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咸丰通宝”铁母
“咸丰通宝”,文宗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铸币。其中铜质小平钱,应是比较珍贵的铁母。因笔者查阅多本图录,都只有铁母和铁钱的拓图,并未见其他铜质普品的记载。
笔者家传一枚“咸丰通宝”小平钱,黄铜质,直径22毫米。说它是铁母,除了上述推断之外,也是因为它还具备以下特点:
一、铜质细腻。该品铜质明显区别于普品,色泽金黄铮亮,质地细腻光滑。不仅放在普品中格外引人注目,而且当你把玩它的时候,也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手感。
二、地章肉厚。这枚小平钱,双面地章都呈凸型,并且十分光洁,是明显的厚肉型。据说这也是一种母钱的基本特征,即使不用放大镜观看,也能一眼就分辨出来。
三、钱体厚重。该品虽然直径只有22毫米,是咸丰年间体积最小的古钱,但由于钱体较厚,重量达到4.4克,比普品超重一克以上。
四、穿缘规范。该品内穿方正,外缘圆润,天圆地方,铸工精湛。钱体无砂眼,拔模斜度十分清晰。
一枚爱不释手的佛教大花钱
这枚佛教大花钱(见图),是古董商从乡下收购的。已在摊床上摆放了很久,只因图案很奇特,无人识得钱品内容,一直没有卖出去。也是机缘巧合,那天笔者出门前,曾翻看了几本前几年订的《收藏界》杂志,其中2006年第9期的“老董答问”专栏,回答的就是这枚大花钱。于是,笔者只花几十元钱,就拣了这个“漏”。这件事虽然很平常,但对笔者启发却很大。什么叫“拣漏”?那得有学问。“学问”是什么?就是“学”和“问”,不订刊、不学习、不懂常识,谈何“拣漏”?
这枚大花钱,在图案位置的设计上(上、下图案都向左倾斜),与何文育先生的藏品一模一样。唯有直径、厚度等规格各不相同。此钱直径71毫米,穿径15毫米,厚度4毫米,属于大型或特大型钱品。
别看它是拣漏得来的,但对笔者来说,它的收藏价值却不可估量。你看!那图案,简直精美绝伦;那雕工,多么娴熟精湛;那线条,更是深峻如削。钱体正面,“厚肉”突出;钱品背面,光滑如镜;穿口以内,干净利落;外轮周边,手工打磨(整个外轮都有手工打磨痕迹)。是雕母?是母钱?佛教用品很少,不可能有祖、母、子钱之分。是刻的还是铸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神韵让我爱不释手。
“咸丰通宝”,文宗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铸币。其中铜质小平钱,应是比较珍贵的铁母。因笔者查阅多本图录,都只有铁母和铁钱的拓图,并未见其他铜质普品的记载。
笔者家传一枚“咸丰通宝”小平钱,黄铜质,直径22毫米。说它是铁母,除了上述推断之外,也是因为它还具备以下特点:
一、铜质细腻。该品铜质明显区别于普品,色泽金黄铮亮,质地细腻光滑。不仅放在普品中格外引人注目,而且当你把玩它的时候,也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手感。
二、地章肉厚。这枚小平钱,双面地章都呈凸型,并且十分光洁,是明显的厚肉型。据说这也是一种母钱的基本特征,即使不用放大镜观看,也能一眼就分辨出来。
三、钱体厚重。该品虽然直径只有22毫米,是咸丰年间体积最小的古钱,但由于钱体较厚,重量达到4.4克,比普品超重一克以上。
四、穿缘规范。该品内穿方正,外缘圆润,天圆地方,铸工精湛。钱体无砂眼,拔模斜度十分清晰。
一枚爱不释手的佛教大花钱
这枚佛教大花钱(见图),是古董商从乡下收购的。已在摊床上摆放了很久,只因图案很奇特,无人识得钱品内容,一直没有卖出去。也是机缘巧合,那天笔者出门前,曾翻看了几本前几年订的《收藏界》杂志,其中2006年第9期的“老董答问”专栏,回答的就是这枚大花钱。于是,笔者只花几十元钱,就拣了这个“漏”。这件事虽然很平常,但对笔者启发却很大。什么叫“拣漏”?那得有学问。“学问”是什么?就是“学”和“问”,不订刊、不学习、不懂常识,谈何“拣漏”?
这枚大花钱,在图案位置的设计上(上、下图案都向左倾斜),与何文育先生的藏品一模一样。唯有直径、厚度等规格各不相同。此钱直径71毫米,穿径15毫米,厚度4毫米,属于大型或特大型钱品。
别看它是拣漏得来的,但对笔者来说,它的收藏价值却不可估量。你看!那图案,简直精美绝伦;那雕工,多么娴熟精湛;那线条,更是深峻如削。钱体正面,“厚肉”突出;钱品背面,光滑如镜;穿口以内,干净利落;外轮周边,手工打磨(整个外轮都有手工打磨痕迹)。是雕母?是母钱?佛教用品很少,不可能有祖、母、子钱之分。是刻的还是铸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神韵让我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