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苏州人的美学基底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8554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能让苏州声名在外的关键词是什么?多少年来,尽管昆曲、评弹、街巷、苏作都成为了代表,但一句“苏州园林甲天下”,还是最令世人熟悉的招牌。
  園林于苏州人而言,不是散布在城市角落里的景点,不是曾经的达官贵人们的私宅,而是代表着苏州的美学,代表着苏州人的审美情趣。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园林奠定了苏州人一生的美学基础。
  苏州园林里的艺术境界
  教育家叶圣陶在《苏州的园林》里说,苏州各个园林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因为园林是幅画,因此,每一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是传统艺术的体现。用叶圣陶的话来说:“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事实上,得益于吴门山水画的审美成就,园林营造者对空间的营造手法是相当丰富的,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和意境在园林中都能够被寻找到。
  以叠山为例,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写道:“园中掇山,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也。为者殊有识鉴,缘世无合志,不尽欣赏,而就厅前三峰,楼面一壁而已。是以散漫理之,可得佳境也。”意思是说,叠山这件事,必须有极高鉴赏力的风雅人士才能完成。在叠山最为闻名的环秀山庄中,全湖假山占了近三分之二的空间,其中峰峦起伏,丘壑纵横,或许当初戈裕良是画了一幅山水画作为堆叠的样本。
  当然,园林里的装饰摆设、对联匾额等,也浓缩了园子主人的美学精神,他们的生活趣味。文震亨的《长物志》就是对其的详细描述。
  巧夺天工中的文人语言
  有人说,苏州园林的语言其实就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语言,苏州园林,也是文人园林,由此,园林才能被赋予如此高雅的美学表达方式。
  仔细研究苏州的园林,狮子林由“元四家”里的倪云林参与改造,拙政园由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文征明参与建造,园林的主人也多是艺术修养很高的士大夫,就连叠山之人也是精通画理。
  于是就不难解读出,为何苏州园林里有着我国特有的书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如随处可见的匾额楹联、碑刻和嵌在墙上的书条石等。亭台楼阁也在美轮美奂中体现了主人美好的精神境界。正如拙政园最主要的厅堂叫“远香堂”,堂前水面遍植荷花,表达了主人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的追求。
  园林是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空间,亭台楼阁是园主人宴客待茶、听琴拍曲、读书写字之处,自然也成为了生活美学的载体。
  美学载体里的耳濡目染
  于是,在园林里住久了,审美也就上去了。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提到了自己幼年在园中玩耍,之后对事物都有了仔细观察其纹理的习惯,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住的时间久了,感知的美学多了,成年后,他在造园方面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并一一详细加以阐述。他说:“大中见小者,散漫处植易长之竹,编易茂之梅以屏之。小中见大者,窄院深墙宜凹凸其形,饰以绿色,引以蔓藤;嵌大石,凿字作碑记形;推窗如石壁,便觉峻峭无穷。”
  年幼的沈复在园林里玩耍的场景,几乎发生在当代每个苏州人的童年中。即便我们不住在园子里,但生活里,却也有着园林美学的影响。假山、池水、曲桥、亭榭、长廊、家具、对联匾额、砖石窗雕及花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和品位。
  苏州人讲究用四季的颜色妆点城市;苏州人会在院子里种上花草点缀生活;苏州人习惯在窗边泡上一杯茶,或读书、或听曲、或练上几笔字;苏州人不爱跳脱或碰撞的浓郁色彩,而是更欣赏素净之美……当然,苏州人更喜欢带着朋友,寻找幽静的园子,喝茶聊天,体悟生活。
  苏州人的生活美学,还有在艺圃喝喝茶,在网师园听听昆曲,在听枫园观摩画师作画,在沧浪亭感叹《浮生六记》,在耦园赞美伉俪情深。这,也是园林赠于苏州人的礼物。
其他文献
金秋开镰时节,天高云淡,秋风和煦。横泾街道,风吹稻浪,参与“太湖原乡保护与振兴高峰会”的专家学者、业内大咖,相聚金灿灿的稻田里,共同聚焦“太湖原乡”农业农村、乡村建设、产业振兴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工作,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本次峰会针对“乡村保护建设、农业
期刊
人民路的内涵很深,有街巷、有园林、有桥梁、有官衙、有寺庙等等,还牵涉大量历史人物。今天,它依然贯穿古城核心区,连接南门、观前两大商圈,串起了苏州古城内众多主要的文化场所和设施,比如美术馆、文化馆、名人馆、丝绸博物馆、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苏绣博物馆、碑刻博物馆、图书馆、古旧书店、文物商店等。想要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没什么比以人民路为纲更好的途径了。  卧龙街的旧时浮光  王謇《宋平
期刊
苏州人风雅、苏州人精致、苏州人幽默、苏州人细腻……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有着许多特质,但张扬,却从来不属于他们。  都说,苏州人內敛且很会自省。甚至还发明了“脸皮像城墙一样厚”“翘尾巴”等俗语来批判张扬、显摆的行为。明明生活在富庶之地,又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苏州人为何如此偏向于内敛呢?  江南家教里的“敛”与“律”  如果要为一个人的性格成型追根溯源,那么家庭教育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苏州人的内敛,则
期刊
在古老的苏州城内,有着很多技艺精湛的苏工、苏作。从古自今,苏州风调雨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们定定心心、踏踏实实地做事,不吝啬花费时间精雕细琢,手艺也相当精湛。苏作是古城的代表,也是千百年来,这座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对象。  苏作内藏的文人基因  苏州匠人打造出的从来不是简单的工艺品。有人说,苏作中除了包含地理概念,更有着文化概念。自宋以后,历经元、明初,至明代中晚期,吴地雅俗合流的
期刊
苏州的巷子都不长,原本也不宽。许许多多文保老宅都隐匿在巷子里头。去看时不要管什么门牌号,费劲,奔着巷子就去,届时从一头走到另一头,连带周围纵横交错的巷子里都有,左右两眼便能看出个大概,一『摸』就是一串,且常常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且别说这些文保老宅,单单那一条条巷子,光名字听着就让人觉得有味儿。官宰弄、宋仙洲巷、三茅观巷、包衙前、王洗马巷、天灯弄、侍其巷、幽兰巷、天库前……取名不是骡市、牛市、马市
期刊
我们生活在苏州,每天的生活里总要有意无意地充斥一些苏式元素。否则,跟生活在其他大城市,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抽些时间,特意路过、绕一绕古城墙,穿行过一两条有着旧宅旧院的街巷,那些隐匿古城惊世之美的建筑、墙头依然散落在其中。静静地去看看它们,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间,带着不同的心情,视角会不同,美自然也变得不同。  苏州古城,江南地区文化中心。五千多年的中国农耕文化土壤,三千年的吴文化根基,两千五百
期刊
姑苏古城是江南地区文化中心。宋代《平江图》中的城市格局,就是今天苏州古城区的基本格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著名的“双棋盘”。“河巷相依,纵横有序,脉络分明,双向通达”是苏州城内的街巷道路特色。  “古典”在这座城市里随处可见。盘绕四周的姑苏古城墙,犹如长龙卧地,经历千年,依旧长存。行走古城不经意间走过的石桥,散发的沧桑与俊美都能让人不自觉地感知其中的岁月。姑苏最不需要的就是“復古”,因为它的古,早
期刊
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临海人王士性说:“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苏州的风尚,不仅仅是一种炫耀性的风尚,还是品位和身份、意韵和境界、风雅和脱俗的象征。  说风雅,苏州人可以说是“轻车熟路”。这种风雅,不单指文化,退了休的达官贵人们,做生意的各色商贾,有钱又有闲,于是处处精致讲究,并将这种要求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园林、宅院,  精巧的心灵家园  苏州人的风雅,首先体现在环境。为
期刊
不是所有的古村都可以叫“传统村落”,吴中却有24个!  12月4日,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公布第三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公示名单,吴中7个村落上榜!截至目前,吴中共24个村入选,数量在全省各县区市中排名第一!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
期刊
漫步于苏州古城的大街小巷,总有一两栋建筑显得与周边“格格不入”,一眼便知,是上了点年头的老宅。再看第二眼,“这房子细节做得灵,马赛克地砖肯定是进口的。房子到底是啥人的?”即便知道了原业主身份,可能也丁点儿不了解,但没关系,对某段文化历史的深入,可能就来自于类似的深挖“八卦”。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更重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根据桂涛、何俊萍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价值认定与探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