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生成性课堂教学所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瞬间生成的教学资源,是从传统的说教式的课堂中解放出来的新的课堂形式。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Wittrock,1986)对生成性学习模式进行了最早的研究,时至今日,生成性学习理论对当代教学过程观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本人现处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线,此文主要以课堂实践为案例,提供生成性教学课堂实践中总结的实操技巧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小学语文;动态生成
一、生成性教学的观点
生成性教学研究者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中并非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构建自己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后现代教育理论代表派纳(William F.Pinar),他认为课程由静态的预定性和限制性转向动态的过程和经验,是“一种内心的旅行”。多尔认为“人们应当认识到最后的目标和最初的预计有可能不一样”,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取向而建构起来。因此,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参与,倡导师生对话和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特征,认识到课堂的非线性和非确定性特点,充分认识预设和动态生成二者之间的内在和谐关系。
二、生成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每个学生,他们的遗传素质、家庭条件、学习水平、生活经历完全不同,因而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世界,正是这种差异性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变数,同时也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形成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历被激发、被调动、被欣赏、被尊重的过程,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因而,教学是在“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瞬间动态,并有效运用新型课堂教学生成,把握好连续兴奋点和教学生长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把封闭的课堂变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开放课堂。
三、在实践中开发生成动态课堂
一堂课无论教师如何预设,在课堂实际生成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过程,甚至衍生出新内容。而学生在课堂个性化生态表现活动中,更是促使课堂生成的关键。如何结合二者,激发课堂的生机与活力,让课堂在师生对话中追求生命的快乐,我从自身的课堂实操中略作反思探讨。
(一)引导参于:让学生从“发现学习”中体验动态课堂
案例:《找春天》
教学预设:创设情境——自读——交流感悟
实际教学过程:
A.自读之后,谈谈“你在哪里找到春天”时,学生大多从“课文中能看见的春天部分”来回答,这不算意外,但发言的同学十分踊跃,每一个同学都想说出自己看到的春天。于是我尽可能地记录并板书: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桃花开了、杏花开了、杜鹃花开了、小溪解冻了……
B.随后,教师让学生看一段春天的视频,提问:除了我们所看到的春天美景,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感受、寻找春天呢?
C.问题一提出来,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进行交流讨论后,许多同学都发现还可用听、闻、触等方法。有同学提出:“我发现课文中也可以用这些方法来找!”我立刻抓住了这个动态:“好!同学们用刚才自己发现的方法,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春天。”结果大家都认真自觉地再次去感悟课文。
这堂课在孩子们自主感受发现的乐趣中进行着,自然而又流畅,一气呵成,连我自己也没料到会如此顺利,而这种始料未及就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特性。
(二)重新生成: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引子推动课堂教学
案例:《三个儿子》第二课时
教学预设:复习——读悟——探究——讨论
实际教学过程:
A.在读悟后,发现孩子对孝顺父母这个主题只停留在认识层面上,没有带入感情,于是我念了一段钱志亮的阅读视频《父母的告诫》。认真听着看着的同学越来越多,越来越静,当读到结尾“扶我一把吧!用爱跟耐心帮我走完人生?”时,班上有个别同学眼眶中盈满了泪水。一切就顺其自然的发生了。
B.这时有一位男生站起来:“老师,我想问一下视频中的老人是不是老师的妈妈?”我迟疑了一下说,“这个人就是我的妈妈!随后我哽咽着,娓娓地讲起了一段母亲与自己的故事。在我闪闪的泪光中,孩子们都流下了眼泪。我说:“父母的确不容易,他们关爱我们,为我们付出了一切,同时,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关心、帮助和体谅。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C.接下来,有8位同学声泪俱下地讲述了自己的感想。有的说亲人关爱自己的事,有的说我要回家帮妈妈做家务活,有的说我想告诉爸爸我很爱他……听完后,我说:“在这世界上有这么爱我们的人,是多么幸福啊!来,快擦干我们的小花猫脸吧!回家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孩子们又都破涕为笑。
在这节课上,本来用母亲的照片是为了自己能读得更有感情,可孩子的偶然发现并提问,成了整堂课的高潮引子,反而不用刻意去按照预设来进行,而是顺应了这个偶发事件。整节课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孩子们也在泪水中快乐地感悟到父母的爱。
(三)主动构建:充分调动学生的独立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案例:《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
教学预设:课前资料收集——六人小组展示——进行知识抢答
实际教学过程:
A.在小组展示时,有同学说:“老师,刚才展示的两组在野外迷了路怎么办所用方法相同。”我立刻问道:“那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经大家讨论后,决定两小组合作归类后,再集体汇报。 B.在进行野外知识抢答时,又有同学提议说:“老师出的题都是课文中的,太简单。可不可以我们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出题考其它小组,互相比赛,优者为胜?”我对提议表示赞许,全班一片欢声雀跃。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活动不仅需要大家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有小小的领头人。在这次教学中,我数次“隐藏”了自己,而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积极开动脑筋,从而促成快乐动态课堂在学生的自主建构中自然形成。
(四)开放交流:在学生“言之有理”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并因势利导,助其通,畅其流
案例:《司马光》
教学预设:初读——分析——交流感悟——拓展
实际教学过程:
在交流“你觉得司马光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品质”时,大多数学生都说出聪明、机智、勇敢。然而,一位学生却发表了出乎意外的见解。
生1:“从课文的图片看,缸又高又大,我觉得司马光用石头砸,会很危险,砸碎的片会伤到自己,我以前也被玻璃片伤过。”
师:“你说得有道理,又联系了生活实际,真不错!”
然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位学生的感受竟然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共鸣。
生2:“我觉得司马光那时候小,可石头那么大,他可能无法搬起石头砸缸。”
生3:“我想可以找一根棍子,它比石头轻,也可以砸破缸。”
……
师:“同学们不迷信书本,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是太棒了!不过大家不能光停留在发现问题上。我建议,这一次的班级议会主题:‘遇到危险紧急事件时,小学生应该怎么做?’”
生(齐):好!(脸上一副跃跃欲试的表情)
在这一次的教学案例中,我以学生即兴提出的生活经验为起点,顺水推舟,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致疑,使学生体验到思考的快乐。在新课程的具体实操中,教学预设往往与课堂的真实情景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要能敏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价值点,通过瞬间生成加以智慧的教学技巧重构教学,这必将会生成较之“基础知识”更具有再生力的环节。正因为有了如此灵活有效的课堂,“茅塞顿开”、“怦然心动”、“心领神会”、“浮想联翩”这些美好的境界才会出现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五)矫正反馈:出现“认识误区”时,要机智地“拨乱反正”,帮助学生领悟根本
案例:《酸的和甜的》
教学预设:回顾——研读——交流——演读
实际教学过程:
生1:“狐狸很狡猾,骗了小松鼠,我们不要像狐狸那样去骗人。”
生2:“小松鼠和小兔子太容易相信别人的话了。”
生3:“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很会动脑筋,我听了许多故事都证明狐狸很聪明,我妈妈说,只要聪明动脑筋,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成功。”
听了此回答,我发现必须马上调整教学环节,就给学生讲了《动脑筋致富》和《骗子没有好下场》两个故事,使学生明白真正的聪明、有用的聪明应放在何处。听完故事后,孩子们又纷纷站起来,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新见解。一堂课在同学们的轻松讨论中结束。
在此案例中,家长的片面之词,使孩子对“狡滑”与“聪明”混淆不清,并暂时产生了错误的价值观。我没有马上否定和指出,而是抛出两个小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矫正了自己认识上的误区,并在笑声中领悟到课文的深意。
(六)灵活调整:当出现不同“声音”时,采用迂回战术,从个人经验中提炼“大智慧”
案例:《浅水洼里的小鱼》
教学预设:复习——读文——拓展——实践
实际教学过程:
一位学生质疑道:“这个男孩的力量太小,他这样是徒劳无功,一个人在海边也很危险。”
师:“你能在读中体验之后,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做很好。对于他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是怎么看的?”我不急着表态,而是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发了一场唇舌之战。
生1:“不能因为力量小,就不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生2:“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他应该叫他的家人和好朋友一起来做这件事。”
生3:“可我从这句话中读出来小男孩是在争取小鱼生命的一分一秒。”
生4:“可他一个人最多只能救几十条鱼,如果利用这个时间先叫更多的人来,是不是可以救更多的鱼。”
……
师:“同学们的争论很精彩,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充分,感悟也越来越深。大家觉得小男孩保护小动物的想法有没有错?”
生(齐):“没有错──应该保护动物。”
在此案例中,我既没有把课文中心直接抛给学生,也没有让学生太脱离文本,而是“欲擒故纵”、“迂回包抄”杀了一个漂亮的“回马枪”。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把个体感悟带入到集体互动中,从而加深感悟、明辨是非,从而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对大自然的有益启迪。
四、在实操中反思总结生成动态课堂
学习研究专家莱夫(J.Lave)和温格(E.Wenger)认为:知识蕴藏在实践共同体中,蕴含在社会实践中,即“知识的位置在于某一实践共同体之中”。学习就意味着参与共同体和成为共同体的一部分,个体和共同体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生成。随着新课标理念被更多教师所运用实践,现行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势必会擦出五彩斑澜的亮丽火花。一线教师日常教学课堂中会经常出现许多的“意外”,如一个笑话、一个冷不丁的质疑问题、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次意外都有可能促成新的课堂构建的产生,而如何利用好这些“拐点”,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多次的实操中反思并总结,关注语文课堂的变化,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以临阵不乱的心态、幽默机智的语言,洞查瞬间,重组动态生成,使学生“活”起来、课堂“亮”起来,从而使语文学习绽放出瞬息万变的魅力。有了这样的互动轻松氛围,语文课堂自然就会生出神奇的魔棒,点化无限的奇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2006第9期
[3]汪霞.《后现代异域的课程话语一多尔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评析》.《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6期
[4]施良方.《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
[5]李晓红,任庆世.《做创造的教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6][美]J·莱夫,E·温格.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月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小学语文;动态生成
一、生成性教学的观点
生成性教学研究者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中并非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构建自己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后现代教育理论代表派纳(William F.Pinar),他认为课程由静态的预定性和限制性转向动态的过程和经验,是“一种内心的旅行”。多尔认为“人们应当认识到最后的目标和最初的预计有可能不一样”,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取向而建构起来。因此,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参与,倡导师生对话和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特征,认识到课堂的非线性和非确定性特点,充分认识预设和动态生成二者之间的内在和谐关系。
二、生成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每个学生,他们的遗传素质、家庭条件、学习水平、生活经历完全不同,因而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世界,正是这种差异性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变数,同时也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形成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历被激发、被调动、被欣赏、被尊重的过程,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因而,教学是在“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瞬间动态,并有效运用新型课堂教学生成,把握好连续兴奋点和教学生长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把封闭的课堂变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开放课堂。
三、在实践中开发生成动态课堂
一堂课无论教师如何预设,在课堂实际生成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过程,甚至衍生出新内容。而学生在课堂个性化生态表现活动中,更是促使课堂生成的关键。如何结合二者,激发课堂的生机与活力,让课堂在师生对话中追求生命的快乐,我从自身的课堂实操中略作反思探讨。
(一)引导参于:让学生从“发现学习”中体验动态课堂
案例:《找春天》
教学预设:创设情境——自读——交流感悟
实际教学过程:
A.自读之后,谈谈“你在哪里找到春天”时,学生大多从“课文中能看见的春天部分”来回答,这不算意外,但发言的同学十分踊跃,每一个同学都想说出自己看到的春天。于是我尽可能地记录并板书: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桃花开了、杏花开了、杜鹃花开了、小溪解冻了……
B.随后,教师让学生看一段春天的视频,提问:除了我们所看到的春天美景,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感受、寻找春天呢?
C.问题一提出来,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进行交流讨论后,许多同学都发现还可用听、闻、触等方法。有同学提出:“我发现课文中也可以用这些方法来找!”我立刻抓住了这个动态:“好!同学们用刚才自己发现的方法,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春天。”结果大家都认真自觉地再次去感悟课文。
这堂课在孩子们自主感受发现的乐趣中进行着,自然而又流畅,一气呵成,连我自己也没料到会如此顺利,而这种始料未及就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特性。
(二)重新生成: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引子推动课堂教学
案例:《三个儿子》第二课时
教学预设:复习——读悟——探究——讨论
实际教学过程:
A.在读悟后,发现孩子对孝顺父母这个主题只停留在认识层面上,没有带入感情,于是我念了一段钱志亮的阅读视频《父母的告诫》。认真听着看着的同学越来越多,越来越静,当读到结尾“扶我一把吧!用爱跟耐心帮我走完人生?”时,班上有个别同学眼眶中盈满了泪水。一切就顺其自然的发生了。
B.这时有一位男生站起来:“老师,我想问一下视频中的老人是不是老师的妈妈?”我迟疑了一下说,“这个人就是我的妈妈!随后我哽咽着,娓娓地讲起了一段母亲与自己的故事。在我闪闪的泪光中,孩子们都流下了眼泪。我说:“父母的确不容易,他们关爱我们,为我们付出了一切,同时,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关心、帮助和体谅。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C.接下来,有8位同学声泪俱下地讲述了自己的感想。有的说亲人关爱自己的事,有的说我要回家帮妈妈做家务活,有的说我想告诉爸爸我很爱他……听完后,我说:“在这世界上有这么爱我们的人,是多么幸福啊!来,快擦干我们的小花猫脸吧!回家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孩子们又都破涕为笑。
在这节课上,本来用母亲的照片是为了自己能读得更有感情,可孩子的偶然发现并提问,成了整堂课的高潮引子,反而不用刻意去按照预设来进行,而是顺应了这个偶发事件。整节课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孩子们也在泪水中快乐地感悟到父母的爱。
(三)主动构建:充分调动学生的独立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案例:《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
教学预设:课前资料收集——六人小组展示——进行知识抢答
实际教学过程:
A.在小组展示时,有同学说:“老师,刚才展示的两组在野外迷了路怎么办所用方法相同。”我立刻问道:“那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经大家讨论后,决定两小组合作归类后,再集体汇报。 B.在进行野外知识抢答时,又有同学提议说:“老师出的题都是课文中的,太简单。可不可以我们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出题考其它小组,互相比赛,优者为胜?”我对提议表示赞许,全班一片欢声雀跃。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活动不仅需要大家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有小小的领头人。在这次教学中,我数次“隐藏”了自己,而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积极开动脑筋,从而促成快乐动态课堂在学生的自主建构中自然形成。
(四)开放交流:在学生“言之有理”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并因势利导,助其通,畅其流
案例:《司马光》
教学预设:初读——分析——交流感悟——拓展
实际教学过程:
在交流“你觉得司马光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品质”时,大多数学生都说出聪明、机智、勇敢。然而,一位学生却发表了出乎意外的见解。
生1:“从课文的图片看,缸又高又大,我觉得司马光用石头砸,会很危险,砸碎的片会伤到自己,我以前也被玻璃片伤过。”
师:“你说得有道理,又联系了生活实际,真不错!”
然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位学生的感受竟然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共鸣。
生2:“我觉得司马光那时候小,可石头那么大,他可能无法搬起石头砸缸。”
生3:“我想可以找一根棍子,它比石头轻,也可以砸破缸。”
……
师:“同学们不迷信书本,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是太棒了!不过大家不能光停留在发现问题上。我建议,这一次的班级议会主题:‘遇到危险紧急事件时,小学生应该怎么做?’”
生(齐):好!(脸上一副跃跃欲试的表情)
在这一次的教学案例中,我以学生即兴提出的生活经验为起点,顺水推舟,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致疑,使学生体验到思考的快乐。在新课程的具体实操中,教学预设往往与课堂的真实情景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要能敏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价值点,通过瞬间生成加以智慧的教学技巧重构教学,这必将会生成较之“基础知识”更具有再生力的环节。正因为有了如此灵活有效的课堂,“茅塞顿开”、“怦然心动”、“心领神会”、“浮想联翩”这些美好的境界才会出现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五)矫正反馈:出现“认识误区”时,要机智地“拨乱反正”,帮助学生领悟根本
案例:《酸的和甜的》
教学预设:回顾——研读——交流——演读
实际教学过程:
生1:“狐狸很狡猾,骗了小松鼠,我们不要像狐狸那样去骗人。”
生2:“小松鼠和小兔子太容易相信别人的话了。”
生3:“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很会动脑筋,我听了许多故事都证明狐狸很聪明,我妈妈说,只要聪明动脑筋,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成功。”
听了此回答,我发现必须马上调整教学环节,就给学生讲了《动脑筋致富》和《骗子没有好下场》两个故事,使学生明白真正的聪明、有用的聪明应放在何处。听完故事后,孩子们又纷纷站起来,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新见解。一堂课在同学们的轻松讨论中结束。
在此案例中,家长的片面之词,使孩子对“狡滑”与“聪明”混淆不清,并暂时产生了错误的价值观。我没有马上否定和指出,而是抛出两个小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矫正了自己认识上的误区,并在笑声中领悟到课文的深意。
(六)灵活调整:当出现不同“声音”时,采用迂回战术,从个人经验中提炼“大智慧”
案例:《浅水洼里的小鱼》
教学预设:复习——读文——拓展——实践
实际教学过程:
一位学生质疑道:“这个男孩的力量太小,他这样是徒劳无功,一个人在海边也很危险。”
师:“你能在读中体验之后,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做很好。对于他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是怎么看的?”我不急着表态,而是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发了一场唇舌之战。
生1:“不能因为力量小,就不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生2:“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他应该叫他的家人和好朋友一起来做这件事。”
生3:“可我从这句话中读出来小男孩是在争取小鱼生命的一分一秒。”
生4:“可他一个人最多只能救几十条鱼,如果利用这个时间先叫更多的人来,是不是可以救更多的鱼。”
……
师:“同学们的争论很精彩,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充分,感悟也越来越深。大家觉得小男孩保护小动物的想法有没有错?”
生(齐):“没有错──应该保护动物。”
在此案例中,我既没有把课文中心直接抛给学生,也没有让学生太脱离文本,而是“欲擒故纵”、“迂回包抄”杀了一个漂亮的“回马枪”。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把个体感悟带入到集体互动中,从而加深感悟、明辨是非,从而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对大自然的有益启迪。
四、在实操中反思总结生成动态课堂
学习研究专家莱夫(J.Lave)和温格(E.Wenger)认为:知识蕴藏在实践共同体中,蕴含在社会实践中,即“知识的位置在于某一实践共同体之中”。学习就意味着参与共同体和成为共同体的一部分,个体和共同体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生成。随着新课标理念被更多教师所运用实践,现行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势必会擦出五彩斑澜的亮丽火花。一线教师日常教学课堂中会经常出现许多的“意外”,如一个笑话、一个冷不丁的质疑问题、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次意外都有可能促成新的课堂构建的产生,而如何利用好这些“拐点”,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多次的实操中反思并总结,关注语文课堂的变化,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以临阵不乱的心态、幽默机智的语言,洞查瞬间,重组动态生成,使学生“活”起来、课堂“亮”起来,从而使语文学习绽放出瞬息万变的魅力。有了这样的互动轻松氛围,语文课堂自然就会生出神奇的魔棒,点化无限的奇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2006第9期
[3]汪霞.《后现代异域的课程话语一多尔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评析》.《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6期
[4]施良方.《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
[5]李晓红,任庆世.《做创造的教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6][美]J·莱夫,E·温格.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月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