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到骨子里的苏州人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qia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临海人王士性说:“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苏州的风尚,不仅仅是一种炫耀性的风尚,还是品位和身份、意韵和境界、风雅和脱俗的象征。
  说风雅,苏州人可以说是“轻车熟路”。这种风雅,不单指文化,退了休的达官贵人们,做生意的各色商贾,有钱又有闲,于是处处精致讲究,并将这种要求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园林、宅院,
  精巧的心灵家园
  苏州人的风雅,首先体现在环境。为自己搭建一个同时装载了自然、文化与心灵的家园,是苏州人最拿手的事。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园林。可以说,园林奠定了苏州人一生的美学基础。在这座具有“园林之城”称谓的城市里,最早的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到了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在当代,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的园林是宅园合一的,人们打造的这方天地可赏、可游、可居,也体现了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园林,因此被叫做“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园林曾是官宦、文人的精神家园,古城街巷里的老宅小院则也是苏州人的风雅天地。一口井,一个小花园,种上一些藤蔓,摆上几个盆景……一样是清风明月,舒心养性。
  苏作、匠心,
  生活中的巧夺天工
  鱼米之乡的苏州,风调雨顺、繁华富庶,不为生存而挣扎的人们,更能潜下心来,精雕细琢,创作出巧夺天工的“苏作”。苏州的玉雕、刺绣、乐器、缂丝、传统服饰等苏作工艺,以精美、隽秀、极富人文特性而享誉海内。
  明清之际,苏州的丝绸业、盐业非常发达,苏州的玉雕更是达到顶峰,尤其是明中叶以后,苏州号称“江南首都”,不但生活奢华,而且引领时尚潮流。“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就是对当时玉雕行业的形容,而陆子冈等代表人物更是名震京师,誉满四方,被人们誉为“鬼斧神工”。苏州匠人善雕琢中小件,以“小、巧、灵、精”出彩。
  苏作中的家具更是园林中亭台楼阁的绝配,它造型简约清秀,线条优美,尺寸合理,装饰部分往往点到为止,像文人学子暗藏着一股傲气。
  苏绣、缂丝、宋锦等,更是将精致二字体现到了极致。苏州人因刺绣与丝绸驰名中外,平日里对细节更是考究。当时的人们将这种现象或潮流称为“苏样”“苏意”。 服饰穿着、器物使用、饮食起居、书画欣赏、古玩珍藏、戏曲表演、语言表达,都要向苏州看齐。看戏,要看苏州戏;头饰,要梳苏州头;穿衣,要穿苏州样式服装;用具,用苏州式样器物,行为举止更要如苏州人,亦步亦趋,惟妙惟肖,尽量体现出苏州风格。江南美,江南核心地的人们,怎么会不美。
  古琴、昆曲,
  从天地到红尘的从容与美丽
  苏州的风雅,也体现在艺术。书画自不必说,推动了明清绘画深入发展的吴门画派走出了众多大家,自古诗书画为一家,书法家、诗人等也举不胜举。
  回归到苏城里的生活,古琴、昆曲、评弹,这些江南丝竹声,也让古城覆盖了一层风雅情调。
  古琴与苏州,这两者都婉转绵长,深藏韵味。燃一支香,抚一曲琴,品一壶茶,是苏州文人最享受的风雅之事。自古以来,琴与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琴与茶的殊胜之旅,能令身心舒适,让生活静好。
  昆曲则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正是这种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附庸风雅的文化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难的境地。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评弹则将苏州这座江南之城演绎得活色生香。大弦嘈嘈切切,小弦错错杂杂。历史再怎么纷扰,评弹都能将它们变成传奇,生活再怎么忙碌,评弹都能让它变得舒心。
  不时、不食,
  美学是对生活的最好点缀
  苏州人对待吃,也是有腔有调有文化,不时不食,且食不厌精。据传说苏州菜起源于公元前514年,而如今的苏帮菜,不仅选料严谨,制作精细,更是因材施艺,四季有别,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
  苏州人吃东西,是与文化与自然挂钩的。华永根的《苏帮菜》记录:“那春风中的菜花塘鳢鱼、夏雨中的荷叶粉蒸肉、秋叶中的阳澄湖大闸蟹、冬雪中的美味酱方,引人入胜的官宴、船宴、风味宴,让人忘不了的药膳、素菜及糕团小吃,还有那条会‘叫’的松鼠鳜鱼、鲜灵灵的西瓜鸡、金灿灿的秃黄油、洁白如乳的羊汤。即使是家常餐桌上的碧绿马兰头、葱油萝卜丝、瓜皮炒毛豆子,都会让你魂牵梦萦。”
  苏州菜因为好吃又风雅,于是也成为了宫宴。清代档案史料《圆明园》中有详细描述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十四日皇帝宴请群臣,器具考究、菜式丰富、排场浩大、礼仪复杂,令人惊叹。
  这就是苏州人,好园居、乐山水、着华衣、精料理、习书画、喜吟唱,他们精致地生活,也优雅地工作,将苏式生活的精髓体现在生活与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里。在这样的城里,即便只是简单地生活着,就够风雅无边了。
其他文献
生活里,总有一些麻烦时不时发生。不久前,虎丘街道的新庄新村98幢居民就遭遇一件烦恼事:两根外墙落水管严重堵塞后发出阵阵臭味。但看似换两根水管就能解决的事情却遇到了难题。原来水管为居民和新庄农贸市场共用,涉及到了经费问题,大家僵持不下。社区网格员在摸清情况后,通过工单向网格化联动工作站反映。工作站迅速行动,通过民生小事专项经费,水管的更换很快得到落实。楼道里的居民们翘起了大拇指:“落水管通畅了,消除
期刊
马上就是黄叶最佳观赏期了,2000多岁的银杏王在东山岭下村,或许很多人已在惦记。那么,你是否知道岭下村还有一个距今2000年的古窑址和一座青石古桥呢?且听笑笑娓娓道来吧。  本世纪初,岭下村部分村民在建鱼蟹塘、造房等挖土时,挖到了大量的古陶瓷碎片,村民当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2009年9月23日,金湾村民贺永全走亲戚帮忙垦地看到后,立即警惕了起来。贺永全平时爱好收藏石头、家具等古董,有很强的文保意识
期刊
短短七天时间里,苏州国际设计周组委会端出了涵盖了27场展览,25场活动,3场设计直播和16个分会场的精彩活动的设计大餐……  沿着观前街西口漫步,一入眼,就能看到矗立在眼前的巨大的粉红色盒子,名为“多彩宝盒”,它没有门,数百根橡胶管形成“墙”,随时可以从任何位置破墙而入,感受自己既在“室内”,又在广场的公共空间;步行至观前街新华书店仓库,800块透明PET塑料板以榫卯式框架组装起互动艺术装置“璀璨
期刊
金秋开镰时节,天高云淡,秋风和煦。横泾街道,风吹稻浪,参与“太湖原乡保护与振兴高峰会”的专家学者、业内大咖,相聚金灿灿的稻田里,共同聚焦“太湖原乡”农业农村、乡村建设、产业振兴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工作,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本次峰会针对“乡村保护建设、农业
期刊
人民路的内涵很深,有街巷、有园林、有桥梁、有官衙、有寺庙等等,还牵涉大量历史人物。今天,它依然贯穿古城核心区,连接南门、观前两大商圈,串起了苏州古城内众多主要的文化场所和设施,比如美术馆、文化馆、名人馆、丝绸博物馆、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苏绣博物馆、碑刻博物馆、图书馆、古旧书店、文物商店等。想要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没什么比以人民路为纲更好的途径了。  卧龙街的旧时浮光  王謇《宋平
期刊
苏州人风雅、苏州人精致、苏州人幽默、苏州人细腻……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有着许多特质,但张扬,却从来不属于他们。  都说,苏州人內敛且很会自省。甚至还发明了“脸皮像城墙一样厚”“翘尾巴”等俗语来批判张扬、显摆的行为。明明生活在富庶之地,又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苏州人为何如此偏向于内敛呢?  江南家教里的“敛”与“律”  如果要为一个人的性格成型追根溯源,那么家庭教育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苏州人的内敛,则
期刊
在古老的苏州城内,有着很多技艺精湛的苏工、苏作。从古自今,苏州风调雨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们定定心心、踏踏实实地做事,不吝啬花费时间精雕细琢,手艺也相当精湛。苏作是古城的代表,也是千百年来,这座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对象。  苏作内藏的文人基因  苏州匠人打造出的从来不是简单的工艺品。有人说,苏作中除了包含地理概念,更有着文化概念。自宋以后,历经元、明初,至明代中晚期,吴地雅俗合流的
期刊
苏州的巷子都不长,原本也不宽。许许多多文保老宅都隐匿在巷子里头。去看时不要管什么门牌号,费劲,奔着巷子就去,届时从一头走到另一头,连带周围纵横交错的巷子里都有,左右两眼便能看出个大概,一『摸』就是一串,且常常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且别说这些文保老宅,单单那一条条巷子,光名字听着就让人觉得有味儿。官宰弄、宋仙洲巷、三茅观巷、包衙前、王洗马巷、天灯弄、侍其巷、幽兰巷、天库前……取名不是骡市、牛市、马市
期刊
我们生活在苏州,每天的生活里总要有意无意地充斥一些苏式元素。否则,跟生活在其他大城市,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抽些时间,特意路过、绕一绕古城墙,穿行过一两条有着旧宅旧院的街巷,那些隐匿古城惊世之美的建筑、墙头依然散落在其中。静静地去看看它们,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间,带着不同的心情,视角会不同,美自然也变得不同。  苏州古城,江南地区文化中心。五千多年的中国农耕文化土壤,三千年的吴文化根基,两千五百
期刊
姑苏古城是江南地区文化中心。宋代《平江图》中的城市格局,就是今天苏州古城区的基本格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著名的“双棋盘”。“河巷相依,纵横有序,脉络分明,双向通达”是苏州城内的街巷道路特色。  “古典”在这座城市里随处可见。盘绕四周的姑苏古城墙,犹如长龙卧地,经历千年,依旧长存。行走古城不经意间走过的石桥,散发的沧桑与俊美都能让人不自觉地感知其中的岁月。姑苏最不需要的就是“復古”,因为它的古,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