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的教学,而思维由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专注深入的思维。恰到好处地提问可以发现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所以提问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可是,现在有的课堂提问存在重形式轻思维本质、重结论轻思维过程、以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等现象。这些不良的提问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提问要抓准以下两个“着力点”。
  一、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课堂提问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课堂提问的问题浅了,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问题深了,又启发不了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正确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控制提问的难易度,切忌偏离学生的认知“起点”。
  1.找准切入点。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也不能直奔“未知区”,应该在“已知区”与“未知区”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找提问的切入点。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的内容,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及其证明。然后提出问题:若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会有哪些情况出现?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及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出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及推论是外分线段,以及在切线上定理中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和提问,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同时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2.分解难点。例如,“已知,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AD//BC,AE=BE,DF=CF,求证:EF//BC,EF= (AD+BC)。”
  这是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1)本题结论与哪个定理的结论比较接近?(三角形中位线定理)(2)能够把EF转化为某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吗?(3)已知E为AB中点,能否使F成为以A为端点的某条线段的中点呢?可以考虑添加怎样的辅助线?(连结AF,并延长AF交BC的延长线于G)(4)能够证明EF为△ABG的中位线吗?关键在于证明什么?(点F为AG的中点)(5)利用什么证明AF=GF?于是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这样的提问深度恰到好处,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果子”,这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不会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
  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线上,并要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作答。也就是说,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使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二、关注学生的思维规律,让学生“想一想,能思考”
  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所以,提问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规律,精选角度、逐步设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1.精心设问,巧选角度。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多角度的设计,力求提问方法的多样化,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这是问的艺术。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a、b、m都是正数,并且a 。此题证明时可以用分析法,但学生兴趣不浓。如果巧选角度设问:有糖a克,放在水中得b克糖水,则糖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又问:糖增加m克,此时糖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糖变甜了还是变淡了?(变甜了)从而得到> 。这样,学生轻松愉快地证明了这个不等式,并知道这个不等式的实际意义。这样的课堂提问,角度巧妙,言简意明,学生容易理解,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2.循循善问,铺设坡度。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围绕主题,设计一个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拾级而上,在问答的过程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例如,在进行“无理数”概念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
  (1)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a究竟是多少呢?(2)a介于哪两个相邻整数之间?(3)a是1点几呢?(4)a的十分位是几?百分位、千分位呢?还能往下算吗?边长a会不会算到某一位时,它的平方恰好等于2呢?这样设问,由易到难,体现教学的思维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鼓励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诱导他们循"序"渐进,最终得出a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无理数。
  可见,课堂提问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设问。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刷’地举起手来,是不值得称道的。”所以,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能启发学生思考,达到巩固知识、调控教学情境的目的。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立足原有的认知水平,促进思维的发展是提问的起点和终点。这样,才能让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导向功能。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犹如灿烂的阳光照亮了作文教学的漫漫长途,其明确提出,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那么  如何让学生在习作中乐于表达,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呢?可从“作前”、“作中”、“作后”三个方面来逐步培养。    一、“作前”兴趣培养    “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写作素材缺乏是学生作文的普遍缺点。因
期刊
国学价值正在被人们重新审视。但今天国学教育几乎仍是一片空白。老师不能做局外人,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利用语文教学这一便利的平台,身体力行,努力将国学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进而把国学的智慧播撒进学生的心灵。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创设国学渗透的空间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画几只飞翔的小鸟,使人感到鸟飞于无尽的天空。鸟是“实”,天是“虚”,虚实相生产生的空灵感能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文学作品中
期刊
提问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课堂语言形式,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设计得好,则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层层深入。然而,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一些提问存在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提问空泛、难度大;提问没有新意的弊端,这样的提问是无效或者低效的。语文课堂的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三点”,巧妙设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析疑、释疑,这样
期刊
【设计思想与理念】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快速有效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数据并进行处理,是现代信息社会一个重要能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生活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在本节设计了“有营养的食物”、“寻人启事”、“奥运奖牌榜”等实际案例,让
期刊
【摘要】身为一名教师,与学生间的交往除教育、辅导以外,更重要的是以爱为背景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  【关键词】新课改;爱心;心灵;沟通    中国人讲究含蓄,习惯把爱藏在心里。太多的教师习惯把焦点集中在教学上,对学生的教育上,往往忽略了与孩子心灵世界与情感的交流。然而,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身为一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除了教育、辅导以外,更重要的是以爱为背景进行心灵的沟通。然而,很多老师有种困惑
期刊
文学家谢榛谈及文章的开头时说:“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一堂课的开始,也应该如此。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其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做到心动、脑思、口说、手写。但是,万事开头难,在初中政治课上如何设计出好的课堂导入呢?    一、利用情景导入——让学习有滋有味    情景导入可以利用音乐、道具、语言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种有利于快
期刊
近几年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说法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许多人对“主导”与“主体”关系的理解却不够科学。有不少语文教师确实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主角,让主角占领语文课堂这个舞台。但遗憾的是,由于他们过分看重自己的“导演”地位,教师导、学生演,演什么必须严格遵从导演的意图,按导演的计划行事。如此一来,师生关系表面上变了,实则是换汤不换药。我认为,教师的“主导”,应该理解成“
期刊
一、案例背景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都在努力承担起课程开发者的角色,重视对客观存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是对课堂上非预期的生成性课程资源还不够关注或缺少应对经验,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学生丰富、独特的心灵体验。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课堂的生成性成就了课堂的丰富性、开放性、创造性与鲜活性。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我一直努力尝
期刊
日前,笔者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因个人对《红楼梦》的偏爱,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一心想以此来调动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谁知课堂上,自己是讲得眉飞色舞,激动不已,学生却如食鸡肋。正在暗暗伤心之时,恰好讲到王熙凤出场。笔者描述王熙凤刁钻狡黠,可谓貌若天仙,心比蛇蝎。有一位学生突然冒了一句:难道长得漂亮也是错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也都顿时来了精神。笔者就此顺势接过话题,说长得漂亮不是错,可利用
期刊
所谓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为前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为主要目的,实现学十主体性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要求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为每个学生提供并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本文中,笔者结合初中政治教学的实践,围绕“情境、活动、延伸”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经验。    一、激趣引思的情境——主体性教学的启动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