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xin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一些民办高职学校由于教师队伍不稳定,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缓慢,影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师资队伍是突破性发展民办高职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建设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有了一个不错的发展机遇,但由此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不够理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成了制约和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声誉和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要求,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是比规模、比大楼、比论文,更重要的是比内涵、比特色、比对社会的贡献。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要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工作重点。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形势下,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制度问题十分突出,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是如此,问题解决迫在眉睫。
  一、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偏低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初、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偏大,一般占到60%到70%,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少,且大多是从公办高校退休下来的,中、青年教师高职称的占比很小,缺乏优秀的教学团队。
  2.师资年龄结构不合理
  师资队伍一大一小问题突出,专任教师年龄结构不尽合理。3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50%—60%,中青年(31—45岁)在20%以内,中老年(46—60岁)占10%以内,老年(61岁以上)约占20%以上。作为教学骨干力量的中年教师比例严重不足,老、中、青比例不协调,尚未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师资梯队。
  3.理论型教师比重偏高,缺乏“双师型”的教师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往往是懂教育的缺乏实践经验,有实践经验的又缺乏理论的掌握和教学经验的积累。
  4.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稳定性不够
  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缺乏稳定性,一方面由于缺乏师资政策的支持,优秀师资进不来,另一方面,优秀师资留不住,流动性远大于公办学校。
  5.社会对民办教育、民办教育师资认可度不高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人才观的影响,民办高职教育不被社会看好,民办高职教育教师也不像公办高校教师那样被人们敬仰。
  二、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问题成因
  1.民办高职院校建校历史不长,缺乏历史积淀
  学校优秀师资队伍的形成,引进优秀师资和培养优秀人才都需要时间周期,民办院校建校时间短,短时间内难以形成优秀的师资团队。
  2.缺乏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多以教学经验缺乏的毕业生和退休教师为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匮乏。有一定教学经验、教学资历的教师,一旦有机会进入公立学校,很少会选择民办学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
  3.“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存在一定困难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有别于普通院校,要求教师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同时又有熟练的技术技能,具备双证或企业挂职经历,即“双师型”师资。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一大一小特征明显,年轻教师既缺乏教学经验,更缺乏实践经验和企业挂职的经历。要很好地实现师资队伍“双师型”,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对接,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4.民办高职院校政策环境欠佳
  民办高职院校政策环境欠佳,缺乏有吸引力的引进政策,优惠性政策不及公办高校,而且存在各种歧视性政策。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缺乏资金和国家政策的有力保障,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好的师资引不进来,且存在动荡性,优秀师资留不住,流动性远大于公办学校。
  5.社会环境、公众认知的偏见
  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的影响,社会对民办职业教育的认知不足,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也存在一定偏见的,整个社会缺乏正面的、积极的宣传和引导。
  三、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1.优化政策环境,实现政策留人
  呼吁各相关职能部门尽早清理并纠正对民办高职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完善促进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民办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问题,提高民办教师的待遇,争取好的政策环境,使社会优秀人才也能一定程度的向民办高职院校集结,充实和壮大民办高职院校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2.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实现待遇留人
  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实现待遇留人,同时给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指导和人文关怀,完善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相关制度,重视在职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水平、专业水平、技术水平与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3.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要把培养一支具有新的高职教育观念,强烈的创新意识、高尚的师德修养、高超的业务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拓宽“双师型”师资的来源渠道,突破师资队伍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局面,师资培养、培训制度要体现民办高职特色,出台并完善培养、培训的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引进既有高学历,又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较强的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兼职队伍,聘请一批在企业工作且有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学院兼职教师。
  4.优化社会环境,纠正社会认知的偏颇
  消除鄙薄民办高职教育的陈旧观念,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宣传民办高职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使全社会能了解、关心、支持民办高职教育;另一方面要宣传正确的就业观,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一线实用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身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进而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有正确认识。同时,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修炼,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师素质的培养,提高民办高职师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变社会对民办高职师资的偏见和不公认识。
  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拓宽师资的来源渠道,重视教师在职培养,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建立教师竞争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努力造就一支数量适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周中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
  [2]裴春秀,佘国华.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教论坛,2005.
  [3]董萍.加强民办高职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4]谢宗谟,宋本玉.加强民办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17).
  [5]宋敏.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科技咨询,2009(26).
  [6]吴建菊,姜锐.民办高校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节优化策略[J].文教资料,2010(2).
其他文献
体育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一部分,对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对于高中体育教师来讲,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去
分析了当前国内地方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在开课、选课、授课、考核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提出了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为指导,构建课程
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字词掌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构句、成段和谋篇的成败,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量的多少、
【正】 此次“电脑家族欢聚肯德基”电脑教育活动于12月1日开始,至1998年1月31日结束,联想、长城、同创、方正、海信、Dell、HP、康柏等国内外知名厂商的经销商及英特尔专卖
在多媒体教学中,运用美学观念,开发和制作具有审美观念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符合人们阅读习惯的显示模式、简捷实用的控制功能和形象化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加快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提高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画面是否生动,色彩是否协调,构图是否合理,多种美学元素运用是否得当,对于多媒体电子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教学效果的影响很重要。笔者对多媒体教学中的美学运用谈几点认识。  一、版面表达  从多数人的亲身
摘 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人才的短缺,为职业学校培养人才提供了发展机遇。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我们不但要注重人才的技术能力培养。更要注重其道德素质、踏实工作的作风及敢于负责、大胆创新的精神的培养。让他们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中职生 素质 就业机会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为职业学校培养人才提供了特别好的机遇,培养技能型人才成為职业学校的重中之重。培养技能型人才 要
随着课程标准(2011版)的发布,新课程改革进入到第二阶段。使用2012年修订的化学新教材一年来,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新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就主要方向略作剖析。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从而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为应对国内外对鞋类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建立动态释放仓采样、DNPH衍生-液相色谱测定鞋类中醛酮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对14种醛酮化合衍生后测定,在0.005 mg/L~3 mg/L范围内
采用巧妙的暗示艺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调整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