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性论书法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本是通过书写文字以记录事物之用,相比瞬间即逝的语言来讲,书法是跨越了时空的沟通工具。但是,中国书法却大大超越了它的本质属性,而上升为了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行为,流动在中华文明的血脉当中。
  书法之所以修养心性,源于它的一撇一捺,都饱蘸着文化艺术的精华,而收发落笔。
  书法,更可以说,它写出的就是一部立体的中国文化史。
  
   书法与艺术互通:内化之势
   书法是一种线条的艺术,线条是气韵的呈现,好的书法作品,通篇流荡着一以贯之的气韵。表面看来,笔法虽有续接,墨色虽有断缺,但运笔的气势如虹,像筋骨脉络的暗流不断。气韵,就是书法线条内在的支撑。
   王献之提倡“一笔书”,便是讲究作品内在一气呵成的气脉。似此落笔成书,才真正是富有神韵的书法作品,而非孤立的文字描摹。而书法中的气韵畅通,也与人的气脉相贯通,这就是线条艺术的养身之处。养于内,而不仅仅是修于外。
   线条之于人体,是源自内在气脉的张力,外化为一种行云流水的起伏收展,所以一幅书法的写作和观看,都是调理气息的过程,进而神清气爽,心安体泰。
   书法作品贵乎流动,静态的艺术表现出动态的流动,这是它最迷人之处。而书法气势的流动性,使它能在简单一方宣纸上,就素色勾勒出了其他艺术的精魂。
   舞蹈艺术与用笔的飞舞最是神似。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书法家张旭,就发现了舞与书之间的秘密关联。张旭创造了狂草书,被称为“草圣”,他的书法大开大合,潇洒奔放,其状如醉,其形如癫,令人看过即有酣畅淋漓、心神俱醉之感。事实上,张旭的书法之道正脱胎于舞蹈。当时唐代的都城长安,有一位著名的剑舞艺术家,人称公孙大娘,张旭也为她的剑舞身姿如痴如醉。而在舞蹈的感化下,张旭惊悟了草书之神,他把激昂又曼妙的线条带进笔与纸的交流中,律动洒脱不羁,气脉舞动如飞,让观者也随之气韵畅通无阻,神思优游回荡。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身裹黑衣的舞蹈演员以身体的腾舞回旋做笔触,在卷轴上流动出水墨的线条。而台湾的云门舞集,更是创作过《行草》的组舞。昔日以舞入书法,今朝以书化舞蹈,从这个角度看,书法的创作和欣赏,就是一场舞,淋漓尽致后,则通体舒泰。
   舞蹈是形体的艺术,与书法有着起落重合的交叠。而音乐这种听觉的艺术,与书法也是气韵贯通。
   吹管乐器(笛、箫等)、拉弦乐器(胡琴等)相较于弹拨乐器(琴、瑟等)、打击乐器(钟、磬等),更能够表达无间断的线性音乐,而后者发出的音乐特色则是颗粒感。线性音乐中的吹管乐器,则直接与人的气脉相通,助人抒出浊气,调节呼吸,改善心绪。一部音乐,就是一场气韵的节奏,而一篇书法作品也是同样,笔画的起承转合,都是气息的吐纳沉浮。急躁则表现为火气太盛,安详则呈现出流荡回环。书法的赏鉴,就是洗心的旅程。
   水墨无声,游动在纸张上,却协奏着一首韵律起伏、错落有致的音乐。
   所以书法之所以养人,不仅因为外在的一笔一画磨炼心性、一撇一捺平静心情,更源于从内在上,它就与人的血气流动一脉相通。人的肢体行动,就是在完成着线条的程序,而人的语言对话,则是在进行着音乐的交流。书法,以其平面的呈现,由眼入心,接通和引导着人体的生命律动。
   书法与生命涵养:外化之形
   内化的气韵为书法之“势”,外化的笔墨为书法之“形”。内以养性,外以修身。
   在书法的三要素当中,气韵是关乎“章法”的,体现整体的情绪;而笔墨关乎的是“笔法”和“结构”,通过笔墨结体,彰显性情,表达格调,从而匡正心志,修炼品格。
   所谓“书者,心之迹也”,字如其人,书法修养的其实是人的心性。
   且看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他的书法真迹虽皆已不传,但对后世的影响从未衰退。紫禁城中皇帝起居的养心殿里,有一间西暖阁被乾隆皇帝命名为“三希堂”,就是因为这里存有三件稀世珍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以及王洵的《伯远帖》。虽然前两件作品都是唐宋临摹本,但是依然令盛世之主、一国之君都为它们而改易自己书房的名称,日日相对,百看不厌,可见书法对于乾隆皇帝身心的深刻影响。而在这三件作品中,又以仅四行二十八字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为首。此“二十八骊珠”,用笔以圆笔藏锋为主,结体以正方形为主,起笔收笔富于弹性,用墨浓淡匀称爽朗,可以说,《快雪时晴帖》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圆和顺畅,是王羲之在以“圆劲古雅”的运笔成风,写着“优闲逸裕”的人生况味。而乾隆帝之所以能在众多书法珍品中唯独对此件作品推崇至极,是因为它能把大雪初晴的清和朗日带到观赏者面前,让这份气定神闲的贵族心性,舒畅着后人的身心,涵养着人生的品位。
   再如唐代的颜真卿,他被称作是中国书法史上唯一能和王羲之先后辉映的书法大家。王羲之书法是“矫若游龙”式的潇洒飘逸,而颜真卿书法是“藏头护尾”式的方正平稳。比如他在《颜家庙碑》中展现出的“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笔笔遒劲有力,字字中正厚实,含而不露的笔法,力道内藏的格调,正是其人思想境界的反映。中国人最是敬仰中庸之道,但如何养志修心?书品如人品,在字迹的书写和赏鉴中,人格境界点滴改善,生命气象就在点画墨线中蔚然成型。
   笔墨筋骨外以修身,气韵流脉内以养性。书法创作,是由动到静的凝固过程,书法欣赏,是由静到动的激活过程。而写怎样的书体、赏怎样的书法,非是人写书,而是书写人,非是人挑书,乃是书挑人。在书法世界里,人的心性品格就如同墨,被驾驭于笔下,写成生命最本真的样子。
  
   曹雅欣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在读,自由撰稿人,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于《黄河文学》《现代教育科学》《环球人文地理》《城市地理》等多次发表文章。
其他文献
我认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它的伦理观、价值观、世界观。   中华文化的伦理观是忠、孝、仁、义、信   忠孝是连在一起的,实际上也是一种仁。子曰:“仁者爱人”。“仁”左边是单立人、是个人,右边是二,两个人相处的原则就是仁。孝由此而生,父慈,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应该孝敬父母,这个爱在父子两代人之间是以孝来体现的。继而推广到国家,封建社会对国就叫忠。那么作为个人怎么处理和社会
期刊
“和”与“同”是先秦重要的哲学概念。孔子关于和同之辨的观点,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国哲学智慧   “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
期刊
《兰亭集序》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王羲之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真品一直保存宫中,梁朝战乱流落民间。陈朝天嘉年间,羲之七世孙僧智永(传世
期刊
《多宝塔碑》,或称《多宝塔感应碑》,全称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唐天宝十一载立。原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置西安碑林。高285厘米,宽102厘米,文34行,行66字,全碑约二千字,由岑勋撰文,颜真卿正书,徐浩隶书题额,史华刊石。   多宝塔碑叙述了唐代僧人楚金禅师静夜诵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有多宝佛塔呈现眼前,他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变为现实,天宝元年选中千福寺兴工
期刊
精爽   中国的文字,如果你懂得它的内容,又能感受它的字形肌体之美的时候,就到了一审美的境界。真正的大书法家作品一出来,就有一股精爽之气,而不是拖沓、肮脏之气。   宇宙万物有它的生、发、枯、荣、粗、细、长、短,有它行动的徐、疾、快、慢,它整个运动过程、生命状态,在中国书法家看来,都是可以通过点画流美表达出来的。这是一种非常简洁的语言。简洁这两个字很重要,在《文心雕龙》
期刊
启功书法延续了董其昌一脉,并上追唐人楷法,融入自己的学识和理解,其书法造诣极深,笔墨精到、线条简练、结字、章法都十分得体。启功书法由于结体比较平实,用笔相对单调,形式缺少变化,便于作伪者仿临,有些人甚至仿冒到乱真的程度。然而,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作伪者由于不具备启功先生的深厚文化学养,不论采取什么现代手段,字里行间仍可透出一些信息,看出一些漏着。   伪品与真品表面看似乎差不
期刊
《苕溪诗卷》,北宋米芾书,澄心堂纸本墨迹卷,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米芾书《苕溪诗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
期刊
庄子其人的放诞与超脱多源于其性情的放达和超逸,这性情又源出于他精神上的“上升的虚无主义”(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说是“虚无主义”,则说明庄子的精神之于现实人生并无直接的关联,其追求的落脚处乃在于彼岸世界的自由,因而对此岸的世界主张否定,而之所以是“上升”,则正因为对现实的否定并非一意消极,而是最终指向超越。这正如《庄子》中的许多奇谲诙诡的寓言一般,多是超越了现实日用的目光,而以一种隐喻
期刊
书法之美,若能真切感悟,进入脑际的便是音乐般的节奏与旋律。心与思、志与气、爱与恨,人世诸端,皆能表于这方寸之上。墨舞飘际,便是文字、绘画、音乐浑然一体之时。故王羲之曰“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苏轼道“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   作书,是需要情境的。有听滴滴之雨见婆娑叶之境,有感绵绵无期秋雨之界,有疾风骤雨之期,有明洁爽雨
期刊
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姜夔说:“点者,字之眉目,全借顾盼精神,有向有背……横竖者,所贵长短合宜,坚实有力。撇捺者, 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由之状。弯钩挑剔者,字之步履, 欲其深实。”这形象地说明了字如其人。形如人,字讲结体,人讲身材体格;貌如人,字讲墨色,人讲肤色;势如人,字论力度,人论体力;品如人,书讲书品,人讲人品;情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