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楚门的世界》是一部获得广泛认可的原创叙事电影,深刻揭示和批判了媒介对人的巨大影响。通过对电影的叙事者和焦点的分析,笔者认为这部电影表达的是电影对电视的控诉。但是,这种控诉缺乏公正的立场,自身充满了矛盾,因此只能是“酸葡萄”般的无效控诉。
关键词:电影;《楚门的世界》;叙事;电视;控诉
由彼得·威尔执导的《楚门的世界》(1998)是一部在影评人和观众中都获得了广泛认可的原创叙事电影。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楚门从出生起就成为了一部面向全世界播出的电视节目的主角,节目的内容就是他的全部生活,而他的父母、妻子、朋友和同事都是演员。这一切只有他毫不知情。类似上帝的制片人克里斯托夫领养他并决定其生活,建造了楚门的生活环境——海景岛,并控制着楚门的人生。《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楚门的世界》是“一个关于媒体暴政的寓言”[1]。
也有评论认为电影《楚门的世界》“以讽刺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被媒体渗透了的世界”,“有力地批判了‘媒体万能’的价值观”。[2]那么,为什么电影要如此尖锐地控诉包括自己在内的媒体世界?笔者试图通过分析电影的叙事者和焦点,说明《楚门的世界》代表的是电影对电视而非整个媒体的“酸葡萄”般的无效控诉。
一
H·伯特·阿波特认为分析叙事者对解读叙事是非常关键的。[3]由于电影通过表演和场景直接陈示,叙事者被隐藏了起来。真正的作者,或者说真正的讲故事者,就是隐含的叙事者。[4]但是,电影不是一个人完成的故事,而是由一组人共同完成的,因此很难将某一个人,比如导演(尽管导演对叙事有很大的影响)看成是叙事者。鉴于此,本文用“隐藏的叙事者”指代包括导演、编剧在内的所有参与电影叙事的人员。
电影编剧显然是“隐藏的叙事者”的一部分,并且是影响叙事的非常重要的角色。《楚门的世界》的编剧安德鲁·尼克尔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们与电视有这种奇怪的关系……最近电视上播映了一名在洛杉矶的高速公路上死去的男子。我想很多人都希望看到暴力的、激烈的结局。”[5]他清楚地指出这种“奇怪的关系”是观众与电视之间的,不是观众与整个媒体之间的,更不是与电影之间的。在采访中,安德鲁·尼克尔进一步指出,电视真人秀节目造成了美国的浮躁(Springerization),而《楚门的世界》正是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讽刺,电影也提醒人们质疑其真实性、确定性本身。[6]可以看出,尼克尔直言不讳地批评电视,甚至在形而上的哲学高度上要求观众学会质疑。或许,在尼克尔看来,电影不应该在观众质疑的事物之列——电影是艺术,是给观众带来启示的先知。
当我们关注电影本身,并分析电影的焦点时会发现有更多的证据可以证明《楚门的世界》是电影对电视的批评。所谓焦点就是指镜头,我们通过镜头了解叙事中的人物和事件。焦点对我们的所思所感都有很大的影响[7],因为它决定观众从谁的角度观察叙事,焦点就像是一道防火墙,观众所看到的内容,都是经过焦点过滤和选择的。在电影的开始部分,电影观众会看到对电视真人秀节目导演及主要演员的采访,之后是一个右下角标有“直播”字样的电视屏幕。另外,“导演彼得·威尔用1.66:1的格式拍摄《楚门的世界》,使它看起来更像电视节目。”[8]因此,电影从一开始就试图通过焦点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到电视节目上。观众自己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而正因为其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才会无意识地跟随电影的焦点,而不是自己的理性。于是,在焦点的引导下,观众慢慢忘记自己是在看彼得·威尔执导的电影,逐渐陷入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在看克里斯托夫的《楚门秀》。但是,观众看到的一切都是经由“隐藏的叙事者”的镜头选择和编排的。事实上,并没有克里斯托夫的《楚门秀》,所有的一切都是电影《楚门的世界》。
《楚门秀》的字幕“克里斯托夫创造”(Created by Christof)和《楚门的世界》的字幕“彼得·威尔导演”(Directed by Peter Weir),暗示出对克里斯托夫的讽刺。克里斯托夫的所作所为远超出电视制片人的职责,他不是导演了《楚门秀》,而是像上帝创世一样创造了《楚门秀》。因此,他不再是制片人,而是“创造者”。这正是基督教七宗罪中最严重的傲慢,本应受到谴责和惩罚的。
当楚门开始怀疑自己生活的“现实”时,他的至交好友马龙真挚地说,“重点是,我甘愿为你牺牲。我绝对不会对你说谎。”对话之后的场景,即楚门与他的“父亲”重聚的场景,更是感动了《楚门秀》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但是,通过“隐藏的叙事者”的镜头,电影《楚门的世界》的观众看到了电视节目《楚门秀》的观众没有机会了解的情景,看到了电视节目的残酷。马龙感人肺腑的话是克里斯托夫设计的。马龙只是在模仿、重复和表演。出自楚门最信任的朋友之口的“绝对不说谎”本身就是个谎言。当楚门沉浸于与父亲重聚的狂喜中时,电影观众看到的却是忙于指挥的克里斯托夫。“干冰少放一点。高架摄影机待命。高架摄影机。针孔摄影机。广角镜头,路边摄影……这样就好,进音乐……现在,特写镜头。”所有工作人员都小心翼翼地紧张待命。这一切被控制得恰到好处,所有人都为拍摄的成功向克里斯托夫表示祝贺,没有人考虑楚门作为真实的人的感受,因为他只是电视节目中一个任人摆布的角色罢了。
电影中对克里斯托夫进行访谈的主持人说,“我们知道你非常注重自己的隐私。”这是多么讽刺!正是这样一个注重自己隐私的人无情地践踏了另一个人的隐私。尽管克里斯托夫在访谈中说,楚门随时可以离开。但是,当发现楚门不见之后,所有的演员立即被克里斯托夫召集起来寻找他。克里斯托夫停止了直播,甚至改变时间,如上帝一般,召来光明,将海景岛的黑夜变成了白天。为了迫使楚门回来,他开启了天气控制系统,不惜制造出了可能会杀死楚门的狂风暴雨。当他自信楚门会回来时,就马上开始了直播。透过“隐含导演”的镜头,电视观众看到了他气急败坏的样子。电影通过镜头告诉观众,在克里斯托夫看来,楚门并不是一个有自己感受的个体,而是帮助他实现个人成功的工具。无疑,克里斯托夫所代表的整个电视媒体是一个残酷地践踏着人权的暴君。
通过对“隐藏的叙事者”和焦点的分析,本文开始的问题就有了答案。电影的导演、编剧及其他工作人员并非有足够的勇气和高尚的品质去批评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媒体。他们批评的是电视媒体而非电影,与电视相比,电影是一门高雅的艺术。
二
但是,电影对电视的这种批评注定只能是“酸葡萄”般的无效批评。首先,批评的公正性值得怀疑,将这种批评看成是电影对电视的偏见是可行的甚至完全合理的。正如宋家玲教授所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在,电影已经成为艺术和高雅文化的一部分,而电视还在争取其在文化中的位置。[9]因此,在电影看来,渗透进观众生活的电视只是粗俗的娱乐,不仅对观众无益,还为其创造出虚假的幻象世界。出于这样的轻视和偏见,电影自然会将电视的危害加以夸张,进行批评。此外,由于“电影的优势在于空间和造型,而电视的优势在于时间上的自由”[10]。因此,由于时间限制,像《楚门秀》这样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形态是电影无法采取的形式。而且,普通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琐事尚且达不到艺术的高度,也不适宜在电影中表现。然而,这些内容在电视真人秀节自出现之初就已经存在,并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最流行的倾向。[11]尽管大部分电视批评家轻视真人秀节目,但它们很受观众欢迎。或许它满足了人们的窥视欲,或许它反映了真实的生活,或许它有助于观众更多地了解人类和社会。
在商业化的媒体世界中,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成本很低,比电影更有竞争优势,更受投资者的青睐。媒体分析家乔伊·沙尔茨曼甚至将真人秀节目定义为在广大观众中很受欢迎的便宜的节目。“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成本通常比肥皂剧低25%—50%,比电视连续剧低33%—75%。”[12]而被这样一种低俗的电视娱乐节目超越并夺走观众,对于高雅的电影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对这种节目进行批评,提醒观众对其危害产生警惕,回归到高雅艺术本身自然是有必要的。但是,这种控诉也可被认为是电影出于嫉妒,或者对自身利益的维护的结果。
另一方面,当电影控诉电视操纵人们的生活,将克里斯托夫刻画成上帝一般的创造者,它自己实际上也在扮演着类似的角色。电影控制着观众的视域和视角,引导观众去看电影本身希望观众看到的内容,这本身正是一种操纵和控制。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电影所批评的克里斯托夫正是电影自己创造和控制的对象。如果说克里斯托夫像上帝一般创造了海景岛,控制了楚门的人生。那么,创造和控制克里斯托夫的电影是不是也在操纵观众呢?因此,电影对电视的控诉也应该包含对自己的控诉。当电影本身的正义位置被解构时,其控诉也就注定失败了。
此外,电影试图向观众提醒电视的危害,前提是观众是可以被教化的,同时似乎也在暗示观众的无知和麻木。正是因为无知和麻木,《楚门秀》的观众才会昼夜不停地关注楚门的生活,却不曾想到自己被欺骗、被操纵。而电影的观众,即现实中的观众也并没有因为这部电影而与电视决裂。即使是电视真人秀节目也没有受到威胁。2000年真人秀节目《幸存者》首播观众达1500万,而同年开播的《老大哥》首播观众达2400万。[13]此外还有《美国偶像》(2002)、《美国超模》(2003)、《学徒》(2004)等极受欢迎并持续播出几年的真人秀节目,受到全世界观众的吹捧。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电视节目的残酷,更没有觉醒,继续借助电视寻找娱乐或慰藉。那么,既然观众是无知的、麻木的,不会被电影所做的控诉惊醒,向他们展示对电视的控诉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尽管《楚门的世界》是一部受到广泛认可的原创电影,但它的批评并不彻底,只是电影对电视的“酸葡萄”似的控诉。而当它将自身解构,将控诉的听众否定之后,这种充满矛盾的控诉也注定是失败的。电影《楚门的世界》不能影响电视的发展,不能减少观众观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热情,不过却丰富了英语中真人秀节目的表达方式,比如“‘楚门秀’来到小镇”(The Truman Show comes to town)中“楚门秀”被用来指代真人秀节目《老大哥》。[14]
注释:
[1]Weir, Peter:Encyclopedia Britannica,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28th Nov, 2009, (http://search.eb.com/eb/article-9473602)。
[2][8] “楚门的世界”,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293.htm?fr=ala0_1_1)。
[3][7] 参见Abbott, H. Porter: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Narrative,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第66-67页。
[4] 参见宋家玲《影视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页。
[5] Ron Givens:Truman Show screenwriter isn’t afraid to tackle paranoia in new Carrey movie, Daily News [New York] 29th May, 1998。
[6] Ron Givens:Truman Show screenwriter isn’t afraid to tackle paranoia in new Carrey movie ,Daily News [New York] 29th May, 1998。
[9] 参见宋家玲《影视艺术比较轮》,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10] 宋家玲:《影视艺术比较轮》,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11] 参见陈犀禾《当代美国电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
[12] 陈犀禾:《当代美国电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
[13] 参见宗匠《电视娱乐节目——理念、设计与制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14] 参见Jennifer Dudley:The Truman Show comes to town ,Courier Mail [Brisbane] 19th Apr, 2001。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电影;《楚门的世界》;叙事;电视;控诉
由彼得·威尔执导的《楚门的世界》(1998)是一部在影评人和观众中都获得了广泛认可的原创叙事电影。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楚门从出生起就成为了一部面向全世界播出的电视节目的主角,节目的内容就是他的全部生活,而他的父母、妻子、朋友和同事都是演员。这一切只有他毫不知情。类似上帝的制片人克里斯托夫领养他并决定其生活,建造了楚门的生活环境——海景岛,并控制着楚门的人生。《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楚门的世界》是“一个关于媒体暴政的寓言”[1]。
也有评论认为电影《楚门的世界》“以讽刺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被媒体渗透了的世界”,“有力地批判了‘媒体万能’的价值观”。[2]那么,为什么电影要如此尖锐地控诉包括自己在内的媒体世界?笔者试图通过分析电影的叙事者和焦点,说明《楚门的世界》代表的是电影对电视而非整个媒体的“酸葡萄”般的无效控诉。
一
H·伯特·阿波特认为分析叙事者对解读叙事是非常关键的。[3]由于电影通过表演和场景直接陈示,叙事者被隐藏了起来。真正的作者,或者说真正的讲故事者,就是隐含的叙事者。[4]但是,电影不是一个人完成的故事,而是由一组人共同完成的,因此很难将某一个人,比如导演(尽管导演对叙事有很大的影响)看成是叙事者。鉴于此,本文用“隐藏的叙事者”指代包括导演、编剧在内的所有参与电影叙事的人员。
电影编剧显然是“隐藏的叙事者”的一部分,并且是影响叙事的非常重要的角色。《楚门的世界》的编剧安德鲁·尼克尔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们与电视有这种奇怪的关系……最近电视上播映了一名在洛杉矶的高速公路上死去的男子。我想很多人都希望看到暴力的、激烈的结局。”[5]他清楚地指出这种“奇怪的关系”是观众与电视之间的,不是观众与整个媒体之间的,更不是与电影之间的。在采访中,安德鲁·尼克尔进一步指出,电视真人秀节目造成了美国的浮躁(Springerization),而《楚门的世界》正是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讽刺,电影也提醒人们质疑其真实性、确定性本身。[6]可以看出,尼克尔直言不讳地批评电视,甚至在形而上的哲学高度上要求观众学会质疑。或许,在尼克尔看来,电影不应该在观众质疑的事物之列——电影是艺术,是给观众带来启示的先知。
当我们关注电影本身,并分析电影的焦点时会发现有更多的证据可以证明《楚门的世界》是电影对电视的批评。所谓焦点就是指镜头,我们通过镜头了解叙事中的人物和事件。焦点对我们的所思所感都有很大的影响[7],因为它决定观众从谁的角度观察叙事,焦点就像是一道防火墙,观众所看到的内容,都是经过焦点过滤和选择的。在电影的开始部分,电影观众会看到对电视真人秀节目导演及主要演员的采访,之后是一个右下角标有“直播”字样的电视屏幕。另外,“导演彼得·威尔用1.66:1的格式拍摄《楚门的世界》,使它看起来更像电视节目。”[8]因此,电影从一开始就试图通过焦点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到电视节目上。观众自己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而正因为其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才会无意识地跟随电影的焦点,而不是自己的理性。于是,在焦点的引导下,观众慢慢忘记自己是在看彼得·威尔执导的电影,逐渐陷入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在看克里斯托夫的《楚门秀》。但是,观众看到的一切都是经由“隐藏的叙事者”的镜头选择和编排的。事实上,并没有克里斯托夫的《楚门秀》,所有的一切都是电影《楚门的世界》。
《楚门秀》的字幕“克里斯托夫创造”(Created by Christof)和《楚门的世界》的字幕“彼得·威尔导演”(Directed by Peter Weir),暗示出对克里斯托夫的讽刺。克里斯托夫的所作所为远超出电视制片人的职责,他不是导演了《楚门秀》,而是像上帝创世一样创造了《楚门秀》。因此,他不再是制片人,而是“创造者”。这正是基督教七宗罪中最严重的傲慢,本应受到谴责和惩罚的。
当楚门开始怀疑自己生活的“现实”时,他的至交好友马龙真挚地说,“重点是,我甘愿为你牺牲。我绝对不会对你说谎。”对话之后的场景,即楚门与他的“父亲”重聚的场景,更是感动了《楚门秀》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但是,通过“隐藏的叙事者”的镜头,电影《楚门的世界》的观众看到了电视节目《楚门秀》的观众没有机会了解的情景,看到了电视节目的残酷。马龙感人肺腑的话是克里斯托夫设计的。马龙只是在模仿、重复和表演。出自楚门最信任的朋友之口的“绝对不说谎”本身就是个谎言。当楚门沉浸于与父亲重聚的狂喜中时,电影观众看到的却是忙于指挥的克里斯托夫。“干冰少放一点。高架摄影机待命。高架摄影机。针孔摄影机。广角镜头,路边摄影……这样就好,进音乐……现在,特写镜头。”所有工作人员都小心翼翼地紧张待命。这一切被控制得恰到好处,所有人都为拍摄的成功向克里斯托夫表示祝贺,没有人考虑楚门作为真实的人的感受,因为他只是电视节目中一个任人摆布的角色罢了。
电影中对克里斯托夫进行访谈的主持人说,“我们知道你非常注重自己的隐私。”这是多么讽刺!正是这样一个注重自己隐私的人无情地践踏了另一个人的隐私。尽管克里斯托夫在访谈中说,楚门随时可以离开。但是,当发现楚门不见之后,所有的演员立即被克里斯托夫召集起来寻找他。克里斯托夫停止了直播,甚至改变时间,如上帝一般,召来光明,将海景岛的黑夜变成了白天。为了迫使楚门回来,他开启了天气控制系统,不惜制造出了可能会杀死楚门的狂风暴雨。当他自信楚门会回来时,就马上开始了直播。透过“隐含导演”的镜头,电视观众看到了他气急败坏的样子。电影通过镜头告诉观众,在克里斯托夫看来,楚门并不是一个有自己感受的个体,而是帮助他实现个人成功的工具。无疑,克里斯托夫所代表的整个电视媒体是一个残酷地践踏着人权的暴君。
通过对“隐藏的叙事者”和焦点的分析,本文开始的问题就有了答案。电影的导演、编剧及其他工作人员并非有足够的勇气和高尚的品质去批评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媒体。他们批评的是电视媒体而非电影,与电视相比,电影是一门高雅的艺术。
二
但是,电影对电视的这种批评注定只能是“酸葡萄”般的无效批评。首先,批评的公正性值得怀疑,将这种批评看成是电影对电视的偏见是可行的甚至完全合理的。正如宋家玲教授所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在,电影已经成为艺术和高雅文化的一部分,而电视还在争取其在文化中的位置。[9]因此,在电影看来,渗透进观众生活的电视只是粗俗的娱乐,不仅对观众无益,还为其创造出虚假的幻象世界。出于这样的轻视和偏见,电影自然会将电视的危害加以夸张,进行批评。此外,由于“电影的优势在于空间和造型,而电视的优势在于时间上的自由”[10]。因此,由于时间限制,像《楚门秀》这样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形态是电影无法采取的形式。而且,普通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琐事尚且达不到艺术的高度,也不适宜在电影中表现。然而,这些内容在电视真人秀节自出现之初就已经存在,并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最流行的倾向。[11]尽管大部分电视批评家轻视真人秀节目,但它们很受观众欢迎。或许它满足了人们的窥视欲,或许它反映了真实的生活,或许它有助于观众更多地了解人类和社会。
在商业化的媒体世界中,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成本很低,比电影更有竞争优势,更受投资者的青睐。媒体分析家乔伊·沙尔茨曼甚至将真人秀节目定义为在广大观众中很受欢迎的便宜的节目。“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成本通常比肥皂剧低25%—50%,比电视连续剧低33%—75%。”[12]而被这样一种低俗的电视娱乐节目超越并夺走观众,对于高雅的电影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对这种节目进行批评,提醒观众对其危害产生警惕,回归到高雅艺术本身自然是有必要的。但是,这种控诉也可被认为是电影出于嫉妒,或者对自身利益的维护的结果。
另一方面,当电影控诉电视操纵人们的生活,将克里斯托夫刻画成上帝一般的创造者,它自己实际上也在扮演着类似的角色。电影控制着观众的视域和视角,引导观众去看电影本身希望观众看到的内容,这本身正是一种操纵和控制。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电影所批评的克里斯托夫正是电影自己创造和控制的对象。如果说克里斯托夫像上帝一般创造了海景岛,控制了楚门的人生。那么,创造和控制克里斯托夫的电影是不是也在操纵观众呢?因此,电影对电视的控诉也应该包含对自己的控诉。当电影本身的正义位置被解构时,其控诉也就注定失败了。
此外,电影试图向观众提醒电视的危害,前提是观众是可以被教化的,同时似乎也在暗示观众的无知和麻木。正是因为无知和麻木,《楚门秀》的观众才会昼夜不停地关注楚门的生活,却不曾想到自己被欺骗、被操纵。而电影的观众,即现实中的观众也并没有因为这部电影而与电视决裂。即使是电视真人秀节目也没有受到威胁。2000年真人秀节目《幸存者》首播观众达1500万,而同年开播的《老大哥》首播观众达2400万。[13]此外还有《美国偶像》(2002)、《美国超模》(2003)、《学徒》(2004)等极受欢迎并持续播出几年的真人秀节目,受到全世界观众的吹捧。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电视节目的残酷,更没有觉醒,继续借助电视寻找娱乐或慰藉。那么,既然观众是无知的、麻木的,不会被电影所做的控诉惊醒,向他们展示对电视的控诉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尽管《楚门的世界》是一部受到广泛认可的原创电影,但它的批评并不彻底,只是电影对电视的“酸葡萄”似的控诉。而当它将自身解构,将控诉的听众否定之后,这种充满矛盾的控诉也注定是失败的。电影《楚门的世界》不能影响电视的发展,不能减少观众观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热情,不过却丰富了英语中真人秀节目的表达方式,比如“‘楚门秀’来到小镇”(The Truman Show comes to town)中“楚门秀”被用来指代真人秀节目《老大哥》。[14]
注释:
[1]Weir, Peter:Encyclopedia Britannica,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28th Nov, 2009, (http://search.eb.com/eb/article-9473602)。
[2][8] “楚门的世界”,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293.htm?fr=ala0_1_1)。
[3][7] 参见Abbott, H. Porter: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Narrative,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第66-67页。
[4] 参见宋家玲《影视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页。
[5] Ron Givens:Truman Show screenwriter isn’t afraid to tackle paranoia in new Carrey movie, Daily News [New York] 29th May, 1998。
[6] Ron Givens:Truman Show screenwriter isn’t afraid to tackle paranoia in new Carrey movie ,Daily News [New York] 29th May, 1998。
[9] 参见宋家玲《影视艺术比较轮》,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10] 宋家玲:《影视艺术比较轮》,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11] 参见陈犀禾《当代美国电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
[12] 陈犀禾:《当代美国电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
[13] 参见宗匠《电视娱乐节目——理念、设计与制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14] 参见Jennifer Dudley:The Truman Show comes to town ,Courier Mail [Brisbane] 19th Apr, 2001。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