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追逐热点要冷思考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1272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年春节对很多营销人来说过得真是不轻松,从新年红包到情人节,他们不是在追逐热点,就是在赶去下个热点的路上;热点应接不暇,他们也疲于奔命,但回过头来看,他们真的追到这些热点了吗?追到的同时,他们的营销真的给品牌带去价值了不?
  在切入主题之前,先来聊几个我最近的小感悟:
  1、最近我的一篇文章——《营销人如何不作恶》,刊登在某商业杂志上。文章从写完到刊登,因各种原因已历时数月,但杂志编辑仍然认为需要刊发是因为,他们觉得我提到了一个基础事实:成功品牌在营销上“不作恶”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出于道德标准,更是基于Business本身。
  成功品牌看待营销的视角不同,他们多数会着眼于发展自己品牌与用户的“终身关系”,而不仅仅满足于与用户发生一些“联系”。
  2、前些天看叶茂中博文里有个小故事:1954年,李奥贝纳将万宝路定位为男人的世界,将近60年,万宝路的广告里都出现过什么呢?牛仔、牛仔、还是牛仔;非要说不同的话,最多也就是场景:马上、草棚里、山中、篝火旁、但万变不离其宗,少不了的还是——牛仔。
  万宝路的老总曾十分不满地认为,李奥贝纳白白骗了他很多钱。李奥贝纳则说:“你花了那么多钱,不就是让我监督你不要换掉牛仔吗?”……正是因为双方在60年里坚定的一次又一次重复,才最终树立起了完美的品牌联想——万宝路,男人的世界!
  3、在一篇名为“如果陈光标在《纽约时报》做原生广告”的文章中,作者张晶提到了媒体作为一个品牌,在面对原生广告这种形式更接近内容本身的广告时的困扰:“《纽约时报》是否想过,它赖以生存的媒体公信力,与它的读者的信任和关联,在‘原生广告’这样的东西面前,是促进了,还是恰好相反?”
  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结果是:传统广告作为用户“享受优质内容的一种代价”,能做到“告知”也许就算达标了,但品牌如果要做植入在内容中的原生广告,或者跟原生广告非常接近的,借助热点的话题、内容营销,其本身应该取一个更高的标准:着眼于营销本身就能够为用户创造价值(否则,从逻辑上说,我为什么要看你这个广告呢?)。
  说完这3件小事,以下是我对品牌如何追逐热点,给出的3条具体建议:
  1、追逐热点,是否有利于发展品牌与用户的“终身关系”?
  2、追逐热点,是否会让你的品牌定位在用户的认知中被改写?
  3、追逐热点,是否只是迎合了热点,还是能同步为用户创造新价值?
  比如最近大家热议的“性”话题,国内主流的分类信息网站,也因为自己的冲动营销而陷入了尴尬。实际上,网站高管并没有深入去想,分类信息网站作为一个品牌,要建立的用户认知是什么?我想不完全是“一个好用、实用的信息发布平台”那么简单。
  借用“性”话题,不考虑形式和角度地炒作自己品牌的做法是消极的。虽然,这确实可以与用户建立一些浅层“联系”,但很快,当用户带入身份来思考自己与该品牌的“关系”时,就会觉得很难接受:这是一个什么平台?什么人在用?这里都是些什么企业?提供的究竟是怎样的工作机会?等等。
  用户在思考这些的同时,网站过去建立的认知也在同步被改写,这对过去的营销积累是一种“冲消”。
  谈到“性话题”,尤其临近情人节,其实没有一个品牌会比“杜蕾斯”跟这个更近。但我们看到一贯精熟于话题创造,善用社交语言的杜蕾斯,却并没有盲目地追逐所有热点;即便,有时候他们看起来像是营销无作为,但我认为至少做到了不跟随,不盲从。
  百度最近也干得不错,他们做了杜蕾斯们并不擅长的产品技术型营销。比如,百度地图在情人节“性”话题升温之际,顺势在地图服务中推出一个功能,当用户搜索“安全套”,就能够看到全市范围内,所有免费的安全套发放点,以及距离你身边最近的一些发放点。同时,在微信上配合进行“给我最铁哥们儿的情人节大礼包”等相关传播,来延伸该话题。
  从这个营销行为本身看,这不仅是对“搜索”这个用户已经形成的一贯认知的又一次巩固;另外,当用户深入思考与该品牌的“关系”时,得到的也会是正向的,有益的反馈,这与用户主动追求的心理预期是一致的;同时,还必须看到这个功能可以带给用户价值,营销本身可以满足到部分用户的实际需要。可以说,完全符合上文提到的三个原则。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似乎还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以往,互联网公司对工具型产品究竟“需不需要有品牌人格”,“设定怎样的品牌人格”的理解是很粗浅的。互联网公司多起于微末,这没有问题,但如果自认为手持“颠覆与创新”的利剑,就可以不管不顾最基础的品牌理念,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这种盲目乐观的心态,显然不仅是错误的,更会对发展有害。
其他文献
天时:裂变风暴中的那些人  1.被神化的羊毛党  讲起裂变,朋友们跟我聊起最多的话题就是:在活动中,怎么屏蔽羊毛党?  我会先想:怎么定义羊毛黨?  如果你说的羊毛党,是那些有组织反复刷取的职业玩家,或破解加密码的羊毛黑客,那这个问题应该归技术范畴,应该找开发人员聊聊,报警也不为过。  如果你把羊毛党定义为爱占便宜的人,并对其咬牙切齿,我会认为你起码没有做裂变的诚意。裂变本就是拿补贴换取社交流量,
期刊
从正装衬衫、手提包袋甚至到消费包装品,各类零售商无一不认识到产品定制的价值:让顾客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产品。零售商们利用大数据向顾客提供一系列个性化的产品,而这正是亚马逊成功背后的法宝之一。如今,品牌将产品定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逐步迈向批量定制的时代。他们发现,产品定制有利于提高顾客忠诚度和互动,推动现有客户向其他潜在买家推荐产品。  通过产品定制,品牌可以提高网上销量,或是抢占竞争对手的网上销售份
期刊
Gordon Orr(欧高敦)以个人名义发布对中国的年度预测已持续多年。2014年年初,他再度为我们奉上今年的九大预测。   1.两大关键词:提高生产力和技术颠覆力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年涨10%,高企的地价迫使企业不得不迁离市中心,某些城市甚至因为水电价格太高而实施定量配给,资本成本不断走高,尤其是国企。总体而言,所有的要素价格都是越来越贵,但激烈的竞争加上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使得企业无法将增加的
期刊
上个月,见到劳斯莱斯CEO的时候,他说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劳斯莱斯年计划明年比今年多卖一辆车。”这当然不是因为市场上对劳斯莱斯没有需求,事实上世界对劳斯莱斯需求巨大,但是劳斯莱斯奢侈品性质决定了它将永远不会回应增长的需求。  奢侈品公司存在了两三百年时间,它的规则是永远生产比需求量少的产品。需求是多变的,是时尚,是今天流行明天可能就会被忘掉的东西,所以回应需求的公司永远要追逐新时尚。影响奢侈品最
期刊
由于优惠政策太复杂,每年的双11让许多网友吐槽“没有奥数功底不敢买”。为什么要消费者做数学题?这套路在经济学原理中就叫作“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在我们的日常消费中比比皆是:一部苹果手机国内比国外价格要贵600元至1000元不等;同款星巴克咖啡,北京每杯要27元,孟买只要14元;耐克运动鞋的中国售价高出美国50%;联想电脑的国内售价比国外高出20%—50%。  消费者往往是会因为更好的产品支付更高
期刊
在当今商业社会中,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普通员工,迷信个人英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AchieveGlobal根据多年企业培训经验和广泛的全球调研,描绘出了杰出销售经理的真实画像:他们善于将责任下放,鼓励团队成员发扬自主性,不断跟踪和监控成员的个人绩效;他们具备远见卓识,放眼大局,同时极其注重细节;他们是上级管理层与下属优秀员工之间的沟通桥梁。换而言之,杰出的销售经理必需是个多面手,甚至在那些本身互相矛
期刊
不少企业希望打造价廉物美的品牌,愿望是善意和美好的,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打造品牌的首要目的。因为如果你一开始就以价廉为目的,你的品牌很难建立起来。做品牌,一定是贵的。  从竞争环境与竞争手段来看,做品牌,就是为了摆脱低价格低利润的同质化竞争。  相同的质量,更低的价格,这几乎是所有经营者的天性和本能。所以,廉价产品总是太多,并且鱼目混杂,因此,做品牌,一开始就应该避开去蹚低价这池浑水。  低价竞争策略
期刊
得人才者得天下。对于企业的领导者来说,用人成事是第一要务,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说,更需要从招聘选拔及用人管理两个方面双管齐下,规避和化解选人不当的危机。  哪些人选需要慎用  选人不当,很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些损失诸如:招聘人员的报酬和时间成本,因适合人才未能及时到岗而丧失发展良机带来的机会成本,再次招聘产生的额外成本,因选人不当而对业务正常运转、团队士气、员工创造性等带来的打击,错
期刊
如今的日本企业,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拿钱不干活的中老年员工,这也引发了许多年轻职员的不满,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对此,日本畅销书籍《观察人事部》的作者进行了解析。  批量录用大学毕业新生 日本独特的制度  Record Japan网站报道说,所谓批量录用大学毕业新生,就是指企业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签约内定,然后在大学生毕业后的每年4月份进行集中录用的制度,这也是日本独有的一种制度。  而
期刊
现下大多数的企业仍然只知道拼命推销自己的产品,但是,无论如何强调自己的产品“采用了某种最新技术”、“是本行业的领先产品”之类,从个人消费者到企业团体用户仍然反应冷淡。非但如此,他们还对企业这种强势的推销避之唯恐不及。  越是在这种东西不好卖的年代,越应该激发销售人员的斗志。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销售人员学会“创造需求”。  事实上,即使在很多企业的销售部门,大家都普遍认为产品“好不好卖”完全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