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失败的“嫁接教育”尝试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pel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接手了一个六年级班,班上有一位特殊的学生,名叫吴昊。家里条件优越,爸爸是一个四星级酒店大厨,经常带一些荤菜回去给他解馋,所以越来越喜欢吃肉,因此长得很胖,达到一百五十斤之重。胖了就带来生活的不便,学习习惯差,家庭作业经常不交或迟交。跟家长交流过后,家长也表示对他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束手无策。他的父母一度表示对他学业不抱任何“期望”:放任之。
  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采用激将法试一试。由于学生中午都在学校代伙,给我提供了一次珍贵的教育契机。我规定吴昊不完成作业只准吃素菜,不允许吃荤菜。他一听这个“苛刻”条件,眼神立即就黯淡下来。因为这个缘故,他当天的作业完成得还算是比较及时的。在以后的家庭作业中,吴昊也会出现作业迟交的现象,但是作业不交的现象已经不再出现。看来吴昊同学不是“缺作业”,而是“缺荤”啊!
  “缺荤”教育就是看准了学生的“软肋”,一招“制敌”,直击要害,使他能及时调整学习态度,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今年接手了一个五年级班,班上有一位叫徐冉的同学,也出现了像吴昊一样不交家庭作业的现象。一次,全班只有他一个人没交家庭作业,我问他不交作业的原因。同座小倪调侃说:“王老师,徐冉的名字起得不好,徐是慢慢的意思,冉也是慢慢的意思,徐冉就是慢慢慢慢的意思,所以他来不及写作业。”我批评了小倪的不严肃,示意徐冉坐下继续听课,因为我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嫁接”吴昊的教育方式。
  中午轮到我值餐,我把徐冉叫来跟他说,不完成作业不许吃荤菜。徐冉面无表情,我窃喜以为得到了应该有的教育效果,放学前肯定能收到他补写的家庭作业。放学了,我特地走到徐冉面前,徐冉还是没有做好。此时,我很恼火,难道他不吃我这一套?平静了一会儿情绪,和他聊了起来:“徐冉,你的作业为什么还没有写好?”徐冉还是面无表情。原来他就是一个热衷于“面无表情”者,这是我的误判之一。他说:“老师,我没时间补写。”我追问道:“你对老师规定的‘不完成作业,不准吃荤菜’的要求有什么想法?”“老师,我本来就不喜欢吃荤菜,我喜欢吃素菜,我在家都是吃素菜。”他答道。随着这一谜底的揭开,我陷入了沉思:原来如此,我走错道了,走“反道”了!
  这是一次失败的“嫁接教育”尝试,也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启示。
  充分了解学生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认识你自己。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一个班有几十位学生,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其不同的个性,形成了不同的学习习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可能适用于一部分人,但对于另一部分人则不一定适用。教育教学中鼓励因材施教,就是根据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比如对吴昊使用不准吃“荤菜”的方式管用,但是对徐冉再用同样的方法就不管用。所以教师要做个细心人,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找到真正适合他们教育的“切入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能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缺点,这样教师才能做适当的教育。学生有個性的彰显,有思想火花的闪耀,有意义深远的进步。
  给学生“慢长”的机会
  著名作家池莉说过,孩子在我们眼里永远是座冰山,我们永远只能看见浮在水面的一部分,尖尖的一小部分;他们更大的部分更多的内容都藏在水面之下。所以教师不要“看扁”你的学生。
  学困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对学习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畏惧”。教师应摆正心态:允许他们“缓一缓”,给学生“慢长”的机会。缓一缓,教师要有“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雅量,能宽容大度,能辨清是非,能敏锐的发现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能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引导教育。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教师都可以“缓一缓”,给学生一个自我调整的机会。
  让学生看到你的爱
  其实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是“互爱”,孩子们具有差异性,对孩子们的态度应该是“只有不同,没有不好” ,只要孩子努力了,就算成功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我们也可以说是:育人教书。知识传授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孩子的品格、兴趣和个性更加值得教师关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以分数论成败,但教师不要眼中只有冰冷的分数,眼中要有孩子 ,一个个鲜活可爱的个体。如何博得学生的爱,除了眼中有学生,还得有具体的措施,尊重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让他们感觉到你是他们的一份子,让学生看到你的爱。孩子喜欢上某位教师的课,他这门学科肯定不会太差,原因在于亲其师、信其道。所以要想搏得学生的爱,教师需要有大格局。让孩子看到你的爱,并体验到你的爱。
  一次失败的“嫁接教育”尝试,暗示着教育探索永远在路上,一刻也不能停歇,不然会跟不上学生的变化。愿学生看到你的爱,愿学生看到我的爱,这愿望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温馨而弥远!
  (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
其他文献
吉世光最近真是太火了,网民们恨不得专门发明一个词来“膜拜”他,或者就直接将他的名字作为“优秀潜伏工作者”的代名词。  “逃犯也疯狂”的故事不只吉世光一例,今年它在国内上演了一次又一次,让人瞠目结舌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且桥段一个比一个令人匪夷所思。  江西九江身背命案的徐某潜逃17年,摇身一变,成了浙江某著名寺庙的住持法师;2010年公开声称自己拥有“曹操墓”造假铁证而被称为“2010网络风云人物”
期刊
从巴到纽普洛拉的托山的区工到厂卡,-我诺们给看拉到的了平辛原,劳、再挣钱、节省的中国工人、老板、成年人。那他们的孩子呢?这些移民二代是什么样的呢?他们是谁?他们在想什么?  2007年1月1日,12.2万合法居留意大利的中国人中,4.5万人不满30岁,2.6万人小于25岁。本能地,我们希望他们更像意大利人,希望他们能剪掉种族的脐带,走向没有抵触对立的未来。  但是我们错了。跟中国孩子们你可以谈任何
期刊
安徽农民李家珍、刘土胜两家人的故事,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这种感动,是既喜且惊的。因为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种“久违”的美德。它是那样简单、纯朴、真实,却又毋庸置疑地闪烁着光芒。实际上,它就是“天良”,即人性中天然固有的善。因为天然,所以简朴;因为固有,所以真实;因为良善,所以辉光。  天良是超越民族、地域、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的。2003年8月4日下午,我们一家四口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遭遇车祸,
期刊
羊刚,1957年9月生,现为浙江省湖州中学语文教师、校教科室主任,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中语会副理事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在教学一线打拼30余年,形成了 “和”“实”“活”“畅” 的教学风格,近年重点研究基于语文学习力培育的活力课堂。  “他注定不会因为做课或制造一些教学事件而成为教学明星,也不会因为追逐某一流行理念而成为风云人物。这不符合他的教育理念及人生哲学。他是一
期刊
随着“不雅照”一案的宣判,闫凤姣再次回到了公众视野。  “艳照门”之前,闫凤姣是江苏卫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清纯的女嘉宾,走的是邻家女孩式的路线,多次被男嘉宾评为心动女生,粉丝也越来越多,这个1989年出生的化妆师、兼职模特已经站在了成名的起点上。  不过,就在她略微走红的时候,一组种子文件名为“yfj”,亦即“闫凤姣”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的照片,毫无预见地出现在网络上。在这些照片里,身高1.67
期刊
又一国次家,质蒙量牛监出督事检了验。检疫总局12月24日公布近期对全国液体乳产品抽检结果,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黄曲霉毒素M1为已知致癌物,具很强致癌性。12月25日凌晨1点,蒙牛在其官网承认这一检测结果并“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 。(《京华时报》2011年12月26日)  据此,我忍不住腹黑地猜测了蒙牛牛奶毁灭人类的几个步骤:  2008年,蒙
期刊
“如果不是我,阿婶怎么也能再活头十年。现在……”在李家珍老人的遗像前,刘士胜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李孝香走上前搀扶着,只说了句:“这也怪不得你。”  刘士胜和李孝香都是安徽合肥新站区磨店社区沿河村的村民,两家并不熟。2011年8月13日9点多,赶集回家的刘士胜遇见了李孝香的婆婆李家珍。出于好心,刘士胜开着电动三轮车带了老人一程。没想到,刚到村口车子翻了,76岁的李家珍一头栽到地上
期刊
“把身体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PET-CT一次检查就够。”一家预约挂号网站打出了这样的广告。  一位曾尝试过PET-CT体检的健康人表示:“一次PET-CT检查,就能查遍全身,值。”  因在肿瘤诊断方面独具优势,这项价格高昂的检查除了用做诊断与治疗,也被用于对健康人进行体检,并日益受到追捧。  在一些体检机构,只需一个电话,就可以预约PET-CT检查,价格在7000元~14000元不等。一位医生说:
期刊
广州一对L姓富商久婚不孕,2009年初借助试管婴儿技术孕育的8个胚胎竟然全部成功,大喜过望的富商夫妇最终找来两位代孕妈妈,再加上自身,共3个子宫采取“2+3+3”队型,在2010年9、10月份前后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诞下4男4女8胞胎。目前,这个家庭共雇佣11个保姆照料8胞胎的生活起居,居住于番禺某小区。(《广州日报》2011年12月19日)  这是一个反衬当今试管婴儿技术高度发达的生育案例,同时又
期刊
2011年第11届平遥国际摄影展中,一组名为《现实给了梦想多少时间》的照片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范顺赞,作为一个80后的摄影师,根据自己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切身体会,构想并拍摄了这样一组照片。  照片所选的模特都是一些很平凡,甚至没有什么美感的人,但是,这并不能排除他们拥有梦想的权力。范顺赞将主人公的梦想喷绘出来,作为背景布放在了他们的现实生活后面。  有人说,这组照片的名字叫“中国”。也有人说,也许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