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有效 把脉教材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king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教材发挥的作用最大化?是新课程改革中一线教师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是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以教学片断剖析为载体,结合教师对创造性处理教材的某些误解进行的一些理性思考。
  【关键词】教材;学生;创造性
  处理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新课程实施以来,处理教材我们常常看到两个极端:一是“大动干戈”地处理教材,凡是教材的例题、习题一律改头换面,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创新,结果整堂课下来,根本就没有用到教材,教师煞费苦心换来的却是低效的课堂;二是一成不变,不管教材例题内容、呈现方式是否适合学生,一律全盘照搬,教教材,长期下来,学生学习兴趣丧失,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而言,不管哪一部教材,不管编排得多么好,理念有多么先进,都不可能完全适用,所以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补充、重组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进行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从而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为学生建构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如何创造性处理教材,使课堂更有效?笔者结合教研活动中《平均分》一课中的两个例题(如下图)谈一点自己的思考,和各位同仁探讨。
  一、动态解读教材整体目标,把握创造性处理教材的前提
  解读教材时,教师必须有整体的教学观念,就是在解读每节特定的教材时,都能够将它放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去分析解读。同时要有动态的观念,教材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的,在静态的文字、图片后,蕴涵着丰富的信息,需要教师去挖掘,能用动态的眼光去审视教材,读出静态文本背后的信息。教材中包括哪些知识点,它在整个单元中处于什么地位,在整个学段中处于什么地位。不仅要了解手中教材的组织结构、涵盖内容、 编者有何意图等,而且还要兼顾前后,了解有关的“已学知识”和“后续知识”,即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已学习过哪些与此相关的知识,学习这一知识为今后学习什么知识作准备,从而构建数学中的整体联系。这样处理教材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平均分》一课是建立于表内乘法和简单的分类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它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用除法解决问题以及将来学习分数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即能从分的结果(每份分的同样多)判断是否是平均分。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可以一个一个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分。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体现课改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和把握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处理教材,让教材尽可能大的发挥作用。
  二、合理把握学生认知起点,保证创造性处理教材的底气
  确定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其实也是追寻有效课堂教学的起点。起点太低,课堂教学费时低效,内容没有挑战性,学生学习就没有动力。如果起点太高,就会让学生望而生畏,难以达成教学目标。下面是笔者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某教师教学《平均分》一课的片段和思考。
  【第一次教学尝试】
  教师先是让学生分一分东西,把六个苹果分给两位同学可以怎么分?教师硬是让学生分出1、5,2、4,3、3,然后再让学生把几种方法分类,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继而揭示这种特殊的分法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平均分……
  其实面对现在的学生这样的教学还有实效性吗?首先现在的学生根本不会有上面的分法,我私下调查了40名学生的分法,结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把它分成3个、3个,学生从心底里已经认可了这种公平的分法,而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还有别的分法吗?教师再从“0”开始,那么课堂效率势必大打折扣,所以用活教材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的认知各不相同,我们应以大部分学生的认知作为教学的起点,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徐长青的讲座,他所提出的“三不讲”是值得借鉴的,“即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创造性处理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在课前应该熟谙学情,把握认知起点。为此,我们对课做出了调整:
  【第二次教学尝试】
  1.直接导入,认识“平均分”
  T: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分”,你觉得怎么样是平均分?
  S1:平均分就是分得一样多。
  S2:平均分就是每份的个数相同。
  T:看来同学们对平均分都有一定的认识。你们判断一下下面哪些图形是平均分吗?
  2.判断
  T:按照你们的理解,你认为哪些是平均分?
  T:他们为什么不是平均分?现在你是怎么理解平均分的?
  S:每份分得同样多。
  3.分一分
  T:请你将这六支铅笔平均分一分。
  (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
  展示分法:
  (1)(引导:把( )支铅笔平均分成( )份,每份( )支)
  (2)
  (3)
  T:为什么说它是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里有一颗糖)他们都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4.小结
  T:尽管方法那么多,但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现,那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称为平均分。
  显然,片段2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让学生说说“你觉得什么是平均分”?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为什么?有效地找准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引入,花很少的时间就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平均分的本质—每份分的同样多。片段一把“平均分”这一简单的概念上的很复杂,相比片段一,片段二不仅更为有效,而且让学生也感受了数学的简单精炼。
  三、关注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确立创造性处理教材的准绳   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重视结果的过程,更应该把握过程,让学生学会数学技能。如平均分中的例1要让学生从主题图中观察分析得出知识间的共性:即每份分的同样多,初步感悟什么是平均分,主要是从分的结果来定位是否是平均分。然后引导学生平均分一分六个苹果、四个苹果、三个苹果,进一步感受平均分,为学生今后学习分数作了铺垫。最后,可以利用变式练习巩固概念,如图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为什么?在对比中深化了概念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把不是平均分的图移一移、改一改变成平均分。这样层层深入注重了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生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避免了过分依赖口诀进行平均分的不足。当初步达成教学目标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
  T:(课件出示一张图片),同学们你们能将图中的糖果平均分成5份吗?
  S:看不清一共有多少个。
  T:是呀,老师也看不清。
  老师只告诉你有五十几个,
  但不知道具体数目,你们打算怎样平均分呢?
  S1:我觉得可以先每堆少分几个,再每堆少分几个,一直这样分下去,但每次每堆分的数目必须一样多,最后当我们看清还有几个时,再将它们平均分一分就可以了。
  T:你们觉得他这样分有道理吗?
  S:有。
  S2:因为不知道具体的个数,所以每堆分几个我们无法马上算。
  S3:我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因为有五十几个分成五堆,可以将它看成五十个来分,先每堆分10个,再将剩下的个数平均分,这样既快又简单。
  ……
  这样的教学,给学生一堆不知道具体数量的物品,让学生平均分,我们的学生能在估一估的基础上,先每份分一些,然后在将剩下的用口诀平均分,真正提高了分的能力。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特别要注重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为中心,努力挖掘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中品味创新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理性扬弃教材内容方法,突破创造性处理教材的思维
  大胆的创新设计需要我们敢于跳出教材所固定的圈子,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播洒智慧与思维扩散的舞台。学无止境,教无止境。跳出教材教教材对新时期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能力,我们应该不断精进,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借用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即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跳出教材而不脱离教材,把教材用活、用当。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平均分》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学会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平均分》一课中,例2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上都是让学生自己尝试将15各苹果平均分成5份,让后让学生汇报各自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说说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得出三五十五,所以每份放三个。这样的教学能否突破教学的难点,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仅仅这样教学,学生则根据此前学过的表内乘法中的知识,直接想到了每份数,分起来似乎很简单,可是体验分的过程很少,学生分东西的本领无法得到培养。
  如何才能突破难点呢?我们要跳出教材教教材。可以将例2的教学做出这样的调整:(环节1)先让学生独立将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然后汇报各自的方法。这里的方法主要有一个一个的分,两个两个的分,三个三个的分三种方法。然后引导让学生说说更喜欢哪种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分的过程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一个一个的分比较简单,但如果个数多的话就比较麻烦;三个三个的分—即用乘法口诀的方法最简单。这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可是仅有这样的体验是不充分的,所以可以在教材上增加一个环节:(环节2)请你用喜欢的方法将16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让他们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这是显然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来分。借此,我们再一次让学生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先一个一个分(或几个几个得分),最后剩下一个怎么办?让学生明白把剩下的一个平均“切”成5块,每个盘子一块;三个三个地分,最后剩下的也是一个,同样要把最后一个“平均”分成5块。这样的环节对于教材是一种突破,避免了学生过于依赖乘法口诀进行平均分的实际,不仅让他们感受了平均分的方法,也是对平均分含义的进一步深化,更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和分数做了很好的铺垫。
  总之,教材是专家的结晶,但它并不是金科玉律,我们对待它的态度是: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只有在“着眼有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我们的课堂才能更有效。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数学教学内容的生命性,使“材”为特定的“人”所用。
  【参考文献】
  [1]张卫星.例谈如何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杭州:教学月刊出版社,2008年9月
  [2]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99-203
  [3]周玉仁.论当前课改中的应用题教学.小学数学教师[J].2006(9)
  [4]王深根.新课程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23-87
  [5]张维忠.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5-89
  [6]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97
  [7]贾振东,胡桃根.在解读中提升和发展.小学数学教育[J].2010(10).5-7
  (作者单位:浙江省萧山区衙前镇第二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关注职高生个性的发展、关注职高生技能提高的过程中,更需重视专业课的教学。然而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共性和个性情况的分析,总结了《进出口贸易实务》课中的若干教学误区:只重教材分析而轻学情分析、只重形式而轻内容、只重创新而轻创实。针对教学中解剖的几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试图走出“此山”,欣赏无限风光。  【关键词】职高生;教与学;误区  在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技能为本位,工学结合的原则
期刊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当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本文以“圆的面积”一课为例立足自主探究,追求简约求实。从而真正实现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步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特别是语文教学,多媒体这一现代手段的介入,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本文主要围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一线小学语文教学的视角,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作一些理性的认识和实践的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有效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运用到教学实
期刊
【摘 要】突出学生英语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所在,体现了课程的根本价值取向。围绕学生学习需求,制定差异化发展教学策略,能更好适应学生学习认知需要,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建立在学生学习需要基础上的教学策略运用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动力。  【关键词】学生;小学英语;主体  按照英语教学要求组织学生相互表达交流,能在有效帮助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和思维基础上,更好满足他们的差异化
期刊
【摘 要】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是逐层递进的,文字的使用方法并不是重点,对文字灵魂的把握才是学生学好文字、用好文字的关键。本文拟从品味文字、容情与文和深入意境三个角度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情感渗透  语言学科的学习,讲究的是学以致用,将词、句形成段、篇,并进一步形成生动、系统的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便是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所决定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
期刊
当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通过设计导学案,以学案式教学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机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对教材等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设计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学案,能够为学生架起自主学习新知的桥梁,使学生建立在自主探究和同伴互助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得到更多的活动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走到了探究
期刊
【摘 要】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对于丰富高中生的知识结构、构建数学模型、开发数学思维有着重要作用。数学教师如何紧扣概念属性,激活概念教学,从而真正将概念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概念教学;存在问题;概念形成;内化概念  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但由于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它蕴含在各类的数学知识中,不能像计算或推理那样直接呈现,导致不少教师在概念教学出现了一些误
期刊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力度,这是教育界的共识。在教学中系统的安排德育内容,形成系列化、螺旋上升式的教学是基础。采用形象感染,以情动人,说理引导,榜样引领,活动实践,自我教育等方式,选择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途径进行,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策略  语文和德育的关系,在应试教育下,口号唱得高,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只是一个点缀,有之,课题光彩大增,无之,无伤
期刊
【摘 要】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七至九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本文作者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了初中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技巧。  【关键词】转化;等量;异构;解题;效率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七至九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其之所以是难点,由于应用题涉及的数学知识繁杂,综合性强,只有采取列方程的办法,才能让学生轻松解题。因此,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不仅是对学生应灵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技能
期刊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各地区、各学校在新的教学经验、方法、模式的探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促进了语文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完全能够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需求,需要引起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突破途径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