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德育生活化的内涵出发,结合高校德育实际状况和大学生自身特点,从思想理论课程改进、文明寝室建设、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以及利用网络平台等影响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探讨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以期通过制度建立和队伍建设保障高校德育生活化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高校德育;德育生活化;运行机制
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校的德育运行机制还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政治教育、“三观”的思想教育和普遍道德教育。“德育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具有弥散性;德育的发展具有迟缓性,不可能通过某一专门的教学和活动即时解决,它是通过生活长期的践履获得的。道德在生活中孕育和生长。”大学生思想活跃但易走极端,感情充沛但极不稳定,时常面临多元、多变的价值冲突,因此高校德育不仅要重视意识形态的宣教,也要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的发展需求;不仅要指明政治方向,也要解决人生困惑和社会问题,提升人生境界。让德育走进大学生生活,在实践中实现自觉转化,是新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一、德育生活化的内涵
所谓德育生活化,就是立足于现实世界,寻找德育的载体和平台,以学生为根本,以生活为核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学校德育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对其进行启迪与引导,使其在此过程中经历、感悟,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并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德育生活化也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24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指导思想,“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二、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
大学生德育生活化,就是要使德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生活为中心,主体置于生活,目标贴近生活,内容源于生活,方法融于生活。坚持德育与思想理论课程建设相结合,与大学生自身特点和成长规律相结合,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服务相结合,建立起完善的德育工作规范和运行机制,使大学生德育工作趣味盎然,润物无声。
1.改进教学模式,发挥第一课堂作用
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思政课程,讲授德育的知识和内容,而不涉及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然而知識的获得需要经过主体经历情感体验、道德冲突以及道德判断的过程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表现出道德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着德育的责任,是德育的重要环节,因此不能摒弃第一课堂的教学,而要重视第一课堂的重要性,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设计与大学生实际生活、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内容和活动,让其在此过程中感受各种问题与矛盾;启发学生用课堂上的相关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使他们不仅了解、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具备道德情感,还要身体力行,表现为道德行为。
2.建设文明寝室,铸就德育实践平台
寝室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文明寝室建设也是校园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对学风建设、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有的高校采取学生管理、学生参与的公寓管理模式,以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住楼辅导员要教会学生自主管理,组织创建星级寝室、文明寝室、党员示范寝室等评比活动,这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内务卫生的合格,杜绝违章电器的使用等,还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操守,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营造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功能
优秀的文化能够滋养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深入开展德育工作的体现。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提炼和归纳学校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精神内涵,做好校史校情教育,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文明修身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文化的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结合重要节庆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重要场所和活动中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完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礼仪规程,使礼节礼仪成为强化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通过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改善育人环境,使学校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4.利用网络阵地,实现生活德育全覆盖
德育生活化不仅包括目标生活化、内容生活化,还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网络已经融入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方面,学生的思维观念、价值判断容易受到网络的冲击,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因此,高校德育生活化的推进必须要考虑网络这个阵地,利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习惯,巧妙渗透德育工作,让大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各校在德育干部的领导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网络评论员队伍,在网络上对社会热点问题或校内焦点问题展开正向的引导性的评论,依托网络开展生动活泼、有针对性的活动,及时听取不同的意见,不断完善和改进网络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
三、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施保障
1.改善管理制度,利用制度育人,建立生活德育长效机制
德育的实施需要规范和协调机构、队伍等很多方面。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各部门缺乏相互支持和配合,高校在生活德育实施上举步维艰。即使是尝试实施的个别高校,也往往缺乏系统明确的全盘规划,没有完善健全的长效机制,各种问题不断出现,使德育工作常处于被动境地。因此,建立完善的制度为德育工作提供依据,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从管理的角度使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制定出民主化、科学化的制度,本身就是强大的德育力量。
2.加强队伍建设,改变工作思路,打造“全员育人”的生态环境
辅导员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但因工作琐碎繁杂,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导致辅导员工作职责模糊,思政教育的本职工作被冲淡。专业教师有课堂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育人能动性受到约束。学校各部门更多的是处理事务性工作,无力去做思政教育。有的领导和教师由于认识片面,做法比较简单粗暴,单纯执行行政命令,而没有真正地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教育效果不明显。事实上,学校辅导员、专业教师以及其他教职员工,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圈。因此,我们要从各个方面提高人员素质,并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保证德育生活化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杨护明.高校德育生活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江正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1.
[3]张国锋.从德育生活化模式看大学生德育内容的建构[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
[4]刘轶梅.关于加强中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6(4).
[5]虞艳丽.德育生活化与高校文明寝室建设互动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6(2).
关键词:高校德育;德育生活化;运行机制
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校的德育运行机制还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政治教育、“三观”的思想教育和普遍道德教育。“德育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具有弥散性;德育的发展具有迟缓性,不可能通过某一专门的教学和活动即时解决,它是通过生活长期的践履获得的。道德在生活中孕育和生长。”大学生思想活跃但易走极端,感情充沛但极不稳定,时常面临多元、多变的价值冲突,因此高校德育不仅要重视意识形态的宣教,也要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的发展需求;不仅要指明政治方向,也要解决人生困惑和社会问题,提升人生境界。让德育走进大学生生活,在实践中实现自觉转化,是新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一、德育生活化的内涵
所谓德育生活化,就是立足于现实世界,寻找德育的载体和平台,以学生为根本,以生活为核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学校德育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对其进行启迪与引导,使其在此过程中经历、感悟,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并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德育生活化也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24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指导思想,“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二、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
大学生德育生活化,就是要使德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生活为中心,主体置于生活,目标贴近生活,内容源于生活,方法融于生活。坚持德育与思想理论课程建设相结合,与大学生自身特点和成长规律相结合,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服务相结合,建立起完善的德育工作规范和运行机制,使大学生德育工作趣味盎然,润物无声。
1.改进教学模式,发挥第一课堂作用
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思政课程,讲授德育的知识和内容,而不涉及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然而知識的获得需要经过主体经历情感体验、道德冲突以及道德判断的过程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表现出道德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着德育的责任,是德育的重要环节,因此不能摒弃第一课堂的教学,而要重视第一课堂的重要性,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设计与大学生实际生活、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内容和活动,让其在此过程中感受各种问题与矛盾;启发学生用课堂上的相关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使他们不仅了解、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具备道德情感,还要身体力行,表现为道德行为。
2.建设文明寝室,铸就德育实践平台
寝室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文明寝室建设也是校园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对学风建设、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有的高校采取学生管理、学生参与的公寓管理模式,以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住楼辅导员要教会学生自主管理,组织创建星级寝室、文明寝室、党员示范寝室等评比活动,这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内务卫生的合格,杜绝违章电器的使用等,还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操守,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营造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功能
优秀的文化能够滋养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深入开展德育工作的体现。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提炼和归纳学校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精神内涵,做好校史校情教育,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文明修身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文化的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结合重要节庆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重要场所和活动中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完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礼仪规程,使礼节礼仪成为强化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通过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改善育人环境,使学校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4.利用网络阵地,实现生活德育全覆盖
德育生活化不仅包括目标生活化、内容生活化,还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网络已经融入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方面,学生的思维观念、价值判断容易受到网络的冲击,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因此,高校德育生活化的推进必须要考虑网络这个阵地,利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习惯,巧妙渗透德育工作,让大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各校在德育干部的领导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网络评论员队伍,在网络上对社会热点问题或校内焦点问题展开正向的引导性的评论,依托网络开展生动活泼、有针对性的活动,及时听取不同的意见,不断完善和改进网络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
三、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施保障
1.改善管理制度,利用制度育人,建立生活德育长效机制
德育的实施需要规范和协调机构、队伍等很多方面。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各部门缺乏相互支持和配合,高校在生活德育实施上举步维艰。即使是尝试实施的个别高校,也往往缺乏系统明确的全盘规划,没有完善健全的长效机制,各种问题不断出现,使德育工作常处于被动境地。因此,建立完善的制度为德育工作提供依据,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从管理的角度使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制定出民主化、科学化的制度,本身就是强大的德育力量。
2.加强队伍建设,改变工作思路,打造“全员育人”的生态环境
辅导员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但因工作琐碎繁杂,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导致辅导员工作职责模糊,思政教育的本职工作被冲淡。专业教师有课堂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育人能动性受到约束。学校各部门更多的是处理事务性工作,无力去做思政教育。有的领导和教师由于认识片面,做法比较简单粗暴,单纯执行行政命令,而没有真正地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教育效果不明显。事实上,学校辅导员、专业教师以及其他教职员工,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圈。因此,我们要从各个方面提高人员素质,并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保证德育生活化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杨护明.高校德育生活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江正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1.
[3]张国锋.从德育生活化模式看大学生德育内容的建构[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
[4]刘轶梅.关于加强中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6(4).
[5]虞艳丽.德育生活化与高校文明寝室建设互动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