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的情感世界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anywhe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文场得意,情场失意;文场失意,情场得意。似乎,文场与情场的关系,就像官场、战场、商场等与情场的关系一样,总是非得即失,非失即得,相互对立,很难双赢。
  其实,人类活跃的各种场所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文人更是性情中人。每个文学家、艺术家的创作生涯与他的情感生活密不可分。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既留下了不少文场情场都得意的佳话,也留下了许多文场情场难双赢的憾事。但一个作家的创作生涯与他的情感历程究竟有什么关系?好像至今还没有哪位探讨过这个问题。
  当代著名作家高晓声,1928年出生在江苏武进县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他一生坎坷,半世蒙冤,恰恰是创作生涯与情感生活纠葛不断、互为因素的一个典型例证。高晓声在与疾病抗争中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信念和对文学的追求,并以擅长写作农村题材的短篇小说而享誉文坛。他在文场和情场跋涉的几十年里,先后接触了五位女性(见2000年1月号《知音》杂志下半月刊拙作《高晓声之吻》)。这五位女性几乎都直接影响到他的创作。广大读者也许非常熟悉他为新时期人物画廊精心塑造的李顺大、陈奂生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但却不一定完全知晓这位描画别人灵魂的文坛高手,在笔耕路上先后结交五位女性,为了建立他心目中的那个生活和精神家园,经历了多少跌宕起伏的情感历程……
  
  一
  
  1949年6月,21岁的高晓声赴无锡惠山,进入解放后刚刚创办的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学习。1950年5月结业分配到设在无锡的苏南文联,1952年7月又转到苏南文化局工作。正是这一年,高晓声结识了一位生长于美丽的太湖之滨的小刘姑娘。这姑娘虽生得瘦弱而文静,但十分聪明贤惠。她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深深地印在了高晓声的心中,赢得了他的好感。
  当时,高晓声有块心病。因他的父亲解放前在国民党县党部干过,在解放初的肃反中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这在高晓声年轻的心灵上投下了无法抹去的阴影。因此,高晓声一心要找一个政治清白的女性做伴侣。在对小刘进行一番“明察暗访”后,结果正是令他满意的。他这才放心大胆地与小刘交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两位年轻人依偎在湖畔小石桥头。高晓声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颤抖着在心爱的姑娘唇上印上了一个甜蜜的初吻!
  之后,这对恋人你来我往,关系越来越密切。就在他们开始谈论婚嫁,憧憬幸福未来时,小刘却突然病倒了,连续半个月咳嗽不止,痰中带血。到医院一检查,发现竟是讨厌的肺结核病。当时,治疗这种疾病的“盘尼西林”(青霉素)很紧张,小刘的病情因得不到控制而日益加重。痴情的高晓声不顾亲友的劝阻,终日守候在病中的小刘身边。他与小刘早已山盟海誓,难舍难分了。
  1953年元旦,高晓声调省城南京从事专业创作。他出手不凡。与人合作的大型锡剧《走上新珞》,在上海举行的华东戏曲会演中荣获一等奖。短篇小说《解约》也颇具功力,在当时的江苏文学评比中荣获一等奖。随着他创作的不断丰收,他的名气也逐渐响彻文坛。这期间,高晓声与小刘姑娘之间情意缠绵,书信不断。
  l957年6月6日,高晓声与江苏几位风华正茂的文学青年聚在一起,纵论文艺界的天下大事,觉得当时的文艺刊物都是千人一面,发表的作品也都是大同小异,要改变此种状况,吾等义不容辞,决定创办一个同人刊物《探求者》,要在中国文坛上创造一个流派。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便由高晓声起草了一个“启事”,阐明了《探求者》的政治见解和艺术主张,并四处发展同人。结果,流派还没有流出来,反右派就开始了。《探求者》成了全国有组织、有纲领的典型的“反党集团”,审查批判了半年多。高晓声因起草那份被称为“反党宣言”的《探求者》“启事”而成了罪魁祸首、众矢之的,批判的火力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
  大难临头,他不知道自己的结局和今后的去向。此时此刻,他特别思念他的恋人小刘。为了在被世界排斥之后,还有一处退路,还有一个窝巢,还有一位红颜知己,就在批判斗争进行得最为激烈的时候,高晓声偷偷溜回家乡,闪电式地宣布与小刘正式结婚。难友们不知他的去向,都很紧张。担心他会想不开,去寻短见。直到几天后,高晓声回来了,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最后,高晓声被错误地打成“反党小集团”成员,同年12月,又被错划成右派分子。1958年3月,被处理回原籍武进乡下。
  小刘姑娘闻知后,毅然辞掉工作,到乡下来陪伴落难中的高晓声。小两口虽然经济拮据,但相依为命,情感生活十分丰富。只是因为贫病交加,小刘的肺结核日益加重。痴情的高晓声不顾亲友的劝阻,终日守候在病中的小刘身边。
  这段婚姻延续的时间不到两年,年轻的小刘姑娘,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凄惨地离开了高晓声,离开了这个世界。爱人的失去,使高晓声陷入了极度的悲伤中,他也大病了一场,整日咳嗽不止。到医院一查,竟也得了初期肺病,也不知这是不是小刘传染给他的。后来,这个疾病引起的各种病变和痛苦折磨了他一辈子,但他一生都无怨无悔。毕竟,甜蜜的初恋给他留下了永远美好的记忆。
  情场失意,文场得意。八十年代末,高晓声将他的初恋写进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青天在上》。小说中文清和珠珠的形象显然是作家自己与小刘姑娘的化身。由于回忆中感情上的痛苦折磨,高晓声的思路经常被打断,因而这部长篇小说写得很慢,从1987年10月8日完成初稿到1990年1—6月改写定稿,一直持续了两年多。
  二
  高晓声被处理回乡5年后,才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在家乡一所中学任教。文革开始,他这个“摘帽右派”又遭到审查。
  为此,除了年轻时与小刘姑娘那段短暂的恋情之外,直到他43岁时,还没有再结婚。对于幸福家庭的渴望,他已经心灰意冷。他只想什么时候能随便找个女人,为他生个孩子,传宗接代。
  1971年冬天,高晓声因劳累过度,慢性支气管炎复发,住进公社医院。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医院里的人都去参加大批判会议了,病房里就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又冷又饿的高晓声,手脚麻木,气息奄奄。他隐约觉得自己快不久于人世了。
  半夜三更,忽然有一位少妇推开了病房门,手里拎着一罐热腾腾的猪肚汤。一进屋,她就毫不犹豫地将高晓声冰冷的身子揽进自己怀里,一边将猪肚汤一调羹一调羹地喂给他吃。
  一大碗热汤入肚,高晓声逐渐恢复了元气。当他发现自己正躺在一位少妇怀里时,不免有几分紧张。这位少妇他认识,就是别人不久前刚刚为他介绍的对象。她叫素珍,是位29岁的守寡女子。他们才见了一次面,他就病倒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她会来看他,还为他煲汤。从不轻易掉泪的硬汉高晓声,这时也禁不住眼眶湿润了。他问她:“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
  “因为我看你是个好人!”朴实的少妇回答他。
  高晓声激动得什么也说不出来,他唯有紧紧拥住这位救命恩人,情不自禁地在她的面颊上印上了他落难时期最为艰涩的一吻。
  就这样,在素珍这位心地善良的少妇的精心调理和悉心照护下,高晓声迅速康复,重新燃起了他对家庭的希望之火。不久,素珍就带着与前夫生的,分别为7岁、5岁、2岁的三个女儿,与高晓声正式完婚了,第二年便生下了一个儿子。
  之后,这对患难夫妻相濡以沫,同舟共济,一直走过了20多个年头……
  三
  l979年5月,高晓声的问题经过彻底甄别、平反,于当年11月回到江苏省作协创作组,他生命的季节从冬天步入了春天,他创作的黄金时代也随之来临。
其他文献
南朝·宋,诗人鲍照写过一首乐府诗《苦热行》,其中有这样两句:“含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晖”(见《文选》卷二十八“乐府”下)。这里说的“吹蛊”又名“飞蛊”,相传是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李善注引顾野王的话说:“江南数郡,有畜蛊者,主人行之以杀人,行食饮中,人不觉也,其家绝灭者,则飞游妄走,中之则毖。”据说这种人工养育的毒虫煞是厉害,它不仅能钻到人的肚子里去,搅得人五体不安,甚至精神错乱;还能让人得一种“惑以
期刊
女性占人类的二分之一,对于女性的态度,也就是对于人类二分之一人口的态度,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它足以见出一个人的文化教养及文明程度,也足以见出一部文学作品的进步性与现代性。《红楼梦》的伟大之处,我认为首先就在于曹雪芹对待女性的态度,较之“古典四大名著”中的其他三部,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红颜祸水”、“最毒妇人心”等负面评价是《三国演义》、《水浒传》乃至《西游记》对待女人的基本态度,“不好色”则是其评
期刊
几年以后,是我跟王海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一次相遇。那天我们在一起喝酒,一起回忆在大学生活中琐碎的往事。  这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一年以后,他死在了市中心一家酒店宾馆的包间里。与他一同死亡的还有一个女人。  在我们回忆的诸多荒唐事中,只有一件我仍旧记忆深刻。但是这并不是那次我和王海谈话的重点。那是2003年,离现在有6年的时间了。六年中,也包括毕业后的这四年,我到过青岛、北京、昆明、上海、南京、沈
期刊
他离开我们一年了,但在我们家里,他仍无处不在。客厅的一角,是抗战胜利六十年纪念时他的彩色照片,虽不为来客注意,却一直在安详地关注着我们。衬托着照片的是他最后一次买回来的一小盆黄色的“仙客莱”假花,当时,那鲜艳生动的色彩,我还以为是真花哩!餐厅里,是我们在照相馆拍的唯一一张“全家福”,为了子女离家后留作纪念,五个人傻乎乎的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在“文革”的特殊年代。卧室书桌上,是我们俩最后的一次合影,那
期刊
图谋扩展    大照电灯公司开始发电了,但是规模很小,资金也很少,要想进一步发展,简直是困难重重。何时才能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呢?清朝农工商部核准发给大照公司执照,郭礼徵便想趁去京领取执照之机,向清廷建议发展电气事业。他也知道清廷曾明令禁止上海非租界地用电,说是有火灾危险。不过这又过去了几年,租界的实例放在那里,现在民营的大照公司也正常发电了,其经验也可说明一些问题。于是郭礼徵准备了一份详细的条陈,
期刊
1    我和李燕苹虽是表兄妹,但平时极少往来,只知道她职高毕业不久就进了一家食品商店工作;嫁了一个做生意的男人,后来听说离了。  在一个阳光非常温暖的早晨,李燕苹出现在我办公室,在我愣神时,她迅速地与主任老范打了招呼,然后转过身来用眼神向我示意了下,便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好,我是刚来的,以后请多指点多关照。我马上会意了她的眼神,是向我暗示不要将我们的表亲关系透露出来,我也装模作样地点头笑笑,表示
期刊
保罗的奇遇    簇新的钢琴在华丽的大厅里排列着,尽显身姿、琳琅满目,何等的气势!一曲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天籁般飘渺而起。人们的目光转向正在弹奏钢琴的一个外国人身上。这位外国人名叫戴维斯·保罗,英国籍。是英国皇家乐团的著名钢琴家,此时他的身份是 德国斯坦威钢琴公司的特邀演奏家。上海的新国际展览中心此时正在举办一个国际乐器博览会。也只有像斯坦威这样世界顶级品牌的钢琴公司,才会有派头专门请一
期刊
在美国着装    在美国,所到之处留意过行人的装束,总的印象是不刻意,看上去自在、得体。公共场所偶尔可见“不修边幅”者,大概属于有意为之的“嬉皮士”或者无可奈何的“流浪汉”;到洛杉矶,或可见男士衣帽特别、女士穿了高跟鞋走路,让人疑心是否受到好莱坞的影响。而从普遍层面说,突出的感觉就是很为“大众”,人们平时穿着随意,最常见的是T恤、羽绒服、牛仔裤或过膝短裤,男女老小脚下的旅游鞋各具特色,型、色划一的
期刊
在渡江战役中,由于第三十五军担负解放南京的任务,因此在庆祝南京解放60周年之际,很多报刊杂志都提到三十五军军长吴化文。许多人出于好奇,很想了解吴化文其人其事。  吴化文,山东掖县人,从小随父母逃荒,到了安徽蒙城。1920年16岁时,蒙城发大水,全家生计无着,这时,正逢冯玉祥部队路经此地,他投靠了冯部。由挑夫、马夫、班长、排长一直升到团长。1930年中原大战冯部兵败,他跟着韩复榘投了蒋。任韩复榘手下
期刊
阅兵,作为一项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国威,一支军队的军威,一个民族的浩然正气。阅兵,展现武装力量建设成就,展现着一流的精神面貌,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更能激发爱国热情!  2009年10月1日,将令国人翘首期盼、振奋人心的特殊日子——中国改革开放造就的时代奇迹,中国人民迎来共和国60华诞。建国6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为了展示中国成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