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x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学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引导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理解不够,出现了一些教学偏差和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教学中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这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更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痛苦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但是有的教师对此缺乏正确认识,为了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各环节的实施、评价,都由学生来操作。这种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
  二是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强化记忆积累。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语文教学要“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轻能弊端的有力矫枉,但是有的教师却过分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甚至放弃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
  三是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科特点和教学重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的认识和定位,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和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而提出的。但是,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和语文课的人文性,无视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文理沟通”。
  二、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及建议
  一是在落实自主学习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仍然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际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由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这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张志公的感悟。作为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把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特点,当好“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因为教师首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必然导致课堂上的无序和失控,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
  二是在注意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闻捷曾经讲过:“因为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对工具特别是电脑的依赖性增强了,造成了人脑的退化,人类出现了世界性的记忆功能衰退,所以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有大量的识记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必要的知识积累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语文能力来自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没有丰富的语文知识作依托,语文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含义,既要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着重点,又要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积累知识,把课程目标落在实处。
  三是在强调人文教育和综合化教育的同时,要注意语文学科特点和应该掌握的内容。刘国正先生说:“我认为,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仍然是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基本点历久常新。”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科学教育、审美教育等也就没有了附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在提倡综合性学习、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时,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脱离语文学科特点去搞宽泛的综合性学习,难以使学生全面发展,也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不符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其他文献
高中教学面对着激烈的高考竞争压力,受到广大师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与迫切要求。  那么,教师到底该如何做,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养呢?以语文为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当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后,教师所要具备的就不仅仅是一桶水,而是一缸水、一池水,并
期刊
班集体是每个学生的另一个“家”,家中成员是否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家是否能让每一个成员感到温暖,每一个成员是否都有一份博爱的心、爱家的情。班主任作为这个大家庭的“家长”,除了要有一份爱心,更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通过参与,让每一个成员都真正拥有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心,进而达到整个班集体和谐共进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
凤鸣小学建校以来,秉承“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育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先、创新为魂”的办学理念,践行“科学发展、和谐育人”的总体目标, 文化建设方面突出“六韵”特色,校园管理之中实施“八园”工程,以建“书香校园”为载体,倡导学生与书为友, 激读书之趣,悟读书之法,品读书之味,入读书之境,享读书之乐,努力打造了“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生活,让创新成为品质”的校风。  一、激读书之趣  在
期刊
注重课文的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古时候,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所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   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进
期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的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
期刊
一提到文言文,学生的普遍反应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然而,文言文是中学语文必修的内容,而且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并且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国学语言的表现形式,作为高中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是最基本的要求。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多是符合“浅易”这一特点的,高考虽然不是从课文之中选择文段,但也偏重传记类等相对浅易的文段。可以说,高中文言文,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学习起来
期刊
一、什么是微课  百度搜索中这样解释:“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从“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的表述可以看出:“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部分(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
期刊
当下,一切都在变。二十年前,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网络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十年前,人们还真不知道“霾”是什么东西,更不会想到曾经宽阔的马路如今是多么难走,一切来得太快了。不可否认,社会正在经历着一个工业、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作为家长的心情怎样,倘若孩子正在或即将上初中,家长希望他有一个什么样的班主任呢?先做这样的换位思考,再回到班主任的角色中来,会有很多感慨。
期刊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无论是操作实验,还是观察实验,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但目的也是让学生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可是在较多的实验活动中,学生的实验发现寥寥。直到听到教研员在讲座中说,这是因为“科学教师缺乏对过程的重视,导致学生对过程的忽视”,方恍然大悟。  细节的关注从实验前开始,即材料准备和整理。科学实验课,如果实验材
期刊
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体现在生本课堂上,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为核心,让学生活动充分。而这又与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的“学生活动充分,是语文教学的高层次境界”的观点不谋而合。由此可见,语文生本课堂是否有效,是否精彩,关键还在于学生活动是否充分。  教育学中明确指出:“学生活动充分”,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充分占有时间的前提下进行的学习语言、习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