质匮乏的生活里,想得到他喜欢的机器人玩具,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所以他儿时的乐趣在于石头,当然是他在看来与众不同的石头。  
期刊
王汁(Uma Wang)回国来发展,才一年多的光景,却已 “甚嚣尘上”,时装界几乎人人都在谈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海龟”,津津乐道于她成熟的系列、精美的面料,听来很像一位去西天取了经回来的大德。而她却永远在谈实惠的事儿、做实在的事儿,守着自己的小庙,普渡那路过的失心人便罢了。你很容易在她身上,想起中国人常说的“本分”,但那又不是“死守本分”,准确地理解,应该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方,做正确的事:不
期刊
厌倦了城市里的钢筋水泥?充满生命感的野外丛林和珍稀猛兽或许能给你带来新的活力。美国的插画家Micah Lidberg在LACOSTE LiVE的衣衫上还原了一场丛林大逃亡。  Micah Lidberg用了将近一个夏天的时间,将脑子里有趣的幻想和奇特的自然场景,用画笔勾画出来。无论是花草鱼虫、瀑布河流还是毒蛇猛兽,都染上了他脑海中的色彩,鲜明的个人风格在LACOSTE LiVE这一系列中被活灵活现
期刊
理发师集体罢工的第364837天,市民们的尊容如何?当上流社会闯入南极,谁有权力让企鹅做服务生?死于愚蠢的人的葬礼是什么样的?这些荒诞不经的想法都来自Froidevaux两兄弟的明信片作品。  瑞士的Froidevaux兄弟从未想过成为正经的艺术家,在外人看来,他们始终过着不曾规划的随性人生。弟弟休伯特(Hubert Froidevaux)和哥哥雅克(Jacques Froidevaux)是家族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