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编导专业文学课教学采用编剧原理和文学赏析结合讲授的方式,以更贴近该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需要。课程分为十一个单元,每单元按照三个环节进行授课:首先,以一部经典电影为案例,讲授一个编剧原理;然后,以该原理作为故事写作手法,去解读一部小说或戏剧作品;最后,要求学生运用该编剧原理进行剧本写作练习,通过亲自实践加深体会。文章即是笔者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理念,使文学课切实有助于学生后续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所做的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编剧原理;文學赏析;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
一、学情分析
目前通行的大学文学课教材是由“985”“211”大学名师编著,国家统一编写,这类教材的特点是学术性比较强,以时间顺序为脉络,以西方文学理论来解析文学作品。采用这种教材进行教学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成就有一个系统的总体把握,其不足是教材对学生群体的文学基础有较高要求。由于高职院校所开的文学课受其学生群体和学时的限制,不必要也不可能系统地讲授千年文学史,所以高职院校文学课教学不能照搬现有教材提供的套路,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先生最近出版的著作《有文化的文学课》,对如何讲授文学课提出了新的见解和方法。龚先生将文学作者、作品和文学活动置入文化领域进行综合研究,从文学与儒家、与道家、与佛家、与经学、与史学、与子学、与书法、与绘画、与音乐、与武侠、与社会、与国家、与时代、与地域、与读者的关系多角度解读文学,这对于文学课而言不失为一种可借鉴的授课方式;但由于它的涉及面广,内容也具有相当深度,对授课学时和学生文化基础都有一定要求,所以也不大适合高职学生。
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上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理论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按照通行教材的思路和内容去讲授文学课,学生容易产生枯燥乏味感,课程收效不大。并且,从学时而言,高职院校开设文学课的时间也相对有限,因此必须对授课内容进行精简。基于这些实际情况,高职院校的文学课不应以学术性为主,趣味性及实用性显得更为重要。实用性主要是从高职院校办学宗旨这一角度考虑的,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特定的专业技能,所以,文学课应当考虑怎么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授课,尽量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学习做些铺垫。其实,目前语文课、文学课在高职院校之所以不受重视,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没有很好地和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笔者作为一名影视职业院校编导专业的中文教师,认为文学课的讲授理念是既要照顾文学课在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面的要求,又要紧密和编导专业能力培养联系起来。
二、教学实施
本课程的教学策略是根据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以影视为中心的办学特色和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以编剧原理传授与文学作品解读结合的教学方式。
该教学方式有如下特点。
(1)教学目标是让编导专业学生在欣赏和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同时,学到一些有关电影剧本编创的技巧和经验。目前所制订的教学方案意在让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掌握如下一些基本的编剧写作原理。
①故事构思从冲突开始。②怎样塑造一个积极有力的主角。③制造不可预测性。④爱情故事创作。⑤浪漫主义表现手法。⑥情感的象征物。⑦戏剧的反讽。⑧读字出图——写出一流的电影叙事。⑨认识你的人物——人物传记。⑩戏剧张力=希望VS忧惧。 史诗风格——人物的遭际命运折射时代变迁。
(2)有目的地选择文学作品进行讲授。文学作品一般分四种体裁: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应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遴选。本课程的作品选择依据是:①体裁一律为叙事文学中的小说或戏剧;②作品已被搬上银幕,而且该影视作品须符合当今学生的欣赏趣味。通过改编的影视作品有利于诱导学生去阅读原著,所以非常适合当代的青年学生。③作品故事的写作手法与所讲授的编剧原理要相切合,能加深学生对每个原理的理解和体会。
根据这3项原则一共选出11部文学作品作为一学期的讲授重点,如表一所示。
(3)对每一单元的讲授,按照如下三个环节来展开。
第一,先介绍一个电影剧本创作原理,并结合一部电影作品案例进行分析。
选作案例的电影作品不仅要能够很好地说明问题,也要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本课程所选的如下几部电影经教学实践检验,其效果都比较理想。如表二。
第二,以一篇经典中国文学作品(小说或戏剧)为例,结合上述创作原理和手法进行解读;文学作品以文本讲解和影片观评两种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技巧训练。根据本单元介绍的编剧原理,布置相应的剧本写作练习。
下面以第6单元“情感的象征物”的授课过程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第一环节,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情感象征物”这个概念和它在电影表现中的作用。所谓情感象征物,指一个对象因其代表的某种含义而充满某种情感的共鸣。电影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如果要表现人物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不像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文字细致地描绘人物的内心,需要想办法怎么样在银幕上展现出来,在这一方面,情感象征物的运用是电影中一种有效的、富有内涵的表现手段,它的作用就在于每当人物呈现出这个物件的时候,观众就能精确地知道他的所思所感,根本用不着任何对白。
为使产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所学内容,引入电影《魂断蓝桥》作为分析案例。影片中女主人公玛拉随身携带的小小幸运符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情感象征物,此外滑铁卢桥和滑铁卢车站这两个地点也都饱含情感象征的意味。让学生观影之后,思考这些象征物各是在哪种情境下出现的,它们每次出现都有什么意义。
第二环节,进入文学作品讲解。本单元选择的文学作品是老舍先生的中篇小说《月牙儿》,题目中的“月牙儿”即是作为故事中人物命运的见证者而贯穿全文的情感象征物。讲解作品前,先引导学生思考在以往接触过的文学作品中 “月亮”都和什么情感联系起来。常见的如古诗词中的望月思乡(如李白的 《静夜思》),思念爱人(如杜甫的《月夜》),思念亲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样经过发散性思考,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月牙儿》这篇作品运用情感象征物的手法和它赋予作品的诗性内涵。 《月牙儿》中年幼弱小的主人公渴望关爱,渴望温暖,渴望安稳的生活,这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一一失去,故事写的就是女孩在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中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在学生阅读作品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带着一个问题思考:主人公在不同的人生时期看到的“月牙儿”分别带着什么样的情感?课堂上分析文本时,会配合播放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月牙儿》(北京电影制片厂,1986年出品)中的一些片段,加深學生的印象。通过这一环节的文学解读,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情感象征物”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所取得的效果。
第三环节,技巧训练。创作一个故事,想一想能够给故事中的人物赋予什么样的情感象征物,以便提升情感的清晰与深刻程度。
以上环节的教学(包括作业评讲)需要六个学时,经过电影作品和文学作品的观摩和学习,以及自己动手练习,学生就能很深刻地认识到情感象征物在编剧中的意义。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按照每一单元讲授一个编剧原理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经过每个单元的学习都能够掌握一个实用的剧本写作技巧。因此,相对于常见的期末卷面考试或者提交一篇论文这样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更为适合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因为它侧重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评。
本课程具体考核方式如下。
(1)平时按照教学进度,阶段性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编剧原理和文学知识完成编剧作业,以消化和巩固课堂所讲的内容。将各次作业成绩综合之后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在布置写作练习时,需要给出一些具体的要求,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本单元所讲的原理进行构思。如在“怎样塑造一个积极有力的主角”这一单元所布置的练习,会要求学生在作品第一页面写明对如下问题的答案:
回答主要人物的四个问题:①主人公的梦想(希望)是什么?②主人公的噩梦(忧惧)是什么?③主人公会因为什么人或事而不顾一切?④主人公能否实现其梦想或者找到一个新的梦想?
附:主人公必须碰到并克服什么样的障碍才能得偿所愿?
回答反派人物的四个问题:①反派人物的梦想是什么?②反派人物的噩梦是什么?③反派人物会因什么人或事而不惜一切?④反派人物能否实现其梦想或找到一个新的梦想?
写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明确的想法。这些问题不仅能帮助作者理解所创造的人物是什么样的人,也让他明白驱动人物的力量是什么,这样一来它们也同样能够驱动情节的发展。这个方法可以将一个消极无力的主角变成一个积极有力的主角。
(2)期末考核采用分小组拍摄短片的方式,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剧本编创技巧,创作一故事剧本或者改编一部中外文学作品,并将其制作成视频,连同剧本一起提交。
具体要求如下:①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②演员、拍摄、后期处理以本班同学为主。③作品要有一定的情节性,时长在10分钟以上。④在片头或片尾显示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中承担的任务。
这种考核方式除了考查学生的编剧能力,还涉及影视制作的其他技能,可联合该专业同一学期开设的摄影摄像、视听语言、后期制作等相关课程共同进行考核,同一作品各专业老师从自己所讲授课程的角度进行评分。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这种考核的反应一是觉得新鲜,毕竟大一的学生很多都没有尝试过自己制作视频作品;一是觉得繁难,因为需要运用各项专业实操技能,这对于大一学生而言需要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但经过这样的历练以后,学生的反映很好,主要在两个方面有所长进:一方面是做中学进步最快——在制片过程中遇到问题,才真正对所学的知识有切身体会,过程虽然艰难,但过后收益良多。另一方面是学会团队合作,用学生的原话讲,就是“我们体会到合作需要时间去磨合,小组成员从最初的各执一词到后来学会了彼此倾听”。
(3)总成绩综合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分值比例是两者各占一半。
四、创新之处
第一,文学课采用文学赏析与学习电影编剧技巧结合的教学方式,更贴近编导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需求;同时,由于本课程非系统地讲授编剧理论,而且有文学的切入,教学内容不会与后续的“影视剧本创作”专业课重合,而是为该课程的学习做了一定的铺垫。
第二,所讲的文学作品不再遵循系统讲授中国文学史的一贯模式,而是以改编影视成功与否以及是否符合授课需要作为选择依据。
第三,教学环节设计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兼顾趣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有助于职业能力的养成。
第四,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注重检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阶段性能力的获得情况,期末考核要求学生自编自导,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编剧技巧和动手制片的实际能力。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已形成适合作为高职院校编导专业学生的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龚鹏程.有文化的文学课[M].北京: 中华书局,2015.
[2](美)雪莉·艾利斯,劳丽·拉姆森. 开始写吧!——影视剧本创作[M]. 王著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编剧原理;文學赏析;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
一、学情分析
目前通行的大学文学课教材是由“985”“211”大学名师编著,国家统一编写,这类教材的特点是学术性比较强,以时间顺序为脉络,以西方文学理论来解析文学作品。采用这种教材进行教学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成就有一个系统的总体把握,其不足是教材对学生群体的文学基础有较高要求。由于高职院校所开的文学课受其学生群体和学时的限制,不必要也不可能系统地讲授千年文学史,所以高职院校文学课教学不能照搬现有教材提供的套路,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先生最近出版的著作《有文化的文学课》,对如何讲授文学课提出了新的见解和方法。龚先生将文学作者、作品和文学活动置入文化领域进行综合研究,从文学与儒家、与道家、与佛家、与经学、与史学、与子学、与书法、与绘画、与音乐、与武侠、与社会、与国家、与时代、与地域、与读者的关系多角度解读文学,这对于文学课而言不失为一种可借鉴的授课方式;但由于它的涉及面广,内容也具有相当深度,对授课学时和学生文化基础都有一定要求,所以也不大适合高职学生。
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上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理论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按照通行教材的思路和内容去讲授文学课,学生容易产生枯燥乏味感,课程收效不大。并且,从学时而言,高职院校开设文学课的时间也相对有限,因此必须对授课内容进行精简。基于这些实际情况,高职院校的文学课不应以学术性为主,趣味性及实用性显得更为重要。实用性主要是从高职院校办学宗旨这一角度考虑的,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特定的专业技能,所以,文学课应当考虑怎么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授课,尽量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学习做些铺垫。其实,目前语文课、文学课在高职院校之所以不受重视,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没有很好地和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笔者作为一名影视职业院校编导专业的中文教师,认为文学课的讲授理念是既要照顾文学课在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面的要求,又要紧密和编导专业能力培养联系起来。
二、教学实施
本课程的教学策略是根据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以影视为中心的办学特色和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以编剧原理传授与文学作品解读结合的教学方式。
该教学方式有如下特点。
(1)教学目标是让编导专业学生在欣赏和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同时,学到一些有关电影剧本编创的技巧和经验。目前所制订的教学方案意在让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掌握如下一些基本的编剧写作原理。
①故事构思从冲突开始。②怎样塑造一个积极有力的主角。③制造不可预测性。④爱情故事创作。⑤浪漫主义表现手法。⑥情感的象征物。⑦戏剧的反讽。⑧读字出图——写出一流的电影叙事。⑨认识你的人物——人物传记。⑩戏剧张力=希望VS忧惧。 史诗风格——人物的遭际命运折射时代变迁。
(2)有目的地选择文学作品进行讲授。文学作品一般分四种体裁: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应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遴选。本课程的作品选择依据是:①体裁一律为叙事文学中的小说或戏剧;②作品已被搬上银幕,而且该影视作品须符合当今学生的欣赏趣味。通过改编的影视作品有利于诱导学生去阅读原著,所以非常适合当代的青年学生。③作品故事的写作手法与所讲授的编剧原理要相切合,能加深学生对每个原理的理解和体会。
根据这3项原则一共选出11部文学作品作为一学期的讲授重点,如表一所示。
(3)对每一单元的讲授,按照如下三个环节来展开。
第一,先介绍一个电影剧本创作原理,并结合一部电影作品案例进行分析。
选作案例的电影作品不仅要能够很好地说明问题,也要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本课程所选的如下几部电影经教学实践检验,其效果都比较理想。如表二。
第二,以一篇经典中国文学作品(小说或戏剧)为例,结合上述创作原理和手法进行解读;文学作品以文本讲解和影片观评两种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技巧训练。根据本单元介绍的编剧原理,布置相应的剧本写作练习。
下面以第6单元“情感的象征物”的授课过程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第一环节,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情感象征物”这个概念和它在电影表现中的作用。所谓情感象征物,指一个对象因其代表的某种含义而充满某种情感的共鸣。电影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如果要表现人物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不像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文字细致地描绘人物的内心,需要想办法怎么样在银幕上展现出来,在这一方面,情感象征物的运用是电影中一种有效的、富有内涵的表现手段,它的作用就在于每当人物呈现出这个物件的时候,观众就能精确地知道他的所思所感,根本用不着任何对白。
为使产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所学内容,引入电影《魂断蓝桥》作为分析案例。影片中女主人公玛拉随身携带的小小幸运符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情感象征物,此外滑铁卢桥和滑铁卢车站这两个地点也都饱含情感象征的意味。让学生观影之后,思考这些象征物各是在哪种情境下出现的,它们每次出现都有什么意义。
第二环节,进入文学作品讲解。本单元选择的文学作品是老舍先生的中篇小说《月牙儿》,题目中的“月牙儿”即是作为故事中人物命运的见证者而贯穿全文的情感象征物。讲解作品前,先引导学生思考在以往接触过的文学作品中 “月亮”都和什么情感联系起来。常见的如古诗词中的望月思乡(如李白的 《静夜思》),思念爱人(如杜甫的《月夜》),思念亲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样经过发散性思考,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月牙儿》这篇作品运用情感象征物的手法和它赋予作品的诗性内涵。 《月牙儿》中年幼弱小的主人公渴望关爱,渴望温暖,渴望安稳的生活,这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一一失去,故事写的就是女孩在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中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在学生阅读作品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带着一个问题思考:主人公在不同的人生时期看到的“月牙儿”分别带着什么样的情感?课堂上分析文本时,会配合播放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月牙儿》(北京电影制片厂,1986年出品)中的一些片段,加深學生的印象。通过这一环节的文学解读,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情感象征物”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所取得的效果。
第三环节,技巧训练。创作一个故事,想一想能够给故事中的人物赋予什么样的情感象征物,以便提升情感的清晰与深刻程度。
以上环节的教学(包括作业评讲)需要六个学时,经过电影作品和文学作品的观摩和学习,以及自己动手练习,学生就能很深刻地认识到情感象征物在编剧中的意义。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按照每一单元讲授一个编剧原理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经过每个单元的学习都能够掌握一个实用的剧本写作技巧。因此,相对于常见的期末卷面考试或者提交一篇论文这样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更为适合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因为它侧重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评。
本课程具体考核方式如下。
(1)平时按照教学进度,阶段性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编剧原理和文学知识完成编剧作业,以消化和巩固课堂所讲的内容。将各次作业成绩综合之后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在布置写作练习时,需要给出一些具体的要求,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本单元所讲的原理进行构思。如在“怎样塑造一个积极有力的主角”这一单元所布置的练习,会要求学生在作品第一页面写明对如下问题的答案:
回答主要人物的四个问题:①主人公的梦想(希望)是什么?②主人公的噩梦(忧惧)是什么?③主人公会因为什么人或事而不顾一切?④主人公能否实现其梦想或者找到一个新的梦想?
附:主人公必须碰到并克服什么样的障碍才能得偿所愿?
回答反派人物的四个问题:①反派人物的梦想是什么?②反派人物的噩梦是什么?③反派人物会因什么人或事而不惜一切?④反派人物能否实现其梦想或找到一个新的梦想?
写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明确的想法。这些问题不仅能帮助作者理解所创造的人物是什么样的人,也让他明白驱动人物的力量是什么,这样一来它们也同样能够驱动情节的发展。这个方法可以将一个消极无力的主角变成一个积极有力的主角。
(2)期末考核采用分小组拍摄短片的方式,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剧本编创技巧,创作一故事剧本或者改编一部中外文学作品,并将其制作成视频,连同剧本一起提交。
具体要求如下:①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②演员、拍摄、后期处理以本班同学为主。③作品要有一定的情节性,时长在10分钟以上。④在片头或片尾显示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中承担的任务。
这种考核方式除了考查学生的编剧能力,还涉及影视制作的其他技能,可联合该专业同一学期开设的摄影摄像、视听语言、后期制作等相关课程共同进行考核,同一作品各专业老师从自己所讲授课程的角度进行评分。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这种考核的反应一是觉得新鲜,毕竟大一的学生很多都没有尝试过自己制作视频作品;一是觉得繁难,因为需要运用各项专业实操技能,这对于大一学生而言需要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但经过这样的历练以后,学生的反映很好,主要在两个方面有所长进:一方面是做中学进步最快——在制片过程中遇到问题,才真正对所学的知识有切身体会,过程虽然艰难,但过后收益良多。另一方面是学会团队合作,用学生的原话讲,就是“我们体会到合作需要时间去磨合,小组成员从最初的各执一词到后来学会了彼此倾听”。
(3)总成绩综合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分值比例是两者各占一半。
四、创新之处
第一,文学课采用文学赏析与学习电影编剧技巧结合的教学方式,更贴近编导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需求;同时,由于本课程非系统地讲授编剧理论,而且有文学的切入,教学内容不会与后续的“影视剧本创作”专业课重合,而是为该课程的学习做了一定的铺垫。
第二,所讲的文学作品不再遵循系统讲授中国文学史的一贯模式,而是以改编影视成功与否以及是否符合授课需要作为选择依据。
第三,教学环节设计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兼顾趣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有助于职业能力的养成。
第四,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注重检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阶段性能力的获得情况,期末考核要求学生自编自导,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编剧技巧和动手制片的实际能力。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已形成适合作为高职院校编导专业学生的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龚鹏程.有文化的文学课[M].北京: 中华书局,2015.
[2](美)雪莉·艾利斯,劳丽·拉姆森. 开始写吧!——影视剧本创作[M]. 王著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