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程改革自2004年从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率先进行,到2010年秋,重庆、四川、广西、贵州、西藏、青海六省(区)最后一批加入新课程。经过7年,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级行政单位全部加入新课程改革行列。四川从2010年秋开始加入新课改,起步晚。目前各地理教师面临着诸多困惑“在新课程标准下,地理课该怎么上?”、“高考地理会怎么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结合这两年新课程教学体会,并借鉴实行新课改多年的地区教学经验。我认为目前各学校地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解读新课程标准理念,转变教学理念;理解新课程标准内容,形成新的教材观。
一、解读新课程标准理念,转变教学理念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五条理念要求体现了地理新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反应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
“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通俗地讲有“地理素养”就是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表现出他是受过地理教育的。这说明地理教学目的不是要求学生记住大量的地名、分布、物产、特色,而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双“地理的眼”,也就是用地理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所见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现代社会是个多元化、多样化社会,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也是多样化的。一是侧重于生活的地理,就是能够认识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并能够根据地理事物和现象调整生活习惯和方法,以适应自然环境、保护环境。二是侧重于提高文化素养的地理,有这类学习需求的学生是立足于学习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通过学习能使学生的地理观察、地理读图、地理计算、地理制作能力得到完善和提高,以及形成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和观念。三是侧重于地理科学的地理,这类学生一般对地理学都有强烈的地理学习兴趣,这类学生往往是今后地理科学研究的人才。为满足这三类不同学习需求,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通过地理课程构建实现,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地理新课程设置了三个必修模块和七个选修模块。在此基础上,各个学校和地区可进一步辅助一些配合高中地理教育的“地方”和“校本”教材,同时还可以利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与空间,开展和地理课有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是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重视地理问题探究”,就是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不能仅限于教师的灌输讲解,要给学生创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获取地理知识、形成地理能力的机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课程目标”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学生除了获得知识与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外,还更注重达成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正是通过“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自主获得地理知识,形成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
“强调地理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这条理念是要重视现代技术发展对学校地理教学的影响。学生学会必要的地理信息技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这些技术和方法获取地理信息和地理知识,适应地理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强调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设备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强调地理学习评价的“三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全、反思评价和鼓励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以高考成绩为依据,要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如对学生课堂参与度评价、对学生质疑求异活跃度评价、对学生探究水平进行评价。
二、理解新课程标准内容,形成新的教材观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高中地理教材一直被教师作为传授地理知识和指导学生参与高考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地理教材上知识根本不敢疏忽,生怕稍有闪失便导致学生高考失分,乃至于“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好教师”就是要好好地“教教材”,知识必须得“讲”全“讲”透,这也是评价教师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把教材当作标本,奉为“圣经”,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越雷池半步,正因为如此,教师也就只能是“教教材”。
高中新课程改革自2004年开始后,编写教材的思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标准的作用是这样描述的:“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也写明:“《课标》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据此描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和高中地理考试的依据,是高中地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的“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指出:“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教科书本身则是“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资源”。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材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活动的目标和任务,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探究活动提供指导,使探究活动易于实施,可以引领学生课外延续科学探究活动。也就是说教材内容仅仅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资源,而不是达成目标的依据。由于地理“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依据只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而不是某个版本的教材。因此在使用新课标教材教学之前,首先要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的运用和处理教材,形成“联系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力”的教学设计。在这种新课改的形势下,教材仅仅是教学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把以教材作为依托,创造性使用地理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即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形成“用教材教”的教材观。
总之,观念决定行动。地理课程改革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而教师的“关键”是“观念”。我省是最后一批实行新课改的地区之一,据其它已实行课改多年的地区的经验,地理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思想、新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要加紧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标,形成新的课程理念和教材观,才能“高屋建瓴”指导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助推新课改的顺利、成功实施。
[参考文献]
[1]张祖春、王祖琴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修订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陈澄主编:《地理教学研究与案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林培英,马贺山主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单位:四川省邛崃一中)
一、解读新课程标准理念,转变教学理念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五条理念要求体现了地理新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反应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
“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通俗地讲有“地理素养”就是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表现出他是受过地理教育的。这说明地理教学目的不是要求学生记住大量的地名、分布、物产、特色,而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双“地理的眼”,也就是用地理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所见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现代社会是个多元化、多样化社会,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也是多样化的。一是侧重于生活的地理,就是能够认识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并能够根据地理事物和现象调整生活习惯和方法,以适应自然环境、保护环境。二是侧重于提高文化素养的地理,有这类学习需求的学生是立足于学习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通过学习能使学生的地理观察、地理读图、地理计算、地理制作能力得到完善和提高,以及形成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和观念。三是侧重于地理科学的地理,这类学生一般对地理学都有强烈的地理学习兴趣,这类学生往往是今后地理科学研究的人才。为满足这三类不同学习需求,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通过地理课程构建实现,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地理新课程设置了三个必修模块和七个选修模块。在此基础上,各个学校和地区可进一步辅助一些配合高中地理教育的“地方”和“校本”教材,同时还可以利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与空间,开展和地理课有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是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重视地理问题探究”,就是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不能仅限于教师的灌输讲解,要给学生创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获取地理知识、形成地理能力的机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课程目标”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学生除了获得知识与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外,还更注重达成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正是通过“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自主获得地理知识,形成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
“强调地理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这条理念是要重视现代技术发展对学校地理教学的影响。学生学会必要的地理信息技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这些技术和方法获取地理信息和地理知识,适应地理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强调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设备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强调地理学习评价的“三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全、反思评价和鼓励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以高考成绩为依据,要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如对学生课堂参与度评价、对学生质疑求异活跃度评价、对学生探究水平进行评价。
二、理解新课程标准内容,形成新的教材观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高中地理教材一直被教师作为传授地理知识和指导学生参与高考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地理教材上知识根本不敢疏忽,生怕稍有闪失便导致学生高考失分,乃至于“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好教师”就是要好好地“教教材”,知识必须得“讲”全“讲”透,这也是评价教师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把教材当作标本,奉为“圣经”,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越雷池半步,正因为如此,教师也就只能是“教教材”。
高中新课程改革自2004年开始后,编写教材的思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标准的作用是这样描述的:“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也写明:“《课标》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据此描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和高中地理考试的依据,是高中地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的“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指出:“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教科书本身则是“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资源”。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材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活动的目标和任务,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探究活动提供指导,使探究活动易于实施,可以引领学生课外延续科学探究活动。也就是说教材内容仅仅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资源,而不是达成目标的依据。由于地理“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依据只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而不是某个版本的教材。因此在使用新课标教材教学之前,首先要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的运用和处理教材,形成“联系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力”的教学设计。在这种新课改的形势下,教材仅仅是教学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把以教材作为依托,创造性使用地理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即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形成“用教材教”的教材观。
总之,观念决定行动。地理课程改革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而教师的“关键”是“观念”。我省是最后一批实行新课改的地区之一,据其它已实行课改多年的地区的经验,地理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思想、新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要加紧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标,形成新的课程理念和教材观,才能“高屋建瓴”指导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助推新课改的顺利、成功实施。
[参考文献]
[1]张祖春、王祖琴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修订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陈澄主编:《地理教学研究与案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林培英,马贺山主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单位:四川省邛崃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