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的收藏大家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umest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惊闻王世襄先生于2009年11月28日辞世,中国文物界、收藏界、学术界痛失大家。翻检出王世襄先生的手札捧读,领略到大家的谦恭和低调。
  王世襄先生在2007出版的《俪松居长物志——自珍集》一书的“自序”开篇说:“人或称为收藏家,必起立正襟而对曰:‘实不敢当!实不敢当!’古代名家,姑置勿论。近现代允称收藏家者,如朱翼庵先生之于碑帖,朱桂辛先生之于丝绣,张伯驹先生之于书画,周叔弢先生之于古籍,学识之外,更雄于资财。以我之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实不具备收藏家条件。此集所录,除舅父、先慈所作书画及师友赐赠翰墨文物外,大都掇拾于摊肆,访寻于旧家,人舍我取,微不足道,自难有重器剧迹。在收藏家心目中,不过敝帚耳。而我珍之,岂不正合‘敝帚自珍’一语。”以上所言,王世襄表达了自己有别于其他收藏大家,所有收藏只是“敝帚自珍”,充分反映了王先生的平民情结。
  王世襄,号畅安,1914年生于北京,福建福州人。王世襄出身书香门第,小学至高中就读北京美国学校,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1943年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1945年任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1947年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1948年赴美国、加拿大考察博物馆,后拒绝弗利尔美术馆、匹兹堡大学的聘请,回故宫博物院任古物馆科长及陈列部主任。“三五”运动中蒙冤被审查十个月后令其自谋出路。1953年任中国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1961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授《中国家具风格史》。1962年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平反后任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1986年被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1994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王世襄先生学识渊博,对文物研究涉猎甚广,书画、雕塑、烹饪、建筑、古琴、家具、玩具、铜炉等无所不通,其著作颇丰,先后有《中国画论研究》《髹饰录解说》《明式家具珍赏》《中国古代漆器》和《清代匠作则例》(八卷)等出版。笔者藏有一通王世襄先生的手札,即是他在写作《清代匠作则例》期间写给中国文物研究所姜佩文、王振铎、王辉三位所长的,试录如下。
  姜佩文、王振铎、王辉三位所长:
  近两年来,世襄曾着手汇编清代工匠则例,这批材料大约散见在七十多种则例中,范围涉及建筑及工艺美术等方面,共计有四十个匠作,约二百万字,书名暂定为《清代匠作则例汇编》。编辑的办法是将同作的材料汇录编排,逐条编号,每作前有简略的说明。待全书编成,卷首加一篇总说明及采用则例提要,卷末附总索引,使其成为一种资料工具书。目前已编成十个作,约占全书工作量三分之一,今后拟用业余时间,将它编完。
  函陈个人想法,请求领导上同意,倘认为尚属可行,拟请开介绍信一封,以便与謄印社进行联系。谨此函请。
  并致
  敬礼
  王世襄谨上
  十二月廿日
  《清代匠作则例》是八卷本的巨著,然而我们从王世襄先生给中国文物研究所的三位领导的信函中却能读出王世襄先生的低调与谦逊。信是通过原文化部联络员罗歌同志转呈的。在信的开端,王世襄先生以传统的尺牍格式将姜佩文所长名字居中,王振铎、王辉两位所长分列左右,充分体现对三位“领导”的尊敬。信中,王世襄先生用简练而准确的语言报告了自己正在做的“汇编”清代工匠则例工作,“汇编”的范围、体例、成书的字数、书名及成书后的用途是“一种资料工具书”。并说明书的进展情况以及今后的打算是“拟用业余时间将它编完”。最后在征求“领导上同意”的情况下,要求“开介绍信一封,以便与謄印社进行联系。”
  其实,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王世襄先生就曾在由朱启钤创办、梁思成主持的营造学社任研究员,开始随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等研究古建筑,耳濡目染和亲身的野外调查实践,使王世襄先生积累了丰富的建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2000年,《清代匠作则例》这部有关建筑、营造并涉及清代社会诸多方面的重要文献的一、二卷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并赢得了学术界的好评。后来,中国书店出版社又予再版,同样是好评如潮。
  王世襄先生一生坎坷,但他苦中寻乐,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但他玩物不丧志,在收藏中发现,在收藏中研究,积累文化知识,著书立说启迪后人,尤其是对明式家具的研究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而他在获得了荷兰王国“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10万欧元奖金后,低调的收藏大家王世襄先生却将全部奖金捐给了希望工程,用于建立一所“中荷友好小学”。
  王世襄先生人生95年,德高望重,且交友众多,桃李天下,生前却留下遗愿:去世后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家中不设灵堂。其遗体已于作古第二天上午火化,王世襄先生与世人低调告别,却留下了大家的风范。
  
  (责编:唐陌楚)
其他文献
钱樟法(章法),浙江长兴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待评中,中国陶瓷协会会员,浙江美术家办公会会。从艺多年来,为开辟紫砂壶艺新道路,以传统工艺为基础深入研究曼生壶造型,以现代理念为导向,结合多种艺术元豢,发挥壶艺设计空间,并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被国际陶瓷艺术博物馆主席Kown D00—Hyon誉为中国陶艺领军人物。被列入首届中国十位最具有收藏潜力陶艺家之。被浙江省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创作壶艺作品两
期刊
一、明末清初一种特殊的青花“分水”    景德镇古代青仡彩绘工艺大致可分两个阶段:元代至明代景泰、天顺年间,为钩线、拓抹(洗染)式。经过成化、弘治年间钩线、染料水彩绘工艺的过渡,嘉靖年问钩线、分水工艺已臻成熟。这种工艺是双线钩勒纹样轮廓,用分水笔将同浓度的料水平匀地填在同层次的纹样上,肜成青花独特的装饰语言,一延续至今。但在晚明清初之际,曾有一种新颖别致的“分水”工艺,用于表现特定的景物而盛极一时
期刊
玉器在当前古玩交易市场上算是相当火爆,而且价格一直在不断飙升,其中特别是像一些质优良,雕工精湛,纹饰富有人文内涵,寓意吉祥图案的玉佩(牌)更是深受人们的追捧。如一件清代玉佩在上世纪80年代还只不过几千元,而现今价格却火箭似飙升。前些年在上海敬华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清代白玉诗文玉牌,竟以46.2万元拍出;同样前些年在北京·次拍卖会上一件清中期白玉人物玉佩,以33万元拍出。由此仪从投资角度上看,玉
期刊
1    1987年河南省濮阳西水坡一带发掘出上了一对蚌塑龙虎,距今大约6000年,堪称为“中华第一虎”,其后河南历代关于虎造型的青铜、玉雕、石刻、陶瓷、绘画更是屡见不鲜。本文就洛阳地区一些有关虎的文物择其精要,介绍给读者。  西周。长16.5厘米,宽3.8厦米。1964年10月22日洛阳北窑家村出土。虎为圆雕,曲腿爬卧、行背微隆,尾粗壮,尾尖上卷,身部纹饰柔和自然,背和腹部阴刻平行波折以表现虎身
期刊
滇南名城建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元、明时期的建水(即临安府),不仅是滇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被誉为“滇南邹鲁”,而且还是云南乃至于全国著名的青花瓷器产地。  明代建水窑是典型的民窑,以烧制青釉青花瓷器为主,兼烧灰陶、青釉、酱釉、黄釉、绿釉、白釉等陶瓷品种,产品有罐、碗、盘、杯、炉、瓶、盆、壶等日用器皿。其烧制的青花瓷香炉器形丰富,造型古朴,装饰华丽,玲珑典雅。其器形有鼎式、簋式、筒式等款式;
期刊
在我国现代贵金属纪念币大家族里,有一种永不过时的收藏佳品,这就是剐舆特色的十=生肖系列金银纪念币。中国人民银行自1981年发行首枚“8克生肖鸡年纪念金币”起,至1992年猴年,贵金属纪念币已发行完一轮,受到了广大集币爱好者的称颂。1993年起至2004年我国又发行了第二轮生肖纪念币。而不久前问世的20lO年庚寅(虎)年金银币则属于第三轮生肖纪念币系列。    生肖系列尽显风流    因生肖系列题材
期刊
艺术简介    吴建堂,1936年出生,四川籍,国家一级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一绝吴氏捻条画”大师级传承人,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组成员,国际美术家联合会理事(功勋书画家),文化部中国德艺双馨书画院特聘荣誉院长,中国国画院名誉院长,香港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爵士,中华名人协会书画院院士,中国捻条画研创院院长,中国水墨江团鱼第—人,北京京华兰亭书画院副院长。  4岁随父亲吴道悲习画,经与父亲齐名的
期刊
“承安宝货”是金朝的第七位皇帝金章宗完颜璟于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铸造颁行的。《金史·食货志》载:“(承安二年)十二月,尚书省议,谓时所给官兵俸及边戍军需,皆以银钞相兼,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直百贯,民间或有截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两贯,公私同见钱用,仍定销铸及接受稽留罪赏格”。旧的泉谱曾载有几种拓图,均为真书顺读的方孔铜钱(图1)。但是据《金史
期刊
笔者于2006年下半年在山东一泉家处收藏到一枚“庆应通宝”背“京江究之府以贰枚当壹朱”阔缘火钱,该泉生坑,红锏质,直径43毫米,穿径8毫米,厚2.5毫米,重约20克,属狭穿型折五十大钱。  笔者刚收集到该泉时,还以为是一枚辽金时代的铜钱,回家后翻阅了几本泉谱均无记载,就连外国的一些泉谱工具书籍也难寻其踪,一时感到很困惑。后来翻了几本早年《收藏》杂志,得知是一枚早期日本天皇年号钱,有多种版别存世,均
期刊
我国古代货币的流通,自先秦以来遵循“子母相权”的货币理论。即是根据流通的需要,定出各款钱币的重量,轻重两种钱币,以一种为基础,确定对另一种的兑换率,轻币为子,重币为母,子母相权,同时流通。  宋朝以后,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大,为了克服大宗金属货币笨重而携带不便等问题,出现了本身并无价值却可用来代表金属货币的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与银两等货币同时流通,“子母相权”成为两种不同材质的货币同时流通的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