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聪明人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9890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谷歌可能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高科技公司。坊间有不少谷歌工作环境的传说,多涉及健身房、午餐、按摩这些物质环境。谷歌文化是什么?怎么用人?管理策略如何?这一切,在谷歌做事的中国人,也不怎么介绍。
  谷歌可能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高科技公司。坊间有不少谷歌工作环境的传说,多涉及健身房、午餐、按摩这些物质环境。谷歌文化是什么?怎么用人?管理策略如何?这一切,在谷歌做事的中国人,也不怎么介绍。对外界大部分人来说,谷歌的管理还是很神秘的。《谷歌如何做事》(How Google Works)是谷歌高级顾问乔纳森·罗森博格(Jonathan R osenberg)和执行董事长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2014年写的一本书。此书算是掀起了谷歌的神秘盖头,让我们看到了谷歌的脸。
  这是一本讲述谷歌文化、策略、用人、决策、沟通、创新的书,内容包罗万象,但侧重不一:有些方面很短很简单,如“策略”和规划部分,有的部分很长很精彩,比如谷歌的人才战略。看完此书,感觉谷歌的管理大部分是用逆向思维,在颠覆商学院的传统管理思维。例如在商业计划上,“我们没法告诉你如何制定商业计划。但是我们可以百分之百肯定地告诉你,你手头的商业计划一定是错误的。MBA风格的商业计划,不管你考虑得多缜密,一定都有致命弱点。”不过书中又说,“如果团队优质,就是有错的计划也能及时更改。”这也不是为了颠覆而颠覆,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一只脚踏进明天的组织,没法再使昨天的招式。
  谷歌对于用人极其看重。作者基本上在说:有的人是无药可救的,你再怎么培训和辅导都不行。招人的部分,书里介绍得浓墨重彩,不分巨细。怎样才能找对人?管理学教授和顾问会告诉你,招人要招比自己更聪明的人。道理大家都懂,现实中这种大公无私很难发生。一般人的思路总会是:“我要是招这个比我厉害的家伙,他会让我看起来很蠢,那么我就升不了职;我升不了职,我的孩子就觉得我是个失败者,老婆就会跟人跑掉,把我的狗、卡车一起带走。”受这种人性弱点的限制,招聘者打的小九九往往都是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一个不要。为了不拘一格招人才,谷歌不用企业的招人方法,让用人的事业部经理去招下属,而采取了高校招聘的思路:美国高校请神容易送神难,因为终身教授制度的存在,招错人很麻烦,故而招一个人需成立一个招聘委员会。谷歌也有招聘人的团队,让会面试的人去组织面试,平级相招。招一个很烂的人进来当你平行部门的负责人,你自己做事会难很多。
  谷歌招人的标准包括:这人要有激情,而且是一“学习的野兽”。这人的专才重要,聪明更重要。应聘者对招人的人热情重要,对其他人热情更重要。书中有例子称,有人到谷歌应聘,只顾应付招聘的人员,对门口秘书很马虎,结果被刷掉。有才能重要,有趣也重要。谷歌招人自然也去上网搜索,看此人平时是什么样子。如果搜到有人在网上很疯狂怎么办?有一些狂欢的照片怎么办?书中说谷歌不会因此不招一个人。有趣、有激情的人,在网络上通常也活跃,且擅长网络媒体的使用。看到没有,各位,你看我在网上就很活跃!
  不过谷歌高管也是人,也会走眼,尤其是受精英主义影响而精虫上脑的时候。公司营销部曾有一个自学成才的小伙子,有人建议他转做产品开发。公司高管因其学历不合公司标准,硬是不予批准。小伙子后来离开了谷歌,创办了Instagram,再往后,Instagram就被脸书以10亿美元收购了。大手笔的“宁可错招一千,不可错过一个”的好例子一样也有:谷歌高管有次参加活动,和一群罗德奖学者会面,公司想招这些学者中的一些人,但是不知道招谁,什么岗位合适。请示共同创办人之一谢尔盖·米克哈伊洛维奇·布林的时候,布林说:“这还用想吗?统统给我招下来。”有实力的人就是可以这么任性!
  网罗一群聪明人,必须提供宽松的环境。两位高管说一个企业不要教人怎么思想,而要学习如何管理人们的工作环境,让人每天都开开心心来上班。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本来就是伪命题,区分得太死板不现实也不必要。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也可以是工作的一部分。谷歌给员工责任和自由,不硬性规定他们的时间安排,而是让他们对自己做的事情产生自主权。
  工作环境还应该有趣。我女儿在上一门“制造生产”的课程,这门课的考试复习材料一共40题,其中有两题说到工作中不能玩耍嬉戏。在工业制造的环境下,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容易误事,甚至造成事故。可是在创意主导型企业里,开开心心去工作是必要的。這种“快乐”应该由一群聪明的员工自发产生出来,硬是去制造,像电影《办公室空间》(Office Space)里那样,设立“夏威夷衬衫日”来造氛围,太过机械,会矫揉造作,让大家失去兴趣。
  书中还有很多实用的管理建议。举几个例子:人多嘴杂是非多,人太少又难以汇聚智慧,谷歌创始人布林说两块比萨饼能喂饱的团队规模最合适,这就是所谓“两块比萨饼原则”。公司领导员工,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事大事小都不嫌弃,能上能下。公司高管有时候会去捡过道中的垃圾。谷歌没有人职位高到小事不用去伸手。决策的时候,当领导的人不能先发话。领导先把调子一定,就很难听到不同的声音了。这会导致潜在风险、问题得不到充分暴露,更好的方案无法及时曝光。
  也有一些管理风格,可能很多企业实施起来比较伤筋动骨。在沟通上,谷歌默认姿态是开放而不是封闭。比如虽然邮件有“暗送”(BCC)功能,作者要你每次使用暗送功能的时候都想想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到底有什么想隐瞒?最好是不要暗送,要么不抄送,要么公开抄送。另外一种默认的态度,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不轻易否决一个创意。书中弘扬“说是”而非“说不”的文化。
  书中描述的不少原则颇有新意。如今很多企业太看重市场营销,总在颠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智慧。新创高科技企业又把这种营销智慧给颠覆回来:比如谷歌重视“技术洞察力”,不看重市场研究。后者只会带来“30种口味的平庸”。书中引用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的话说:“在旧世界,你用三分力气做产品,七分力气做营销。在新世界,这个比例颠倒了过来。”在谷歌,产品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公司开会,如果一半人都对产品一窍不通,那会是很危险的事。这一点苹果的乔布斯也说过:客户有时候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你只能先做出来给他们看。你不能指望做一个平庸的产品,然后用营销、公关、炒作、忽悠,去推向市场。
  谷歌思维,本质上根植于对新型工作者的深刻认识。比如很多公司总强调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各种标语写在墙上,员工手册里,甚至刷在公司的台阶上,无处不在。企业用人,总是要人去适应公司的体制、框架、文化,首先这很伤害人的积极性。削足适履去改造人,公司也长不大。企业创办人和管理者的智慧,总是有限的。谷歌的做法是反其道而行之,不是让人去适应公司文化,而是“公司去适应人”。
  而今很多高科技公司都是不按管理教科书的规定出牌,而实现了成功。可以说如今的高科技企业,已经进入了“后知识经济时代”。主导企业发展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专业知识和创意的组合。这可以说是一个“创意经济”的时代。这种新型的经济环境,需要有一套不同的管理逻辑,人们也认识到了这一点。阿里巴巴成功了,形形色色真假难辨的“马云语录”转得到处都是,充分说明人们渴望有人去总结一套新的管理话语。《谷歌如何做事》给我们抛出了一些“默认值为开放”、“不对称报酬”之类新概念,也颠覆了一些传统的思维,值得当今的高科技企业管理者和从业者好好去看。
其他文献
2014年1月4日,趁着周末闲暇,游走于冼村。偶遇一群村中年轻人,在废弃的篮球场上踢足球。推门而进,记录了他们自娱自乐的周末球赛。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造访冼村,自那时起不时扫街路过。冼村,从原来热闹的村子,到四周围墙高起,再到部分房屋拆迁;曾在夜里见证村民奋力推倒围墙,在废弃的操场上举行反腐五周年的庆宴……  面对这样的场景,只需安静地按下快门,然后离开,最终静止在硬盘里。但时间从未静止过,
期刊
绿色能源的成本下降加上政府鼓励,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和公司开始自己生产电力,这一趋势正在威胁主导了130年的电力集中化生产供应模式。  美国电力工业组织爱迪生电力协会在其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警告说,电力行业正在面临“破坏性的挑战”,正如固定电话产业受到移动电话技术的冲击。电力公司担心,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家庭启用太阳能、风能和其他新能源自行生产电能,他们将失去顾客和收入,与此同时还得继续负担维系庞大电网
期刊
英国正在经历一场青年政治的革命。历史上首次,成千上万学生们由于对“老”政党的失望,正主动寻找替代品。英国独立党和绿党已趁机吸收了大量年轻成员。不论政坛元老们如何轻视这些小孩,部分少年已经在政党的区域组织建设和竞选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所有孩子们很快就会年满18岁、拥有一张选票了。  星期六早上,14岁的乔纳森·伍德(Jonathan Wood)刚刚从一场英国独立党(Ukip)在罗切斯特高街(指
期刊
伊莎贝尔·弗雷尔的小葡萄园已经深刻感受到了氣候变化,它不再是抽象的数据,或科学论文的描述;它不再是遥远的北极熊或太平洋小岛国的生存问题。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正在改变弗雷尔的生活,甚至威胁到她的生存方式,有时候这种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无奈让她感到愤怒。  伊莎贝尔·弗雷尔家在法国南部有个小葡萄园,生产有机葡萄酒。和其他葡萄种植者一样,几年前她就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降雨减少,冬天温度
期刊
不管是出于兴趣、好奇还是关心,人类总是观察着其他人类,在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隐私成为人权的基本需求。隐私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基本需求,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威胁到个人的隐私。  说到“隐私”,总让人感觉有点不体面,虽然这并非这个词原有的涵义。无非是因为电视里有了真人秀,政治集团相互出卖,等等,最后隐私变成了悄声传播的秘密、秘密策划的阴谋和暗中安排的幽会。可是,虽然有
期刊
“走路也是公益?”当2011年陈坤工作室“东申童画”推出大型公益项目“行走的力量”时,很多人无法将行走和公益联系在一起。仅仅过了两三年,行走类公益项目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行走类公益活动既要求参加者付出体力,也需要付出真金白银,为何仍如此受欢迎?以往我对行走类公益的观察,也仅仅是“岸上人”对“游泳者”的远距离旁观,直到今年5月底,才真正体会到其中趣味。  其时,云南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阿拉善SEE生态
期刊
采访杨斌的那个下午,我早早来到约好的咖啡馆“候着”,但她却迟迟没有出现。打电话没接,发短信没回,我试图找到天祥关爱的工作人员,但也还是没法联系上她。一个大活人,就这样平白无故“失联”了。莫非碰到什么麻烦事?一个多小时后,正当我准备放弃采访,起身离开时,电话突然响了,杨斌不停地道歉,说了一个让我哭笑不得的理由:“对不起,我睡过头了。”  采访顺利完成了,我想,其实我的担忧不是毫无理由。因为要做“责任
期刊
一位叫余秀华的诗人,因为《诗刊》微信公号的推荐,忽然在自媒体上走红,并迅速延伸到了公共媒体,一夜之间,网上出现了铺天盖地的诗歌爱好者。有关余秀华的话题,终于跃出了诗歌这一场域,发酵成一个公共事件。早已高度边缘化、缺少读者的诗歌,难得地通过余秀华这样一位诗人,得到了一次社会关注。  但是,众多媒体在热烈评价余秀华的时候,给她戴上的桂冠却并不是“诗人”,而是“农民诗人”,甚至不惜触犯社会伦理规范,以其
期刊
一位大学教授离开自己舒适的公寓,住进了一个经过简单改造的36平方英尺(约3.3平方米)露天垃圾箱,这样简单的生活却让他乐在其中。人生的物质需求到底是多少?  在得克萨斯州休斯顿-蒂洛森大学的女生宿舍后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绿色的垃圾箱。如果不是顶上安装着可滑动倾斜屋顶和一个简单的气象站,如果没有碰到住在里面的大学学院院长杰夫·威尔森,它很可能被当作普通垃圾箱。  威尔森教授选择住在这个垃圾箱里,不仅因
期刊
春节,是一个幸福的节日。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开始放假,孩子们享受着压岁钱和新衣、寒假,背井离乡的人们千里返乡,一顿精心烹制的年夜饭将温暖中国家庭的胃和心。  这个特别的假日,为了家而团聚,因为爱而温馨,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之际,你是否在寻找更不一样的年味?除了获取快乐,你是否还想给予别人快乐?这一次,本刊记者搜罗了春节档的公益“爆款”,让春节在你的公益行动下变得更有意义。  【返乡篇】  和老乡拼车回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