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然而,作为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它的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那么,趣味性从何而来?我们认为,哲学课的趣味,就在于哲学本身是一门能说明世界的本质,提示最一般的规律,能教人聪明、给人以智慧的学问。而不少中学生总希望自己更聪明、更有智慧,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带上一点哲理,因此,我们完全有可能引起中学生对哲学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怎样加强哲学课的趣味性?我认为,对于初学哲学的中学生来说,教师对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更需要形象化的讲解,而博引趣例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趣例”可以是哲学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哲理诗、名人名言等。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爱听故事的占95%以上,高中生占85%以上,可看出中学生是很喜欢听故事的。我们就将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来搞好哲学常识的教学。结合教材内容精选一些寓言故事、成语典故、历史故事、生活故事进行教学,可将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刻问题通俗化,从而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而哲理诗却寓哲理于艺术形象中,意境、诗情、理趣交融,能使人获得艺术上的享受,也得到思想上的启发。还有名人名言,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伟人的名言,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可使学生加深对哲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博引趣例法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去把握、应用。
一、以趣引题,定好基调
成功的开头,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在哲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用趣例引题,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新课的讲解定下基调。
如在讲“联系”这个概念时,先讲述哲学寓言故事“唇亡齿寒”,说明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如唇齿相依,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联系”。那么,什么是“联系”呢?同学们就会抱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去探讨。又如在讲“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时,先叫一个学生讲“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进而引导学生分清“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然后引入正题。再如,在讲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事物的结构和排列次序的调整也能引起质变的时候,就可以让同学们叙述“田忌赛马”的故事。在同学们生动的叙述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使同学们很容易地理解了这一基本而又重要的哲学原理。
二、以趣言理,深入浅出
如在讲“必须按规律办事”时引用寓言“挤牛奶的故事”,说的是: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母牛。这家主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供招待客人之用。但他转念一想——现在离请客还有一个月,如果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存多了,牛奶容易变质发酸,也不便于保藏,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临到请客时一次挤出,到时牛奶既多又鲜,岂不妙哉?于是,主人就把母牛和小牛隔离开来,停止了挤奶。转眼间,请客的日子到了,客人们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从牛棚里牵出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母牛的奶不给小牛吃,也不去挤它,就会自然没了呢?通过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母牛的造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要每天挤,才能促其新陈代谢,也才有源源不断的新奶产生出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而挤奶人违背了规律,就必然使母牛造奶系统的生理机能紊乱,造成奶的枯竭。接着,再举一例“达尔文和表姐埃玛结婚终生悔恨”去印证。这例说的是生物学家达尔文和表姐埃玛结婚,结果十个子女中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他七个都有程度不同的精神病。后来,达尔文语重心长地对人们说:“奉劝那些表兄姐,千万不要走我的路而近亲结婚,就当知心朋友吧!”最后选用谚语“强扭的瓜不甜”让学生分析。这样,“规律的不可违抗”这一难点内容就容易理解了。
三、以趣明理,耐人寻味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政治课要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哲学课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展示了一个很好的大舞台。哲学课可以利用哲学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生活中的故事、哲理诗、名人名言、俗语、对联等渗透思想教育。例如,在讲到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时,就可以引用俗语“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既可以通俗易懂地解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可以由此教育同学们树立国家意识、集体意识。
四,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哲学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博引趣例法进行教学,能够创设出良好的乐学情境。当然,仅用趣例讲哲学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事实的证明和论证。若将趣例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则更能使学生大脑兴奋,学而忘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怎样加强哲学课的趣味性?我认为,对于初学哲学的中学生来说,教师对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更需要形象化的讲解,而博引趣例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趣例”可以是哲学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哲理诗、名人名言等。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爱听故事的占95%以上,高中生占85%以上,可看出中学生是很喜欢听故事的。我们就将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来搞好哲学常识的教学。结合教材内容精选一些寓言故事、成语典故、历史故事、生活故事进行教学,可将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刻问题通俗化,从而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而哲理诗却寓哲理于艺术形象中,意境、诗情、理趣交融,能使人获得艺术上的享受,也得到思想上的启发。还有名人名言,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伟人的名言,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可使学生加深对哲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博引趣例法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去把握、应用。
一、以趣引题,定好基调
成功的开头,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在哲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用趣例引题,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新课的讲解定下基调。
如在讲“联系”这个概念时,先讲述哲学寓言故事“唇亡齿寒”,说明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如唇齿相依,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联系”。那么,什么是“联系”呢?同学们就会抱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去探讨。又如在讲“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时,先叫一个学生讲“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进而引导学生分清“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然后引入正题。再如,在讲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事物的结构和排列次序的调整也能引起质变的时候,就可以让同学们叙述“田忌赛马”的故事。在同学们生动的叙述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使同学们很容易地理解了这一基本而又重要的哲学原理。
二、以趣言理,深入浅出
如在讲“必须按规律办事”时引用寓言“挤牛奶的故事”,说的是: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母牛。这家主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供招待客人之用。但他转念一想——现在离请客还有一个月,如果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存多了,牛奶容易变质发酸,也不便于保藏,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临到请客时一次挤出,到时牛奶既多又鲜,岂不妙哉?于是,主人就把母牛和小牛隔离开来,停止了挤奶。转眼间,请客的日子到了,客人们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从牛棚里牵出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母牛的奶不给小牛吃,也不去挤它,就会自然没了呢?通过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母牛的造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要每天挤,才能促其新陈代谢,也才有源源不断的新奶产生出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而挤奶人违背了规律,就必然使母牛造奶系统的生理机能紊乱,造成奶的枯竭。接着,再举一例“达尔文和表姐埃玛结婚终生悔恨”去印证。这例说的是生物学家达尔文和表姐埃玛结婚,结果十个子女中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他七个都有程度不同的精神病。后来,达尔文语重心长地对人们说:“奉劝那些表兄姐,千万不要走我的路而近亲结婚,就当知心朋友吧!”最后选用谚语“强扭的瓜不甜”让学生分析。这样,“规律的不可违抗”这一难点内容就容易理解了。
三、以趣明理,耐人寻味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政治课要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哲学课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展示了一个很好的大舞台。哲学课可以利用哲学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生活中的故事、哲理诗、名人名言、俗语、对联等渗透思想教育。例如,在讲到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时,就可以引用俗语“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既可以通俗易懂地解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可以由此教育同学们树立国家意识、集体意识。
四,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哲学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博引趣例法进行教学,能够创设出良好的乐学情境。当然,仅用趣例讲哲学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事实的证明和论证。若将趣例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则更能使学生大脑兴奋,学而忘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