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舞弄清影

来源 :广州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ui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平从床上坐起来,如同一只刚从地里拔出的萝卜。坐起来的一瞬间,他感觉天花板正剧烈地晃动。他闭上眼睛,等待着眼前的一大团一大团的红色慢慢消散。有些潮湿的枕头下,露出乳白色的打底裤一角,那是她慌乱中落在这里的。床边的那双白色舞鞋也随着她消失了。她又是天不亮走的,对这一点,他并不感到意外。最近的一个月,她总在下雨的夜晚到来,脚步慌乱地走进芳青公寓,站在电梯合起的门缝前,随时像是要从中逃离。她的敲门声总是很细很轻,以至他常常错过那些微弱的声响。不过他也逐渐养成一种习惯,一到天黑,他的耳朵就格外敏感,仿佛夜里等待着主人归家的土狗。现在,他甚至能准确地判断出她的脚步声,因此,常常她刚一走到门边,他已经打开了门,站在那儿等着她了。
  身子往床边移动时,他嗅到了她的气息。枕头上有她的几根长发,柔软地缱绻着。他将那些头发轻轻地拿起来,在手指上缠绕,他想起昨天夜里她来到这房间时的场景。她依然穿着那条绿色的棉麻连衣裙,黑色繁密的头发蓄在脑后,被扎成紧实的发髻,脚上穿着那双柔软的白色舞鞋。但即使那条宽大松垮的棉麻裙子,也不能完全遮盖住她丰满圆润的身体。他熟悉那件裙子下面的肌肤,只要褪去遮盖,胴体便在黑夜里闪闪发光。她常常忘记带走那条乳白色的打底裤,每次她把它遗落在他家里,他总会小心翼翼地把它收进脸盆里,走到洗手池边,笨拙地用肥皂一遍遍洗过,之后晾晒在阳台上,那小小的四方布随着秋风飘飘摇摇。他每次一瞥见那抹白,心里就焦急地期盼着天黑,期盼着她的到来。
  桌子上躺着她留下的半个冷面包。那是小区旁边的报亭独有的一种老面包,五块钱能买脑袋那么大的一块。这种面包皮是褐色的,带着微微的焦黄色,一口咬下去,是小麦面粉发酵后的瓤,再咬下去,还是瓤。初尝时,嘴里只觉得发苦,仿佛是吃到了焦煳的米饭。但她每次來,黑色的布包里总会装着这种面包,有时是完整的一只,装在塑料袋里系着。有时只剩下了一小块,她从来不咬面包,而是用手一条一条地撕下来,放进嘴里慢慢地嚼。
  半年前的初春,卓去世后,他没再跟别的女人接触过。但一个多月前,猝不及防地,她闯入了他的世界。两人相处了一个多月,竟让他觉得离不开了。最初与她相处时,他很平静,看着她站在床边,一件一件地褪去衣服,直到坦诚光滑得像一条发光的鱼。脱到那条乳白色打底裤时,她的手停住了,也不敢抬头看他,犹豫着。他便伸手牵她到床上来,但她的手仍然拽着那条蓝条纹的半旧内裤边缘,他盯着她的眼睛,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度褪下了它,接着把它搭在了椅背上。
  他怀疑,她身边还有其他的男人。他甚至猜测她是有夫之妇。这种猜测并不是无端的臆断,而是他与她交往以来观察得出的结论。她总是小心翼翼地来到他的家,像一只夜晚才敢出现的蟑螂。她的脚步总是轻悄而又慌乱的,像是受了惊吓的野兔在山间逃命。来到他的房间里,她又总是习惯性地站在窗口向外偷偷看,确认没什么异常后迅速地拉上窗帘。这一切,让他觉得奇怪,但同时又感到一种偷情的刺激与愉悦。
  每次她躺在他怀里时,温顺得如同一只滑溜溜的小鼠。没错,就是小鼠,这个比喻再合适不过了。褪去衣服之后,她的身体柔软如水。有的时候,他喜欢躺在她的怀里,任她小小的肩膀搂住自己的肩背。过一会儿,她翻个身,低下头顺势滑到他的胸膛里,像个刚出世的婴儿。她同他说,抱我,再紧一些。他便将她狠狠地抱在怀里,他觉得她的骨骼透过柔软的皮肉正戳在自己身上,但她仍意犹未尽地说,还能再紧一些吗?
  每次两个人如同两条蛇,在床上缠绕扭动之后,他跳下床去喝水,一转头却发现她一脸平静地躺着,她恢复了清醒。战栗过后的人,如同从高耸的云端一跃而下,兴奋感产生的同时,无边的失落也伴随而来。他点起一根烟,站在床边抽,她已经开始穿衣服。他看着她把那件松松垮垮的绿色连衣裙重又套回身上,觉得她整个人都暗淡了下去。他请求她多待一些时间,等明天天亮再走也行。但她却想都没想就拿起包走出门去了。
  他吐出一串淡灰色的烟圈,同她说,天亮再走吧,安全。这夜深了,你自己一个女人家,路上不太平。
  她推开门,回过头来冲他莞尔一笑,轻声地说,天亮了我就走不了了。
  她的话恍若《聊斋》中的绿衣女鬼说的,见不得天亮。尽管与蒲留仙老先生是同乡,但他却不曾仔细地读过《聊斋志异》,一来文言晦涩,读起来文字障碍太多,许多文字常常是一知半解。二来他从不肯相信世间的鬼神之说,尤其是在城市里生活得久了,他越来越觉得那些水泥钢筋之间根本没有鬼神的藏匿之地。从前脑海里听过的鬼神之说依然还是古老的造型,与当下日日匆匆忙忙的世界显得格格不入。
  但他对她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当她不在自己身边的时候。
  
  雨水飘飘洒洒,她的身影没入了长途公交车站。
  她依旧穿着那身绿色的衣服,走路时显得小心翼翼,不时回头看,确定没有人跟踪后才接着往前走。大巴车开动,她坐在靠窗的位置,满身疲倦地将脑袋倚靠在灰尘飞舞的车窗上。窗外的景物飞逝而过,汽车转弯的时候,他站在检票口那儿,向她坐的那辆车望过去。两人对视的那个瞬间,他突然有些恍惚。他没必要出现在这儿的,因为他们的感情还没有到那种要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地步。她早上出门时,他假装酣睡,脱下的衣服丢得到处都是,铺展在地板上的外套像是个张开手臂的人,牛仔裤的裤腿无精打采地卷着,像是夜晚时褪下的皮。她的衣服也扔在床上,出门时,她只穿那件绿色的连衣裙。至于剩下的衣服,都是在他面前时,她偶尔会换上的,而且那些衣服也并不是她的,是他从衣柜里翻出来的,卓生前留下来的衣服。
  他喜欢看她穿各种颜色的衣服,有一次,他在衣柜里翻了很久,整个人几乎要一头扎进衣服堆里面去。她坐在床的另一侧撕着老面包吃。翻了一会儿,他索性把整个衣橱里的衣服都抱出来,堆在床上。有几件衣服从他怀里掉落到地上。她捡起一件五颜六色的背心递给他,他惊喜道,就是这件。
  他当即就让她换上那件彩虹一样的背心。那件背心尺码刚合她的身材,她穿在身上,凹凸有致,仿佛这衣服原本就是她的。她嗅到衣服上淡淡的郁金香香水气息,清淡渺远。在他身边时,她听从他的意见,不论是穿衣吃饭的小细节还是亲热时候他的要求。她迎合他,毫无条件地顺从他。躺在他身边的时候,她总是很安静,安静得仿佛这一觉睡下去,两个人就一起白头,一辈子就过去了。她还喜欢给他做饭,锅碗瓢盆都是她每次来的时候陆陆续续带来的。他没有自己做饭的习惯,平日里吃饭多是下楼去快餐店买一些吃的回来,有时不想出门,索性就泡个方便面。他看着她叮叮当当地炒菜做饭,想起卓还在的时候。那时,卓也是这样忙忙碌碌,每个傍晚,小屋里都弥漫着饭菜的厚重香味。   自从半年前,卓去世以后,他再也没有在家里用过火。他会做简单的炒菜和面条,从前卓总说他口味重,做得咸了。现在,他觉得忙忙活活叮叮当当的,折腾半天,最后一个人吃饭,实在也没什么胃口。尤其是坐在原来同卓一起吃饭的那张三合板桌前,对面空空荡荡的,越发让他觉得难过。那张桌子已经用了五年多,最初他们租房子的时候,卓总是坐在那个白色的床头柜上,把出租屋里唯一的那个灰色凳子让给他坐。有一次,他本计划出差,但台风原因,航班取消,他便折返回了家。一推开门,发现饭桌上空空荡荡,只有半碗泡开的豆奶粉。他问卓,你晚饭就吃这?卓冲他一笑,又端起那半碗豆奶喝。没做饭的房间里显得有些冷清了,他接过卓手里的碗,有些心疼地说,你怎么不好好吃晚饭。卓沉默了一会儿,回道,你不在家,我一个人做饭也没什么胃口。
  卓死后,厨房也就闲置下来了。那些没用完的酱油醋八角花椒沙拉酱都被收到一只纸箱子里去,用透明胶封了口,放在厨房的灶台下面。他几乎把那只箱子忘记了。直到半月前,她问起他家里有没有可以做饭的调料,他摇摇头,但接着就想起了那只箱子。他带她走到厨房里去,打开那只纸箱子。她一一拿出来看,最后同他说,这些都过期了,不能吃了。
  她再来时,便也陆陆续续地买了米面粮油往这儿带。厨房空荡荡的灶台上陆陆续续又被摆上了一些花椒大料,她做饭的时候,他常常会站在旁边抽烟,觉得一切都像是一种幻象。卓去世以后,他曾觉得这辈子都不再会有一个女人来到他身边,心甘情愿地为他洗衣做饭,还觉得这些操劳的琐事是一种发自心底的乐趣。但她确实出现了,她一边做饭一边同他说笑,仿佛自己已经是这家里的女主人。他想问她是不是已经结婚了,但张了张嘴终于还是没问。这种问题是不能轻易问的,他害怕吓跑了她。
  她几乎每次来都會为他做一顿晚饭。但说实话,她的厨艺一般,口味也偏重,煲的汤多是咸口的。但她做起饭来的那股认真劲儿却挺让他感动。等到晚饭终于做好,两个人并肩坐在电视前,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时,她又突然很安静,空气里除了电视的动静,仿佛只有咀嚼的声音。
  她的温顺让他时时想起自己的卓。他同卓是在大学里相识,在一起五年多了,一年前,他们在他的家乡举行了订婚仪式。他们在一起的生活平淡得像一张白纸,但却温馨。那时,大学毕业后,他在市中心的一家软件公司上班,每天下班,他从不留恋办公室,总是脚步愉悦地去坐地铁。回家时,一开门,小屋里便充溢着饭菜的香味。他进门换鞋、洗手,卓则拿着一柄长勺走到灶前给他盛好香喷喷的打卤面。他钟爱卓的打卤面,从食材上来说,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一个西红柿、两个鸡蛋,再加上一小块五花肉,但面的味道却是独特的,醇厚,柔韧,入味。他喜欢吃香菜,卓总是会在微黄的面条即将出锅时,撒上一大把沾着清水的翠绿香菜。他总在走进楼道时就嗅到小屋里的面香。每一根面条都富有弹性,也浸透了卤子的菜汁香味,他总是不满足地把空空的碗递给卓,迫不及待地说,再来一碗。
  五年前,他们刚毕业,手里没有积蓄,只得租住在十三平方米的一间次卧里。房间很小,放着一张双人床、一张书桌、一个立柜。卓喜欢读书,看房子的时候,她一眼就相中了那卧室里的书桌,因此很快他们就搬进了这仄狭的小屋里。每天卓就在那小屋里做饭,因为房间太小,卓便买了巴掌大的小锅、A4纸大小的切菜板、两只菜盘、两只喝粥的小碗。有时,他回到家的时候,饭菜早已经做好,卓呢,则坐在书桌边翻着一本书来看。这样的瞬间总让他觉得感动,仿佛时间就停在了那静好的一刻,不再消逝。
  
  上次她离开以后,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没有来过他的家。他有些忐忑,觉得可能还是自己太依赖她了,总是想让她多在自己的床上逗留一会儿时光。而这种依赖或许吓到了她。她是那么胆小,走在路上左顾右盼的样子让他觉得滑稽,但又有点儿心疼。她心里一定装着许多心事,他很想了解她,不仅仅只是了解她的身体。但或许因为他太想走近她,而使她感到不安。他想起上次她出门时,他环着她的腰,不愿她离开。她的目光转过来,正与他对视。那目光里有些空洞,但更多的是坚定,她没有犹豫地就推开他的手,拿起自己的黑色帆布包走向门口。
  晚上八点,他躺在床上,肚子咕咕地叫着。书桌上有一只徐徐爬动的蟑螂,它沿着桌子缝跑得飞快,或许它是嗅到了老面包的气味。他从床上起来,穿上拖鞋,走到桌边去。那只出来觅食的蟑螂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他拿起桌上的老面包,那面包放得太久,早已经有些发硬,但还没有长出绿色的霉斑。他解开袋子,学着她的样子撕了一块面包下来,面包渣散落在地上,像一些干瘪的泥土。他低下头去一一捡起,扔进垃圾桶里。卓去世以后,吃饭这件事对他来说,变成了一种负担。
  如今,每天下班,他总是最晚离开的那个。回到家又如何呢,也不过是守着空荡荡的房间看手机。他常常一回到家里就和衣躺在床上,甩掉脚上的鞋子,自己待着。晚上八九点钟的光景,觉得疲累就昏昏地睡去,一睁眼时,已经是后半夜。深夜的时光总是难捱的,让人觉得仿佛一切都没有尽头。他走到楼下去,从便利店买一包香烟,坐在楼下的石凳上,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他想起卓在世时,半年前,他们一起来这小区里看房子。那时,新房还没装修,地板和墙面还都裸露着水泥。卓却显得很兴奋,从主卧跑到次卧,又从阳台看到厨房,他们终于有属于自己的小家了,尽管只有五十多平方米,但怎么说也比从前租房子要稳定很多。起码不用害怕在寒冬时分被房东赶出家门去,流落街头,也不用与人一起挤卫生间和厨房了。他原本以为他们的新生活就此展开,却没想到在搬进新房的前一个月,卓就遭遇了车祸。那时,他们正在筹备一月后的婚礼。
  深夜里,蠢蠢欲动的除了深不见底的悲伤,还有欲望。他在楼下抽烟时看见她从眼前走过去的。要不是有脚步声,他甚至没发觉正有人经过,彼时她正穿着那一身绿色的连衣裙。她的脚步悄然,他很想知道她究竟在害怕什么。
  
  他决定跟着她。
  她出发去长途车站的那个凌晨,他平静地与她告别,但脚步轻轻地跟在了她的身后。她走进电梯里时,还警觉地回头环顾,确定没人之后,才脚步匆匆地走进电梯里去。他坐上了旁边的电梯,比她慢了六个楼层。这一晚小雨飘洒,没有月光,夜黑如墨。她依旧慌里慌张,像只夜晚出来觅食的绿鼠,她弯着脖颈往前走的样子更显得怯懦,跟在他身边时的状态完全不同。在他身边,她是从容的、温顺的,他的手在她身上轻轻游走,她便闭上眼睛微微地笑着。她同他说,我是真的很爱你啊。他听了这话,觉得熟悉而又熨帖。他在情意正浓时请求她留下来,就留在他身边,不要走。她紧闭的双眼倏忽间就睁开,同他说,我不能。   空气里有些潮湿,雨水开始不规则地飘洒,打在他脸上身上,他觉得很是舒畅。自从卓死去,他开始喜欢雨水,迷离的朦胧的潮湿的氛围,像是要永久地持续下去。没有阳光,点点雨水,如梦似幻。他在雨水里,想起很多从前的事情,除了卓,还有他童年时的一些记忆。那些记忆斑斑驳驳,仿佛是上个轮回的事情,又好像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他甚至还想起自己读中学时候的时光,背着书包,行走在还未天亮的山路上,走着走着,远方的天空就明亮起来了。他看见大片大片的田野,想起弯着腰在田野里劳作的农人,想起那时路边有些枯黄的野草。后来,他从那个小村子来到了城里读书,在大学里,他遇见了卓。他曾在暑假时带着卓回到那个贫瘠的小村子,山路曲折,要先乘十个多小时的火车,再转乘汽车,最后还要沿着崎岖的山路再走上半个钟头才能到家。尽管疲累,但卓却没有怨言,反倒显得舒适从容。他从心里感激卓的体谅,觉得自己是那么幸运。他曾带卓爬上最高的那座山——百草坪,他们躺在山顶的草地上,看着小小的村子,卓说,这儿的风景真的跟城市里不一样,让人觉得心里很踏实。他说,我家里连门都没有,你不觉得很寒酸吗?卓笑笑说,倒是很有趣了。
  这些记忆浮现出来时,他觉得自己仿佛正在一个错乱的世界里,许多的回忆场景像是不规则的碎片,飘浮在他的周围。或许是雨的缘故,潮湿阴沉的天气里人容易陷入到对往事的回想之中。他在雨水里走着,抬头看时,她正坐到一辆出租车里去。他便停下来,等她的出租车开动,他也招手拦停了一辆出租车。
  司机问他去哪儿的时候,他只说跟上前面那辆出租车。司机从后视镜里警觉地看了他一眼,若有所思。他知道自己此时正蓬头垢面,头发胡须都很长,杂乱地打了绺,像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车里很闷,一股恼人的臭味在狭小的空间里游走。他怀疑是自己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毕竟他已经很久没有洗澡了。他能记起来的上一次洗澡时间,那时候似乎卓还在。他在淋浴间里唤着卓的名字,卓,卓,给我递条毛巾来吧。卓一边应着,一边将那条柔软的粉色毛巾递过来。想到这儿,他的悲伤情绪几乎难以自抑。他总是这样,一想起卓来,就好像把就快要结痂的伤口生生地撕扯开来,露出其中白花花的血肉和脓水。
  出租车停在了一个陌生的村子里。雨仍然在下,她回头望了一眼,就沿着土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村子深处走去。他有些后悔,觉得自己是本不该跟着她往外走的。毕竟,他与她,也只是有过几个相互慰藉的夜晚,他竟然冲动地跟着她从家里来到了这陌生的村子里,这真是盲目又大胆。
  他想起他们初次遇见的那个雨夜,他坐在小区楼下的花坛里抽烟,她从他面前一闪而过。她再来到他身边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多星期后的事情了。她迈着同样匆忙慌乱的脚步,穿过长长的走廊,修长的手指微微弯曲,叩响了他的房门。他打开门,她站在那儿,身上穿着那件到脚踝的绿色连衣裙,她说,我从楼下给你带了面包。他接过她撕下的那块放在嘴里,一股焦煳味在嘴巴里蔓延开来。
  在他怀里的时候,她乖巧而又安静。他觉得,她是爱他的,尽管他们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他已经熟悉了她的每一寸肌肤,肌肤上的每一个细节,他还想熟悉她更多的生活,譬如她是否已经结婚,又或者,她接下来是否有同自己交往的打算。因此,他小心翼翼地问关于她的家。她把脸埋在他的臂弯里,眼睛眨动着,若有所思,接着同他说,你认为我的家在哪里,它就在哪儿了。
  沿着村里的土路一直走,越走四周就越发黑暗,仿佛正走在一条不见天光的黑洞里。她还在往前走,脚步却从容了很多,不再像去找他时的那般慌乱。他跟在她身后不远处,深深浅浅地走。这样崎岖而又陌生的山路,他已经很久没走过了。对这种山路似曾相识的记忆还停留在他儿时。住在乡下的时候,或许也就十几岁吧,他跟着母亲生活。母亲日日早出晚归,去田野,去集市,他也就常常独自待在家里。母亲在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便踏实许多。他在屋里,听着母亲在院子里的动静:哗啦哗啦地搓洗衣服,咔嚓咔嚓地劈断木柴。小院里有了母亲,便一直是热闹的,油花在炒锅里噼里啪啦地炸开,母亲蹲在灶边做饭。那些时候,他的心里也总是宁静的。
  他大三那年,母亲得了绝症。其实他高中时,母亲就做过一次胃部手术,尽管他从那时候就知道母亲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但心里却一直都没做好准备。母亲的生命陷入了倒计时,但他觉得这比母亲意外离世来得更加煎熬和痛苦。母親迅速地消瘦下去,她原本丰腴的身体在半月之间就如同长了霉菌的玉米,果实迅速地腐烂,最终萎缩成一个皱巴巴的废纸团。每次开学离家,他都觉得与母亲是永别了。在学校里时,他也过得很压抑,聚会之类是很少参加的,脑海里无时无刻不想着生病卧床的母亲。母亲出殡的时候,也是一个雨天。黄昏时,家里的电话打过来,他心里一惊,泪水便流了下来。当天晚上,他就坐上了回家的火车,那时卓还是他的女朋友,她也陪着他回家去参加母亲的葬礼。
  在母亲的葬礼上,他表现得异常平静,他想哭,但眼睑干涸,没有泪水。卓话不多,只是跟在他身边。他走到院子里去招待那些前来奔丧的亲戚,卓就给亲戚们倒上温热的白水;他到土灶边看请来的白事师傅烙白豆腐,卓就帮着切些蒜末葱姜。夜晚当所有的人都离去,他踉踉跄跄地走到河边去,泪水满脸都是。他跪在母亲的新搭的坟前,大声地哭泣。卓静默地站在他身后,没说话。泥土和青草味在雨水里弥散,临走的时候,他泪眼朦胧中看卓,卓的眼眶红红的,刚刚也哭过了。
  想到卓,他又一次难过得几乎窒息。就在婚礼前的一个月,在那个他让卓先去婚纱店的下午,卓倒在了婚纱店门口的马路上。那时,卓正一边过马路,一边看他发来的婚礼流程,思忖着哪些细节还可以更完美些。
  现在,卓过世刚刚半年,他居然在跟踪一个别的女人。但那绿衣女人却又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仿佛有一股力量牵动着他去跟随她。她的身影消失在山路上,晨光熹微,东方的天空有些微微的红色。他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跟丢了她,只看到她在拐入另一条山路时,回头站定,长久地注视他。那目光令他感觉到陌生而又寒冷。
  不知过了多久,也忘记自己是在什么时候出发的。他抽着烟,重又坐回到小区楼下的花园里,天已经大亮。阳光如同从天空里抽出来的剑,刺向大地。单元楼里陆陆续续走出一些人来,他们脚步匆匆。有个穿绿色连衣裙的女人眉眼间与卓有几分相似,她背着一只黑色的单肩包。他看到她手里拿着一只老面包,正准备撕着一条条地往嘴里送。穿着白色舞鞋的双脚柔软又匆忙,连衣裙微微摆动,一角乳白色若隐若现。在风中,她瘦弱的身子都像是要跳起舞来。他目送她走远,但她就要拐出小区门口时突然站定,回过身来望着他。与往日不同,她脸上的温柔与笑意收敛了,投来的目光里警觉而又带着几分嫌恶。他怔了怔,哆哆嗦嗦地掏出手机,想给她打个电话。但她是谁呢,又叫什么名字呢,在这深秋清冷的小区花园里,他的大脑空荡荡的,仿佛刚从昨晚的睡梦中醒来。
  责任编辑:姚陌尘
其他文献
到了周五,王老请我们吃野生鱼的电话果真来了。  好事的起因来自周一晚上。唐华录请几个朋友吃饭,我终于得以见到王老。王老65岁,德高望重,在我们花卉界是响当当的人物。自从他退休,就不爱出来参加活动,能请动他的人很少。食间最后一道菜是野生鱼,这家隐藏在郊区山野中的山庄以做野生鱼闻名,生意极好,不提前一周订位,基本订不上,谁出面说情都没用。能吃上这里的野生鱼,能与王老共进晚餐,我们备感荣幸。  大伙让王
期刊
来 信  信在夜间抵达,仿佛光涌入深渊  独角兽从星宿间奔来  万物陷入语焉不详的梦境  美好如未被命名的事物  我心神不定。双手  如同捧着一团无处安放的  火焰  旧欢喜  自然得仿佛从枝头  落下的露珠,久别后  重逢是蓄谋已久,是突如其来  的暮色也无法遮盖的无措  微光中,语言是多余的蜜  像一棵树从不觉察  一片叶子飘落大地  你看我的眼神,仍是旧眼神  仿佛那淌过尘世之河的暖流  持
期刊
一切白的东西和你相比都成了黑墨水而自惭形秽  一切无知的鸟兽因为不能说出你的名字而绝望万分  一切路口的警察亮起绿灯让你顺利通过  一切正确的指南针向我标示你存在的方位   ——《恋爱的犀牛》  傍晚的时候,起了点儿风,凉飕飕的。大街上的人也比白天多了不少。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正在蠢蠢欲动,路边商铺大甩卖的吆喝声也蓄势待发。那位一身西装革履的老先生照旧坐在绿江大道的第七张椅子上。如果两个小时后他还在那
期刊
冬天的时候,因为客厅里添了一面立柜,夏天里慧媛从市场买回来的那盆盆栽就成了屋子里头多余的摆设了,矮墩墩的一小盆,给丢在了阳台角。慧媛和宋良延每日走到阳台前倒开水,滴答滴答,从暖壶嘴滴下一溜儿热水在叶子上,叶子不久就黄了。可是它毕竟是新鲜的生命,死不了,过了个把月它又赖赖巴巴地活起来了。这样的盆栽生命力强,活得久,可是活得不漂亮,叶子都给滚烫的开水烫溃烂了,皱皱巴巴,不甚起眼地给挤在阳台的角落里了,
期刊
每年夏天再次回到广州的时候,广州塔上的广告都会改变。最开始7岁,家里搬到广州时,广州塔顶的尖还在施工。我一直很纳闷这个塔的用处,这好像是一个电视塔,收录信号。六月份总是下雨,下雨之前乌云很迅速,遮住楼顶,也遮住我。各种不同的汽车喇叭变得沙哑、急促。街角理发店门口的白炽灯也突然灭了又亮起,这时候对面黑暗的矮楼房的三楼,电焊机冒出金色火花。没有一点声音,我从来没喜欢过广州的暴雨,但暴雨前的紧张让我放慢
期刊
过街天桥  那个在天桥上纠结是否向下吐一口痰的  绅士  是我的兄长  那个蹲在桥面上卖布偶的沉默的人  是我失散多年的发小  那个在桥头洋槐树的浓荫里与我拥抱的  是我的女神  我曾走错路,一小时之内三次走过同一座天桥  我曾站在天桥的中心,希望等我的人  能够早一点看到。现在  我想选一座天桥走过去,走到街对面  再走回来。然后  再走过去  说好的大雪呢  它只是迟了一点  只是夜雨狡黠,篡
期刊
1  干戈弄在市中心,不大,是条老路。   她从楼上下来,沿干戈弄往西,走环城路。上桥时,天黑下来了,车灯与桥上的灯,以及桥两岸的灯火汇聚到一起。   桥下是开阔的水面,清风拂来,每到这里,豆子都会在草地上欢快地跑上一圈,会翻几个跟斗。撒野的豆子顽皮可爱,像个小孩,闪着明亮的目光。有时,它也羞怯,躲在一个角落里。每当这时,她就知道遇到大狗了。遇到威猛的大狗,它就藏起来,还把头钻进草丛。   这天,
期刊
胡桂英决定了,在品质前海城大门右侧,重新盖座土地庙。刚动手,保安过来,启动管家模式,强行制止。  胡桂英扫了保安一眼,说,睇门就睇门,多管闲事。土地庙本来就喺哩度。  胡桂英说的土地庙,是前海新村的老土地庙,就在品质前海城大门位置。早几年,富通房地产公司买下前海新村最后一大片地,品质前海城拔地而起,成為深圳最贵的房子。也难怪,深圳寸土寸金,所有的黄金地段都没了缝隙,只剩这片最后填海的地了,又是自贸
期刊
北京路寻幽  广州的变化,是一个一个朝代,广州的脉络,却一直在北京路。宋元三城也好,明清新老二城也罢,都是依据北京路,东拓西扩。  沿着北京路,我总想再走一走,找一找,再看一看岁月留下的遗迹。可是,高楼阻挡了我搜寻的目光,簇新的街景恍惚着我脑子里的印象。新和旧,其实也是喜和忧,它让我生出惆怅和长长的感喟。  城市在变,但城市历史不变,城市肌理不变。拐进越秀书院街,走到底,大马站。朝南,可以看到大佛
期刊
关键词:回顾与出发  主持人语:  面对“当代”:回顾与出发      2017年秋天,我们开始筹划推出“当代文学关键词”栏目,至今已经二年。当此之际,对此栏目进行回顾变得很有必要。过去两年里,《广州文艺》“当代文学关键词”已经先后推出了“底层文学”“民间文学奖”“先锋文学”“第三代诗歌”“当代诗”“多民族文学”“作家的学科背景”“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当代散文”“译介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