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复习中的点滴体会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H8151171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内容主要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由于内容零碎,加上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难以理解。复习课又不同于新授课,内容多、时间紧、速度快,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讲究方法,把零碎的知识点整体化、系统化,因此复习时必须把握考纲、突出主干、夯实基础、提升答题技能技巧。
  下面就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构建知识框架,使知识结构系统化
  实施新课改以来,开放性试题逐渐增多,教材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而学生空间思维有限,再加上考前时间紧,考题大都比较灵活且综合性题目较多,因此在复习时可用框架将知识点串连起来,这样通过讲解将所学知识纵向和横向对比,使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异同清楚明了,便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如《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知识归纳如下:
   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多特殊天气、多旱涝灾害。
   外流区和内流区。
   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长江的源流概况水能开发及作用。
   黄河的源流概况、忧患及治理。
  二、图文结合,易于理解记忆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与它相关的图上。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进行熟记;复习时要填图、绘图,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如:“地球运动”、“七大洲和四大洋”、“国家位置”、“铁路干线”等等。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三、注重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是提高分析能力的保证,考试中的题目虽然有变化但都源于课本,这样只有掌握好基础知识,能力才能发挥出来。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试从五个方面比较这条界线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差异。这一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分析时要把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学生必须掌握每一个小问题,也就是掌握基础知识,才能有理有据地回答这一问题。基础知识牢固了,学生才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潜力也才能发挥出来。
  四、“讲”、“练”、“记”结合,深入理解
  第一步是“讲”,教师必须根据考纲要求,向学生讲清楚各知识点内在的联系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复习要求突出重点、讲清因果,做到知识点的系统、准确、完整,从而使学生做到概念明确、分析透彻、答题完整。
  第二步是“练”,练是实践。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老师必须通过练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步是“记”,对一些主干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进行背诵和记忆。首先要对一些基本的地理事实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这些地理事实是构建一个完整知识网络的节点,也像是大厦建设中的砖瓦,是很基础、很重要的准备。当然,这些事实很多,同学们往往有“记不胜记”的感觉。其实,很多地理事实并不需要死记,如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20°W和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来划分。有的同学总是要记错,搞不清楚是20°W还是20°E。同学们不妨想想,为什么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不用0°和180°经线来划分呢?只要能够理解不选择0°经线是为了避免将欧洲等地区划分在两个半球上,结论自然就不会记错了。
  五、联系相关知识,才能融会贯通
  地理课中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因此复习时要注重知识的有机联系以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以气温的变化为例:气温为什么会变化?气温怎样变化?如果我们搞清楚了气温变化的原因,归根到底主要是太阳辐射的变化,那么,因为太阳辐射会随着时间、空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气温的变化也就有了随时间而发生的日变化、年变化,以及随空间不同而出现的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规律。但仅有这些还不够,我们知道,有些地区的气温变化似乎不完全和太阳辐射有关,比如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并不是我国纬度最低的地方,而是吐鲁蕃盆地,为什么?这就说明气温变化的影响因素还有别的,具体地说有地形、有海陆分布等等,对吐鲁蕃盆地而言,特殊的盆地地形是夏季高温的重要原因。这个过程,就是将前后所学的地理知识以时间或空间的变化为线索进行串联,从而构建较为完整的地理知识网络,将所有知识的来龙去脉“一网打尽”。把系统的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总之,地理复习必须注重方法的选择,不能漫无目的,要切中要害,善于归纳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只要方法得当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钱理群说:“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学语
期刊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作文愈来愈显示其突出性和重要性,教师如何抓好作文教学,学生如何写出富有创意的作文,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话题。  很多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总习惯于命一个或几个类似的题,然后找到一到两篇范文,从范文的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分析一遍,然后就要求学生去写,结果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有些甚至套用范文中的某些语段。这样不仅使学生产生了一种依赖心理,更严重地僵化了学生的思
期刊
由于社会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即CAI,CAI是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的简称)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但是,由于认识的偏差,目前,英语课堂运用CAI出现了一些误区:  误区一:公开课一定要用多媒体,课件质量低,滥用CAI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CAI,许多老师把是否运用CAI看成是教学设计是否新颖的标准之一,甚至形成了“无多
期刊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每个学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  在新课改实施的
期刊
一、培养学生对学好物理的信心  在物理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一直学不好物理,主要原因来源于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如果学生有了信心,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学好物理就没有问题。在平时的课上,好学生的典型我会表扬,但我关注的还是那些学差生,这些学生并不都是笨的,他们有的是基础太差,有的是习惯太差,这些学生自我推动力相对弱,如果没有老师在后面推一把,将会越来越差。比如我班耿
期刊
摘 要:生物课程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生物标本,可以克服课堂的呆板与单调乏味,增大课堂教学活跃气氛,增进师生的互动和协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收到事半功倍的良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怀揣疑问走出教室,喜携答案迈进课堂。  关键词:问题设计 物理 运用    随着国家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成本的投资力度、现代教育技术在教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门教学周期很长的学科。凡从事这一学科的同仁们也许都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当我们在上课中,特别是在需要朗读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学生的朗读节奏分明、情感投入、表情自然,全班的同学在听的过程中就会特别专注,之后对老师在朗读前所布置的问题也往往会作出相当准确而精彩的回答;反之,如果是一个朗读停顿不当、声音低小、感情不投入的学生来读,其他同学就不会用心去听,反而还会发笑,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纪律差。学
期刊
有的学生看到作文低分容易产生自卑感,其实并非他们天生缺少写作才能。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来看,不少人语言底子不错,但因为他们的议论文存在下列三个弊端,以至影响到其能力的充分展示。  一、立意脱离材料含意  这种偏题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但失分严重。有的学生以为作文可以自定立意,就是写什么都可以,反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动脑筋去思考材料的含意、作者的意图,往往抓住细枝末节就拟题写作,结
期刊
有人这样形容数学:“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应当引起重视。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方面浅谈如下。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
期刊
摘 要: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在他的流放生涯中似乎与赤壁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他的诗词还是赋,他对赤壁总是一往情深。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他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同年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这两篇作品同为苏子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之作,二者的相同之处都是缅怀了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如周瑜、曹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